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式燃气热交换器水路循环结构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80110阅读:来源:国知局
口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左侧板。
[0012]进一步的,左侧第十一出水区域设有出水口,出水口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左侧板。
[0013]进一步的,右侧第五水流区域的拐角处为圆弧状平滑过渡。
[0014]进一步的,右侧板上方设有与右侧第五水流区域连通的排气口,排气口开口斜向上。
[0015]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其结构更加紧凑流畅,吸热面积更大,热转换效率更高,使用寿命更长,且噪音小;左侧第五右水流区域和左侧第五左水流区域的拐角处为圆弧状平滑过渡,有利于介质水的流动,从而增加流速,不容易使水产生沸腾,避免了大量气泡的产生,减少气泡的同时噪音也会相应减少;右侧第五水流区域的拐角处为圆弧状平滑过渡,有利于介质水的流动,从而增加流速,不容易使水产生沸腾,避免了大量气泡的产生,减少气泡的同时噪音也会相应减少;右侧第五水流区域处于燃烧室的高温区,最易产生气泡,此处设置排气口最有利于气体的及时排放,且防止不溶气体流向下道水流循环区域,减少噪音。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0018]图2为左侧板主视图。
[0019]图3为右侧板主视图。
[0020]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
[0021]图5为散热管件结构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管板单元、2-左侧板、2.1-左侧第一进水区域、2.2a-左侧第二右水流区域、2.2b-左侧板第二左水流区域、2.3-左侧第三水流区域、2.4a-左侧第四右水流区域、2.4b-左侧第四左水流区域、2.5a-左侧第五右水流区域、2.5b-左侧第五左水流区域、2.6-左侧第六水流区域、2.7-左侧第七水流区域、2.8-左侧第八水流区域、2.9-左侧第九水流区域、2.10-左侧第十水流区域、2.11-左侧第^^一出水区域、2.12-出水口、2.13-进水口、3-右侧板、3.1-右侧第一水流区域、3.2-右侧第二水流区域、3.3a-右侧第三右水流区域、3.3b-右侧第三左水流区域、3.4a-右侧第四右水流区域、3.4b-右侧第四左水流区域、3.5-右侧第五水流区域、3.6-右侧第六水流区域、3.7-右侧第七水流区域、3.8-右侧第八水流区域、3.9-右侧第九水流区域、3.10-右侧第十水流区域、3.11-排气口、4_散热管件、4.1-第一散热管组、4.2a-第二右散热管组、4.2b-第二左散热管组、4.3a-第三右散热管组、4.3b-第三左散热管组、4.4-第四散热管组、4.5a-第五右散热管组、4.5b-第五左散热管组、4.6a-第六右散热管组、4.6b-第六左散热管组、4.7a-第七右散热管组、4.7b-第七左散热管组、4.8a-第八右散热管组、4.Sb-第八左散热管组、4.9a-第九右散热管组、4.9b-第九左散热管组、4.10-第十散热管组、4.11-第十一散热管组、4.12-第十二散热管组、4.13-第十三散热管组、4.14-第十四散热管组、4.15-第十五散热管组、4.16-第十六散热管组、4.17-第十七散热管组、4.18-第十八散热管组、4.19-第十九散热管组、4.20-第二十散热管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00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管板单元I和连接在管板单元I左右侧壁上的具有腔室的左侧板2和右侧板3,如图2所示,左侧板2被弯曲的隔板分隔成十四个独立的水流区域,所述十四个独立的水流区域用于与管板单元I内的散热管件4左端连接配合,左侧构成封闭的水流路径。该十四个水流区域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左侧第一进水区域2.1、左侧第二右水流区域2.2a、左侧第二左水流区域2.2b、左侧第三水流区域2.3、左侧第四右水流区域2.4a、左侧第四左水流区域2.4b、左侧第五右水流区域2.5a、左侧第五左水流区域2.5b、左侧第六水流区域2.6、左侧第七水流区域2.7、左侧第八水流区域2.8、左侧第九水流区域2.9、左侧第十水流区域2.10和左侧第^^一出水区域2.11。
[0025]左侧第一进水区域2.1位于左侧板2底端中心位置,左侧第二右水流区域2.2a和左侧第二左水流区域2.2b对称设置在左侧第一进水区域2.1的两侧。左侧第二右水流区域2.2a和左侧第二左水流区域2.2b的正上方为左侧第三水流区域2.3,左侧第四右水流区域2.4a和左侧第四左水流区域2.4b对称设置在左侧第三水流区域2.3的两侧。左侧第三水流区域2.3正上方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左侧第六水流区域2.6、左侧第七水流区域2.7、左侧第八水流区域2.8和左侧第九水流区域2.9,左侧第七水流区域2.7、左侧第八水流区域2.8和左侧第九水流区域2.9的正上方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左侧第^^一出水区域2.11和左侧第十水流区域2.1Oo左侧第五右水流区域2.5a和左侧第五左水流区域2.5b对称设置在左侧第六水流区域2.6、左侧第^^一出水区域2.11和左侧第十水流区域2.10的两侧。
[0026]所述左侧第五右水流区域2.5a和左侧第五左水流区域2.5b的拐角处为圆弧状平滑过渡,有利于介质水的流动,从而增加流速,不容易使水产生沸腾,避免了大量气泡的产生,减少气泡的同时噪音也会相应减少。
[0027]左侧第一进水区域2.1为低温区,在所述左侧第一进水区域2.1设有进水口 2.13,进水口 2.13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左侧板2,水流直接从进水口 2.13流入左侧第一进水区域
2.1中,有利于减少热交换器内部水压。左侧第十一出水区域2.11为高温区,在所述左侧第i^一出水区域2.11设有出水口 2.12,出水口 2.12的中心轴线垂直于左侧板2,水流不经过出水通道直接从出水口 2.12中流出左侧板2,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0028]如图3所示,右侧板3被弯曲的隔板分隔成十二个独立的水流区域,所述十二个独立的水流区域用于与管板单元I内的散热管件4右端连接配合,右侧构成封闭的水流路径。该十二个右侧板3的水流循环区域按水的流经次序依次为右侧第一水流区域3.1、右侧第二水流区域3.2、右侧第三右水流区域3.3a、右侧第三左水流区域3.3b、右侧第四右水流区域3.4a、右侧第四左水流区域3.4b、右侧第五水流区域3.5、右侧第六水流区域3.6、右侧第七水流区域3.7、右侧第八水流区域3.8、右侧第九水流区域3.9和右侧第十水流区域3.10。
[0029]右侧第一水流区域3.1位于右侧板3底端,右侧第二水流区域3.2位于右侧第一水流区域3.1正上方,右侧第三右水流区域3.3a和右侧第三左水流区域3.3b对称设置在右侧第二水流区域3.2两侧。右侧第二水流区域3.2、右侧第三右水流区域3.3a和右侧第三左水流区域3.3b正上方从左到右依次设有右侧第九水流区域3.9、右侧第八水流区域3.8、右侧第七水流区域3.7和右侧第六水流区域3.6,右侧第四右水流区域3.4a和右侧第四左水流区域3.4b对称设置在右侧第九水流区域3.9、右侧第八水流区域3.8、右侧第七水流区域3.7和右侧第六水流区域3.6的两侧。右侧第十水流区域3.10位于右侧第七水流区域
3.7和右侧第八水流区域3.8正上方,右侧第五水流区域3.5位于右侧板3顶端。
[0030]所述右侧第五水流区域3.5的拐角处为圆弧状平滑过渡,有利于介质水的流动,从而增加流速,不容易使水产生沸腾,避免了大量气泡的产生,减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