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233308阅读:来源:国知局
槽906用于防止当形成于上述后板100的下端部的上述紧固筋104插入于上述后壳50的插孔504 (参照图17)时,上述紧固筋104与上述后盖900的下端部相互干扰。
[0133]详细地,为了上述后板100与上述后壳50相结合,首先,将上述后板100置于水平状态,从而使上述紧固筋104插入到上述插孔504。并且,以垂直方式竖起上述后板100,使得与上述后板100的前表面上侧相结合的上述紧固螺栓106紧贴于安装在上述后壳50的后表面上部的上述磁铁M。其中,当上述后板100从水平状态以垂直状态转动时,为了防止上述紧固筋104与上述后盖900的下端部发生干扰而形成上述防干扰槽906。
[0134]图15为从下方观察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把手的立体图,图16为从上方观察上述把手的立体图。
[0135]参照图15及图16,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10的把手120与上述后壳50的上侧相结合。
[0136]详细地,上述把手120可包括:紧贴端126,向下侧延伸并固定于从上述后壳50的上部前面突出的把手紧固套筒531 (参照图17);第一高度差部128,从上述紧贴端126的上端向后方弯曲地延伸;第二高度差部129,从上述第一高度差部128向上侧弯曲延伸之后,重新以水平方式弯曲;放置端124,从上述第二高度差部129的前端部和两侧端部,分别沿着后方和侧方进一步水平延伸;把持槽部121,从上述第二高度差部129向上侧以凹陷方式形成;卡止筋122,从上述把持槽部121的底面以垂直方式延伸。
[0137]更详细地,在上述紧贴端126的两侧方边缘形成紧固孔127,贯通上述紧固孔127的紧固部件插入于上述后壳50的把手紧固套筒(531,参照图17),使得上述把手120固定于上述后壳50。
[0138]并且,在连接上述第一高度差部128和上述第二高度差部的垂直面形成有钩孔125,在上述钩孔125插入从上述后盖900的把持引导部901突出的上述紧固钩902 (参照图13)。因此,上述后盖900的上端部借助上述紧固钩902而固定于上述把手120。
[0139]并且,上述卡止筋122从上述把持槽部121的底面的大致中央部延伸,在上述卡止筋122的前方下端部形成有卡定部123,上述后板100的把持引导部105的上端部以插入的方式卡在上述卡定部123。因此,上述后板100的上端部也固定于上述把手120。具体地,当组装上述后板100时,上述把持引导部105的上端部沿着上述卡止筋122的下端部的表面向前方强行插入,并卡在上述卡定部123。
[0140]并且,在将手指放入上述把持槽部121的状态下,使用人员可以抬起或移送上述空气净化器10。
[0141]图17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后壳的前面立体图,图18为上述后壳的背面立体图。
[0142]参照图17及图18,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后壳50的前面突出有一对把手紧固套筒531,贯通上述把手120的紧贴端126的紧固部件插入于上述把手紧固套筒531。
[0143]详细地,在上述后壳50的前面部的下端形成有支撑部52,隧道形状的电线插入部58以弯曲的方式形成于上述支撑部52。供电线插入于以隧道形状向上侧凹陷的上述电线插入部58。
[0144]并且,在上述后壳50的下端部中央形成有插孔504,在上述后板100的下端部突出的上述紧固筋104插入于上述插孔504。
[0145]并且,在上述后壳50的后表面形成后盖放置部55,上述后盖放置部55向前方形成高度差,用于放置上述后盖900,在上述后盖放置部55的内侧以预定深度形成有过滤器放置套管56。上述过滤器放置套管56从上述后盖放置部55的内侧边缘向前方以圆筒形状延伸,形成用于插入上述过滤器组件80的空间。并且,若在上述过滤器放置套管56的内周面以突出方式形成多个过滤器固定突起54,并安装上述过滤器组件80,则上述过滤器固定突起54插入于形成在上述过滤器外壳833的侧面的固定突起835。
[0146]并且,在上述过滤器放置套管56的前端部附近,以高度差方式形成过滤器放置端57。上述过滤器放置端57由上述过滤器放置套管56向上述后壳50的中心方向弯曲而成,在上述过滤器放置端57放置上述过滤器组件80的过滤器外壳833。
[0147]并且,在上述后盖放置部55的内侧边缘,以向前方凹陷的方式形成引导槽51。上述过滤器组件80的把持部814、824、834位于形成上述引导槽51的部分。因此,当使用人员为了分离过滤器组件80而将手指放入上述把持部814、824、834时,借助上述引导槽151,使用人员的手指引向上述把持部814、824、834侧。尤其,上述引导槽51与形成在上述过滤器外壳833的前表面边缘的把持部834的把持槽相连通。
[0148]并且,引导面53以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于上述引导槽51的上侧,在上述引导面53的前端部形成有贯通孔501。使用人员的手指通过上述贯通孔501与上述把手120的把持槽121相接触。
[0149]并且,在上述后盖放置部55的上侧安装有磁铁M,与上述后板100的前表面相结合的紧固部件106的头部附着于上述磁铁M。
[0150]并且,在上述后盖放置部55的内侧边缘形成有多个内侧紧固孔502,在外侧边缘形成有外侧紧固孔503。并且,上述后盖900的内侧紧固筋903插入于上述内侧紧固孔502,上述外侧紧固筋908插入于上述外侧紧固孔503。
[0151]图19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空气引导件的前面立体图,图20为上述空气引导件的背面立体图。
[0152]参照图19及图20,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引导件70与上述中壳40的后方相结合。
[0153]详细地,在上述空气引导件70的内侧形成有抽吸格栅(suct1n grille)71,室内空气通过上述抽吸格栅71向上述送风扇组件60引导。并且,在上述抽吸格栅71的外侧边缘弯曲地形成有护罩部73,从而使吸入的室内空气经过上述抽吸格栅71并轻柔地向上述送风扇组件60引导。
[0154]更详细地,在上述护罩部73设有上述送风扇601的喇叭口 601b。S卩,上述护罩部73向上述喇叭口 601b的内侧延伸,使得通过上述抽吸格栅71来吸入的室内空气全部被上述喇叭口 601的内侧吸入,从而最小化风量损失。
[0155]并且,在上述空气引导件70的前表面形成有高度差部72,上述高度差部72的外侧与上述中壳40的排出引导壁41 (参照图22)相接触。
[0156]并且,在上述空气引导件70的后表面边缘分别安装有上述后壳分离检测传感器65、上述气味传感器64及上述负离子发生器63。上述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
[0157]图21为构成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中壳的前面立体图,图22为上述中壳的背面立体图。
[0158]参照图21及图22,本发明实施例的中壳40为用于引导借助上述送风扇组件60来吸入的空气重新向室内排出的引导部件。
[0159]详细地,在上述中壳40的大致中央部,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收容上述风扇电机602的电机放置部402,在上述电机放置部402的后表面形成有电机轴贯通孔403。上述电机放置部402可具有与上述风扇电机602相对应的大小和形状。
[0160]并且,上述中壳40的侧面部呈圆筒形状,在上述中壳40的上侧形成排出格栅(discharge grille)401。
[0161]并且,在上述中壳40的后表面边缘部位形成排出引导壁41,上述排出引导壁41用于向上述排出格栅401引导沿着上述送风扇601的半径方向排出的空气。上述排出引导壁41沿着上述送风扇601的叶片601c弯曲地形成。
[0162]并且,在形成上述排出格栅401的一侧的上述中壳40的侧面部形成有倾斜面404,借助上述倾斜面404,向上述排出格栅401侧引导的空气的流动阻力可以实现最小化。
[0163]另一方面,可以在上述中壳40的侧面部的下侧以能够固定、转动或分离的方式结合上述腿部66。
[0164]图23为示出送风扇安装于中壳的后表面的状态的示意图,图24为沿着图23的I1-1I切割的纵向剖视图。
[0165]参照图23及图24,如上所述,借助上述送风扇601向轴方向吸入的室内空气借助上述叶片601c而沿着半径方向排出。并且,向半径方向排出的空气沿着上述排出引导壁41旋转并通过上述排出格栅401向室内排出。并且,向上述排出格栅401引导的空气沿着上述倾斜面404流动,从而以流动阻力小的状态排出。
[0166]其中,有必要观察上述送风扇601的叶片601c的末端部与上述排出引导壁41之间的距离。上述送风扇601为在附图上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轮风扇。并且,从上述送风扇601向半径方向分离的空气开始旋转的部分的宽度dl小于结束旋转的部分的宽度d2。
[0167]换言之,从空气开始旋转的部分到结束旋转的部分,以包围上述送风扇的方式形成的空气流路的宽度呈逐渐变宽的形状。由此,若从送风扇601排出的空气的流动面积逐渐增加,则借助伯努利原理(Principle of Bernoull i),空气的压力减小,空气的流速增加。
[0168]图25为安装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净化器的净化度显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0169]参照图25,本发明实施例的净化度显示模块30安装于上述空气净化器10的前壳20,根据室内空气净化度,所输出的光的颜色不同,以便使用人员容易识别室内空气的净化度。
[0170]详细地,上述净化度显示模块30包括:模块外壳31 ;子印刷电路基板32,放置于上述模块外壳31 ;发光元件33,安装于上述子印刷电路基板32的前表面;以及模块盖34,用于覆盖上述模块外壳31。
[0171]更详细地,用于放置上述子印刷电路基板32的印刷电路基板放置筋311以突出的方式形成于上述模块外壳31的内侧。上述印刷电路基板放置筋311沿着上述子印刷电路基板32的边缘围设,从而可以防止上述子印刷电路基板32在上述模块外壳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