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能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64408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混能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暖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混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授权公告号为CN20398039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热源流量平衡控制装置,该热源流量平衡控制装置将回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回水不经加热直接输送到混能装置中,另一部分回水通过锅炉循环泵输送到燃气锅炉中进行加热,最后两部分回水在混能装置中混合,并由外网循环泵输送到供水总管中。
[0003]如附图1所示,是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混能装置,包括筒体10、锅炉进水管20、锅炉出水管30、回水管40、供水管50,回水通过回水管40进入筒体10内部,锅炉60从筒体10内部抽水进行加热,并把加热后的水泵回到筒体10内部,同时供水管50从筒体内部抽水并泵出,附图1中所示箭头为水的流向。这种混能装置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封闭的筒体10,没有实现低温回水和锅炉加热后的高温水的分离,这就存在如下问题:锅炉60从筒体10内部抽出的水可能是混合后的温水,将混合后的温水抽入锅炉60后,进入锅炉60的水和从锅炉60流出的水的温差小,锅炉60的燃烧效率较低,不节能环保;供水管50从筒体10内部抽出的水可能是回水,即供水管50的出水温度低,影响供热服务质量。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能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供暖系统中对回水的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锅炉的功率大、体积大、占地面积大的问题,以及回水泵的功率大、耗电量大的问题,和锅炉工作效率低、耗能大、不节能环保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混能装置,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回水管、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和锅炉出水管,内筒体固定安装在外筒体的内部,内筒体的内部形成第一腔体,内筒体的外壁与外筒体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回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腔体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腔体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腔体连通,内筒体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孔,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出水孔并与第一腔体连通,锅炉进水管的外壁与出水孔的内壁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
[0006]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07]上述混能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盘和第二连接盘,外筒体为圆柱筒形,内筒体为圆柱筒形,外筒体的左端内壁与第一连接盘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的左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盘的右端面上,外筒体的右端内壁与第二连接盘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的右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的左端面上。
[0008]上述回水管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的右端并与第一腔体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外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连通,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依次穿过外筒体的筒壁、第二腔体、内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一腔体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穿过外筒体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连通。
[0009]上述供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分布的第一供水管和第二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等间距分布第一锅炉进水管、第二锅炉进水管、第三锅炉进水管、第四锅炉进水管、第五锅炉进水管,锅炉出水管包括沿平行于内筒体的轴线的直线等间距分布的第一锅炉出水管、第二锅炉出水管、第三锅炉出水管、第四锅炉出水管、第五锅炉出水管。
[0010]上述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90°,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
[0011]上述间隙为环形间隙。
[0012]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内筒体和外筒体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分离,保证锅炉抽取到的回水是低温的,实现了锅炉对回水进行大温差加热,提高了锅炉的燃烧效率,更加节能环保;同时在内筒体上设置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实现了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之间的混合,保证了供水管的出水温度符合供热要求;同时,内筒体上设置的连通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间隙,还实现了回水的自动分配,即一部分通过锅炉进水管进入锅炉加热,另一部分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与经锅炉加热后的热水进行混合,实现了该混能装置内部的压力平衡,具有安全、省力、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3]附图1为相关技术中混能装置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附图3为附图2中A-A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附图4为附图2中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1中的编码分别为:10为筒体,20为锅炉进水管,30为锅炉出水管,40为回水管,50为供水管,60为锅炉。
[0018]附图2、3中的编码分别为为外筒体,2为内筒体,3为回水管,4为第一腔体,5为第二腔体,6为出水孔,7为第一连接盘,8为第二连接盘,9为第一供水管,11为第一锅炉进水管,12为第二锅炉进水管,13为第三锅炉进水管,14为第四锅炉进水管,15为第五锅炉进水管,16为第二供水管,17为第一锅炉出水管,18为第二锅炉出水管,19为第三锅炉出水管,21为第四锅炉出水管,22为第五锅炉出水管,α为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β为第一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γ为第一锅炉进水管的轴线与第一锅炉出水管的轴线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19]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20]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4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0021]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2]如附图2、3、4所示,该混能装置包括外筒体1、内筒体2、回水管3、供水管、锅炉进水管和锅炉出水管,内筒体2固定安装在外筒体I的内部,内筒体2的内部形成第一腔体4,内筒体2的外壁与外筒体I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腔体5,回水管3的出水口与第一腔体4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腔体5连通,锅炉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腔体5连通,内筒体2的筒壁上设有出水孔6,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出水孔6并与第一腔体4连通,锅炉进水管的外壁与出水孔6的内壁之间设有能够连通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的间隙。在使用时,锅炉进水管的出水口与锅炉连接,锅炉出水管的进水口与锅炉连接,回水通过回水管3进入第一腔体4内部,锅炉通过锅炉进水管从第一腔体4内抽水并在锅炉内部进行加热,在锅炉内被加热后的热水通过锅炉出水管进入第二腔体5内部,同时,第一腔体4内部的回水可以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5内部并和锅炉出水管流出的热水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水从第二腔体5通过供水管流出。该混能装置采用了内筒和外筒的结构,将回水和锅炉加热后的高温水分离,使得抽入锅炉内部加热的水是低温的回水,同时,回水通过间隙进入第二腔体5内与经锅炉加热后的高温水进行混合,使得从供水管流出的水是混合后的水。这样,保证了进入锅炉的回水温度较低,实现了锅炉对回水的大温差加热,显著提高了锅炉的燃烧效率,更加节能环保。
[0023]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混能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24]如附图2、4所示,上述混能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接盘7和第二连接盘8,外筒体I为圆柱筒形,内筒体2为圆柱筒形,外筒体I的左端内壁与第一连接盘7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2的左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接盘7的右端面上,外筒体I的右端内壁与第二连接盘8的外壁固定连接,内筒体2的右端面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8的左端面上。这样,内筒体2为一个空心圆柱体,外筒体I为一个空心圆柱体,内筒体2的左端焊接在第一连接盘7上,内筒体2的右端焊接在第二连接盘8上,外筒体I的左端内壁与第一连接盘7的外壁焊接,外筒体I的右端内壁与第二连接盘8的外壁焊接,第一连接盘7和第二连接盘8起到支承内筒体2和外筒体I的作用;采用内外两个圆柱筒和两个连接盘进行焊接组成该混能装置的主体部分,加工方便,便于搬运,占用空间小,同时第一腔体4和第二腔体5的容量大,能够使回水和经锅炉加热后的高温水充分混合。
[0025]如附图2、3、4所示,上述回水管3固定安装在第二连接盘8的右端并与第一腔体4连通,供水管的进水口穿过外筒体I的筒壁并与第二腔体5连通,锅炉进水管的进水口依次穿过外筒体I的筒壁、第二腔体5、内筒体2的筒壁并与第一腔体4连通,锅炉出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