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39196发布日期:2023-03-04 02:02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2.冷凝器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冷凝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冷凝器包括冷凝壳体101,在冷凝壳体101内设置有换热盘管102,其中换热盘管102的两个分别用于出液和进液的端口设置在冷凝壳体101外侧,冷凝壳体101上设置有进蒸汽端口103和出液端104,工业蒸汽通过进蒸汽管道105从蒸汽端口103流入,部分冷凝水以及未形成冷凝水的蒸汽会通过出液端105经出液管106流出,随着冷凝的进行,冷凝器中会逐渐堆积冷凝水,影响冷凝的正常进行,此时一般通过关闭工业蒸汽的通入,通过出液管106以及设置在冷凝壳体101下端的排液管对冷凝壳体101内的冷凝水进行排放,该冷凝水的排放基于重力自流,排放效率较低,冷凝器的停机时间较长。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以提升冷凝器的冷凝水排放效率,缩短冷凝器的停机时间,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包括冷凝壳体,所述冷凝壳体内设置有冷凝部件,所述冷凝壳体上通过进蒸汽端口连接进蒸汽管,所述进蒸汽管上设置蒸汽阀,所述冷凝壳体的下侧设置出液端和排液端口,所述出液端连接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上设置出液阀,所述排液端口连接第一排液管,所述第一排液管上设置第一排液阀,所述进蒸汽管上设置第二排液管和/或所述第一排液管连接第三排液管,所述第二排液管和所述第三排液管上分别设置第二阀泵组件和第三阀泵组件。
6.进一步地,所述进蒸汽管上设置至少一个压力计。
7.进一步地,所述进蒸汽管上设置温度计。
8.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蒸汽阀、出液阀、第一排液阀、第二阀泵组件和第三阀泵组件的信号输入端均信号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进蒸汽管上设置流量传感器,所述流量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
10.进一步地,还包括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壳体内部底侧和/或所述称重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冷凝壳体外部底侧。
11.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蒸汽阀、出液阀、第一排液阀、第二阀泵组件和第三阀泵组件的信号输入端均信号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冷凝部件为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的两个分别用于出液和进液的端口设置在冷凝壳体外侧。
13.进一步地,所述冷凝部件为散热片。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在需要对冷凝壳体内堆积的冷凝水进行排放时,通过打开第二阀泵组件和第三阀泵组件,为冷凝水的排放提供多个具有排液动力的管路,提升冷凝水的排放效率,缩短冷凝器的停机时间,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7.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一种冷凝器的结构图。
18.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的自动控制原理框图。
20.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在具有流量传感器时的结构图。
21.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在具有流量传感器时的自动控制原理框图。
22.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具有称重传感器时的结构图。
23.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具有称重传感器时的又一结构图。
24.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在具有称重传感器时的自动控制原理框图。
25.图中,1为冷凝壳体,2为冷凝部件,3为进蒸汽端口,4为进蒸汽管,5为蒸汽阀,6为出液端,7为排液端口,8为第一排液管,9为出液管,10为第一排液阀,11为第二排液管,12为第三排液管,13为压力计,14为第二阀泵组件,15为第三阀泵组件,16为称重传感器,17为温度计,18为控制器,19为流量传感器,20为出液阀。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
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现在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水排放系统。如图2所示,该冷凝水排放系统包括冷凝壳体1,所述冷凝壳体1内设置有冷凝部件2,所述冷凝壳体1上通过进蒸汽端口3连接进蒸汽管4,所述进蒸汽管4上设置蒸汽阀5,所述冷凝壳体1的下侧设置出液端6和排液端口7,所述出液端6连接出液管9,所述出液管9上设置出液阀20,所述排液端口7连接第一排液管8,所述第一排液管8上设置第一排液阀10,所述进蒸汽管4上设置第二排液管11和/或所述第一排液管8连接第三排液管12,所述第二排液管11和所述第三排液管12上分别设置第二阀泵组件14和第三阀泵组件15。
31.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以对工业蒸汽的冷凝为例,如图1所示,打开蒸汽阀5,工业蒸汽通过蒸汽管4进入到冷凝壳体1内,通过冷凝部件2的冷凝作用,将工业蒸汽冷凝为冷凝水,一般情况下,工业蒸汽的通入速度远大于冷凝水沿着出液端6沿着出液管9向冷凝水收集容器流出的速度,因此在冷凝过程中,冷凝水会在冷凝壳体1内逐渐堆积。
32.针对于运行过程中冷凝水如何排放的问题,本技术可通过在所述第二排液管11和所述第三排液管13上分别设置第二阀泵组件14和第三阀泵组件15,在需要排放冷凝水时,打开第二阀泵组件14和/或第三阀泵组件15,为冷凝水的排放提供多个具有排液动力的管路,提升冷凝水的排放效率,缩短冷凝器的停机时间,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33.需要注意,本技术可以通过在所述进蒸汽管4上设置第二排液管11和/或所述第一排液管8连接第三排液管12以实现一个或两个的具有排液动力的管路。例如,在所述进蒸汽管4上设置第二排液管11,在排放冷凝水时,可通过打开第二阀泵组件14提供出液动力将冷凝水从进蒸汽管4上设置的第二排液管11排出。例如,在所述第一排液管8连接第三排液管12,在排放冷凝水时,可通过打开第三阀泵组件15提供的出液动力从第一排液管8上设置的第三排液管12排出。
34.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凝部件2可以为换热盘管,如图2所示,所述换热盘管的两个分别用于出液和进液的端口设置在冷凝壳体1外侧。
35.当然,所述冷凝部件2还可以为散热片。散热片可以采用散热翅片、散热管等结构。
3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进蒸汽管4上设置至少一个压力计13,根据进蒸汽管4的长度以预设的间隔合理布设压力计13,以保证管路对蒸汽运输的安全性。
3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进蒸汽管4上设置温度计17,以检测将要冷却的蒸汽的温度。
38.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冷凝水排放系统还包括控制器18,所述控制器18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蒸汽阀5、出液阀20、第一排液阀10、第二阀泵组件14和第三阀泵组件15的信号输入端均信号连接。
39.上述结构中,信号连接的方式包括有线连接和无线连接,无线连接包括但不限于
通过wifi模块、蓝牙模块、射频模块进行各个电子部件的连接,有线连接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导线连接。本实施例优选采用导线连接。
40.本实施例增加控制器18的设计,以使得冷凝水的排放控制可以自动化实现。其中控制器18为现有的具备数据处理功能的部件,可以通过市购,例如可以实现为plc控制器。基于控制器18的具体自动化控制原理为:根据预设的冷凝水排放间隔,控制器18控制打开蒸汽阀5和出液阀20,实现冷凝器的正常工作流程,在达到预设的冷凝水排放间隔后,关闭蒸汽阀5和出液阀20,打开第一排液阀10、第二阀泵组件14和第三阀泵组件15进行冷凝水的排放,排放时间为预设的时间。仅作为示例,每当冷凝器正常工作8-10小时后,冷凝水排放5-15分钟。具体的冷凝水排放间隔和排放时间根据不同的工艺需求来确定,本实施例此处不对其进行限制。
4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进蒸汽管4上设置流量传感器19,所述流量传感器19的信号输出端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18的信号输入端。
42.增加流量传感器19的设计,以使得可以定量对冷凝水进行自动化排放。具体工作原理为:控制器18控制打开蒸汽阀5和出液阀20,实现冷凝器的正常工作流程,并基于流量传感器19检测到的工业蒸汽通入量,在达到预设的通入量时,控制打开第一排液阀10、第二阀泵组件14和第三阀泵组件15进行冷凝水的排放,排放时间为预设的时间。
4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冷凝水排放系统还包括称重传感器16。
44.如图6所示,所述称重传感器16设置在所述冷凝壳体1内部底侧,以检测冷凝壳体1内部的冷凝水重量,根据冷凝水重量来确定是否进行冷凝水的排放。
45.如图7所示,所述称重传感器16设置在所述冷凝壳体1外部底侧,以检测冷凝壳体1的重量,在冷凝壳体1内堆积有大量冷凝水时,冷凝壳体1的重量会增加,因此根据冷凝壳体1的重量来确定是否进行冷凝水的排放。
4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该冷凝水排放系统还包括控制器18,所述称重传感器16的信号输出端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18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18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蒸汽阀5、出液阀20、第一排液阀10、第二阀泵组件14和第三阀泵组件15的信号输入端均信号连接。
47.上述结构中,控制器18可基于冷凝水的堆积量来确定是否进行冷凝水的排放。具体的工作原理为:根据预设的冷凝水排放间隔,控制器18控制打开蒸汽阀5和出液阀20,实现冷凝器的正常工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称重传感器16所检测到的重量信号,当该重量信号达到预设的排水重量阈值时,控制器18控制关闭蒸汽阀5和出液阀20,并打开第一排液阀10、第二阀泵组件14和第三阀泵组件15进行冷凝水的排放,排放时间为预设的时间,以此实现对冷凝水的自动化排放。
48.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