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压热水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47846发布日期:2021-01-26 16:3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常压热水锅炉的制作方法
一种常压热水锅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特别涉及一种常压热水锅炉。


背景技术:

[0002]
锅炉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使用到的一种设备。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锅炉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的原义指在火上加热的盛水容器,炉指燃烧燃料的场所,锅炉包括锅和炉两大部分。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提供热水的锅炉称为热水锅炉,主要用于生活,工业生产中也有少量应用。产生蒸汽的锅炉称为蒸汽锅炉,多用于火电站、船舶、机车和工矿企业。
[0003]
传统的锅炉都是采用锅筒和加热炉一体化设计,其中,用于盛水的锅筒位于上面,用于进行加热的加热炉位于下面,在使用时,通过在加热炉内燃料燃烧来实现对锅筒中的水进行加热。但是,传统的锅炉存在有以下缺陷:
[0004]
在提供热水时,需要将锅筒内水位线以下的饱和水全部加热到所需的温度,才能够提供给其它设备使用,导致能耗大;同时,造价成本高,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常压热水锅炉,解决传统锅炉存在的能耗大,且造价成本高,不利于推广使用的问题。
[0006]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常压热水锅炉,所述热水锅炉包括:
[0007]
一锅筒本体,所述锅筒本体内至少依次独立设置有一高温常压仓、一加热仓以及一辅热仓;所述辅热仓的内部通过至少一第一开孔或第一外部管道与所述加热仓相连通,所述加热仓的内部通过至少一第二开孔或第二外部管道与所述高温常压仓相连通;
[0008]
一发热器,所述发热器分段设于所述高温常压仓、加热仓以及辅热仓内,且通过所述发热器对所述高温常压仓、加热仓以及辅热仓内的水进行换热;
[0009]
一热水出口,所述热水出口设于所述高温常压仓上;
[0010]
一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与所述辅热仓相连通。
[0011]
进一步的,所述热水锅炉还包括:
[0012]
一给水泵,所述进水管道通过所述给水泵与所述辅热仓的内部相连通;
[0013]
一发热器尾气接口,所述发热器尾气接口与所述发热器相连通;
[0014]
一尾气排放引风机,所述尾气排放引风机与所述发热器尾气接口相连通,且通过所述尾气排放引风机将尾气排出。
[0015]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器包括:
[0016]
一燃烧发热筒,所述燃烧发热筒设于所述高温常压仓内;所述燃烧发热筒的前端设置有一燃烧器接入口;
[0017]
一第一级换热器,所述第一级换热器设于所述高温常压仓内;所述第一级换热器与所述燃烧发热筒的气流输出端相连接,且所述燃烧发热筒与所述第一级换热器为一字型排布;
[0018]
一第二级换热器,所述第二级换热器设于所述加热仓内;所述第二级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级换热器相连接;
[0019]
一第三级换热器,所述第三级换热器设于所述辅热仓内;所述第三级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级换热器相连接,且使所述第三级换热器、第二级换热器以及燃烧发热筒和第一级换热器呈s形排布。
[0020]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发热筒内的前部设置有一护火筒,所述燃烧发热筒内的后部设置有一助燃器;所述护火筒的外表面设置有复数块旋风板。
[0021]
进一步的,所述高温常压仓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用于测量液位的第一电极式液位器、至少一用于指示温度的第一温控器、一第一热电偶插口以及一第一真空排放口;所述高温常压仓的外表面设置有一第一手动减压排污阀、一烟箱检查口以及一第一维修清洗窗口。
[0022]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仓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用于测量液位的第二电极式液位器、至少一用于指示温度的第二温控器、一第二热电偶插口以及一第二真空排放口;所述加热仓的外表面设置有一第一水泵连接法兰接口、一第二手动减压排污阀、一第一空气冷凝水排出管以及至少一第二维修清洗窗口。
[0023]
进一步的,所述辅热仓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用于测量液位的第三电极式液位器、至少一用于指示温度的第三温控器、一第三热电偶插口以及一第三真空排放口;所述辅热仓的外表面设置有一第二水泵连接法兰接口、一第三手动减压排污阀、一第二空气冷凝水排出管、一循环水回流口以及至少一第三维修清洗窗口。
[0024]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分段分仓的方式来将以往存放在一体锅炉水位线以下的饱和水,分别存储到锅筒本体1内完全独立的3个分仓(即高温常压仓11、加热仓12以及辅热仓13)中;而各个分仓的换热则是由一个发热器2分段分别设置在各个分仓内,通过发热器 2的各个分段来分别对各个分仓进行换热;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避开传统锅炉在供应热水时需将一体锅炉内水位线以下的饱和水全部加热到所需的温度,进而能够降低能耗;同时,整个热水锅炉的整体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作成本低,可方便进行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0025]
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6]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常压热水锅炉的立体图。
[0027]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常压热水锅炉的后视图。
[0028]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锅筒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9]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发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上热气流风箱或第三热气流风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1]
附图标记说明:
[0032]
100-热水锅炉,1-锅筒本体,11-高温常压仓,111-第一电极式液位器,112-第一温
控器,113-第一热电偶插口,114-第一真空排放口,115-第一手动减压排污阀,116-烟箱检查口,117-第一维修清洗窗口,12-加热仓,121
-ꢀ
第二电极式液位器,122-第二温控器,123-第二真空排放口,124-第一水泵连接法兰接口,125-第二手动减压排污阀,126-第一空气冷凝水排出管,127
-ꢀ
第二维修清洗窗口,128-第二热电偶插口,13-辅热仓,131-第三电极式液位器,132-第三温控器,133-第三真空排放口,134-第二水泵连接法兰接口, 135-第三手动减压排污阀,136-第二空气冷凝水排出管,137-循环水回流口, 138-第三维修清洗窗口,139-第三热电偶插口,14-第一开孔,15-第二开孔, 2-发热器,21-燃烧发热筒,211-护火筒,212-助燃器,213-旋风板,214-燃烧器接入口,22-第一级换热器,221-第一下热气流风箱,222-第一散热管, 223-第一上热气流风箱,23-第二级换热器,231-第二上热气流风箱,232
-ꢀ
第一气流隔板,2321-第一前热气流风箱,2322-第一后热气流风箱,233-第一连接管,234-第二散热管,235-第二下热气流风箱,24-第三级换热器,241
-ꢀ
第三上热气流风箱,242-第二气流隔板,2421-第二前热气流风箱,2422-第二后热气流风箱,243-第三散热管,244-第三下热气流风箱,245-第二连接管,3-热水出口,4-进水管道,5-给水泵,6-发热器尾气接口,7-尾气排放引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常压热水锅炉,解决了传统锅炉存在的能耗大,且造价成本高,不利于推广使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降低能耗,降低造价成本,可方便推广使用的技术效果。
[0034]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常压热水锅炉100,所述热水锅炉100包括:
[0035]
一锅筒本体1,所述锅筒本体1内至少依次独立设置有一高温常压仓11、一加热仓12以及一辅热仓13;所述辅热仓13的内部通过至少一第一开孔 14或第一外部管道(未图示)与所述加热仓12相连通,所述加热仓12的内部通过至少一第二开孔15或第二外部管道(未图示)与所述高温常压仓11相连通,在具体工作时,所述辅热仓13内的水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开孔14 或第一外部管道自流入所述加热仓12内,所述加热仓12内的水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开孔15或第二外部管道自流入所述高温常压仓11内;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按照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的顺序依次设置高温常压仓 11、加热仓12以及辅热仓13,所述锅筒本体1需采用耐高温且具有隔热功能的材料制作而成;
[0036]
一发热器2,所述发热器2分段设于所述高温常压仓11、加热仓12以及辅热仓13内,且通过所述发热器2对所述高温常压仓11、加热仓12以及辅热仓13内的水进行换热;
[0037]
一热水出口3,所述热水出口3设于所述高温常压仓11上,该热水出口3用于实现将换热后的热水输出给其它设备(未图示)使用;
[0038]
一进水管道4,所述进水管道4与所述辅热仓13相连通,所述进水管道4用于实现往所述锅筒本体1内输送水源。
[0039]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分段分仓的方式来将以往存放在一体锅炉水位线以下的饱和水,分别存储到锅筒本体1内完全独立的3个分仓(即高温常压仓11、加热仓12以及辅热仓13)中;而各个分仓的换热则是由一个发热器2分段分别设置在各个分仓内,通过发热器2的各个分段来分别对各个分仓进行换热;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避开传统锅炉在供应热水时需将一体锅炉内水位线以下的饱和水全部加热到所需的温度,
进而能够降低能耗;同时,整个热水锅炉的整体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制作成本低,可方便进行推广使用。
[004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水锅炉100还包括:
[0041]
一给水泵5,所述进水管道4通过所述给水泵5与所述辅热仓13的内部相连通;在工作时,可通过所述给水泵5将外部的水源抽吸至所述辅热仓 13内进行换热;
[0042]
一发热器尾气接口6,所述发热器尾气接口6与所述发热器2相连通,所述发热器尾气接口6用于实现所述发热器2内尾气的排放;
[0043]
一尾气排放引风机7,所述尾气排放引风机7与所述发热器尾气接口6 相连通,且通过所述尾气排放引风机7将尾气排出;在具体工作时,可通过所述尾气排放引风机7提供的吸力来实现将所述发热器2内的尾气吸出并排放。
[0044]
在本实施例中,请重点参照图4和图5所示,所述发热器2包括:
[0045]
一燃烧发热筒21,所述燃烧发热筒21设于所述高温常压仓11内;所述燃烧发热筒21的前端设置有一燃烧器接入口211;所述燃烧发热筒21用于通过燃烧来产生高温热气流和散发出高温热能,在具体实施时,既可以在燃烧发热筒21内燃烧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气体,也可以在燃烧发热筒21内燃烧轻质柴油、甲醇油等可净化、低排放、高效率的液体;所述燃烧发热筒21需使用310s等耐高温(1100℃以上)的材质制造而成,以达到耐高温的目的;所述燃烧器接入口211用于在使用时可接入燃烧器 (未图示)进行燃烧;
[0046]
一第一级换热器22,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设于所述高温常压仓11内;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与所述燃烧发热筒21的气流输出端相连接,且所述燃烧发热筒21与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为一字型排布;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所述燃烧发热筒21内燃烧产生的高温热气流会首先进入到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中进行换热;由于所述燃烧发热筒21和第一级换热器22是整个所述发热器2发热功率最大的地方,可以说,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热能都集中在所述燃烧发热筒21和第一级换热器22上,因此,通过所述燃烧发热筒21和第一级换热器22产生的高温热能来与所述高温常压仓11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可使所述高温常压仓11内的水经过高温热能交换后产生高温热水供给其它设备使用;
[0047]
一第二级换热器23,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设于所述加热仓12内;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与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相连接;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经过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换热之后的高温热气流会流入到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内,并在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内继续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所述加热仓12内的水进行加热;
[0048]
一第三级换热器24,所述第三级换热器24设于所述辅热仓13内;所述第三级换热器24与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相连接,且使所述第三级换热器 24、第二级换热器23以及燃烧发热筒21和第一级换热器22呈s形排布;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经过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换热之后的热气流又会进入到所述第三级换热器24内,并在所述第三级换热器24内进行最后的换热。
[0049]
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器2在具体工作时,由于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热能会传递到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和第三级换热器24中,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加热仓12和辅热仓13来对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和第三级换热器24进行热交换,同时将辅热仓13内被加热的热水以自流的方式提供给所述加热仓 12,将加热仓12内被加热的热水以自流的方式提供给所述高温常压仓11;因此,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
[0050]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包括:
[0051]
一第一下热气流风箱221,所述第一下热气流风箱221与所述燃烧发热筒21的气流输出端相连通;
[0052]
复数根第一散热管222,各所述第一散热管222的底部均与所述第一下热气流风箱221相连通;
[0053]
一第一上热气流风箱223,各所述第一散热管222的顶部均与所述第一上热气流风箱223相连通;
[0054]
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在具体工作时,所述燃烧发热筒21内燃烧产生的高温热气流会先进入到所述第一下热气流风箱221,然后通过各所述第一散热管222往上进入到所述第一上热气流风箱223内,从而完成第一阶段的换热。
[0055]
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包括:
[0056]
一第二上热气流风箱231,所述第二上热气流风箱231的内部中间通过一第一气流隔板232分隔成一第一前热气流风箱2321和一第一后热气流风箱2322,所述第一后热气流风箱2322通过一第一连接管233与所述第一上热气流风箱223相连通;
[0057]
复数根第二散热管234,各所述第二散热管234的顶部均与所述第二上热气流风箱231相连通;
[0058]
一第二下热气流风箱235,各所述第二散热管234的底部均与所述第二下热气流风箱235相连通;
[0059]
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在具体工作时,从所述第一上热气流风箱223出来的高温热气流会先进入到所述第二上热气流风箱231的第一后热气流风箱2322,接着高温热气流会通过后半部分的各所述第二散热管234进入到所述第二下热气流风箱235内,最后高温热气流又会通过前半部分的各所述第二散热管234进入到所述第二上热气流风箱231的第一前热气流风箱 2321,从而完成第二阶段的换热。
[0060]
所述第三级换热器24包括:
[0061]
一第三上热气流风箱241,所述第三上热气流风箱241的内部中间通过一第二气流隔板242分隔成一第二前热气流风箱2421和一第二后热气流风箱2422;所述第二前热气流风箱2421与通过一第二连接管245与所述第一前热气流风箱2321相连通;
[0062]
复数根第三散热管243,各所述第三散热管243的顶部均与所述第三上热气流风箱241相连通;
[0063]
一第三下热气流风箱244,各所述第三散热管243的底部均与所述第三下热气流风箱244相连通。
[0064]
所述第三级换热器24在具体工作时,从所述第二上热气流风箱231的第一前热气流风箱2321出来的热气流会先进入到所述第三上热气流风箱 241的第二前热气流风箱2421,然后热气流会经过前半段的各所述第三散热管243向下进入到所述第三下热气流风箱244内,最后热气流又会经过后半段的各所述第三散热管243向上进入到所述第三上热气流风箱241的第二后热气流风箱2422内,从而完成第三阶段的换热;在完成第三阶段的换热后,最终的废气会被排放出去。
[006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发热筒21内的前部设置有一护火筒211,在工作时,该护火筒211主要起到保护火焰燃烧的作用,所述燃烧发热筒内的后部设置有一助燃器212,所
述助燃器212主要起到助燃的作用,以使燃料进行充分燃烧,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助燃器212连接在所述护火筒211的后端,当所述助燃器212被加热到800℃—1000℃时,所有燃料都会在所述助燃器212内燃烧殆尽;所述护火筒211的外表面设置有复数块旋风板213,所述旋风板213用于起到旋风助燃的作用。所述燃烧发热筒21的前端设置有一燃烧器接入口214,所述燃烧器接入口214用于在使用时可以接入所述燃烧器进行燃烧。
[006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高温常压仓11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用于测量液位的第一电极式液位器111、至少一用于指示温度的第一温控器112、一第一热电偶插口113以及一第一真空排放口114;所述高温常压仓11的外表面设置有一第一手动减压排污阀115、一烟箱检查口116以及一第一维修清洗窗口117,所述第一手动减压排污阀115与所述高温常压仓1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烟箱检查口116以及第一维修清洗窗口117均与所述第一级换热器 22的内部相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式液位器111用于测量和指示所述高温常压仓11内水的液位;所述第一温控器112用于指示所述高温常压仓 11内的温度;所述第一热电偶插口113用于在使用时可以插入热电偶(未图示),并将热电偶与所述第一温控器112相连接,以实现测量和指示所述高温常压仓11内水的温度;所述第一真空排放口114用于在使用时可以接入真空排放阀(未图示)进行排气;所述第一手动减压排污阀115用于在所述高温常压仓11内压力过大时可以开启进行减压,或者在需要清理时可以进行排污;所述烟箱检查口116用于在需要时可以通过该烟箱检查口116 查看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和燃烧发热筒21内的情况;所述第一维修清洗窗口117用于在需要时可以对所述第一级换热器22进行维修和清洗。
[0067]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仓12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用于测量液位的第二电极式液位器121、至少一用于指示温度的第二温控器122、一第二热电偶插口128以及一第二真空排放口123;所述加热仓12的外表面设置有一第一水泵连接法兰接口124、一第二手动减压排污阀125、一第一空气冷凝水排出管126以及至少一第二维修清洗窗口127,所述第一水泵连接法兰接口124与所述加热仓12的内部相连通,用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连接水泵对所述加热仓12进行供水;所述第二手动减压排污阀125与所述加热仓12 的内部相连通,用于在所述加热仓12内压力过大时可以开启进行减压,或者在需要清理时可以进行排污;所述第一空气冷凝水排出管126与所述第二下热气流风箱235的内底部相连通,用于实现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内部冷凝水的排出;所述第二维修清洗窗口127用于在需要时可以对所述第二级换热器23进行维修和清洗。所述第二电极式液位器121用于测量和指示所述加热仓12内水的液位;所述第二温控器122用于指示所述加热仓12内的温度;所述第二热电偶插口128用于在使用时可以插入热电偶(未图示),并将热电偶与所述第二温控器122相连接,以实现测量和指示所述加热仓12 内水的温度;所述第二真空排放口123用于在使用时可以接入真空排放阀 (未图示)进行排气。
[006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辅热仓13的顶部设置有至少一用于测量液位的第三电极式液位器131、至少一用于指示温度的第三温控器132、一第三热电偶插口139以及一第三真空排放口133;所述辅热仓13的外表面设置有一第二水泵连接法兰接口134、一第三手动减压排污阀135、一第二空气冷凝水排出管136、一循环水回流口137以及至少一第三维修清洗窗口138,其中,所述第二水泵连接法兰接口134与所述辅热仓13的内部相连通,用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连接水泵对所述辅热仓13进行供水;所述第三手动减压排污阀135与所述辅热仓13的内部相连通,用于在所述辅热仓13内压力过大时可以开启进行减压,或者在需要清理时
可以进行排污;所述第二空气冷凝水排出管136与所述第三下热气流风箱244的内底部相连通,用于实现所述第三级换热器24内部冷凝水的排出;所述循环水回流口137与热水供应设备(未图示)相连接,用于实现水的回收利用;所述第三维修清洗窗口 138用于在需要时可以对所述第三级换热器24进行维修和清洗。所述第三电极式液位器131用于测量和指示所述辅热仓13内水的液位;所述第三温控器132用于指示所述辅热仓13内的温度;所述第三热电偶插口139用于在使用时可以插入热电偶(未图示),并将热电偶与所述第三温控器132 相连接,以实现测量和指示所述辅热仓13内水的温度;所述第三真空排放口133用于在使用时可以接入真空排放阀(未图示)进行排气。
[0069]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