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64079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形成一体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通常,在空调器内部循环的制冷剂将经过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膨胀过程以及蒸发过程。在制冷剂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之后,在冷凝器中释放热量,流经膨胀阀后,其温度和压力显著降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经过蒸发器时吸收热量,而后再次进入冷凝器内部。
在这里,压缩过程、冷凝过程以及膨胀过程在空调器的室外机内进行;蒸发过程在空调器的室内机进行。
而且,空调器分为在一个室外机上连接一个室内机的一般的空调器和在一个室外机上设置连接若干个室内机的一拖多式空调器。
参照图1和图2,室内机包括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机内部后,经过处理,再次将空气输出到室内的室内送风机6;使进入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和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加热或者冷却空气的室内热交换器8。
室外机50包括对从室内机10流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51;将压缩机51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成中温高压状态的室外热交换器54以及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54的侧面、向室外热交换器送风的送风风扇55。
压缩机51的吸入侧设置了气液分离器70,用于分离在室内机10的室内热交换器8上没有蒸发的液态制冷剂,只吸收气态制冷剂;在压缩机的输出侧设置了用于回收流入的润滑油,将其送回压缩机52,且只将气态制冷剂输出给室外热交换器54的油分离器52,而在所述油分离器52的侧面设置了在空调器进行制冷或者制热时,对应各个运转模式切换从压缩机流出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四通阀53。
同时,所述室外热交换器54的输出侧设置了临时保存剩余制冷剂的储液器60,室外热交换器54输出的液态制冷剂经过储液器60输出到膨胀装置57。
而且,所述室外热交换器54和室内机10之间设置了在调整制冷剂减压程度的同时调整循环的制冷剂流量的膨胀分配装置58。
制热循环与制冷循环的循环方向相反,在图2中的实线部分表示制冷循环,虚线部分表示制热循环。
图3是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立体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气液分离器的立体图。
参照图3和图4可知,储液器60和气液分离器70分别设置,且所述储液器60和气液分离器70分别包括本体61、71和制冷剂流入的吸入管62、72以及输出制冷剂的排出管64、74。
具体地说,储液器60的吸入管62和排出管64设置在上侧,并在储液器60内部向下延伸一定的长度。
气液分离器70的吸入管72设置在下侧,排出管74设置在上侧,且吸入管72在气液分离器70的内部向上延伸一定的长度。从吸入管72流入的气、液相混合制冷剂在这里进行气液分离,并只是将其中的气态制冷剂通过排出管74排出。
但是,如上所述的分别设置的气液分离器60和储液器70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设置方面,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所占的设置空间大;另外,由于它们分别设置,所以两者之间无法进行热交换。而且,由于效率降低、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的体积大,所以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设置成一体的空调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将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状态的压缩机;将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成高压制冷剂的室外热交换器;使储液器提供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装置;使在膨胀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蒸发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的室内热交换器;保存由室外热交换器冷凝的制冷剂的储液器和对于流经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形成一体。
由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所需的设置空间减小,通过一体形成的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之间的热交换,提高了空调器的工作效率,可以带来制造上的方便性并能降低生产成本。


图1是现有的一拖多式空调器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的一拖多式空调器制冷循环的方框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储液器的立体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气液分离器的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拖多式空调器制冷运转时的循环方框图;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形成一体时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I-I’向的剖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示意图。
其中
8室内热交换器10室内机50室外机51压缩机 52油分离器 54室外热交换器57膨胀阀 58制冷剂分配装置100壳体102隔壁 110储液器 120气液分离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对于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5所示,室外机50包括压缩从室内机10流入的制冷剂的压缩机51;将压缩机51压缩的制冷剂冷凝变成中温高压状态的室外热交换器54;设置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54的侧面、向室外热交换器送风的送风风扇55。在压缩机51的吸入侧设置了气液分离器120,用来分离在室内机10的室内热交换器8上没有蒸发的液态制冷剂,只吸收气态制冷剂;在压缩机51的输出侧设置了回收流入的油,将其送回压缩机52,且只将气态制冷剂输出给室外热交换器54的油分离器52,而在所述油分离器52的侧面设置了在空调器进行制冷或者制热运转时,对应各个运转模式切换流出压缩机的制冷剂流动方向的四通阀53。
而且,在室外热交换器54的输出侧设置了与气液分离器120形成一体、临时储存剩余制冷剂的储液器110,室外热交换器54输出的制冷剂通过储液器110输出到膨胀阀57中。在室外热交换器54和室内机10之间设置了在调整制冷剂减压程度的同时调整循环的制冷剂流量的膨胀分配装置58。
本发明的思想可以应用于制热循环和制冷循环,且制热循环与制冷循环的循环方式正相反。即,在图5中实线部分表示制冷循环,虚线部分表示制热循环。
下面对于制冷循环进行说明。
首先,在压缩机51变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54后,在室外热交换器54上放热,并变成中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储液器110内部。流入储液器110内部的制冷剂中的异物和水分被清除,而制冷剂与形成于储液器110侧面的气液分离器120内的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再一次进行冷凝。所述储液器110的制冷剂与气液分离器120的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时,将得到过冷效果,可以稳定调节制冷剂,并可以提高制冷剂的制冷效果。
而且,流经储液器110的制冷剂流入膨胀装置57,经膨胀后压力降低,流入室内机10上的室内热交换器8内部。然后,在室内热交换器8内部吸收热量,变成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120内部。在气液分离器120内部气态和液态制冷剂被分离,而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51内部,液态制冷剂聚集在气液分离器120内部。这时,所述液态制冷剂与形成于气液分离器120侧面的储液器110内部的制冷剂通过隔壁102进行热交换。所述液态制冷剂与所述储液器110的高温制冷剂热交换器后,所述液态制冷剂气化,并再次流入压缩机51内部。
如上所述,将气液分离器110和储液器120形成了一体,使相互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利用这个热交换效果,使混合相冷剂中的液相制冷剂蒸发,避免了液相制冷剂进入压缩机51的内部,而储液器120内部的制冷剂经过热交换可以得到过冷的效果,因此可以提高制冷效果,提高效率。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形成一体时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I-I’向的剖面图。
参照图6和图7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形成一体,并通过将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隔开的隔壁102进行热交换。
具体地说,所述气液分离器110和储液器120设置在一个圆形的壳体100内部,并在壳体100内部设置了划分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的隔壁102。在这里,壳体100和隔壁102采用铜或者不锈钢制作,而且由于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通过隔壁进行热交换,因此隔壁102应采用导热效率高的材料制作。
而且,所述储液器110上设置了从冷凝器51引入制冷剂的第1流入管112和将储液器110中的制冷剂输出到膨胀装置62的第1排出管114。
而且,在所述储液器110的上侧设置了干燥部118,干燥部118内有清除水分用的干燥剂,在干燥部118的下侧设置了对制冷剂进行过滤、清除制冷剂中的异物的过滤装置116。在这里,过滤装置116和干燥部118分别设置,分别位于上、下侧,或者也可以在过滤装置116的内部设置干燥部118,即使过滤器116包围干燥部118。
同时,在气液分离器120上设置了从室内机10中引入气态制冷剂的第2流入管122以及将由气液分离器120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排出到压缩机51的第2排出管124。
具体地说,所述第2流入管122向上弯曲形成,其长度为使流入气液分离器120的气、液相混合制冷剂中的液态制冷剂无法逆流到流入管122中,而储存于气液分离器120内部。而且,在第2流入管122的侧面设置了一定大小的油回收孔126,用于回收气液分离器120内的润滑油,即对制冷剂中的润滑油进行回收。
如上所述地流入管112,122和排出管114,124分别设置在侧面,但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例如将其中的某一个管道设置在侧面,而另一管道设置在上侧或者下侧。
而且,所述流入管112,122向外侧突出了一定的长度,但是还可以使流入管112,122向壳体内部突出,并向内侧延伸一定长度。
如上构成的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的作用或者动作过程如下首先,由压缩机51压缩成高压的制冷剂在放热时通过热交换器54变成中温高压状态,并顺着第1流入管112流入储液器110内部。然后,在储液器110内部与气液分离器120中的低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再次冷凝并冷却。被冷却的制冷剂通过第1排出管114输出到膨胀装置57,而其输出的制冷剂量正好是室内热交换器8所需的制冷剂量。这时,制冷剂经过干燥部118和过滤装置116,在经过干燥部118时,清除水分,在经过过滤器116时清除异物。
然后,第1排出管114排出的制冷剂流入膨胀装置57内部,经膨胀后压力降低,并流入室内机10内部。然后,在室内机10吸收热量变成低压状态的制冷剂通过第2流入管122流入气液分离器120内部。流入气液分离器120内部的制冷剂在进行气液分离之后,其中的气态制冷剂通过第2排出管124排出到压缩机51,液态制冷剂与储液器110的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时,与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气化的制冷剂51流入压缩机的内部。
如上所述的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由隔壁102分隔,设置在同一个壳体100内部,并通过壳体相互进行热交换。通过热交换,使气液分离器120中的液态制冷剂蒸发,因此液态制冷剂无法进入压缩机51内部,而储液器110的制冷剂通过热交换可以得到过冷效果,从而可以提高制冷效率。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8可知,本发明的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形成一体,并通隔壁102进行热交换,在液器110内设置了使两相制冷剂分离更彻底的的分离板119。
具体地说,所述分离板119设置在第1流入管112的临近位置上,在储液器11内侧、与制冷剂流动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突出一定的长度,且至少设置2个以上。而且,在所述分离板119上设置了可以使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动孔。在这里,上、下分离板119上的制冷剂流动孔的朝向不能相对,由此制冷剂才能曲线流动,从而使两相态的制冷剂分离得更彻底。
而且,所述分离板119在储液器120的内面形成一体或者设置成为可拆装的结构。
图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示意图。参照图9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可以分别设置,而后相互结合在一起。
具体地说,所述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采用半圆柱形的结构设置,它们各自具备一个平整的侧面,由此储液器110的平整侧面和气液分离器120的平整侧面相互结合。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结合后,整体形成圆筒形结构。在这里,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除了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结合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合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储液器110和气液分离器120的接触面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效率。
本发明的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由于设置成了一体结构,因而在结构上需要的设置空间小。而且,在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提高了效率,由此液态制冷剂无法进入压缩机内部,可以防止压缩机的损坏,可以稳定的调整制冷剂,从而可以提高制冷效率。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中的内容,在相同的技术领域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其他的实施例,但都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包括将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状态的压缩机;将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成高压制冷剂的室外热交换器;使储液器提供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装置;使在膨胀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蒸发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的室内热交换器;保存由室外热交换器冷凝的制冷剂的储液器,以及对于流经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形成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之间设置了分离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的隔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储液器的内部设置有清除制冷剂中的水份的干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储液器的内部设置有清除制冷剂内部的异物的过滤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储液器的内壁上垂直形成有分离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上分别设置有流入制冷剂的流入管和排出制冷剂的排出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气液分离器的流入管侧形成有油回收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的流入管分别向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的内部突出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将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状态的压缩机;将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冷凝成高压制冷剂的室外热交换器;使储液器提供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装置;使在膨胀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蒸发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的室内热交换器;保存由室外热交换器冷凝的制冷剂的储液器和对于流经室内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器,储液器和气液分离器形成一体。由于所述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组成一体,因此可以节省设置空间,由于气液分离器和储液器之间可以进行热交换,提高了空调器的效率。
文档编号F25B43/00GK1888743SQ20051001419
公开日2007年1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30日
发明者朴亨珍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