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用换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21132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用换热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换热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两用换热板,解决目前换热板要聚热和散热效果兼备还很难做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包括板体,所述的板体内设置有工质流道,所述的板体上设有工质流道的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其特征是所述工质流道的第一管口处为第一网格状管路,在第一网格状管路中笔直连通第一管口的管道末端连通一竖向管路形成“T”字型分流,所述工质流道的第二管口处为第二网格状管路,在第二网格状管路中笔直连通进口的管道第一个转弯处为弧形管道。本发明整体结构布局合理,工质分布均匀,同时满足聚热和散热的高效运行。
【专利说明】
一种两用换热板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换热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聚热和散热效果均较好的两用换热板。
【背景技术】
[0002]换热板内的介质流道进入气态工质时,可以当(聚热板)冷凝器使用;当进入液态工质时,可以当(散热器)蒸发器使用,但目前的换热板仅能保证较佳的聚热效果或散热效果,要使得聚热和散热效果兼备目前还很难做到。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两用换热板,将工质流道进行两用化设计,同时满足蒸发和冷凝时的要求。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设计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包括板体,所述的板体内设置有工质流道,所述的板体上设有工质流道的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其特征是所述工质流道的第一管口处为第一网格状管路,在第一网格状管路中笔直连通第一管口的管道末端连通一竖向管路形成“T”字型分流,所述工质流道的第二管口处为第二网格状管路,在第二网格状管路中笔直连通进口的管道第一个转弯处为弧形管道。
[0005]本技术方案用作聚热板时,液态工质从第二管口进入,第一管口流出,工质通过弧型设计的第二网格状管路使工质分配更均匀;用作散热板时,气态工质从第一管口进入,第二管口流出,通过工质通路的开断,使得工质流向性分布更均匀,同时满足聚热和散热时的工质分流要求。
[0006]作为优化:
所述的第一管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网格状管路的中上部,平衡网格状管路的上下部工质流量,避免上部流量过小,尤其是作为聚热板时上部流量。
[0007]所述的第二管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网格状管路的中上部,平衡网格状管路的上下部工质流量,避免上部流量过小。
[0008]所述的工质流道为“弓”字型,所述的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均设置在板体同一侧,安装方便,工质流道分布更均匀。
[0009]所述的第一网格状管路和第二网格状管路之间设有多条支流管道,所述的支流管道数量从第一网格状管路到第二网格状管路逐渐减少,当用于散热时,通过支流管道依次减少最大化散热面积。
[0010]所述第二网格状管路上端的管路通过一分流管道与工质流道的中间位置处连通,当用于聚热时,工质从进口处进来部分直接分流至工质流道的中间位置处,使得进口段处的工质流减少,液态工质得到较充分汽化,汽化后的工质流经中间位置处时,将进入的液态工质冲击打散,使得大体积的液堆变成小体积的液态珠,能够更充分的与管壁接触,实现较佳的换热效果。
[0011]与分流管道连通的工质流道中间位置处为缩径段,形成喷射形态,被气态工质冲击更易形成小体积的液珠,已经部分蒸发的气液混合态工质可以通过预留通道配合缩径直接进入聚热板上部进行蒸发,保证聚热板上半部分蒸发效果不衰减。
[0012]所述的分流管道为弧形,通过弧型设计使下端工质分配更均匀。
[0013]本发明所得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用于聚热时,通过弧型设计使工质分配更均匀,并且将进口工质部分直接分流至工质流道中间处,实现工质小体积液态珠化,提高换热接触面;当用于散热时,通过工质通路的开断,使得工质流向性分布更均匀,整体结构布局合理,工质分布均匀,同时满足聚热和散热的高效运行。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板体;2-工质流道;3-第一管口; 4-第二管口 ; 5-分流管道;6_第一网格状管路;7-第二网格状管路;8-竖向管路;9-弧形管道;10-连通管;11-缩径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0017]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描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包括板体I,所述的板体I内设置有工质流道2,所述的板体I上设有工质流道的第一管口 3和第二管口 4,所述工质流道2的第一管口处为第一网格状管路6,在第一网格状管路6中笔直连通第一管口的管道末端连通一竖向管路8形成“T”字型分流,所述工质流道的第二管口处为第二网格状管路7,在第二网格状管路7中笔直连通进口的管道第一个转弯处为弧形管道9。
[0018]所述的第一管口3设置在所述第一网格状管路6的中上部。所述的第二管口4设置在所述第二网格状管路7的中上部。所述的工质流道2为“弓”字型,所述的第一管口 3和第二管口 4均设置在板体I同一侧。所述的第一网格状管路6和第二网格状管路7之间设有多条支流管道,所述的支流管道数量从第一网格状管路到第二网格状管路逐渐减少,上下相邻的支流管道之间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竖向连通管10相互连通。所述第二网格状管路上端的管路通过一分流管道5与工质流道的中间位置处连通。所述的工质流道2中间位置处位于靠进口和出口侧的竖向管道上。与分流管道5连通的工质流道中间位置处为缩径段11,图中分流管道5与中间位置处的连接处为直角转弯处,则直角两侧的管路均为缩径段。所述的分流管道5为弧形。
[0019]所述的第一管口3在第一网格状管路末端形成T形分流口,当用于散热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工质从第一管口进入第一网格状管路后沿着主通路逐渐向两边扩散,以减少第一管口进口段的局部压力,扩大散热面积。当剩余高温工质沿着主通路到达T形分流口时,已无局部压力过高点,此时,工质由于主通路不通会流向其余流道,最大化扩大了两用板的散热面积,避免由于主通路阻力最小而造成的其他流道工质流通短路。
[0020]运行时:用于聚热板时,液态工质从处于聚热板下半部的第二管口4进入,然后一部分从第二网格状管路流入工质流道2的中间段,大部分工质汽化,另一部分直接进入工质流道2的中间段的中间位置处,进入的液态工质被气液混合的工质冲击分成小体积的液态珠子,在聚热板的后半段进行换热,最后从第一管口 3流出;用于散热板时,气态工质从第一管口3进入,在第一网格状管路6中,笔直接气的管路遭竖直管路垂直分流,使得工质分配均匀化,最后从第二管口 4流出。聚热和散热效果均较为出色。
【主权项】
1.一种两用换热板,包括板体(I),所述的板体(I)内设置有工质流道(2),所述的板体(I)上设有工质流道的第一管口(3)和第二管口(4),其特征是所述工质流道的第一管口处为第一网格状管路,在第一网格状管路(6)中笔直连通第一管口的管道末端连通一竖向管路形成“T”字型分流,所述工质流道的第二管口处为第二网格状管路,在第二网格状管路(6)中笔直连通进口的管道第一个转弯处为弧形管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管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网格状管路(6)的中上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管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网格状管路的中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其特征是所述的工质流道(2)为“弓”字型,所述的第一管口(3)和第二管口(4)均设置在板体(I)同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网格状管路和第二网格状管路之间设有多条支流管道,所述的支流管道数量从第一网格状管路到第二网格状管路逐渐减少。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其特征是所述第二网格状管路上端的管路通过一分流管道(5)与工质流道的中间位置处连通。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其特征是与分流管道(5)连通的工质流道中间位置处为缩径段(7)。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两用换热板,其特征是所述的分流管道(5)为弧形。
【文档编号】F28D1/03GK106091733SQ201610638144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8月4日 公开号201610638144.9, CN 106091733 A, CN 106091733A, CN 201610638144, CN-A-106091733, CN106091733 A, CN106091733A, CN201610638144, CN201610638144.9
【发明人】唐玉敏, 虞红伟, 张明亮, 孙莹莹, 马旦
【申请人】唐玉敏, 虞红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