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32621发布日期:2021-06-18 20:24阅读:69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空气处理装置是重要的建筑装备之一。通过新风系统更换室内陈旧的空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湿度与洁净度,使居住人员达到环境舒适、身体健康的目的。当应用在夏季时,空气处理装置能够实现对新风的制冷;在冬季运行时,空气处理装置能够实现对新风升温。然而,当空气处理装置应用在室外温度降低的环境中时,新风进入到空气处理装置中,容易引起空气处理装置内部换热器等器件的结冰,进而影响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内部换热器用于结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防止结冰的空气处理装置,该空气处理装置可以达到在低温环境中使用时,防止结冰的技术效果。

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全热交换芯体及排风件,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包括新风风道及能够与所述新风风道进行热交换的排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的两端形成有新风入口及新风出口,所述排风风道的两端形成有排风入口及排风出口;所述排风件内形成第一通道,所述排风件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的第一过风口及第一排风进口,所述第一过风口与所述新风风道形成所述新风入口的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风件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过风口,所述第二过风口与所述排风风道形成所述排风出口的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风件内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道分隔设置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过风口及第二排风进口,所述第二过风口与所述排风风道形成所述排风出口的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切换件,所述切换件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排风件,所述切换件用于封堵或开启所述第一通道和/或所述第二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风进口与所述第二排风进口均形成于所述排风件上,所述切换件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排风件,以使所述切换件能够活动至所述第一排风进口处并覆盖所述第一排风进口,和/或以使所述切换件能够活动至所述第二排风进口处并覆盖所述第二排风进口;或者

所述切换件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切换件分别可活动地设置所述排风件上,至少一所述切换件用于覆盖或开启所述第一排风进口或所述第一过风口,至少另一所述切换件用于覆盖或开启所述第二排风口或所述第二过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切换件为扇形板,所述扇形板设置于所述排风件上并围绕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排风件可转动,所述第一排风进口与所述第二排风进口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的新风入口处,所述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新风入口处的温度,且所述温度检测器电性连接于所述切换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及第一换热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及所述压缩机串联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风道通过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风道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风道,所述第二换热风道通过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排风风道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风道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内;和/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回风风机,所述回风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内;和/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安装壳,所述全热交换芯体设置于所述安装壳内,所述排风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壳上,所述安装壳上形成有位于室内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及位于室外的第三开口与第四开口;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排风入口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新风入口与第三开口连通,所述排风出口与所述第四开口连通;所述安装壳上还形成有位于室内的第五开口,所述第一排风进口与所述第五开口连通。

上述空气处理装置,使得室内的空气由全热交换芯体的排风入口进入到排风风道内,使得室外的新风由新风入口进入到新风风道内,进而使得新风风道内的空气与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排风风道内热量的回收。换热后的排风风道内的空气由排风出口排出室外,而换热的新风由新风入口进入到室内。当空气处理装置在低温环境中使用时,在低温环境中使用,室内通过空气处理装置或者其他装置制热使得室内温度升高,进而使得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而当新风进入到新风风道内的温度过低,导致全热交换芯体容易结冰。通过将排风件的第一过风口与新风风道形成新风入口的一端连通,而排风件的第一排风进口位于室内,进而室内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能够由第一排风进口进入到第一通道内,并由第一过风口与进入到新风风道内的空气混合,有效提高进入到新风风道内的空气的温度,对新风进行升温处理,有效解决全热交换芯体结冰的问题,保证空气处理装置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排风件及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在防冻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排风件及切换件在防冻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在增强换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排风件及切换件在增强换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在防冻并增强换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的排风件及切换件在防冻并增强换热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空气处理装置在普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的排风件及切换件在普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气处理装置,100、全热交换芯体,110、新风风道,112、新风入口,114、新风出口,120、排风风道,122、排风入口,124、排风出口,200、排风件,210、第一通道,211、第一过风口,212、第一排风进口,214、第二过风口,220、第二通道,221、第二排风进口,310、第一换热器,320、第二换热器,330、压缩机,340、第一换热风道,350、节流件,360、换向阀,370、第二换热风道,400、新风风机,500、回风风机,600、安装壳,610、第一开口,620、第二开口,630、第三开口,640、第四开口,650、第五开口,700、切换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用于实现更换室内陈旧的空气的效果。具体地,空气处理装置10包括全热交换芯体100及排风件200,所述全热交换芯体100包括新风风道110及能够与所述新风风道110进行热交换的排风风道120,所述新风风道110的两端形成有新风入口112及新风出口114,所述排风风道120的两端形成有排风入口122及排风出口124。所述排风件200内形成第一通道210,所述排风件200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道210相连通的第一过风口211及第一排风进口212,所述第一过风口211与所述新风风道110形成所述新风入口112的一端连通。

上述空气处理装置10,使得室内的空气由全热交换芯体100的排风入口122进入到排风风道120内,室外的新风由新风入口112进入到新风风道110内,进而使得新风风道110内的空气与排风风道120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排风风道120内热量或冷量的回收。换热后的排风风道120内的空气由排风出口124排出室外,而换热的新风由新风入口112进入到室内。

参阅图3,当空气处理装置10在低温环境中使用时,在低温环境中使用,室内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0或者其他装置制热使得室内温度升高,进而使得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温度。当新风进入到新风风道110内的温度过低,会导致全热交换芯体100容易结冰。通过将排风件200的第一过风口211与新风风道110形成新风入口112的一端连通,而排风件200的第一排风进口212位于室内,进而室内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能够由第一排风进口212进入到第一通道210内,并由第一过风口211与进入到新风风道110之前的空气混合,有效提高进入到新风风道110内的空气的温度,对新风进行升温处理,有效解决全热交换芯体100结冰的问题,保证空气处理装置10的正常使用。

参阅图1,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310、第二换热器320、压缩机330及第一换热风道340,所述第一换热器310、所述第二换热器320及所述压缩机330串联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风道340通过所述新风出口114与所述新风风道110连通,所述第一换热风道340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310并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0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10为气液换热器。第二换热器320为气液换热器。

具体地,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节流件350,所述节流件350串联至所述第一换热器310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0之间。

具体地,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换向阀360,所述第一换热器310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0均通过所述换向阀360连接于所述压缩机330。

在利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10进行制冷和/或除湿时,低压低温制冷剂吸入压缩机330后,经压缩机330压缩为高温高压汽态制冷剂排出至第二换热器320进行冷凝换热,冷却为高压中温制冷剂并流向节流件350变成低压低温制冷剂,再进入第一换热器310,利用第一换热器310与第一换热风道340内的空气进行换热,第一换热器310吸热蒸发,第一换热器310内的制冷剂变成为低压低温气体,然后进入压缩机330。通过上述循环实现对经过与第一换热器310换热后的第一换热风道340内空气的制冷和/或除湿。

在利用上述空气处理装置10进行制热时,低压低温制冷剂进入压缩机330后,经压缩机330压缩为高温高压汽态制冷剂从排出,并通过管路流经第一换热器310与第一换热风道340内的空气进行冷凝换热,使得第一换热风道340内的空气吸热温度升高,第一换热器310内的制冷剂冷却为高压中温制冷剂,并流向节流件350变成低压低温制冷剂,再经过第二换热器320吸热蒸发为低压低温气体,然后进入压缩机330,完成一个制热循环。

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第二换热风道370,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0通过所述排风出口124与所述排风风道120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0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320并能够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0进行热交换。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0还可以通过所述排风入口122与所述排风风道120连通。

在制冷和/或除湿时,由于流入到第二换热器320的制冷剂为高温高压汽态制冷剂,进而第二换热器320能够与第二换热风道370内空气进行热换交换,制冷剂吸热,进而实现降低第二换热器320内制冷剂的目的,实现增大第二换热器320换热量的目的。通过第二换热器320与第二换热风道370内的空气换热,能够有效回收制冷和/或除湿过程中排风中的冷量。

在制热时,由于流入到第二换热器320的制冷剂为低压低温制冷剂,第二换热器320与第二换热风道370内空气进行热换交换,制冷剂吸收第二换热风道370内空气的热量,进而实现升高第二换热器320内制冷剂温度的目的,实现增大第二换热器320换热量的目的。通过第二换热器320与第二换热风道370内的空气换热,能够有效回收制热过程中排风中的热量。

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新风风机400,所述新风风机40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340内。通过设置新风风机400,能够便于实现新风由新风风道110流向第一换热风道340,实现新风的流通。

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回风风机500,所述回风风机500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370内。通过设置回风风机500,能够便于实现排风由排风风道120流向第二换热风道370,实现排风的流通。

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安装壳600,所述全热交换芯体100设置于所述安装壳600内,所述排风件200设置于所述安装壳600上,所述安装壳600上形成有位于室内的第一开口610与第二开口620及位于室外的第三开口630与第四开口640;所述新风出口114与所述第一开口610连通,所述排风入口122与所述第二开口620连通;所述新风入口112与第三开口630连通,所述排风出口124与所述第四开口640连通;所述安装壳600上还形成有位于室内的第五开口650,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与所述第五开口650连通。通过设置安装壳600方便实现不同器件的安装,进而便于实现利用全热交换芯体100实现室内与室外开空气的交换,更新室内的空气。

具体地,所述新风出口114通过第一换热风道340与所述第一开口610连通,所述排风出口124通过第二换热风道370与所述第四开口640连通。进一步地,新风风机400设置于第一换热风道340靠近所述第一开口610位置。回风风机500设置于第二换热风道370靠近第三开口630处的位置。具体地,新风风机400与回风风机500均设置于安装壳600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10、第二换热器320及压缩机330设置于安装壳600内。具体地,节流件350及换向阀360设置于所述安装壳600内。

在本实施例中,排风件200的第一过风口211与新风入口112和第三开口630之间的管路连通。在另一实施例中,排风件200的第一过风口211还可以直接连通至第三开口630,或者直接连通至新风入口112处。

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设置所述新风入口112处。通过设置过滤器能够有效过滤新风,进一步提高进入到室内空气的洁净程度。在气体实施例中,过滤器还可以省略。

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所述排风件200上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道210连通的第二过风口214,所述第二过风口214与所述排风风道120形成所述排风出口124的一端连通。

具体地,第二过风口214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0与全热交换芯体100之间的通道连通,或者,第二过风口214可以与所述排风出口124连通,或者第二过风口214与第二换热器320的空气流入端连通。进一步地,第二过风口214与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320与全热交换芯体100之间的第二换热风道370连通。

参阅图5及图7,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过风口214与第二换热风道370连通,进而能够使得室内的空气通过排风件200进入到第二换热风道370内。在制冷状态时,能够有效降低第二换热风道370内的空气的温度。若在制热状态下,能够有效提高第二换热风道370内的空气的温度。由于第二换热器320与第二换热风道370内空气进行热换交换,进而能够增大第二换热器320换热量的目的。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排风件200内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通道210分隔设置第二通道220,所述第二通道220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二过风口214及第二排风进口221,所述第二过风口214与所述排风风道120形成所述排风出口124的一端连通。其中,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与所述第二排风进口221均用于设置于室内。由于第一排风进口212与第二排风进口221均设置于室内,便于室内的空气由第一排风进口212通过第一通道210进入到新风风道110内,进而实现防止全热交换芯体100结冰的效果。通过第二排风进口221进入到第二通道220内的空气,能够有效实现提高第二换热器320换热效率的效果,进而提高第一换热器310的换热效率的效果。

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切换件700,所述切换件700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排风件200,所述切换件700用于封堵或开启所述第一通道210和/或所述第二通道220。如图3和图4所示,当切换件700封堵第二通道220时,使得室内的空气只能通过第一通道210进入到新风风道110内,实现防止全热交换芯体100结冰的效果。如图5和6所示,当切换件700封堵第一通道210时,使得室内的空气只能通过第二通道220进入到第二换热风道370内,实现提高第二换热器320换热效率的效果。如图7和图8所示,当第一通道210与第二通道220均处于流通状态,则室内的空气能够同时由第一通道210进入新风风道110内,由第二通道220进入到第二换热风道370内,同时实现全热交换芯体100防冻及增强第二换热器320换热的效果。如图9和图10所示,当第一通道210与第二通道220均处于封堵状态时,即空气处理装置10关闭防冻及增强换热状态。

具体地,所述切换件700用于覆盖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和/或所述第二排风进口221。通过控制切换件700覆盖或开启第一排风进口212,以便于实现对第一通道210的封堵或开启;和/或通过控制切换件700覆盖或开启第二排风进口221,以便于实现对第而通道的封堵或开启。

参阅图1及图2,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与所述第二排风进口221均形成于所述排风件200上,所述切换件700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排风件200,以使所述切换件700能够活动至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处并覆盖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和/或以使所述切换件700能够活动至所述第二排风进口221处并覆盖所述第二排风进口22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换件70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排风件200,以使所述切换件700能够转动至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处并覆盖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和/或以使所述切换件700能够转动至所述第二排风进口221处并覆盖所述第二排风进口221。通过相对于排风件200活动切换件700,使得切换件700能够覆盖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和/或第二排风进口221,以便于实现防冻和/或增强换热的切换。

在另一实施例中,切换件700还可以用于覆盖或开启第一过风口211和/或第二过风口214。只要能够实现第一通道210与第二通道220流通或封堵的控制即可。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切换件700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切换件700分别可活动地设置所述排风件200上,至少一所述切换件700用于覆盖或开启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或所述第一过风口211,至少另一所述切换件700用于覆盖或开启所述第二排风口或所述第二过风口214。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切换件700分别控制第一通道210与第二通道220的通断,进而能够提高控制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换件700为扇形板,所述扇形板设置于所述排风件200上并围绕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排风件200可转动,所述第一排风进口212与所述第二排风进口221围绕所述转动轴线设置。当控制扇形板围绕转动轴线转动时,以使扇形板能够转动至第一排风进口212处或第二排风进口221,实现对不同的排风进口的覆盖。具体地,切换件700可折叠,进而能够变换扇形板的面积,以实现控制覆盖第一排风进口212和/或第二排风进口221的覆盖面积,实现调节风量及风速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风进口21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第一排风进口212围绕转动轴线设置。切换件700可以覆盖在不同的第一排风进口212上。第二排风进口22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不同的第二排风进口221围绕转动轴线设置。切换件700可以覆盖在不同的第二排风进口221上。

一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装置10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110的新风入口112处,所述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新风入口112处的温度,且所述温度检测器电性连接于所述切换件700。具体地,所述温度检测器设置于所述安装壳600的第三开口630处,所述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安装壳600的第三开口630处的温度。由于温度检测器设置于所述新风入口112处,进而能够判断通过新风入口112进入到新风风道110内空气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当检测到新风入口112处的温度是否达到结冰温度,若达到结冰温度,则可以控制切换件700开启第一通道210,使得室内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排风进口212由第一通道210及第一过风口211汇入到进入新风风道110之前的空气中,以提高该部分空气的温度,避免全热交换芯体100结冰。例如,当温度检测器检测到温度值低于零度时,使得切换件700开启第一通道210。当温度检测器检测到温度值低于零下五度时,使得切换件700开启第一通道210。

上述空气处理装置10,管路、风道设计简单,利用排风件200回收室内排风能量,有效提高换热效率,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进而提高空气处理装置10运行性能及能效。同时,利用空气处理装置10还能够防止全热交换芯体100结冰,起到防冻的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