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40297发布日期:2020-10-28 11:35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电磁烹饪器具,具有快速加热、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现有的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上盖和面板,三者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机和发热元件,发热元件一般包括线圈盘和电路板,发热元件位于散热风机的出风孔处,散热风机将容置腔外部的风流通过壳体上的进风孔引入容置腔内并引至发热元件所在位置,利用风流带走聚集在发热元件周围的热量,从而避免其工作温度过高,保证电磁炉的正常工作。上盖上设置有筋位,筋位与底壳上位于散热风机进风口处的导风结构配合,以起到将进风口处的气流聚拢至散热风机处的效果。

然而目前的筋位与散热风机进风口处的导风结构配合度较差,导致电磁炉的装配难度较高,且筋位与导风结构之间的外漏风流较多,影响电磁炉的散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能够有效提高导风板与延伸部的配合度,减小装配难度,同时减少外漏风流量,从而提高电磁炉的装配效率和散热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设置在底壳上的上盖,以及设置在上盖上的面板,底壳、上盖和面板共同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发热元件和散热风机。

底壳上位于散热风机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一个导风板,上盖具有延伸至导风板的延伸部,至少部分导风板和至少部分延伸部之间设置有导向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容置腔内设置散热风机,利用散热风机将容置腔外部温度较低的风流引入容置腔内部,并且引导至发热元件所在位置,利用风流带走发热元件附近的热量并形成温度较高的风流,温度较高的风流在散热风机的驱动下流至容置腔的外部,从而保证电磁炉中发热元件工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在延伸部和导风板之间设置导向件,利用到导向件对延伸部和导风板的装配起到导向安装的作用,从而提高导风板与延伸部的配合度,减小装配难度,从而提高电磁炉的装配效率和散热效率。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至少部分导风板和至少部分延伸部通过导向件抵接。这样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导风板和延伸部之间的外漏风流量,从而提高散热风流的利用率和散热效率。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向件设置在导风板的朝向延伸部一侧的面上。

和/或,导向件设置在延伸部的朝向导风板一侧的端部。

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导向件安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向件具有导向面。

当导向件设置在导风板的朝向延伸部一侧的面上时,在上盖安装在底壳上的过程中,延伸部沿导向面滑动。

当导向件设置在延伸部的朝向导风板一侧的端部时,在上盖安装在底壳上的过程中,导风板沿导向面滑动。

利用导向面对导风板和延伸部的装配过程进行导向安装,降低了两者的装配难度,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向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延伸段和第二延伸段,第一延伸段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第二延伸段具有与第一导向面连接的第二导向面。

当导向件设置在导风板的朝向延伸部一侧的面上时,第一延伸段位于导风板靠近面板一侧,第二延伸段位于导风板靠近底壳一侧;在上盖安装在底壳上的过程中,延伸部的端部在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上依次滑动。

当导向件设置在延伸部的朝向导风板一侧的端部时,第一延伸段位于延伸部靠近底壳一侧,第二延伸段位于延伸部靠近面板一侧;在上盖安装在底壳上的过程中,导风板在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上依次滑动。

利用第一导向面对导风板和延伸部的装配过程进行导向安装,从而提高了两者装配的稳定性和装配效率。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第一导向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范围为30°-60°。若两者的夹角过小,第一导向面的导向安装效果较差,若两者的夹角过大,则导向安装过程阻力过大,降低了装配效率。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第二导向面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这样可以便于导风板和延伸部装配后的稳定抵接。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第一延伸段的长度范围为1-20mm。若第一延伸段的长度过大,使得导向件高度过大,影响电磁炉中其他结构件的设置,若第一延伸段的长度过小,导致导风板和延伸部的导向安装效果较差。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延伸部和导风板之间的间距范围为1-5mm。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板和延伸部的端部均为弧形。

当导向件设置在导风板的朝向延伸部一侧的面上时,导风板上导向件与导风板的连接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导向件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当导向件设置在延伸部的朝向导风板一侧的端部时,延伸部上导向件与延伸部的连接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导向件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导风板和延伸部均能够适应散热风机圆弧形外周的形状,保证对散热风机的风流具有较良好的引导效果。导向件的延伸方向可以保证其导向安装的效果。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导风板包括至少两个沿散热风机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导风筋和第二导风筋,延伸部的端部的两对两侧分别延伸至第一导风筋和第二导风筋,第一导风筋、第二导风筋以及延伸部共同围成散热风机的至少部分通风口;

第一导风筋和第二导风筋中的至少一个与延伸部之间设置有导向件。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导向件对第一导风筋和/或第二导风筋与延伸部之间实现导向安装。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至少部分延伸部与底壳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形成散热风机的进风口。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延伸部对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流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提高风流的利用率和散热效率。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底壳内的第一导风筋与底壳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和/或第二导风筋与底壳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底壳内具有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时,第二间隙和/或第三间隙与第一间隙共同形成散热风机的进风口。

散热风机为轴流风机,底壳的侧壁上靠近散热风机一侧设置有进风孔。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和/或第三间隙对进入散热风机的风流起到引导作用,使得本实施例的电磁炉采用低成本的轴流风机同时实现侧进风的方式,避免电磁炉底部的水汽或者污渍进入容置腔,从而提高电磁炉使用的安全性和清洁度。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当导向件设置在导风板的朝向延伸部一侧的面上时,导向件的第一延伸段的顶部与导风板的顶部齐平,和/或,导向件的第二延伸段的底部与导风板的底部均设置在底壳的底壁上;

当导向件设置在延伸部的朝向导风板一侧的端部时,导向件的第一延伸段的底部与延伸部的底部齐平,导向件的第二延伸段的顶部与延伸部的顶部齐平。

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导向件的导向效果,同时避免导向件影响导风板或者延伸部的结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的连接处具有圆弧形的过渡段。

通过圆弧过渡段可以减小导风板和延伸部在导向安装过程中的滑动阻力,降低装配难度。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当导向件设置在导风板的朝向延伸部一侧的面上时,导向件与导风板一体成型;

当导向件设置在延伸部的朝向导风板一侧的端部时,导向件与延伸部一体成型。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导向件与导风板,或者导向件与延伸部的连接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电磁炉中,可选的是,底壳包括第一侧壁段,第一侧壁段上设置有进风孔,第一导风筋和第二导风筋均位于进风孔和散热风机之间。

第一导风筋、第二导风筋以及延伸部共同围成散热风机的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容置腔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与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4中a部分的细节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6中b部分的细节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上盖与底壳安装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上盖与底壳安装完成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延伸部与导向件安装过程中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延伸部与导向件安装完成状态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延伸部与导向件另一种安装完成状态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

11-散热风机;

111-进风口;

12-发热元件;

121-电路板;

122-线圈盘;

13-导风板;

131-第一导风筋;

132-第二导风筋;

14-进风孔;

15-出风孔;

20-上盖;

21-延伸部;

30-面板;

40-导向件;

41-第一延伸段;

411-第一导向面;

42-第二延伸段;

421-第二导向面;

43-过渡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容置腔内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与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4中a部分的细节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的俯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图6中b部分的细节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上盖与底壳安装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上盖与底壳安装完成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延伸部与导向件安装过程中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延伸部与导向件安装完成状态的简要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延伸部与导向件另一种安装完成状态的简要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设置在底壳10上的上盖20,以及设置在上盖20上的面板30,底壳10、上盖20和面板30共同围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置有发热元件12和散热风机11。

底壳10上位于散热风机11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一个导风板13,上盖20具有延伸至导风板13的延伸部21,至少部分导风板13和至少部分延伸部21之间设置有导向件4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容置腔内设置有发热元件12,该发热元件1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线圈盘122和电路板121,两者在使用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聚集在容置腔中会降低电磁炉使用的稳定性。基于此,容置腔的散热风机11将外部的温度较低的风流通过底壳10上的进风孔14引入容置腔中,利用风流带走发热元件12周围的热量,风流通过底壳10的出风孔15流出,同时将热量携带至容置腔的外部,从而对电磁炉进行散热降温,以提高其工作的稳定性。参照图2所示,图中箭头标出的即为散热风流的流动路径。

底壳10上散热风机11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一个导风板13,该导风板13可以引导进风孔14进入的风流朝散热风机11流动,或者引导散热风机11周围的风流朝向发热元件12流动,并由出风孔15流出至容置腔的外部。上盖20上的延伸部21朝导风板13延伸,以起到辅助导风的作用。

电磁炉在安装时,一般是将面板30与上盖20连接后,两者再与底壳10连接。由于面板30的遮挡导致面板30和上盖20在与底壳10连接过程中容易发生错位,导致上盖20的延伸部21无法与导风板13抵接,从而降低了两者装配的稳定性,增大了装配难度。并且延伸部21与导风板13之间产生较大的间隙,散热风机11引入的风流经过两者时,风流会由两者之间的间隙外漏,降低了风流的利用率。

针对该问题,本实施例在至少部分导风板13和至少部分延伸部21之间设置导向件40,利用导向件40对面板30和上盖20的整体与底壳10连接过程中起到导向安装的作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导风板13和延伸部21通过导向件40抵接,导向件40可以有效减小导风板13和延伸部21之间的间隙,避免散热风流由该间隙位置外漏,减小风流外漏,从而提高了风流的利用率,保证了散热风机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参照图5所示,导向件40设置在导风板13的朝向延伸部21一侧的面上。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导向件40设置在导风板13上,可以利用导向件40加强导风板13的机械强度,并且导向件40位于导风板13朝向延伸部21一侧的面上,可以便于导向件40与延伸部21接触,从而实现导向安装的效果。

其中,导向件40具有导向面。当导向件40设置在导风板13的朝向延伸部21一侧的面上时,在上盖20安装在底壳10上的过程中,延伸部21沿导向面滑动,最终可以抵接导向面。需要说明的是,该导向件40朝向延伸部21一侧的面为导向面,基于导向面朝向延伸部21,延伸部21的端部可以与导向面抵接,并且在上盖20与底壳10的安装过程中,延伸部21可以沿着导向面移动,从而实现导向安装的效果,并且导向面可以有效降低延伸部21移动的阻力,降低了两者的装配难度,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

具体的,参照图5、图10至图12所示,导向件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延伸段41和第二延伸段42,第一延伸段41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411,第二延伸段42具有与第一导向面411连接的第二导向面421。

当导向件40设置在导风板13的朝向延伸部21一侧的面上时,第一延伸段41位于导风板13靠近面板30一侧,第二延伸段42位于导风板13靠近底壳10一侧;在上盖20安装在底壳10上的过程中,延伸部21的端部在第一导向面411和第二导向面421上依次滑动,其中至少部分延伸部21可以抵接第二导向面421。

需要说明的是,导向件40沿着延伸部21的安装滑动方向依次包括第一延伸段41和第二延伸段42,在底壳10与上盖20的安装过程中,延伸部21首先与第一延伸部21接触,继而与第二延伸部21接触,完成装配。其中第一延伸段41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一导向面411,延伸部21可以沿着倾斜的第一导向面411并按照安装方向滑动,从而减小延伸部21滑动过程的阻力,同时对延伸部21的滑动起到导向的作用。此时的状态可以通过图10表示,延伸部21的滑动方向可以为图10中箭头示出的方向。其中,第一导向面41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范围为30°-60°,该夹角可以由图10中的α表示。若两者的夹角过小,第一导向面411的导向安装效果较差,若两者的夹角过大,则导向安装过程阻力过大,降低了装配效率。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的范围内选定夹角的具体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其中,上盖20与底壳10的安装过程的状态可以通过图8示出。

当延伸部21沿着导向面继续滑动,此时的状态可以通过图11表示,部分延伸部21与第二导向面421接触,第二导向面421的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延伸部21与第二导向面421形成部分面面接触的状态。当延伸部21沿着导向面继续滑动,此时的状态可以通过图12表示,全部延伸部21与第二导向面421接触,两者形成完全的面面接触的状态。在实际使用中,延伸部21与导向件40最终的抵接状态可以是图11或者图12示出的状态,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其中,上盖20与底壳10安装完成后的状态可以通过图9示出(基于面板30的遮挡无法完全展示安装过程中底壳10中各个结构件的状态,因此图8和图9中并未示出面板30,在实际使用中,是将面板30与上盖20安装后,再与底壳10连接)。基于导向件40与延伸部21抵接后为部分或完全的面面接触的状态,这样可以提高两者装配的稳定性和装配效率。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第一导向面411和第二导向面421的连接处具有圆弧形的过渡段43。通过圆弧过渡段43可以减小导风板13和延伸部21在沿着导向面滑动过程的阻力,降低装配难度。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第一延伸段41的长度范围为1-20mm。基于一般的上盖20以及上盖20的延伸部21的厚度为1-15mm,若第一延伸段41的长度过小,导致延伸部21在第一延伸段41上的滑动过程较短,降低了导向安装的效果,并且无法保证延伸部21与第一延伸段41充分接触;若第一延伸段41的长度过大,使得导向件40的高度过大,影响电磁炉中其他结构件的设置。优选的,该第一延伸段41的长度可以为14mm,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上述范围内选定第一延伸段41长度的具体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延伸部21和导风板13之间的间距范围为1-5mm。若两者之间的间距过小,则导致导向件40不具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并且影响上盖20与底壳10的正常安装;若两者之间的间距过大,则导致此处外漏风流量较大,降低了风流利用率和散热效率,并且导向件40的设置厚度较大,增加了电磁炉的制造成本。优选的,延伸部21与导风板13之间的间距可以为2mm,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上述范围内选定两者间距的具体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参照图7所示,导风板13和延伸部21的端部均为弧形。当导向件40设置在导风板13的朝向延伸部21一侧的面上时,导风板13上导向件40与导风板13的连接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导向件40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13上导向件40与导风板13的连接点处的切线方向可以为图7中l1示出的方向,图7中l2为与l1垂直的方向,因此导向件40的延伸方向可以为图7中l2示出的方向。导风板13与延伸部21的端部均为弧形可以有效适应散热风机11圆弧形外周的形状,因此与散热风机11的外周形成稳定的贴合状态,保证对散热风机11的风流具有较良好的引导效果。当导风板13与延伸部21的端部为圆弧形时,导向件40的延伸方向可以为圆弧形的半径方向。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参照图4所示,导风板13包括至少两个沿散热风机11的周向间隔设置第一导风筋131和第二导风筋132,延伸部21的端部的两对两侧分别延伸至第一导风筋131和第二导风筋132,第一导风筋131、第二导风筋132以及延伸部21共同围成散热风机11的至少部分通风口;第一导风筋131和第二导风筋132中的至少一个与延伸部21之间设置有导向件40。

底壳10包括第一侧壁段,第一侧壁段上设置有进风孔14,第一导风筋131和第二导风筋132均位于进风孔14和散热风机11之间。第一导风筋131、第二导风筋132以及延伸部21共同围成散热风机11的进风口111。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将导向件40设置在散热风机11的进风口111处,在实际使用中,导向件40同样可以设置在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处。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导向件40对第一导风筋131和/或第二导风筋132与延伸部21之间实现导向安装。

具体的,至少部分延伸部21与底壳1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第一间隙形成散热风机11的进风口。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部分延伸部21并非与底壳10紧密贴设,两者之间在竖直方向上具有第一间隙,基于延伸部21延伸至导风板13,且导风板13位于散热风机11的外周,因此延伸部21朝散热风机11延伸。延伸部21与底壳10之间的第一间隙可供外部风流进入散热风机11中,因此可以作为散热风机11的进风口。延伸部21可以对进入散热风机11的风流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提高风流的利用率和散热效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第一导风筋131和第二导风筋132可以作为散热风机11的出风方向的导风结构,第一导风筋131和第二导风筋132均与面板30之间具有间隙,散热风机11的进风风流由第一间隙进入,出风风流由第一导风筋131和/或第二导风筋132与面板30之间的间隙处流出。

进一步地,底壳10内的第一导风筋131与底壳1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和/或第二导风筋132与底壳10之间具有第三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当底壳10内同时具有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时,作为第二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可以作为散热风机11的进风口,第二导风筋132与面板30之间的间隙作为散热风机的出风口。

当然,作为第三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第一间隙和第三间隙作为散热风机11的进风口,第一导风筋131与面板30之间的间隙作为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

作为第四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第一间隙、第二间隙以及第三间隙均可以作为散热风机11的进风口,散热风机11外周上远离第一间隙、第二间隙以及第三间隙的位置作为散热风机11的出风口。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的四种情况中选定最适应的设置方式,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其中,散热风机11可以为轴流风机,底壳10的侧壁上靠近散热风机11一侧设置有进风孔14。本实施例选用轴流风机,轴流风机相比于离心风机,其结构较为简单,仅包括风机支架、风机轴和叶片,因此制造成本较低,且占用的安装空间较小。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将底壳10的侧壁上靠近散热风机11的一侧设置进风孔14,可以利用上述的第一导风筋131、第二导风筋132以及延伸部21将进风孔14的风流引导至轴流风机,从而实现轴流风机的侧进风方式,避免现有的轴流风机选用底进风方式,即将进风孔设置的底壳的底壁上,从而防止电磁炉底部的水汽或者污渍随着散热风机的风流进入容置腔,减少对容置腔中各个电子元件的影响,提高了电磁炉使用的安全性和清洁度。

具体的,参照图5所示,当导向件40设置在导风板13的朝向延伸部21一侧的面上时,导向件40的第一延伸段41的顶部与导风板13的顶部齐平,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导向件40的第一延伸段41的顶部高出导风板13的顶部,从而影响容置腔中其余结构件的正常安装。导向件40的第二延伸段42的底部与导风板13的底部均设置在底壳10的底壁上,利用底壳10的底壁对导向件40进行固定,提高了导向件40的安装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当导向件40设置在导风板13的朝向延伸部21一侧的面上时,导向件40与导风板13一体成型。这样的设置可以提高导向件40与导风板13连接稳定性,同时可以利用导向件40形成导风板13的加强筋,从而提高导风板13的机械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容置腔内设置散热风机,利用散热风机将容置腔外部温度较低的风流引入容置腔内部,并且引导至发热元件所在位置,利用风流带走发热元件附近的热量并形成温度较高的风流,温度较高的风流在散热风机的驱动下流至容置腔的外部,从而保证电磁炉中发热元件工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在延伸部和导风板之间设置导向件,利用到导向件对延伸部和导风板的装配起到导向安装的作用,从而提高导风板与延伸部的配合度,减小装配难度;同时导风板和延伸部通过导向件抵接,可以有效减少两者之间的外漏风流量,从而提高电磁炉的装配效率和散热效率。

实施例二

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电磁炉,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相比,两者的区别之处在于,导向件40在容置腔中的安装位置有所不同。

具体的,导向件40设置在延伸部21的朝向导风板13一侧的端部。在上盖20安装在底壳10上的过程中,导风板13沿导向面滑动,最终导风板13可以抵接导向面。

导向件40的第一延伸段41位于延伸部21靠近底壳10一侧,第二延伸段42位于延伸部21靠近面板30一侧;在上盖20安装在底壳10上的过程中,导风板13在第一导向面411和第二导向面421上依次滑动。其中,至少部分导风板13可以抵接第二导向面421。第一导向面411对导风板13的滑动过程起到导向作用,第二导向面421与导风板13面面接触,提高了导风板13与延伸部21的抵接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风板13和延伸部21的端部均为弧形。延伸部21上导向件40与延伸部21的连接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导向件40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该导风板13和延伸部21的端部可以均为圆弧形,此时导向件40的延伸方向可以为圆弧形的半径方向。

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导向件40的第一延伸段41的底部与延伸部21的底部齐平,导向件40的第二延伸段42的顶部与延伸部21的顶部齐平。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导向件40的第一延伸段41的底部低于延伸部21的底部,导向件40的第二延伸部21的顶部高于延伸部21的顶部,从而影响容置腔中其余结构件的正常安装。其中,导向件40与延伸部21可以一体成型,这样提高了两者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导向件40可以形成延伸部21的加强筋,从而提高延伸部21的机械强度。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取得相同或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容置腔内设置散热风机,利用散热风机将容置腔外部温度较低的风流引入容置腔内部,并且引导至发热元件所在位置,利用风流带走发热元件附近的热量并形成温度较高的风流,温度较高的风流在散热风机的驱动下流至容置腔的外部,从而保证电磁炉中发热元件工作的高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在延伸部和导风板之间设置导向件,利用到导向件对延伸部和导风板的装配起到导向安装的作用,从而提高导风板与延伸部的配合度,减小装配难度;同时导风板和延伸部通过导向件抵接,可以有效减少两者之间的外漏风流量,从而提高电磁炉的装配效率和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