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场馆用室内风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62914发布日期:2021-03-23 10:5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型场馆用室内风塔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风柱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型场馆用室内风塔。



背景技术: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由于“世园会”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积极申办。在世园会的各大展厅中,需要对展厅内的温度进行调控,使展厅内的达到合适的温度。

现有的展厅等大型场馆内,通常使用中央空调来实现这一功能。但中央空调通常从场馆顶部进行送风,若要使整个场馆内的温度达到舒适的温度,需要的时间较长且在这一过程中会浪费大部分的能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场馆用室内风塔,其具有缩短了使场馆内达到舒适的温度所需的时间,减少了能源的浪费的效果。

本申请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大型场馆用室内风塔,包括开设于地面以下的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顶端固设有预制盖板,所述预制盖板上通过固定组件固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风柱,所述风柱的内腔中空且底端开口,所述风柱底端穿过预制盖板伸入于容纳腔室中,所述风柱底端连通有用于对其进行送风的送风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送风组件对风柱进行送风,冷风或热风被送入于风柱中之后从送风百叶排出,对场馆内进行送风,使场馆内的温度达到舒适的温度,由于风柱的设置将传统的从顶部送风的形式改为了从场馆中下部进行送风的形式,缩短了使场馆内达到舒适的温度所需的时间,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两个风柱外侧的柱脚板,所述柱脚板通过锚栓固定连接于预制盖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风柱与预制盖板之间的连接,柱脚板的设置增加了风柱与预制盖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的,两个所述风柱伸入于容纳腔室的一端的外周面上可拆卸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抵接板,所述预制盖板上固设有多个连接支耳,所述连接支耳上固设有斜撑杆,所述斜撑杆背向连接支耳的一端固设于抵接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风柱起到了进一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加了风柱与预制盖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抵接板上设置有与风柱一一对应的外凸部,所述外凸部的内周面抵接于风柱的外周面上,两个所述抵接板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的配合压紧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相邻两个抵接板之间的连接以及抵接板与风柱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优选的,所述风柱底端的外周面上开设有外凸部相对应的圆弧形槽,所述外凸部嵌入于圆弧形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抵接板起到了限位作用,减少了抵接板与风柱之间沿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

优选的,所述送风组件包括穿设于容纳腔室侧壁上的送风横管,所述送风横管与风柱底端之间连通有弧形的连通弯管,所述连通弯管中固设有用于对风进行导流的导流叶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风流入至风柱时的流畅性,减少因风阻过大对送风效率造成的影响。

优选的,所述导流叶片设置为沿连通弯管的弯曲方向设置的弧状板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导流叶片的导流作用,结构简单,加工方便。

优选的,两个所述风柱顶端固设有沿水平方向相背设置的侧翼,所述侧翼的内腔与风柱的内腔连通,所述送风百叶固设于侧翼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风柱送风的范围。

优选的,所述风柱包括送风立管和固设于送风立管外侧的外包钢管,所述外包钢管与送风立管之间固设有第一保温棉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风柱的保温性能。

优选的,所述柱脚板与风柱之间固设有若干加强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了柱脚板与风柱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送风组件对风柱进行送风,冷风或热风被送入于风柱中之后从送风百叶排出,对场馆内进行送风,使场馆内的温度达到舒适的温度,由于风柱的设置将传统的从顶部送风的形式改为了从场馆中下部进行送风的形式,缩短了使场馆内达到舒适的温度所需的时间,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2.斜撑杆的设置对风柱起到了进一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加了风柱与预制盖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3.连通弯管和导流叶片的设置增加了风流入至风柱时的流畅性,减少因风阻过大对送风效率造成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显示整体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中显示侧翼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中显示圆弧形槽、弧形板、连接支耳以及斜撑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中显示固定组件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容纳腔室;11、预制盖板;111、让位孔;112、连接支耳;2、风柱;21、送风立管;211、圆弧形槽;212、手动调节阀;22、第一连接钢管;23、外包钢管;24、第一保温棉层;3、连接板;4、侧翼;41、内壳体;42、第二连接钢管;43、外壳体;44、第二保温棉层;5、送风百叶;6、固定组件;61、柱脚板;62、加强肋;7、抵接板;71、外凸部;72、延伸板;8、斜撑杆;9、送风组件;91、送风横管;92、连通弯管;93、导流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大型场馆用室内风塔,包括开设于地面以下的容纳腔室1,容纳腔室1的顶端开口,容纳腔室1的顶端开口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将其开口端遮盖的预制盖板11。

结合图1和图2,预制盖板11上固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风柱2,风柱2包括位于内侧的送风立管21,送风立管21的外周面上沿其周向焊接固定有若干第一连接钢管22,第一连接钢管22沿竖直方向设置,多个第一连接钢管22的外周面上共同焊接固定有同一外包钢管23,外包钢管23与送风立管21同轴设置。为增加风柱2的保温性能,外包钢管23与送风立管2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温棉层24,第一保温棉层24设置为像塑保温棉。

结合图1、图3和图4,两个风柱2顶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沿水平方向相背设置的侧翼4,侧翼4设置为长圆型。两个风柱2的分布方向所在的竖直面为基准面,侧翼4与水平面之间形成3°的夹角,使两个侧翼4呈v型设置。侧翼4包括内壳体41,内壳体41的内腔和与其相对应的送风立管21的内腔连通。

内壳体41的外侧壁上焊接固定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钢管42,第二连接钢管42沿侧翼4的延伸方向设置,多个第二钢管的外周面上共同焊接固定有同一外壳体43。为增加侧翼4的保温性能,外壳体43与内壳体4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温棉层44,第二保温棉层44设置为像塑保温棉。

为增加两个侧翼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两个内壳体41相互靠近的两侧壁之间焊接固定有两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板3,外壳体43上开设有用于使连接板3伸出的缺口。

两个侧翼4形成的v型的开口端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将内壳体41的内腔与外界连通,出风口处使用螺栓固定连接有送风百叶5。

结合图1和图5,预制盖板11上开设有用于使送风立管21穿过的让位孔111,送风立管21底端向下延伸穿过让位孔111伸入于容纳腔室1的内腔中。

结合图1和图6,送风立管21底端通过固定组件6固定连接于预制盖板11上,固定组件6包括套设于两个风柱2外侧的柱脚板61,柱脚板61与风柱2的外周面之间焊接固定有若干加强肋62,实现柱脚板61与风柱2之间的固定连接。柱脚板61通过若干间隔设置的锚栓固定连接于预设盖板的顶端端面上,进而实现了风柱2与预制盖板11之间的连接,柱脚板61的设置增加了风柱2与预制盖板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结合图1和图5,送风立管21伸入于容纳腔室1的一端的外周面上开设有圆弧形槽211,圆弧形槽211与风柱2同轴设置。

两个送风立管21伸入于容纳腔室1中的一端外侧设置有两个抵接板7,两个抵接板7关于与两个送风立管21的分布方向垂直的方向对称设置。抵接板7的两侧分别向外凸出形成与圆弧形槽211相适配的外凸部71,外凸部71嵌入于圆弧形槽211中。抵接板7的两个自由端分别向外延伸有延伸板72,两个抵接板7上相对应的两个延伸板72之间通过螺栓和螺母压紧连接。

外凸部71和圆弧形槽211的配合对抵接板7起到了限位作用,减少了抵接板7与风柱2之间沿竖直方向的相对移动。

预制盖板11的底端端面上固设有与外凸部71一一对应的连接支耳112,连接支耳112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于预制盖板11上。连接支耳112上固定连接有斜撑杆8,斜撑杆8背向连接支耳112的一端焊接固定于抵接板7的外周面上,对风柱2起到了进一步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加了风柱2与预制盖板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1,送风立管21底端连通有用于对其进行送风的送风组件9,送风组件9包括穿设于容纳腔室1侧壁上的送风横管91。送风横管91与风柱2底端之间连通有弧形的连通弯管92,连通弯管92顶端与送风立管21底端通过软管柔性连接,连通弯管92背向送风立管2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送风横管91上。送风弯管中固定连接有用于对风进行导流的导流叶片93,导流叶片93设置为沿送风弯管的弯曲方向设置的弧状板体。导流叶片93的增加了风流入至风柱2时的流畅性,减少因风阻过大对送风效率造成的影响。

送风横管91背向连通弯管92的一端与风沟连通,风沟上连通有用于对其进行输送冷风或热风的中央空调。

送风立管21底端设置有用于控制风量的手动调节阀212。

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通过中央空调向风沟中输送冷风或热风,风经由风沟、送风横管91、连通弯管92进入送风立管21中,然后进入侧翼4的内壳体41中,最后经由位于侧翼4上的送风百叶5排出,对场馆内进行送风,使场馆内的温度达到舒适的温度,由于风柱2的设置将传统的从顶部送风的形式改为了从场馆中下部进行送风的形式,缩短了使场馆内达到舒适的温度所需的时间,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