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风组件、导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8569发布日期:2020-06-26 22:1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散风组件、导风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散风组件、一种导风组件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器,设有散风组件对空调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行打散,但是,现有的散风组件存在零部件多,结构复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风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散风组件的导风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导风组件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风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散风部件,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为可转动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散风部件具有齿结构,且多个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经由所述齿结构彼此啮合。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散风组件,第一散风部件上设有齿结构,并使第一散风部件与第一散风部件之间利用齿结构彼此啮合形成传动,本结构一方面,通过第一散风部件之间传动连接,减少了动力源数量,且第一散风部件之间彼此啮合的结构形式,既节省了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的传动部件,使得产品的部件数量更少,结构更简化,产品成本更低,又使得第一散风部件之间传动损失更小,传动更高效,从而提升对第一散风部件的驱动效率,实现产品节能;另一方面,第一散风部件彼此啮合的结构形式,使得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样,散风组件对气流的扩散角度更丰富,散风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散风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第一散风部件分散布置,相邻的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经由所述齿结构彼此形成外啮合。

在本方案中,将多个第一散风部件分散布置,可以形成分散的多个散风位置,这样,对第一散风部件的出风面积利用率更高,提升散风出风效率,同时,通过分散布置的多个第一散风部件对气流分摊,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进一步改善冷风直吹的不良情形,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出风舒适度。

设置相邻的散风部件之间形成外啮合,这样可以更好地保障相邻散风部件之间旋向相反以形成不同的出风角度,进一步强化出风柔和性效果,且使得产品的结构更加简化,使产品更易于装配,提升产品的良品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第一散风部件并排地布置,任意相邻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经由所述齿结构彼此啮合。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第一散风部件并排布置且两两之间彼此啮合,产品的结构更加简化,且产品的部件数量极大地精简,装配更加简单方便,成本也更低。且本结构中,第一散风部件两两依次啮合,这样,任意相邻的第一散风部件的旋向可相反,从而使得散风组件的任意相邻第一散风部件之间出风方向可不同,这样,散风组件对气流的扩散角度更丰富,散风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之间联动,其中,所述散风组件还具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驱动任一所述第一散风部件转动;和/或所述第一散风部件具有叶片,其中,彼此啮合的两个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之间,所述叶片的旋向相同或相反。

在本方案中,设置多个第一散风部件之间联动,利用驱动件对其中一个散风部件驱动,使得驱动件驱动多个散风部件运动,实现对多个第一散风部件驱动以提升散风效果的同时,使得产品部件数量精简,降低产品成本。

使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之间叶片的旋向相同,使得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的出风角度形成一定夹角,这样,散风组件对气流的扩散角度更丰富,散风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使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之间叶片的旋向相反,更利于保证第一散风部件对气流的驱动效率,且使得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的出风角度的倾斜方向相反,这样,散风组件对气流的扩散角度更丰富,散风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散风部件包括风轮,所述风轮的边缘设有所述齿结构,且两个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经由所述风轮上的所述齿结构彼此啮合。

在本方案中,将齿结构设置在风轮的边缘处,并使两个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经由风轮边缘的齿结构彼此啮合,这样,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的风轮之间重叠部分少或无重叠,这样,相邻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的出风角度干涉影响小,使得第一散风部件的出风阻力极大降低,使得产品的出风量更大,且散风组件对气流的扩散角度丰富化的实现效果更有保障,从而使得产品的散风效果进一步提升,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轮包括:环形筋,所述环形筋周向设有所述齿结构;叶片,分布于所述环形筋内,所述叶片与所述环形筋连接并随所述环形筋转动。

在本方案中,将齿结构设置在环形筋上,利用环形筋的加强效果更利于保证第一散风部件之间的啮合传动平稳性、可靠性及传动精度,且在保证第一散风部件之间啮合传动质量的同时,可降低叶片变形风险,从而更有效地保证第一散风部件的散风效率及出风量,更好地满足产品无风感工况下的出风能效,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风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散风部件,所述第二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一散风部件相对布置;其中,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二散风部件之间转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散风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散风部件转动,或者,相对布置的所述第一散风部件与所述第二散风部件之间联动设置,使得所述第二散风部件随所述第一散风部件转动。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散风部件,使之与第一散风部件相对布置,这样,气流穿过第二散风部件和第一散风部件后进行排出,散风效果更好,可以实现更柔和地出风,进一步提升无风感效果。

设置第一散风部件相对于第二散风部件可转动,这样,第二散风部件可相对于第一散风部件以静叶形式设置,提升无风感效果的同时,使得产品的结构简化,进一步降低产品的成本。

设置第二散风部件随第一散风部件转动,例如使第二散风部件与第一散风部件同步转动,或通过调节传动比实现两者之间差速传动,这样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散风部件的切风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无风感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风组件,包括:安装载体,设有多个安装孔;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散风组件,所述散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载体上,且所述散风组件的第一散风部件与所述安装孔位置相对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散风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且通过设置安装孔与第一散风部件对应设置,安装孔起到避让作用以供气流穿过,且气流沿安装孔穿过的过程中会受第一散风部件和/或第二散风部件切割实现产品出风柔和,提升产品的无风感出风效果,且产品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安装载体具有本体部和凸耳部,所述凸耳部与所述本体部相连,且自所述本体部的边缘凸伸设置,所述散风组件设置在所述本体部上,所述凸耳部上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散风组件的任一第一散风部件配合,或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散风组件的任一第一散风部件之间设有传动件并经由所述传动件传动。

在本方案中,在安装载体上构造本体部和凸耳部,利用凸耳部安装驱动件,这样,驱动件不会占用本体部空间,更利于保证本体部的安装孔开孔率和开孔面积,从而保证散风组件的出风效率,提升产品的出风量和出风面积。且凸耳部的设计利于驱动件与散风部件装配一致性和统一性,这样更利于驱动件与散风部件之间传动可靠性,实现驱动件对散风部件更高效、更可靠地驱动,也更方便产品的装配。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出风口;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风组件,至少部分所述导风组件与所述空调出风口位置相对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导风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散风组件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导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所示导风组件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中所示导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5中所示导风组件去除外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散风组件,110第一散风部件,111齿结构,112风轮,1121环形筋,1122叶片,1123中心部,120第二散风部件,131主动轮,140传动件,200安装载体,211本体部,212凸耳部,221外盖,222内盖,230安装孔,300机器设备,310空调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散风组件100、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散风组件100,包括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第一散风部件110适于供气流穿过,且适于使穿过的气流扩散流动。散风组件100可具体用于空调出风口310处,使得空调出风口310排出的气流穿过第一散风部件110后排出,以利用第一散风部件110的散风作用实现空调器无风感出风,提升空调器的出风舒适体验。

第一散风部件110为可转动部件,也即,第一散风部件110可以转动。例如,第一散风部件110包括风轮112,风轮112转动安装(如风轮112经由轴孔结构实现转动安装)实现风轮112绕风轮112的轴线可转动。

其中,第一散风部件110具有齿结构111,且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中至少有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经由齿结构111彼此啮合。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散风组件100,第一散风部件110上设有齿结构111,并使第一散风部件110与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利用齿结构111彼此啮合形成传动,本结构一方面,通过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传动连接,减少了动力源数量,且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彼此啮合的结构形式,既节省了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的传动部件,使得产品的部件数量更少,结构更简化,产品成本更低,又使得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传动损失更小,传动更高效,从而提升对第一散风部件110的驱动效率,实现产品节能;另一方面,第一散风部件110彼此啮合的结构形式,使得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的旋转方向相反,这样,散风组件100对气流的扩散角度更丰富,散风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分散布置。可以理解,该分散并不意味着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必须相互分开,该分散布置是相对于完全重合布置而言的,实际上,分散布置可以包含毗邻分布、分开布置、不完全重合布置等情况。本结构中,可以利用分散的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相应形成多个散风位置,这样,对第一散风部件110的出风面积利用率更高,提升散风出风效率,同时,通过分散布置的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对气流分摊,例如,空调出风口310排出的气流分散到各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处,并分别穿过各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后排出,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进一步改善冷风直吹的不良情形,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出风舒适度。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相邻的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经由齿结构111彼此形成外啮合。可以理解的是,外啮合也即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各自的齿结构111沿中心向外的方向朝外凸伸设置,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的齿结构111之间在分布形式上可以类似看作一个圆与另一个圆的外切的形式。如图3所示,利用外啮合的形式,当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其中之一旋转时,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中的一者沿x1方向(具体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另一者沿与x1方向相反的x2方向(具体例如逆时针方向)转动,可以更好地保障相邻散风部件之间旋向相反以形成不同的出风角度,进一步强化出风柔和性效果,且使得产品的结构更加简化,使产品更易于装配,提升产品的良品率。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散风组件100的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第一散风部件110经由齿结构111形成内啮合。可以理解的是,内啮合,也即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其中一者的齿结构111沿中心向外的方向朝外凸伸设置,另一者的齿结构111沿边缘向中心的方向朝内凸伸设置,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的齿结构111之间在分布形式上可以类似看作一个大圆包住一个小圆并与小圆内切的形式。内啮合的结构形式同样可以实现部件数量精简的目的。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联动。

举例而言,散风组件100的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并排地布置,任意相邻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经由齿结构111彼此啮合。具体例如,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其中,位于最左端的第一散风部件110和左起第二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啮合;位于最右端的第一散风部件110和右起第二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啮合;对于位于左右两端之间的一个或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每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与其左右两侧的第一散风部件110啮合。从而使得在左右方向上,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两两之间经由齿结构111彼此啮合。产品的结构更加简化,且产品的部件数量极大地精简,装配更加简单方便,成本也更低。且本结构中,第一散风部件110两两依次啮合,这样,任意相邻的第一散风部件110的旋向可相反,从而使得散风组件100的任意相邻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出风方向可不同,这样,散风组件100对气流的扩散角度更丰富,散风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该横向排列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还可形成田字形排列、u形排列等,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的排列形式根据具体散风位置需求可具有多种设计形式,在此不再进行穷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进一步地,散风组件100还具有驱动件,驱动件驱动任一第一散风部件110转动。更详细地,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件包括主动轮131(具体可为齿轮),驱动件还可包括电机,该主动轮131可经由电机驱动。

举例而言,主动轮131对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中位于最右端的一个第一散风部件110进行驱动,使得动力沿第一散风部件110依次传递至最左端的第一散风部件110,实现利用一个驱动件对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驱动,精简产品部件数量和结构形式,简化产品结构安装,并降低产品成本。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所列举出的动力自右向左单向传递的结构形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驱动件对左右两端之间的任一第一散风部件110进行驱动,使得动力自散风组件100的中部向两侧进行传递。

更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主动轮131与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设有传动件140,该传动件140可具体为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与主动轮131及第一散风部件110的齿结构111啮合,以在主动轮131与第一散风部件110传动。这样,对传动比的调节更灵活,也更利于主动轮131与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进行配合精度调节,提升产品的控制精度,且利于主动轮131与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减振。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传动件140,而采用主动轮131与第一散风部件110直接啮合的形式。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散风部件110具有叶片1122,其中,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叶片1122的旋向相同。可以理解的是,叶片1122的旋向也即叶片1122的弯曲方向,具体例如图1所示,利用点划线箭头指示转动方向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的叶片1122均沿顺时针方向弯曲。通过使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叶片1122的旋向相同,使得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的出风角度形成一定夹角,这样,散风组件100对气流的扩散角度更丰富,散风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叶片1122的旋向相反。这样更利于保证第一散风部件110对气流的驱动效率,且使得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的出风角度的倾斜方向相反,这样,散风组件100对气流的扩散角度更丰富,散风效果更好,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散风部件110包括风轮112,风轮112的边缘设有齿结构111,且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经由风轮112上的齿结构111彼此啮合。这样,彼此啮合的两个第一散风部件110的风轮112之间重叠部分少或无重叠,这样,相邻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的出风角度干涉影响小,使得第一散风部件110的出风阻力极大降低,使得产品的出风量更大,且散风组件100对气流的扩散角度丰富化的实现效果更有保障,从而使得产品的散风效果进一步提升,可以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和舒适度。

更详细地,风轮112包括环形筋1121和叶片1122。具体地,环形筋1121周向设有齿结构111;叶片1122分布于所述环形筋1121内,叶片1122与环形筋1121连接并随环形筋1121转动。其中,通过将齿结构111设置在环形筋1121上,利用环形筋1121的加强效果更利于保证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的啮合传动平稳性、可靠性及传动精度,且在保证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啮合传动质量的同时,可降低叶片1122变形风险,从而更有效地保证第一散风部件110的散风效率及出风量,更好地满足产品无风感工况下的出风能效,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

更详细地,环形筋1121为封闭的环形,加强效果更好。更进一步为封闭的圆环形,这样,风轮112之间的啮合传动可更稳定。

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风轮112还具有中心部1123,风轮112具有多个叶片1122,且多个叶片1122自中心部1123向外凸呈发散状分布。

更进一步地,风轮112及其上的齿结构111一体成型。

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散风组件100还包括多个第二散风部件120,第二散风部件120与第一散风部件110相对布置。这样,气流穿过第二散风部件120和第一散风部件110后进行排出,散风效果更好,可以实现更柔和地出风,进一步提升无风感效果。

在某些具体实施例中,相对布置的第一散风部件110与第二散风部件120之间转动连接,第二散风部件120为静叶,第一散风部件110相对于第二散风部件120可转动。这样,提升无风感效果的同时,使得产品的结构简化,进一步降低产品的成本。

更详细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散风部件120作为静叶与安装载体200组装,第一散风部件110的中心部1123形成有凹腔,第二散风部件120的中心设置有凸起,凸起嵌插于凹腔内,使得第一散风部件110经由凹腔悬挂在第二散风部件120实现转动连接,这样,实现第一散风部件110装配及可转动的同时,结构更简化,且第一散风部件110的转动阻力小,同时第一散风部件110与第二散风部件120对中性也更有保障,使得散风组件100的出风阻力更小。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相对布置的第一散风部件110与第二散风部件120之间联动设置,使得第二散风部件120随第一散风部件110转动。例如,第一散风部件110与第二散风部件120过盈轴连接或形成键连接等,使得第一散风部件110转动过程中带动第二散风部件120转动,具体例如使第二散风部件120与第一散风部件110同步转动,或通过调节传动比实现两者之间差速传动,这样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散风部件的切风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出风柔和性,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无风感使用体验。

具体实施例: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散风组件100,具体包括多个风轮组件,风轮112设有齿轮结构,风轮112直接通过其齿轮结构驱动下一个风轮112,两个风轮112之间没有其他驱动齿轮,及两个风轮112之间直接啮合,没有额外独立的齿轮进行传动。相应的效果是,相邻的两个风轮112的旋转方向相反,达到了两个风轮112之间反向旋转的效果。且相比于两个风轮112之间存在一个小齿轮进行传动的方案而言,本具体实施例的方案,减少了物料,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可以安装风轮组件的数量,提高了装配效率。

更具体而言,现有空调器风道采用固定形式,风道设置有导风板和导风百叶等风道部件,送风方向和角度调节通过导风部件控制。导风板对制冷和制热角度气流调节起到决定作用。通过在出风口设置孔板,起到提高舒适体验的作用,改善舒适效果。现有空调器实现避免冷风吹人通常采用调整导风板角度,以及导风板和百叶,面框,面板等开孔弱化气流的方式,虽然可以起到柔化出风改善舒适的效果,但是往往对空调器自身的风阻造成的影响较大,空调器在开启无风感模式下,制冷能力受到制约,人体的舒适程度也不佳。

本具体实施例提供的散风组件100,采用风轮组件的形式,利用风轮112对穿过的气流切割,使得出风更为柔和,且相比于孔板进行微孔出风的结构形式而言,实现无风感的同时,可以兼顾提升出风面积和出风量。且本结构中利用风轮112之间直接啮合的形式,可以实现啮合的风轮112之间反向旋转,形成更多维的出风体验,同时达到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包括:安装载体2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散风组件100。

具体地,安装载体200设有多个安装孔230;散风组件100设置在安装载体200上,且散风组件100的第一散风部件110与安装孔230位置相对地设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散风组件100,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且通过设置安装孔230与第一散风部件110对应设置,安装孔230起到避让作用以供气流穿过,且气流沿安装孔230穿过的过程中会受第一散风部件110和/或第二散风部件120切割实现产品出风柔和,提升产品的无风感出风效果,且产品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更详细地,如图7和图10所示,安装载体200包括内盖222和外盖221,内盖222上设有第二散风部件120,外盖221上设有多个安装孔230,内盖222与外盖221盖合连接,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位于内盖222与外盖221之间,且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与多个安装孔230一一相对设置。更详细地,第一散风部件110的齿结构111与安装孔230周围的部位相对设置,第一散风部件110位于齿结构111内侧的部位(更具体如位于环形筋1121内侧的部位)与安装孔230内的区域相对设置,既保证了产品外观,也免于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的啮合部位受外物卡滞的风险,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且安装孔230周围的部位对齿结构111形成向外限位,第二散风部件120的中心凸起通过与第一散风部件110的中心部1123的凹腔嵌插配合,对第一散风部件110的中心部1123形成向内限位以及径向限位,从而使得多个第一散风部件110在内盖222与外盖221之间实现稳定可靠地装配。

进一步地,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安装载体200具有本体部211和凸耳部212,凸耳部212与本体部211相连,且自本体部211的边缘凸伸设置,散风组件100设置在本体部211上,如图11所示,凸耳部212上设有驱动件,驱动件与散风组件100的任一第一散风部件110配合,或驱动件与散风组件100的任一第一散风部件110之间设有传动件140并经由传动件140传动。本结构中,通过利用凸耳部212安装驱动件,这样,驱动件不会占用本体部211空间,更利于保证本体部211的安装孔230开孔率和开孔面积,从而保证散风组件100的出风效率,提升产品的出风量和出风面积。且凸耳部212的设计利于驱动件与散风部件装配一致性和统一性,这样更利于驱动件与散风部件之间传动可靠性,实现驱动件对散风部件更高效、更可靠地驱动,也更方便产品的装配。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出风口3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导风组件,至少部分导风组件与空调出风口310位置相对地设置。

更详细地,空调器具有机器设备300,该空调出风口310形成在机器设备300上,并供机器设备300向外排风。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导风组件,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地,导风组件与机器设备300活动连接,且导风组件相对于机器设备300上下运动以收纳于机器设备300内部或至少部分伸出机器设备300。其中,导风组件的凸耳部212自本体部211的上边缘朝上凸伸设置,这样,导风组件向下活动伸出机器设备300时,凸耳部212可以保持隐藏在机器设备300内部,这样可以实现对电机等结构较好地隐藏,避免电机受损。

举例而言,空调器可具体为壁挂式空调、分体式空调、移动空调、窗机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