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69017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
【背景技术】
[0002]在工业生产或者制造中,往往会带来很多过剩的资源,且由于现有资源都是有限的,为了能够更加合理利用资源,通过重新回收利用等合理手段,来获得更大的利用率。
[0003]在蒸压生产工艺后的冷凝水中往往还含有大量的热量,仍是可以重新再利用,所以为了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的重新利用冷凝水中含有的热量,还需要研发一种能够将冷凝水进行交换热量的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能够更加安全的将回收利用的冷凝水进行热量交换。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冷凝水回收利用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包括冷凝水池、换热器和具有进口端与出口端的采暖处,所述的换热器具有进口一、进口二、出口一、出口二和排污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器的进口一上连接有热水排入管,换热器的出口端连接有连接管一,连接管一的另一端与采暖处的进口端相连接,采暖处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二与冷凝水池相连接;所述的冷凝水池设置有回流管一,所述的回流管一的另一端与换热器的进口二相连接,所述的回流管一上设置有卧式单级栗一,所述的回流管一上还设置有止回阀一,且止回阀一位于卧式单级栗一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的冷凝水池设置有回流管二,且回流管二的另一端与回流管一相连接,所述的回流管二上设置有卧式单级栗二,所述的回流管二上还设置有止回阀二,且止回阀二位于卧式单级栗二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的换热器上还设置有能够将交换后的冷凝水回流到冷凝水池内的循环结构。热水排入管能够将高温冷凝水输送到换热器内,同时,冷凝水池内的中温冷凝水通过回流管一和回流管二与换热器内的高温冷凝水输进行热量交换,且回流管一上设有的卧式单级栗一、止回阀一,回流管二上设有的卧式单级栗二、止回阀二,从而能够保证冷凝水输送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换热器交换热量后的冷凝水通过连接管一输送至采暖处,且通过连接管二能够将采暖处利用后的冷凝水重新回流到冷凝水池;循环结构能够将交换后的过热的冷凝水回流到冷凝水池内。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循环结构包括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的水环式真空栗,水环式真空栗的入口端与换热器通过循环管一相连通,水环式真空栗的出口端连接有循环管二,所述的循环管二的另一端与冷凝水池相连通。水环式真空栗为现有产品,通过循环管一和循环管二将交换后的过热的冷凝水回流到冷凝水池内。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换热器的排污口上连接有排污管,且排污管上设置有截止阀。换热器处理后的污水能够通过排污管排出来。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回流管一位于冷凝水池内的一端固定有底阀一,所述的回流管二位于冷凝水池内的一端固定有底阀二。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回流管一和回流二上均设置有截止阀。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回流管一和回流管二分别设置有压力检测器一、压力检测器二。从而能够保证整个机构机安全性。
[0012]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冷凝水池内的中温度冷凝水通过回流管一和回流管二与换热器内的高温冷凝水输进行热量交换,且回流管一上设有的卧式单级栗一、止回阀一,回流管二上设有的卧式单级栗二、止回阀二,从而能够保证冷凝水热量交换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冷凝水池;2、换热器;3、采暖处;4、热水排入管;5、连接管一 ;6、连接管二 ;7、回流管一 ;8、卧式单级栗一 ;9、止回阀一 ;10、回流管二 ;11、卧式单级栗二 ;12、止回阀二 ;13、水环式真空栗;14、循环管一 ;15、循环管二 ;16、排污管;17、底阀一 ;18、底阀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16]如图1所示,一种冷凝水回收利用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包括冷凝水池1、换热器2和具有进口端与出口端的采暖处3,所述的换热器2具有进口一、进口二、出口一、出口二和排污口。换热器2的进口一上连接有热水排入管4,换热器2的出口端连接有连接管一 5,连接管一 5的另一端与采暖处3的进口端相连接,采暖处3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二 6与冷凝水池1相连接;冷凝水池1设置有回流管一 7,回流管一 7的另一端与换热器2的进口二相连接,回流管一 7上设置有卧式单级栗一 8,回流管一 7上还设置有止回阀一 9,且止回阀一9位于卧式单级栗一 8与换热器2之间,冷凝水池1设置有回流管二 10,且回流管二 10的另一端与回流管一 7相连接,回流管二 10上设置有卧式单级栗二 11,回流管二 10上还设置有止回阀二 12,且止回阀二 12位于卧式单级栗二 11与换热器2之间。
[0017]具体来说,换热器2上还设置有能够将交换后的冷凝水回流到冷凝水池1内的循环结构,循环结构包括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的水环式真空栗13,水环式真空栗13的入口端与换热器2通过循环管一 14相连通,水环式真空栗13的出口端连接有循环管二 15,循环管二15的另一端与冷凝水池1相连通。水环式真空栗13为现有产品,通过循环管一 14和循环管二 15将交换后的过热的冷凝水回流到冷凝水池1内。
[0018]换热器2的排污口上连接有排污管16,且排污管16上设置有截止阀。换热器2处理后的污水能够通过排污管16排出来。回流管一 7位于冷凝水池1内的一端固定有底阀一 17,所述的回流管二 10位于冷凝水池1内的一端固定有底阀二 18。回流管一 7和回流二上均设置有截止阀。回流管一 7和回流管二 10分别设置有压力检测器一、压力检测器二,从而能够保证整个机构机安全性。
[0019]本冷凝水回收利用中的热量交换机构中的热水排入管4能够将高温冷凝水输送到换热器2内,同时,冷凝水池1内的中温度冷凝水通过回流管一 7和回流管二 10与换热器2内的高温冷凝水输进行热量交换,且回流管一 7上设有的卧式单级栗一 8、止回阀一 9,回流管二 10上设有的卧式单级栗二 11、止回阀二 12,从而能够保证冷凝水输送过程中更加安全可靠;换热器2交换热量后的冷凝水通过连接管一 5输送至采暖处3,且通过连接管二6能够将采暖处3利用后的冷凝水重新回流到冷凝水池1 ;水环式真空栗13为现有产品,通过循环管一 14和循环管二 15将交换后的过热的冷凝水回流到冷凝水池1内。
[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包括冷凝水池、换热器和具有进口端与出口端的采暖处,所述的换热器具有进口一、进口二、出口一、出口 二和排污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器的进口一上连接有热水排入管,换热器的出口端连接有连接管一,连接管一的另一端与采暖处的进口端相连接,采暖处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二与冷凝水池相连接;所述的冷凝水池设置有回流管一,所述的回流管一的另一端与换热器的进口二相连接,所述的回流管一上设置有卧式单级栗一,所述的回流管一上还设置有止回阀一,且止回阀一位于卧式单级栗一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的冷凝水池设置有回流管二,且回流管二的另一端与回流管一相连接,所述的回流管二上设置有卧式单级栗二,所述的回流管二上还设置有止回阀二,且止回阀二位于卧式单级栗二与换热器之间,所述的换热器上还设置有能够将交换后的冷凝水回流到冷凝水池内的循环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结构包括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的水环式真空栗,水环式真空栗的入口端与换热器通过循环管一相连通,水环式真空栗的出口端连接有循环管二,所述的循环管二的另一端与冷凝水池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器的排污口上连接有排污管,且排污管上设置有截止阀。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流管一位于冷凝水池内的一端固定有底阀一,所述的回流管二位于冷凝水池内的一端固定有底阀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流管一和回流二上均设置有截止阀。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回流管一和回流管二分别设置有压力检测器一、压力检测器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中的热量交换机构,包括冷凝水池、换热器和采暖处,换热器的进口一上连接有热水排入管,换热器连接有连接管一,连接管一与采暖处相连接,采暖处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管二与冷凝水池相连接;冷凝水池设置有回流管一,回流管一的另一端与换热器的进口二相连接,回流管一上设置有卧式单级泵一,回流管一上还设置有止回阀一,冷凝水池设置有回流管二,且回流管二的另一端与回流管一相连接,回流管二上设置有卧式单级泵二,所回流管二上还设置有止回阀二,换热器上还设置有循环结构。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更加安全的将回收利用的冷凝水进行热量交换。
【IPC分类】F24D3/02, F24D19/10
【公开号】CN205079301
【申请号】CN201520847619
【发明人】谢永宁, 孙秋梅, 曾丽琴
【申请人】谢永宁
【公开日】2016年3月9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