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7961发布日期:2020-11-10 11:47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用于制造各类换热器中的换热管有多种多样,为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通常使用在换热管内插装扰流片,使得换热流体在换热管内增加移动路径,更加充分地提高换热管的换热量;现有的扰流片多通过对板片的两端的两侧壁进行一次折弯以形成固定部,并通过折弯的固定部与换热管的管壁相抵并通过焊接形成稳固连接,然而如此连接的换热管在使用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对于椭圆管形式的换热管:当扰流片沿着椭圆管的截面长轴方向布置时,下端的固定部与管壁相处容易发生积污结垢问题,以及长期积污结垢而造成垢下腐蚀;而当扰流片沿着椭圆管的截面短轴方向布置时,虽然避免了积污、结垢、腐蚀问题,但是大大降低了扰流和换热效果;因此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发生积污结垢甚至腐蚀问题且能够保证高效扰流、换热效果的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通过该连接结构能够有效的避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处发生积污、积垢及腐蚀问题,同时能够保证扰流片的扰流效果、以及换热管换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包括换热管、以及轴向插装在换热管内的扰流片,所述扰流片在换热管的管孔内呈纵向布置;

其中,所述扰流片至少纵向的一侧形成有分别相对扰流片横向两侧折弯的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所述扰流片通过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连以使得扰流片架空布置在换热管内。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管的管孔横向截面为具有长、短轴的椭圆形或者扁椭形,所述扰流片沿着换热管的截面长轴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分别连接在换热管截面短轴方向两侧的管壁上。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热管的短轴与长轴之比为1:1.5~10。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扰流片上冲制翻出有多个扰流冲孔翻边、以及对应产生的流体过孔,相邻的所述扰流冲孔翻边分别位于扰流片的两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扰流冲孔翻边相对于换热管内流体流动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扰流片的纵向板面设置有加强折弯或者凹凸压痕。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抵接脚与第二抵接脚均通过二次折弯形成,所述第一抵接脚具有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适配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抵接脚具有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适配的第二固定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扰流片在换热管的管孔内呈纵向布置,并通过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连以使得扰流片架空布置在换热管内,如此不但能够在保证良好的扰流效果和换热效果,同时能够有效的缓减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处发生积污、积垢、以及因积垢产生的腐蚀问题,有效的延长扰流片和换热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的实施结构一示意图;

图2是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的实施结构二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另一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扰流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换热管;2、扰流片;21、第一抵接脚;211、第一固定部;22、第二抵接脚;221、第二固定部;23、扰流冲孔翻边;24、流体过孔;25、加强折弯或者凹凸压痕。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一种扰流片2与换热管1的连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换热管1、以及轴向插装在换热管1内的扰流片2,该扰流片2在该换热管1的管孔内呈纵向布置;其中,该扰流片2至少纵向的一侧形成有分别相对扰流片2两侧折弯的第一抵接脚21和第二抵接脚22,该扰流片2通过第一抵接脚21和第二抵接脚22连接在换热管1横向两侧的管壁上以使得扰流片2架空布置在换热管1内实现对管体内的流体进行扰流;具体的,图1的扰流片2为纵向一侧设置有第一抵接脚21和第二抵接脚22,图2的扰流片2为纵向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抵接脚21和第二抵接脚22。

具体的,该换热管1的管孔横向截面为具有长、短轴的椭圆形或者扁椭形,优选的,该短轴与长轴之比为1:1.5~10,如此有利于布局,增加间距,便于烟气的排放;该扰流片2纵向的一侧或者两侧通过切割、折弯形成第一抵接脚21和第二抵接脚22,扰流片2沿着椭圆管的截面长轴方向布置,第一抵接脚21和第二抵接脚22分别抵压连接在截面短轴方向的两侧管壁上以使得扰流片2在换热管1内呈架空布置;如此布置连接,能够有效保证扰流片2在换热管1内的扰流面积,从而保证扰流效果和换热效果;同时通过第一抵接脚21和第二抵接脚22与短轴方向两侧的管壁相连,短轴方向两侧的流速远大于长轴方向两侧的流速,如此能够大大降低积污、结垢、以及腐蚀的风险,从而大大延长了换热管1和扰流片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中如图3和图5所示,该扰流片2冲制翻出有多个扰流冲孔翻边23、以及一一对应产生的流体过孔24,相邻的扰流冲孔翻边23分别位于扰流片2的两侧,如此,换热管1内的流体能够在扰流冲孔翻边23的作用下依次通过流体过孔24,从而有效延长流体流动路径,提高扰流片2的扰流效果;进一步优选的,该扰流冲孔翻边23相对于流体流动方向呈向下倾斜布置,如此能够有效降低流体对扰流冲孔翻边23的冲击力,从而延长扰流片2的使用寿命;该扰流片2纵向侧的第一抵接脚21和第二抵接脚22均通过二次折弯形成,如此,该第一抵接脚21的端部形成有与换热管1的横向管壁相适配的第一固定部211,如此能够有效的增加第一抵接脚21与管壁的接触面积以保证焊接连接效果,使第一抵接脚21与换热管1的管壁稳固连接;同理,该第二抵接脚22也具有与换热管1的横向管壁相适配的第二固定部221。

在上述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如图4所示,该扰流片2的纵向板面设置有加强折弯或者凹凸压痕25,通过该加强折弯或者凹凸压痕25能够有效的增强扰流片2的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扰流片在换热管的管孔内呈纵向布置,并通过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连以使得扰流片架空布置在换热管内,如此不但能够在保证良好的扰流效果和换热效果,同时能够有效的缓减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处发生积污、积垢、以及因积垢产生的腐蚀问题,有效的延长扰流片和换热管的使用寿命。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以及轴向插装在换热管内的扰流片,所述扰流片在换热管的管孔内呈纵向布置;

其中,所述扰流片至少纵向的一侧形成有分别相对扰流片横向两侧折弯的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所述扰流片通过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连以使得扰流片架空布置在换热管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管孔横向截面为具有长、短轴的椭圆形或者扁椭形,所述扰流片沿着换热管的截面长轴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分别连接在换热管截面短轴方向两侧的管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短轴与长轴之比为1:1.5~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上冲制翻出有多个扰流冲孔翻边、以及对应产生的流体过孔,相邻的所述扰流冲孔翻边分别位于扰流片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冲孔翻边相对于换热管内流体流动方向呈向下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片的纵向板面设置有加强折弯或者凹凸压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脚与第二抵接脚均通过二次折弯形成,所述第一抵接脚具有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适配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抵接脚具有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适配的第二固定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扰流片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以及轴向插装在换热管内的扰流片,所述扰流片在换热管的管孔内呈纵向布置;其中,所述扰流片至少纵向的一侧形成有分别相对扰流片横向两侧折弯的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所述扰流片通过第一抵接脚和第二抵接脚与换热管的横向管壁相连以使得扰流片架空布置在换热管内。本实用新型的换热管与扰流片的连接结构,不但能够显著强化换热,而且能够有效减缓积污、结垢以及避免因污垢而产生腐蚀的问题,并可有效降低换热管内接近沸腾的对流换热噪音。

技术研发人员:孟继安;戴丁军;卓宏强;孙旭光;杜晖;陈挺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宁波市哈雷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3.17
技术公布日:2020.11.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