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系统风管防尘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272096发布日期:2020-06-26 22:59阅读:6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系统风管防尘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新风系统风管防尘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装配式住宅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柜体一体式新风系统作为装配式住宅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室内外空气交换向房间里注入净化完的新鲜空气,将浑浊空气排除,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温湿度平衡,一般采用扁平管路,暗埋于地面垫层下,走向比较灵活。但该做法需要在地面上开槽,施工难度大,管道以易被污染并且占用地面厚度,无形中浪费了空间利用率,以上原因大大制约了地面新风系统的发展。

针对地面新风系统现有技术的缺陷,结合精装修施工特点,本发明提出一种新风系统风管防尘施工方法,解决了地面新风风管易破损,易受污染,占用楼地面装饰层厚度从而造成空间浪费并增加楼地面自重等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新风地埋风管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进灰和积尘痼疾,对解决新风二次污染,改善送风品质方面有显著效果,在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广泛的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风管防尘施工方法,包括:

风管置顶,主风管采用φ100pvc风道,所述主风管均布置在四边顶棚内,顶棚四边设计有石膏板吊顶。如在顶棚敷设过程中遇到结构梁,采用厚度为30mm的“过梁器”设备,整体层高效果不受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埋地风管:垫层厚度可减少70mm,因此,新风“管线反转”对层高能得到提升。同时,风管置顶后,地面回填层减少70mm,楼板对空气隔声量(≥50db)和撞击隔声量(≤65db)这两个指标进行评价。隔声主要依靠密度,密度大隔声效果好,科技系系统垫层密度一般较小。科技系系统垫层(150mm)比普通楼板(80mm)撞击隔声能增加2-3分贝;空气隔声量能提高2分贝,新风“管线反转”也不存在着隔声问题。

同理,沿墙铺设时采用变径为150x30mm厚的扁型风管,进而与每个空间的背景墙或柜子进行精装结合。

进一步地,在风管安装前均做保温处理,保障风管内温度稳定。另外在新风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处于恒温状态,无骤冷骤热温差变化。

进一步地,风管置顶布置在四边顶棚内,不会额外侵占原结构顶的面积,因此,不会对毛细管网的敷设量造成影响。

进一步地,根据新风“管线反转”定位新风出风口位置,将新风底盒和新风管道固定牢固;新风底盒内外表面应光滑、平整、干净、不应有可能影响产品性能的明显划痕、凹陷、气泡等缺陷,它的尺寸应能满足现场预留安装尺寸,阴阳角应光滑、无毛刺,同时,新风底盒能够连接原有工程送风管道,能够满足系统严密性及强度要求,风管与送风底盒连接处应有专用连接管件连接,要求地送风盒具备风量调节功能,能够满足末端风量的不同需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发明解决了地面新风风管易破损,易受污染,占用楼地面装饰层厚度从而造成空间浪费并增加楼地面自重等问题,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新风地埋风管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进灰和积尘痼疾,对解决新风二次污染,改善送风品质方面有显著效果。

其次,本发明提供的新风系统通过连接件将连接管件相连形成通风管道,能够根据通风管道的需求进行自由组装,还能够避免管路漏风。将浑浊空气排除,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温、湿度平衡,在保证通风顺畅的同时,不会影响层高,使房子的使用空间变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发明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发明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内侧”、“外侧”、“纵向”、“横向”、“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新风系统针对风管积尘、层高以及交叉施工对风管的破坏等问题来进行解决;

风管置顶,主风管采用φ100pvc风道,所述主风管均布置在四边顶棚内,顶棚四边设计有石膏板吊顶。如在顶棚敷设过程中遇到结构梁,采用厚度为30mm的“过梁器”设备,整体层高效果不受影响。相比于传统的埋地风管:垫层厚度可减少70mm,因此,新风“管线反转”对层高能得到提升。同时,风管置顶后,地面回填层减少70mm,楼板对空气隔声量(≥50db)和撞击隔声量(≤65db)这两个指标进行评价。隔声主要靠依靠密度,密度大隔声效果好,科技系统垫层密度一般较小。科技系统垫层(150mm)比普通楼板(80mm)撞击隔声能增加2-3分贝;空气隔声量能提高2分贝,新风“管线反转”也不存在着隔声问题。

同理,沿墙铺设时采用变径为150x30mm厚的扁型风管,进而与每个空间的背景墙或柜子进行精装结合。

具体而言,结合图1所示,第一段新风风管9,其安装在墙面8上,提供新风,其一端设置有风管接头11通过连接件10与弯头接管12的一端连接,弯头接管12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13与第二段新风风管1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段新风风管14的另一端设有风管接头11通过连接件15与第三段新风风管1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段风管16的另一端设有新风风口17,所述新风风口17连接有风口底盒18,所述风口底盒18通过基层阻燃板19完全找平并固定,所述基层阻燃板19设有出风口20,所述基层阻燃板19与柜体底板21连一体,能够将过滤、灭毒、杀菌后的新风送入到室内,使人们呼吸干净的空气。具体而言,所述连接件10将第一段新风风管9与弯头接管12连接;所述连接件13将弯头接管12与第二段新风风管14连接;所述连接件15将第二段新风风管14与第三段新风风管16连接。所述连接件10、连接件13和连接件15均设置为方形结构且采用板状,所述板状高度可设置为7cm,宽度可设置为30cm,相较于直径的圆形管道,方形结构的新风风管在保证通风顺畅的同时不会影响房子的挑高,使房子的使用空间变大,节省建筑空间。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段新风风管9、第二段新风风管14和第三段新风风管16均包括进风管道、送风管道和连接管件,所述连接管件通过连接件相连,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密封装置,避免管道漏风。

具体而言,所述新风风管9的一端管道设置为方形结构,且新风管道的方形结构的高度与所述连接件的高度相同,其另一端设置为圆形结构,圆形结构端的直径能够与外界的圆形管道相同并相连接,将外界的风吸入新风风管的管道内以便于满足换气的需要。

具体而言,所述风管接头4与所述第一段新风风管9、第二段新风风管14和第三段新风风管16可直接进行插接,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工具,可快速实现承插的连接,不仅能够根据新风风管9、14和16的管道的需求进行自由组装,还能够避免管路漏风。

具体而言,所述弯头接管12的角度设置为90°,通过90°的弯曲设置,能够便于过梁时使用,无需在横梁上打洞,直接跨过横梁即可安装,同理,可以用上返弯头代替,所述上返弯头的角度设置为90°,能够用于上下楼层之间的管道连接,而且安装极其方便。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段新风风管9、第二段新风风管14和第三段新风风管16包括多个锁紧结构,通风管道通过锁紧结构固定在房屋内部,也可以通过设置粘贴减振保温像素海绵连接,所述锁紧结构的设置能够避免新风管路系统松动,影响最终的使用。

具体而言,在安装柜体底板21做好新风风管底盒位置的柜板预留孔洞,同时安装注意先后施工顺序,减少风管及底盒暴露时间

具体而言,在风管安装前均做保温处理,保障风管内温度稳定。另外在新风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处于恒温状态,无骤冷骤热温差变化。

具体而言,根据新风“管线反转”定位新风出风口位置,将新风底盒和新风管道固定牢固;新风底盒内外表面应光滑、平整、干净、不应有可能影响产品性能的明显划痕、凹陷、气泡等缺陷,它的尺寸应能满足现场预留安装尺寸,阴阳角应光滑、无毛刺,同时,新风底盒能够连接原有工程送风管道,能够满足系统严密性及强度要求,风管与送风底盒连接处应有专用连接管件连接,要求地送风盒具备风量调节功能,能够满足末端风量的不同需求。

具体而言,送风底盒采用abs材质专用送风底盒,排风口采用单层百叶铝合金风口(表面喷塑)或装饰风口;送风底盒安装中心位置应与精装定位准确无误、方正平直,与墙体或地面固定牢靠,填充挤塑板封堵并胶带密封,防止底盒破损及内部严重积灰防护措施,安装完成之后不应有翘曲、不平整等缺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发明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发明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