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模块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5585发布日期:2021-05-25 12:26阅读:75来源:国知局
出风模块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出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直接通过出风口向用户吹风时,出风气流的速度较大,容易引起用户不适。因此,传统空调器通常会在导风板或百叶等出风结构上开设出风微孔,利用这些出风微孔来降低出风气流的速度。然而,这些出风微孔对气流流动的阻力较大,这导致出风量减少,进而导致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能力下降,使得空调器的无风感出风舒适度较差。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出风模块,旨在增大无风感出风的出风量,以提升空调器的无风感出风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出风模块,所述出风模块包括出风框和阻流层;所述阻流层设置于所述出风框,所述阻流层包括沿所述出风框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阻流杆,所述阻流杆呈长条状沿所述出风框的长度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阻流杆的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截的横截面呈圆形、棱形、椭圆形任意一种形状设置。可选地,所述阻流杆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所述阻流杆具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阻流段,每一个所述阻流段的两端的直径大于该阻流段的中部的直径。可选地,所述阻流杆具有将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阻流段连接的阻流节,所述阻流节的直径大于所述阻流段任意位置的直径。可选地,沿所述阻流杆的长度方向上,每一个所述阻流段的直径先逐渐减小而后逐渐增大。可选地,每一个所述阻流段的最小直径dmin与该阻流段的最大直径dmax的比值为0.4~0.9。可选地,每一个所述阻流段的最小直径dmin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mm~8mm。可选地,所述阻流杆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阻流段可拆卸连接;或者,所述阻流杆上相邻的两个所述阻流段活动连接,以使所述阻流杆的长度可调。可选地,所述出风模块包括多个所述阻流层,多个所述阻流层沿所述出风框的出风方向间隔排布。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阻流层中,其中一个所述阻流层中的多个阻流杆与另一个所述阻流层中的多个阻流杆在层间排布方向上呈错位设置。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阻流层中,至少其中一个所述阻流层可相对另一阻流层移动,而调节该两个所述阻流层之间的间距。可选地,相邻两个所述阻流层之间的间距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15mm。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和出风模块;其中,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模块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出风模块适用于遮挡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模块包括出风框和阻流层;所述阻流层设置于所述出风框,所述阻流层包括多个呈长条状沿所述出风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阻流杆,多个所述阻流杆沿所述出风框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可选地,所述出风模块设置在所述出风口的前侧,所述出风模块沿上下向可移动而在工作位置和闲置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所述出风模块位于所述出风口前侧;在所述闲置位置,所述出风模块隐藏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座和安装板;其中,所述安装座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连接固定;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出风模块的出风框连接固定,所述出风框通过所述安装板沿上下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座。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用以驱动所述出风模块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齿轮及齿条;其中,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安装座;所述齿轮与所述电机连接;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可选地,所述安装座构造有沿上下向延伸的静轨;所述安装板构造有与所述静轨对应的动轨,所述动轨与所述静轨滑动配合。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下侧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通过转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可选地,所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移动式空调器、吊顶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模块的出风框内设置阻流层,该阻流层包括多个沿出风框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阻流杆,阻流杆呈长条状沿出风框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利用该阻流层的阻流杆可以阻拦气流,以使气流在阻流杆的周围形成卡门涡街旋涡,相邻阻流杆周围的卡门涡街旋涡相互对撞而降低气流的速度,进而实现无风感出风。此后,风速降低后的无风感气流从阻流层的出风间隙吹出,该出风间隙的出风阻力较小,故可以通过较大的气流量,有效增大出风模块的无风感出风量较大,提高无风感出风的舒适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出风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p1处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出风模块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出风模块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4中单个阻流层的设置方式;图6为图4中多个阻流层的排布方式;图7为图4中沿a-a线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出风模块的阻流杆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单个阻流杆的主视图;图10为图9中阻流杆的每一阻流段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出风模块的阻流杆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沿b-b线的剖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出风模块的阻流杆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沿c-c线的剖视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空调器的主视图;图17为图16中沿d-d线的剖视图;图18为图16中出风模块与安装组件、驱动组件分解的示意图;图19为图18中安装结构和驱动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20为图19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19中驱动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出风模块230导风板110出风框240驱动组件120阻流层241电机121阻流杆242齿轮1211阻流段243齿条1212阻流节300安装组件200空调器310安装座210壳体311静轨211风道320安装板220风轮321动轨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图1至图2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风模块100及空调器200的附图。出风模块100可以安装在出风设备上,用以引导气流吹出。出风模块100可以增大无风感出风的出风量,以提升空调器的无风感出风舒适度。至于出风设备的类型,该出风设备可以是空调器、空气机、空气净化机等出风装置;其中,空调器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移动式空调器、吊顶式空调器中任意一者。以下主要以落地式空调器为例进行介绍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在出风模块100的一实施例中,出风模块100包括出风框110和阻流层120;其中,阻流层120设置于出风框110,阻流层120包括沿出风框11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阻流杆121,每一阻流杆121呈长条状沿出风框110的长度方向延伸。具体说来,出风框110可以呈方形或圆形或其他形状结构设置,具体在此,出风框110呈长方形设置。阻流层120安装于出风框110内(如图4所示),阻流层120的多个阻流杆121均呈长条状设置,并沿出风框1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多个阻流杆121出风框11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从而在相邻两个阻流杆121之间间隔形成有出风间隙101,该出风间隙101适用于供气流通过。当进入出风框110的气流撞上阻流层120时,气流撞击到该阻流层120的多个阻流杆121上流动受阻而出现卡门涡街效应,进而在阻流杆121的周围卡门涡街旋涡,相邻阻流杆121周围的卡门涡街旋涡相互对撞,使得气流的速度降低,从而实现无风感出风。可以理解地,由于多个阻流杆121均呈长条状设置,从而形成在相邻两个阻流杆121之间的出风间隙101为长条形的狭缝。因此,在无风感出风的过程中,相对于常规的出风微孔而言,出风间隙101的出风阻力较小,出风间隙101可通过的气流量较大,进而可以确保出风模块100具有较大的无风感出风量,有效提高无风感出风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出风模块100的出风框110内设置阻流层120,该阻流层120包括多个沿出风框11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阻流杆121,阻流杆121呈长条状沿出风框110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利用该阻流层120的阻流杆121可以阻拦气流,以使气流在阻流杆121的周围形成卡门涡街旋涡,相邻阻流杆121周围的卡门涡街旋涡相互对撞而降低气流的速度,进而实现无风感出风。此后,风速降低后的无风感气流从阻流层120的出风间隙吹出,该出风间隙101的出风阻力较小,故可以通过较大的气流量,有效增大出风模块100的无风感出风量较大,提高无风感出风的舒适度。请参阅图4至图6,对于出风模块100的阻流层1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施例中,出风模块100包括多个阻流层120,多个阻流层120沿出风框110的出风方向间隔排布。出风气流沿出风框110的出风方向依次通过多个阻流层120后,出风气流的速度逐级降低,且被多个阻流层120冲撞形成较为紊乱的湍流,进而可实现柔风无风感出风,大大提高无风感出风舒适度。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出风模块100的相邻两个阻流层120中,其中一个阻流层120中的多个阻流杆121与另一个阻流层120中的多个阻流杆121在层间排布方向上呈错位设置。为便于解释,假定相邻的两个阻流层120分别为第一阻流层120a和第二阻流层120b,则第一阻流层120a的阻流杆121和第二阻流层120b的出风间隙101相对,相应地,第二阻流层120b的阻流杆121也和第二阻流层120b的阻流杆121相对。在气流从出风模块100通过的过程中,气流先被第一阻流层120a的阻流柱121阻拦而形成第一次卡门涡街旋涡,第一阻流层120a的相邻两个阻流柱121的卡门涡街旋涡相互冲撞形成湍流;而后该湍流从该第一阻流层120a的出风间隙101流向第二阻流层120b,并对应冲撞到第二阻流层120b的与该第一阻流层120a的出风间隙101对应的阻流柱121上,进而使得气流再次被阻拦而形成第二次卡门涡街旋涡,第二阻流层120a的相邻两个阻流柱121的卡门涡街旋涡相互冲撞,对撞效果更明显,大大提高柔风无风感出风的舒适度。请参阅图6和图7,进一步地,每一出风模块100的相邻两个阻流层120之间的间距可调。其中,图7中d指示为相邻两个阻流层120之间的间距。例如,驱动第一阻流层120a向第二阻流层120b靠近时,此两个阻流层120之间的间距缩短,从而使得第二阻流层120b的阻流柱更靠近第一阻流层120a的出风间隙,从而从第一阻流层120a的出风间隙吹出的气流直接快速地冲撞到第二阻流层120b的阻流柱上,风速快速降低,这样可使得无风感效果更佳。反之,增大两个阻流层120之间的间距,则可以减弱无风感效果。至于实现相邻两个阻流层120之间的间距可调的方式则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例如,相邻两个阻流层120均可相对移动,或者,其中一个阻流层120固定,另一个阻流层120可相对该阻流层120移动。阻流层120可移动的安装方式可以是:阻流层120通过滑轨结构与出风框110滑动配合,或者阻流层120通过滚轮结构与出风框110滚动配合。阻流层120的驱动方式可以是手动或电动。例如,在出风框110上安装一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连接阻流层120,进而通过该驱动组件驱动阻流层120移动。驱动组件可以包括固定于出风框110的电机、与电机连接的齿轮,以及设置在阻流层120上的齿条,该齿条与齿轮啮合。请参阅图7,在此考虑到,如果相邻两个阻流层120之间的间距(如图18中d表示为所述间距)过小;则会使得出风间隙较为狭小,进而影响出风量;如果相邻两个阻流层120之间的间距过大,则会使得出风模块100的体积相应增大,这样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因此,可选地,相邻两个阻流层120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2mm,且小于或等于15mm。即2mm≤d≤15mm。具体可以是但不限于:3mm、5mm、8mm、10mm、12mm、15mm等等。对于出风模块100的每一阻流层120而言,阻流层120的每一个阻流杆121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如图8和图7所示)、棱形(如图11和图12所示)、椭圆形(如图13和图14所示)任意一种形状设置。应说明的是,阻流杆121的横截面是由垂直于其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得。在本实施例中,将阻流杆121的横截面呈圆形设置,以使得阻流柱的外周面较为圆滑,有助于气流在冲撞阻流柱之后形成卡门涡街旋涡。每一阻流杆121的直径在沿阻流杆121的长度方向上可以保持不变,即阻流杆121为规则的圆柱体。当然,每一阻流杆121的直径也可以是变化的,即阻流杆121为不规则的柱体,这样可以使得从阻流杆121不同位置通过的气流形成的卡门涡街旋涡各不相同,进而使得气流更紊乱,形成更自然的自然风。请参阅图8至图10,在一实施例中,阻流杆121具有多个沿其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阻流段1211,每一个阻流段1211的两端的直径大于该阻流段1211的中部的直径。这样可以使得阻流杆121呈竹竿状,阻流杆121的每一阻流段1211均有直径较大位置和直径较小位置,从而从每一阻流段1211不同位置通过的气流亦会形成不通过的涡街旋涡,效果提高散风效果。将每一个阻流段1211的两端的直径大于该阻流段1211的中部的直径的方式,也就是说说,每一个阻流段1211的直径自该阻流段1211的中部向该阻流段1211的两端逐渐增大。具体可以是:每一个阻流段1211的直径自该阻流段1211的中部向该阻流段1211的两端呈阶梯状逐级增大;或者,每一个阻流段1211的直径该阻流段1211的中部向该阻流段1211的两端呈线性增大。在本实施例中个,采用前述后一实施例,以使得每一阻流段1211的外表面过渡较为圆滑,降低风阻。请参阅图9和图10,在此考虑到,由于每一个阻流段1211的直径该阻流段1211的中部向该阻流段1211的两端呈线性增大,从而在阻流段1211的中部具有最小直径dmin,在阻流段1211的中部具有最大直径dmax。经试验研究发现,阻流段1211的最小直径dmin与最大直径dmax相差不易过大,否则阻流段1211的中部和两端形成的涡街旋涡不易接触冲撞,气流冲散效果不佳。基于此,经试验研究分析得出,阻流段1211的最小直径dmin与最大直径dmax的比值大于或等于0.4时,阻流段1211的中部和两端形成的涡街旋涡交容易相互干扰而冲撞,气流冲散效果较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阻流段1211的最小直径dmin与最大直径dmax的比值宜大于或等于0.4,即dmin/dmax≥0.4,亦即dmin≥0.4dmax。当然,阻流段1211的最小直径dmin与最大直径dmax相差也不易过小,否则在阻流段1211的中部和两端形成的涡街旋涡相差不大,所形成的紊流效果不佳。因此,阻流段1211的最小直径dmin与最大直径dmax的比值还小于或等于0.9,即dmin/dmax≤0.9,亦即dmin≤0.9dmax。从而有0.4dmax≤dmin≤0.9dmax。具体可以是但不局限于:dmin=0.5dmax、0.6dmax、0.7dmax、0.8dmax。进一步地,由于阻流段1211的最小直径dmin不宜过小,故在此可选地,每一个所述阻流段1211的最小直径dmin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1mm~8mm,例如1mm、2mm、4mm、5mm、6mm、7mm。基于前述0.4dmax≤dmin≤0.9dmax,因此,可以根据每一个所述阻流段1211的最小直径dmin的取值,来对应选取出该阻流段1211的最大直径dmax即可。请参阅图9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阻流杆121还具有将任意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连接的阻流节。所述阻流节的直径大于或等于阻流段1211的两端的直径。该阻流节具有较大的强度,可以强力将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连接在一起(类似于竹竿),避免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断开。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在此考虑到,阻流杆较为狭长,在运输或在拆装过程中,容易发生阻流杆121可能会发生折断受损,导致出风模块100的功能失效。为上述这种情况出现,在一实施例中,阻流杆121上相邻的两个阻流段1211可拆卸连接,从而在在运输过程中,可将阻流杆121拆成多个阻流段1211进行打包包装,待运输到目的地之后再进行装配。并且,当阻流杆121其中的个别阻流段1211发生断裂时,还可以将该断裂的阻流段1211拆卸下来,而后将备用的阻流段1211替换安装到阻流杆121上,从而无需更换整个出风模块100。至于阻流杆121上相邻的两个阻流段1211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有多种设计方式。例如但不局限于:在该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上设置相互配合的螺纹,通过螺纹旋扭连接;或者,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中的其中一者插置于另一者上,以通过插置连接;亦或者,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中的其中一者设有卡扣,另一者设置有与该卡扣配合的卡槽,以通过卡扣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为减少阻流杆121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断裂的情况,还可以将阻流杆121上相邻的两个阻流段1211活动连接,以使阻流杆121的长度可调。在运输过程中,可将阻流杆121活动缩短其长度,从而容易收纳打包放置,不易折断受损。并且,由于阻流杆121缩短后,相邻的两个阻流段1211仍然保持连接,从而不易丢失。至于阻流杆121上相邻的两个阻流段1211的活动连接方式,有多种设计方式。例如但不局限于:该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中,其中一者可伸缩地安装于另一者上(如雨伞的伸缩撑杆);或者,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通过万向节活动连接,以使相邻两个阻流段1211可活动对折。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200,空调器200包括壳体210和出风模块100;其中,壳体210设有出风口;出风模块100安装于壳体210,出风模块100适用于遮挡所述出风口。出风模块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2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应说明的是,空调器200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移动式空调器200、吊顶式空调器200中任意一者。为避免赘述,以下实施例主要以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例进行解释说明。请参阅图15至图17,在一实施例中,空调器200的壳体210设有进风口211和出风口,壳体210的内部形成风道212,风道212将进风口211和出风口连通。空调器200还包括换热器220和风轮230,换热器220和风轮230均安装在壳体210内。在一实施例中,出风模块10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例如,空调器200在所述出风口的前侧配置有出风模块100,以适用于遮挡于出风口的前侧;和/或,空调器200在所述出风口的下侧配置有出风模块100,以适用于遮挡于出风口的下侧。请参阅图17和图18,对于出风模块100的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在此可选地,出风模块100沿上下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壳体210内,以使出风模块100可在工作位置和闲置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在所述工作位置,出风模块100位于所述出风口前侧;在所述闲置位置,出风模块100隐藏于壳体210的内部。具体说来,壳体210在其前面板的内侧构造形成有供出风模块收纳隐藏的收纳腔212。在需要常规出风时,则将出风模块100移动到闲置位置,使得出风模块100隐藏在收纳腔212内,从而壳体210的出风口显露出来,出风口可以正常向前侧送风;在需要无风感时,则将出风模块100移动到工作位置,以遮挡出风口前侧,使得向前吹出的气流经出风模块100变化呈湍流后形成较为柔和的风吹出。当然,出风模块100的安装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出风模块100转动安装于出风口的上部,以通过转动而在工作位置和闲置位置之间切换。请参阅图18至图20,在一实施例中,为方便出风模块100的安装,空调器200还包括安装组件300,安装组件300包括安装座310和安装板320。其中,安装座310配置在壳体210内并与壳体210连接固定;安装板320与出风模块100的出风框110连接固定,出风框110通过安装板320沿上下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安装座310。具体地,安装座310安装在壳体210的前面板的内表面,安装座310构造有沿上下向延伸的静轨311;安装板320与出风框110连接固定,安装板320构造有与静轨311对应的动轨321,该动轨321与和该静轨311滑动配合,从而使得安装板320相对安装座沿上下向移动,进而通过该安装板320带动出风模块100移动。请参阅图18至图21,进一步地,空调器200还包括驱动组件240,所述驱动组件240包括齿条241、电机及齿轮;其中,齿条241安装于出风模块100上;所述电机安装于壳体210的内部;所述齿轮与所述电机连接,并与齿条241啮合。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240可以包括电机、卷盘及牵引绳;其中,卷盘可旋转安装于壳体210内,牵引绳卷绕在卷盘上,且牵引绳的另一端与出风模块100连接;电机与卷盘连接,以驱动卷盘收卷牵引绳而带动出风模块100上下移动。请参阅图15至图17,基于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空调器2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风口下侧的导风板230,导风板230与壳体210转动连接,以通过转动而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导风板230当出风模块100移动至出风口的前侧时,可以将导风板230转动至遮挡于出风口下侧,从而与出风模块100配合遮挡出风口,此时,导风板230可以引导大量的出风气流向前流动,进而从出风模块100通过并吹出,有效增大舒适无风感的出风量,提高舒适无风感的舒适度。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