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54682发布日期:2020-07-29 03:08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背景技术:

现有的灶具燃烧器一般包括有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而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的出火孔常选用加工较为方便的圆火孔,但溢液的时候容易堵塞圆火孔,造成熄火、出火不均匀等不良工况,影响顾客体验,使得维修率上升;相较于圆火孔,采用条缝火孔有利于减少溢液时火孔堵的情况出现,同时还具有补充二次空气的难度大的问题即:圆火孔的内外两侧能够接触到充分的二次空气,但是越往火孔的中间走,因为二次空气参与了前端燃烧,所以空气量减少,二次空气补充困难,中间二次空气补充量就减少了,容易造成黄火等现象。如专利号为zl201510517516.8(公告号为cn105066185b)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平板式燃气灶》公开了条缝状火孔,而如专利申请号为201710366600.3(公布号为cn10698939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一种用于燃烧器上的火盖》其公开了一种用于燃烧器上的火盖,包括有外环火盖本体,外环火盖本体的环形外环壁体、环形上壁体、以及环形内侧壁围成有向下开口的环形燃气腔,环形上壁体与环形外侧壁体之间通过若干的连接筋连接并且两者之间形成有与环形燃气腔相通的若干条缝式外向火孔通道,条缝式外向火孔通道从环形燃气腔向外环火盖本体外侧壁方向倾斜向上设置,并且条缝状外向火孔通道的外向开口形成有外环火盖本体的外侧壁上。该方案的条缝式外向火孔通道,相较圆火孔,能更有利于燃气更加均匀的燃烧加热,并且实施方便,条缝式外向火孔通道不易被堵塞,同样存在着越往条缝式外向火孔通道中间走,而二次空气由于参与了外向火孔通道前端的燃烧,为此空气量减少,二次空气越往火孔的中间走越补充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直接经过燃烧器火盖而较好地对火孔进行二次空气补充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针对火孔尤其是长条缝式火孔,均匀补给二次空气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溢液堵塞火孔的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

为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的顶壁具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径向主火孔,其特征在于:每隔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径向主火孔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补充二次空气的补气槽。

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补气槽自外向内包括有喇叭口朝外的扩散部、平直部和喇叭口朝内的收缩部。由于径向主火孔在燃烧过程具有下述弊端:即二次空气参与了径向主火孔前端的燃烧,为此二次空气量减少,二次空气越往火孔的中间走越补充困难,更难走至径向主火孔的后端部,为此收缩部对应径向主火孔的前端部,能加速前端充足的二次空气经收缩部收缩后加速地流入平直部,再最后流入对应主火外的后端部的扩散部,进而更好地对径向主火孔的后端部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

进一步地,所述扩散部的补气面积大于所述收缩部的补气面积。该扩散部对应于径向主火孔的后端部,且补气面积大于位于径向主火孔前端部的收缩部,能有效地补充径向主火孔的后端部所需的二次空气量,进而在燃烧过程中能被充分燃烧。

为了更好地适应燃烧器火盖的适用于尖锅使用,优选地,所述径向主火孔呈倒置的v字形,包括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的第一出火部以及自上而下逐渐向外倾斜的第二出火部。第一出火部使得径向主火孔的火苗向内燃烧,使火苗集中锅底加热,热量也不易散失,能有效地提高热效率。

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第一出火部和/或第二出火部上设置有用于遮挡溢液的溢液环。该溢液环能更好地避免因径向主火孔溢液堵塞而带来的传火失效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溢液环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出火部上的第一溢液环,所述第一溢液环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溢液环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出火部上的第二溢液环,所述第二溢液环自上而下逐渐向外倾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补气槽能直接经过火盖本体较好地向径向主火孔进行二次空气补充,该补气槽与径向主火孔间隔分布,使得二次空气能直接补充至径向主火孔的后端部,较传统的相比补充更顺畅,保证完全燃烧;另外,径向主火孔各位置处可以均匀的补充到等量的二次空气,保证一致的燃烧工况,避免了局部黄火的不完全燃烧情况产生,实现了均匀的完全燃烧,提升热效率,降低co。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略去了补气槽);

图4为图3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略去了补气槽);

图6为图5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最佳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火盖包括有火盖本体1,火盖本体1的顶壁11具有沿周向间隔分布的径向主火孔12,每隔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径向主火孔还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用于补充二次空气的补气槽2,补气槽2能直接经过火盖本体1较好地向径向主火孔进行二次空气补充,该补气槽2与径向主火孔12间隔分布,使得二次空气能直接补充至径向主火孔12的后端部,较传统的相比补充更顺畅,保证完全燃烧;另外,径向主火孔12各位置处可以均匀的补充到等量的二次空气,保证一致的燃烧工况,避免了局部黄火的不完全燃烧情况产生,实现了均匀的完全燃烧,提升热效率,降低co。补气槽2自外向内包括有喇叭口朝外的扩散部21、平直部22和喇叭口朝内的收缩部23。由于径向主火孔12在燃烧过程具有下述弊端:即二次空气参与了径向主火孔12前端的燃烧,为此二次空气量减少,二次空气越往火孔的中间走越补充困难,更难走至径向主火孔12的后端部,为此收缩部23对应径向主火孔12的前端部,能加速前端充足的二次空气经收缩部23收缩后加速地流入平直部22,再最后流入对应径向主火孔外的后端部的扩散部21,进而更好地对径向主火孔12的后端部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扩散部21的补气面积大于收缩部23的补气面积,该扩散部21对应于径向主火孔12的后端部,且补气面积大于位于径向主火孔12前端部的收缩部23,能有效地补充径向主火孔12的后端部所需的二次空气量,进而在燃烧过程中能被充分燃烧,如图1和2所示。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于:为了更好地适应燃烧器火盖的适用于尖锅使用,优选地,径向主火孔12呈倒置的v字形,包括有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的第一出火部121以及自上而下逐渐向外倾斜的第二出火部122。第一出火部121使得径向主火孔12的火苗向内燃烧,使火苗集中锅底加热,热量也不易散失,能有效地提高热效率,第一出火部121和/或第二出火部122上设置有用于遮挡溢液的溢液环,该溢液环能更好地避免因径向主火孔12溢液堵塞而带来的传火失效的问题。溢液环包括位于第一出火部121上的第一溢液环3,第一溢液环3自上而下逐渐向内倾斜,如图3和4所示。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溢液环包括位于第二出火部122上的第二溢液环4,第二溢液环4自上而下逐渐向外倾斜,如图5和6所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