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84001阅读:来源:国知局
一部分相一致或几乎一致。
[0055]在后面板122的侧面的一部分形成开口,使把手部123与后面板122的侧面的一部分相结合。
[0056]在后面板122的前方配置有送风单元180、管道151及排出单元160。在后面板
122的下侧配置有过滤单元140和吸入单元130。
[0057]内部面板129呈半圆筒形状,并与底座110的上侧前方相结合。优选地,内部面板129的至少一个水平截面呈半圆形态。
[0058]内部面板129的下端以使内部面板129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垂直,即以使内部面板129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平行的方式形成。前面板121的下端与底座110的前方半圆部分的上侧相结合。优选地,前面板121的下端的外周的半径小于底座110的外周的半径。
[0059]内部面板129的上端以使内部面板129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垂直,即以使内部面板129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平行的方式形成。内部面板129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内部面板129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平行。内部面板129的上端与送风单元180相结合。
[0060]内部面板129以与前面板121重叠的方式配置。内部面板129的前面以与前面板121的后面相向的方式配置。在内部面板129的上侧配置有送风单元180。在内部面板129的后方配置有过滤单元140和吸入单元130。
[0061]内部面板129引导通过倾斜地形成的吸入口 130a流入的空气向上侧流动。内部面板129以沿着相对于吸入口 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上部面垂直的方向包围的方式配置,用于向送风单元180引导向吸入口 130a流入并经由过滤单元140的空气。
[0062]把手部123以朝向本体120的内部方向引入的方式形成,可使用户把持。优选地,把手部123与前面板121和/或后面板122的侧面相结合,在本实施例中,把手部123以前面板121和后面板122的边界为中心,与前面板121及后面板122全部相结合。优选地,设置多个把手部123。
[0063]参照图5至图7,将在后述中对本体120的前面板121、后面板122及内部面板129相互之间的结合及它们与其他结构之间的结合进行说明。
[0064]在吸入单元130形成有吸入口 130a,来用于吸入外部的空气。吸入单元130设置于本体120的下部。吸入单元130配置于后面板122的下侧。吸入单元130与内部面板129的后方相结合,并配置于前面板121的后方。吸入单元130的后方以隔开的方式配置于底座110的上侧。
[0065]吸入单元130的吸入口 130a以使吸入单元130的吸入口 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吸入口 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从水平向配置前面板121的方向倾斜,来朝向前方上侧(后方下侧)。吸入口 130a用于向相对配置前面板121的前方倾斜的前方上侧吸入空气。
[0066]吸入口 130a的外周呈椭圆形,来将吸入面积最大化,使尽量多的空气通过椭圆形的吸入口 130a流入。相对圆筒形的本体120的中心轴AS倾斜的横截面呈椭圆形,通过以与这种椭圆形的横截面相对应的方式形成吸入口 130a,从而将吸入口 130a的空气吸入量最大化。
[0067]优选地,以水平面为基准,与排出口 160a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吸入口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更倾斜。优选地,吸入口 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以与排出口 160a的上端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更靠近垂直方向的方式倾斜,使得吸入口 130a的吸入面积大于排出口 160a的排出面积。
[0068]在吸入单元130的下侧配置有底座110。吸入单元130以与底座110的后方半圆部分相隔开的方式配置。通过吸入单元130和底座110相隔开的空间吸入空气。
[0069]在吸入单元130的内部放置有过滤单元140。在吸入单元130的上侧配置有本体120的后面板122。在吸入单元130的前方配置有本体120的内部面板129和前面板121。
[0070]吸入单元130以可转动的方式与内部面板129及底座110相结合。吸入单元130从本体120向下侧后方开放,使得可将过滤单元140插入于本体120的内部或者相对本体120的内部装拆过滤单元140。在后述中,将参照图11至图13,来对上述内容进行详细的说明。
[0071]吸入单元130包括:半圆筒形状的吸入面板131 ;以及吸入主体132,形成有吸入口 130a,用于放置过滤单元140。
[0072]吸入面板131的一部分呈半圆筒形状,来形成后方外观。优选地,吸入面板131的至少一个水平截面呈半圆形态。吸入面板131与前面板121的下部后方相结合,来与本体120—同形成圆筒形状的外观。吸入面板131配置于后面板122的下侧,来形成半圆筒形状的后方外观。
[0073]吸入面板131的上端以使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前方上侧。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呈抛物线形态。优选地,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与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一致或平行。优选地,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以与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后面板122的下端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
[0074]在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的一部分形成有过滤确认部131b,上述过滤确认部131b通过以过滤单元140的一部分向外部露出的方式使上述吸入面板131开口而成。过滤确认部131b以使吸入面板131的上端呈“U”字形来向下侧引入的方式形成。
[0075]吸入面板131的下端以使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的方式形成。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朝向前方上侧。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呈抛物线形态。优选地,以水平面为基准,与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更倾斜。优选地,吸入面板13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以与吸入面板13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比更靠近垂直方向的方式倾斜,使得吸入口 130a的吸入面积大。
[0076]吸入主体132形成有椭圆形的吸入口 130a。吸入主体132在吸入口 130a形成有吸入格栅132-1。吸入主体132的吸入格栅132-1在吸入口 130a的外周所形成的面上形成格栅形态。在吸入格栅132-1的上侧放置有过滤单元140。根据实施例,吸入格栅132-1可形成于吸入面板131。
[0077]吸入格栅132-1所形成的面相对本体120的圆筒部分的中心轴SA倾斜,可使得过滤单元140倾斜地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吸入格栅132-1所形成的面朝向配置前面板121的方向倾斜,来以朝向前方上侧(后方下侧)的方式形成,以此支撑过滤单元140的下部面。
[0078]在吸入主体132的下部形成有过滤器支撑部132-2,上述过滤器支撑部132_2向相对于吸入格栅132-1所形成的面垂直的方向突出。过滤器支撑部132-2支撑过滤单元140的侧面的一部分。过滤器支撑部132-2以具有“U”字形横截面的方式在吸入主体132的下部的外周突出而成。
[0079]吸入主体132与吸入面板131的内部相结合。根据实施例,吸入主体132和吸入面板131可形成为一体。
[0080]过滤单元140对通过吸入口 130a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过滤单元140对向吸入口 130a吸入的空气中的微尘或细菌类等污染物质进行集尘,并对空气进行除臭。
[0081]过滤单元140的外周呈椭圆形。相对圆筒形的本体120的中心轴AS倾斜的截面呈椭圆形,并以与上述椭圆形的横截面相对应的方式使过滤单元140的外周呈椭圆形。
[0082]与过滤单元140的椭圆形的外周相对应地,过滤单元140的使空气经由的过滤面的外周呈椭圆形。相对圆筒形的本体120的中心轴AS倾斜的横截面呈椭圆形,与这种椭圆形的截面相对应地,使过滤单元140的过滤面呈椭圆形,从而将经由过滤单元140的空气量最大化。
[0083]过滤单元140通过放置于吸入单元130,来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过滤单元140以与倾斜的吸入口 130a相对应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过滤单元140通过使过滤面相对中心轴AS倾斜地配置来将经由过滤单元140的空气量最大化。
[0084]过滤单元140可相对吸入单元130进行装拆。
[0085]在后述中,将参照图8A至图11,来对过滤单元140进行详细说明。
[0086]送风单元180设置于本体120的内部,用于使空气从本体120的下侧向上侧流动。送风单元180的外周接近于圆形。送风单元180使空气向相对于放置空气净化器的地面垂直的方向流动。送风单元180配置于吸入单元130和管道151之间,来使空气从吸入单元130侧向管道151侧流动。
[0087]送风单元180配置于内部面板129的上侧。送风单元180的前方与内部面板129的上侧相结合。对送风单元180和内部面板129的结合,将参照图5来在后述中间进行说明。
[0088]送风单元180包括:电机189,用于产生旋转力;送风扇182,通过借助电机189旋转来使空气流动;送风主体181,与本体120相结合,用于包围送风扇182的下侧及外周;叶片部183,配置于送风扇182的上侧,用于向排出单元160的一侧引导借助送风扇182流动的空气;以及电机盖184,配置于叶片部183的中央上侧,用于覆盖电机189。
[0089]参照图14至图17,将在后述中对送风单元180进行说明。
[0090]管道151配置于送风单元180的上侧,用于向排出单元160引导借助送风单元180流动的空气。管道151配置于本体120的内部。管道151与送风单元180的上侧相结合。在管道151的上侧配置有排出单元160。
[0091]优选地,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于中心轴SA垂直(即,与地面平行),并且,管道151的下端的外周以与送风单元180的叶片部183的上端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送风单元180的叶片部183的上端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优选地,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相对中心轴SA倾斜,并且,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以与排出单元160的下端的外周相吻合的方式与排出单元160的下端的外周相一致或几乎一致。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与排出口 160a的下端的外周相一致。
[0092]管道151的上端的外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小于管道1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