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诱导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80125发布日期:2020-05-19 21:0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诱导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通风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诱导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地下建筑被建设,如:地下车站、地下商业街、地下商场等。由于地下建筑建设在地下,且其与地上的连接通道越来越长,为了保证地下建筑空间内的空气流动及空气质量,通常需要在连接通道上方设置通风装置。

通风装置安装时,其出风口需与地面保持平行。在较长的连接通道内,沿长度方向通常需要设置多个通风装置,从通风装置射出的气流一定时间后会运动到行人活动区。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为了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通风装置的风速通常较大,但当射流风速较大时会对行人造成吹风感,引起行人不适,若想减少吹风感通常需要降低通风装置的射流速度,但这又会影响通风装置的通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诱导通风装置,以解决现有通风装置在射流风速较大时会对行人造成吹风感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诱导通风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风机,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以诱导空气从所述进风口吹向所述出风口;

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内,以改变所述出风口的吹风方向;以及

驱动组件,与所述导风组件连接,以驱动所述导风组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诱导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导风组件两侧的限位件,使所述导风组件在两所述限位件之间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诱导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处的进风导板。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壳体底部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形成向所述出风口方向的缩口状。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组件包括:

至少两个导风板;

转轴,每个所述导风板与对应的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联动件,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导风板;以及

传动件,与其中一个所述导风板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传动件以使所述导风板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件包括传动齿条和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转轴或所述导风板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传动齿条连接;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主动齿轮和驱动源,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条啮合,所述驱动源与所述主动齿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源为扭片、电机或马达。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为间隔设置的三个,每个所述导风板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联动件连接在三个所述导风板的另一端,所述传动件位于所述转轴与所述联动件之间。

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配置为两组,分别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组件配置为手动式操作或电控式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诱导通风装置,通过导风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在壳体内,设置有与导风组件连接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可以驱动导风组件转动,通过调节导风组件以改变出风口风的射流方向,在保持通风效果的同时,减少因射流风速大产生的吹风感而对行人引起的不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诱导通风装置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诱导通风装置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诱导通风装置的吹风方向为水平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诱导通风装置的吹风方向朝上的示意图;以及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诱导通风装置的吹风方向朝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导风组件;11、导风板;12、联动件;13、转轴;14、传动件;141、传动齿条;142、连接杆;20、风机;30、壳体;31、进风口;311、进风导板;32、出风口;40、驱动组件;41主动齿轮;42、扭片;50、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现有技术中,诱导通风装置通过诱导,进行空气的传递。公共设施中常用在车库的通风系统中,搅匀、清除局部空气死角,使局部空气得到改善。由多组该诱导通风装置组成的无风道诱导通风子系统可与送风风机、排风风机组成整个通风排烟系统。其工作原理是由以系统设计、适当布置的多台诱导通风装置喷嘴射出的定向高速气流,诱导室外的新鲜空气或经过处理的空气,在无风管的条件下将其送到所要求的区域,实现最佳的室内气流组织,以达到高效经济的通风换气效果。诱导通风装置内置高效率离心风机,具有明显的噪声低、体积小、重量轻、吊装方便、维护简单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地下停车场,体育馆、车间、仓库、商场、超市、娱乐场所等大型场所的通风。一般情况下,诱导通风装置安装时,出风口与地面平行,射流方向一定。在较长的连接通道内,沿长度方向通常也需设置多个诱导通风装置。但是,目前诱导通风装置在使用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以保持空气流动和保证空气质量,诱导通风装置的风速通常较大,但当射流风速较大时,从诱导通风装置射出的气流在一定时间后会运动到行人活动区,引起行人不适,此时,若想减少吹风感就需要降低诱导通风装置的射流速度,但这又会影响诱导通风装置的通风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诱导通风装置,参见图1所示,包括壳体30、风机20、导风组件10以及驱动组件40。壳体30上形成有进风口31和出风口32,风机20安装在壳体30内,以诱导空气从进风口31吹向出风口32,导风组件10可转动地连接在壳体30内,以改变出风口32的吹风方向,驱动组件40与导风组件10连接,以驱动导风组件10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诱导通风装置,参见图1所示,通过导风组件10可转动地连接在壳体30内,设置有与导风组件10连接的驱动组件40,驱动组件40可以驱动导风组件10转动,通过调节导风组件10以改变出风口32风的射流方向,在保持通风效果的同时,减少因射流风速大产生的吹风感而对行人引起的不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诱导通风装置,参见图1所示,诱导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30上、并位于导风组件10两侧的限位件50,使导风组件10在两个限位件50之间转动。限位件50分别固定安装在壳体30上的出风口32处,限位件50可以为柱体,使导风组件10在两个限位件50之间转动,避免导风组件10因转动角度过大而碰到壳体30,从而对该诱导通风装置造成损害。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诱导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进风口31处的进风导板311。该进风导板311安装在进风口31内侧,可以是固定安装在进风口31内侧。优选的,进风导板311可旋转的安装在进风口31内侧,当风机20启动时,在壳体30中产生负压,进风口31处的进风导板311在负压的作用下转动打开进风口31;当风机20关闭时,进风导板311旋转至其覆盖进风口31,例如,设计进风导板311由于重力作用或外部驱动旋转至其覆盖进风口31,避免其它物体进入诱导通风装置对诱导通风装置造成破坏,同时还具有整齐美观的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进风口31形成于壳体30底部远离出风口32的一端。进风口31设置在壳体30上,也可以设置在壳体30中部,或壳体30顶部远离出风口32的一端。优选的,进风口31形成于壳体30底部远离出风口32的一端,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通风效果以保持空气流动和保证空气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壳体30形成向所出风口32方向的缩口状。壳体30形成向所出风口32方向的缩口状,可以更有利于诱导风向出风口32处形成射流状吹出,减少风的损失以及噪音等效果,具有达到更好的通风效果以保持空气流动和保证空气质量。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以及图2所示,导风组件10包括至少两个导风板11、转轴13、联动件12以及传动件14。每个导风板11与对应的转轴13固定连接,联动件12连接至少两个导风板11,传动件14与其中一个导风板11固定连接,驱动组件40驱动传动件14以使导风板11转动。每个导风板11与对应的转轴13固定连接,多个导风板11一侧通过联动件12转动连接,驱动组件40驱动导风板11绕转轴13转动,该导风板11通过联动件12带动其它的导风板11同向转动,以对诱导通风装置的风向进行诱导改变,多个导风板11对风进行诱导,效率更高,舒适性也更好,达到在保持通风装置的风速较大的同时,减少由此引发的吹风感,保证行人的舒适度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以及图2所示,传动件14包括传动齿条141和连接杆142,连接杆142的一端与转轴13连接,连接杆142的另一端与传动齿条141连接;驱动组件40包括主动齿轮41和驱动源,主动齿轮41与传动齿条141啮合,驱动源与主动齿轮41连接。驱动源带动主动齿轮41运动,主动齿轮41与传动齿条141啮合传动,因为连接杆142的一端与转轴13连接,连接杆142的另一端与传动齿条141连接,所以主动齿轮41啮合传动齿条141运动,也带动转轴13运动,从而带动导风板11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传动件14包括传动齿条141和连接杆142,连接杆142的一端与导风板11连接,连接杆142的另一端与传动齿条141连接;驱动组件40包括主动齿轮41和驱动源,主动齿轮41与传动齿条141啮合,驱动源与主动齿轮41连接。驱动源带动主动齿轮41运动,主动齿轮41与传动齿条141啮合传动,因为连接杆142的一端与导风板11连接,连接杆142的另一端与传动齿条141连接,所以主动齿轮41啮合传动齿条141运动,带动导风板11运动。

可以理解的,通过在导风组件10的两侧设置限位件50,可以保护主动齿轮41在与传动齿条141啮合传动中不脱离传动齿条141。也可以在传动齿条141的两端设置限位部,以防止主动齿轮41在与传动齿条141啮合传动中脱离传动齿条141。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以及图3所示,驱动源为扭片42、电机或马达。驱动源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当需要手动操作时,可以采用扭片42;当不需要手动操作时,可以采用电机或液压马达。优选的,驱动源采用扭片42,扭动扭片42带动主动齿轮41运动,主动齿轮41与传动齿条141啮合传动,从而带动导风组件10运动。当然,驱动源也可以包括扭片42和电机,增加控制的灵活性。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以及图2所示,导风板11为间隔设置的三个,每个导风板11的一端与对应的转轴13固定连接,联动件12连接在三个导风板11的另一端,传动件14位于转轴13与联动件12之间。本实施例中传动齿条141固定在中间导风板11上,联动件12为联动轴,驱动源为扭片42。三个导风板11通过两块联动轴两两连接,三个导风板11分别与对应的转轴13固定连接,驱动组件40包括主动齿轮41和驱动源,主动齿轮41与传动齿条141啮合,扭片42与主动齿轮41连接。扭片42带动主动齿轮41运动,主动齿轮41与传动齿条141啮合传动,因为连接杆142的一端与中间导风板11连接,连接杆142的另一端与传动齿条141连接,所以传动齿条141运动带动导风组件10运动。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以及图3所示,驱动组件40配置为两组,分别安装在壳体30的两侧。驱动组件40设置两组,有益于保持导风板11的平衡和受力的均衡,提高转动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方便在两侧分别操作驱动导风组件10。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40配置为手动式操作或电控式操作。驱动组件40包括主动齿轮41和驱动源,当需要手动操作时,驱动组件40配置为手动式操作,直接用手即可驱动主动齿轮41,从而控制导风组件10的转动,通过调节导风结构以改变风的射流方向,在保持通风效果的同时,减少因射流风速大产生的吹风感而对行人引起的不适。当不需要手动操作时,驱动组件40配置为电控式操作,直接用遥控即可驱动主动齿轮41,从而控制导风组件10的转动,通过调节导风结构以改变风的射流方向,在保持通风效果的同时,减少因射流风速大产生的吹风感而对行人引起的不适。图4~图6分别示出了本申请诱导通风装置出风口32的不同吹风方向。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