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器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关于一种制冷器具。制冷器具(1)包括上储藏室(9)、下储藏室(10)、分别用以关闭所述上储藏室(9)和所述下储藏室(10)的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分隔所述上储藏室(9)和所述下储藏室(10)的分隔板(15)、以及蒸发器(16)。根据本发明的建议,所述蒸发器(16)位于所述分隔板(15)之上,所述上储藏室(9)和所述下储藏室(10)可通过空气自然对流来热交换。
【专利说明】制冷器具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器具。
[【背景技术】]
[0002]为了使用户可分区存放食物,将一个储藏隔间分为多个储藏室且每个储藏室由独立的门开闭的方案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例如,在JP 11 -183014公开的冰箱中,位于冰箱上部的冷藏隔间被分为由不同的门关闭的普通冷藏室和用于存放果蔬的蔬菜室。
[
【发明内容】
]
[0003]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利于相邻储藏室的温度均衡分布的制冷器具。
[0004]上述目的可通过独立权利要求中的特征实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附图、说明书和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0005]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制冷器具,包括上储藏室、下储藏室、分别用以关闭所述上储藏室和所述下储藏室的第一门和第二门、分隔所述上储藏室和所述下储藏室的分隔板、以及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分隔板之上;所述上储藏室和所述下储藏室可空气自然对流而热交换。
[0006]由于蒸发器布置在分隔板之上,被蒸发器冷却的冷空气可以从上储藏室自然沉降到下储藏室,而在下储藏室内温度较高的空气可上升到上储藏室内,这有利于降低上储藏室和/或下储藏室过冷的可能性。
[0007]根据本发明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分隔板包括至少一个分别流体连通所述上储藏室和下储藏室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被所述蒸发器冷却的空气从所述上储藏室经由所述第一通孔进入到所述下储藏室,所述下储藏室内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二通孔返回所述上储藏室。
[0008]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通孔位于所述分隔板的后端,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分隔板的前端。
[0009]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还包括从所述上储藏室的后隔热壁向前突出并与所述分隔板的后端在纵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位于所述分隔板的上方并临近所述分隔板。
[0010]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阻挡部在所述后隔热壁的整个横向宽度上延伸。
[0011]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阻挡部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分隔板的上表面接触。
[0012]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阻挡部的底表面和所述分隔板的上表面在所述分隔板的整个宽度上连续地接触。
[0013]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阻挡部和任意一个第一通孔在纵向上不重叠,且与任意一个第一通孔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距。[0014]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阻挡部形成用以接收冷凝水和/或化霜水的接水槽,所述接水槽具有和一排水管连接的出水口。
[0015]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蒸发器贴着所述上储藏室的后隔热壁的内胆设置或者和临近后隔热壁的内胆地位于上储藏室内。
[0016]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分隔板由搁架形成,所述搁架包括玻璃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玻璃板并沿着所述玻璃板至少一个边缘分布的边框。从而,上储藏室和下储藏室还可以通过分隔板的热传导而交换热量,有助于上储藏室和下储藏室温度的均衡。
[0017]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包括横梁,所述第一门和所述第二门在关闭时和所述横梁对接,所述分隔板的前端支撑在所述横梁上。
[0018]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横梁和/或所述分隔板的前端设有用以取出分隔板的缺口。
[0019]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分隔板至少一个侧边缘和后边缘连接的拐角部位于水平槽内。
[0020]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所述上储藏室和所述下储藏室都是冷藏室。
[0021]本发明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发明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作为说明书的一部分且用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以下附图图解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且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则。其中,
[0023]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制冷器具的示意性立体图;
[0024]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制冷器具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5]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26]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分隔板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请参照图1和图2,制冷器具1包括隔热的箱体2。箱体2具有分别由多个隔热壁围成、具有前开口的第一储藏隔间3和第二储藏隔间4。第一储藏隔间3和第二储藏隔间4之间以隔热的分隔壁5隔开。
[0028]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储藏隔间3和第二储藏隔间4分别由大致为箱形的第一内胆6和第二内胆7限定,分隔壁5由第一内胆6的底壁和第二内胆7的顶壁以及位于二者之间隔热层形成。
[0029]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储藏隔间3位于制冷器具1的上部,第二储藏隔间4位于制冷器具1的下部。第一储藏隔间3为冷藏室,第二储藏隔间4可以是冷冻室。
[0030]制冷器具1包括横着跨接在第一储藏隔间3的一对侧隔热壁22的前端的杆状的横梁8以及前端支撑在横梁8上的分隔板15。相对横梁8和分隔板15,第一储藏隔间3被分为位于分隔板15上方的上储藏室9和位于分隔板15下方的下储藏室10。
[0031]横梁8的前表面可以和箱体2的前端面大致可以处于同一平面内。制冷器具1包括分别用以关闭上储藏室9和下储藏室10的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第二储藏隔间4由第三门13关闭。
[0032]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可以铰接于箱体2的前侧。制冷器具I包括固定在横梁8上的铰链14。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均和铰链14连接。从而,横梁8承
受第一门11的重量。
[0033]请结合图2参照图4,在这个实施例中,分隔板15由可存放食物的搁板形成。分隔板15可以包括玻璃板151以及连接在玻璃板151至少一个边缘的边框152。如图4所示,边框152包括分别固定在玻璃板151的前边缘、后边缘、以及侧边缘的前框部1521、后框部1522和一对侧框部1523。边框152优选地由塑料制成。边框152可以只沿着玻璃板15的一个或多个边缘设置,例如仅沿着前边缘和后边缘设置。
[0034]应当理解,在一个替换的实施例中,分隔板15也可以由金属、塑料和/或其他合适材料一体形成。
[0035]分隔板15包括多个流体连通上储藏室9和下储藏室10的通孔。在这个实施例中,分隔板15包括多个位于分隔板15后端的第一通孔1524和多个位于分隔板15前端的第二通孔1525。第一通孔1524最好形成在后框部1522,第二通孔1525则贯穿前框部1521。
[0036]分隔板15的前端支撑在横梁8上。横梁8的前部高于后部而在二者之间形成台阶部812,分隔板15支撑在横梁8的后部上。台阶812的高度可以依据分隔板15的厚度而定,最好是大致等于分隔板15的厚度,而使分隔板15和横梁8的前部处于同一个水平面上。
[0037]分隔板15的前边缘和/或台阶812可以设置用以可将手指或工具从上侧伸入分隔板15下方以取出分隔板15的缺口(未图不)。
[0038]分隔板15的两侧也分别支撑在箱体2的一对侧隔热壁22的内侧的支撑结构221上。支撑结构221可以直接形成在内胆6上,也可以独立于内胆6制造,再固定在内胆6上。
[0039]制冷器具I包括用以冷却第一储藏隔间3的蒸发器16。蒸发器16可以位于第一储藏隔间3的后隔热壁21的隔热层内并贴在第一内胆6上,通过被冷却的第一内胆6而冷却第一储藏隔间3。在一个替换的实施例中,蒸发器16也可以位于第一储藏隔间3内,例如和临近第一内胆6的背部地设置在第一内胆6的后部的前面。
[0040]蒸发器16位于分隔板15的上方,并最好在第一内胆6的背部偏上的位置。上储藏室9特别是靠近后隔热壁21的空气被冷却,温度低的冷空气自然下沉。
[0041]上储藏室9内被蒸发器16冷却的冷空气通过第一通孔1524下沉到下储藏室10,位于下储藏室10顶部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则通过第二通孔1525返回到上储藏室9,而在上储藏室9和下储藏室10之间形成空气自然对流。这有利于上储藏室9和下储藏室10的温度相对均匀地分布。
[0042]为了避免下储藏室10内的某些区域因为空气沉积而过冷,如图2和图3所示,制冷器具I包括从箱体2的后壁21的内侧朝着上储藏隔间9延伸的阻挡部26,阻挡部26靠近分隔板15并且和分隔板15的后端在纵向上重叠。
[0043]空气在贴有蒸发器16的内胆6处被迅速冷却,冷却后的空气沿着内胆6的背部下沉,当冷空气遇到阻挡部26时,流向改变为沿着分隔板15前行,部分冷空气透过分隔板15后部的第一通孔1524继续下沉,另外的冷空气可留在上储藏室9内与位于上储藏室9内的物品热交换。[0044]阻挡部26最好在内胆6的背部的整个宽度上延伸。阻挡部26的顶面可以水平地或者朝上地向前延伸,以避免冷空气直接导向第一通孔1524。
[0045]阻挡部26的下表面可以至少部分和分隔板15的上表面接触。在这个实施例中,分隔板15的后端在整个宽度上与阻挡部26的下表面连续接触,这有利于最大程度防止冷空气从分隔板15的后端和内胆6的背部之间下沉。
[0046]支撑结构221和阻挡部26之间可以形成水平槽2212,分隔板15的两个侧边缘和后边缘接的拐角部1527插入水平槽2212内,这有利于限制分隔板15的后端在纵向上的晃动,特别是在制冷器具1的运输过程中分隔板15在上下方向上的晃动,从而便于制冷器具1的包装和运输。
[0047]下储藏室10内最好设置至少一个抽屉,例如上下分布的两个抽屉28,29。每个抽屉28,29和第一内胆6的背部之间具有间距。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内胆6的背部内侧可以设有对应每个抽屉28,29的突部25,当抽屉28,29的后部抵在突部25上时,抽屉28,29不可继续向后移动,从而在内胆6的背部和抽屉之间间距。
[0048]当冷空气透过分隔板15进入下储藏室10并遇到位于下储藏室10内的抽屉28时被强制分流,一部分冷空气进入抽屉28,另一部分继续下沉;当继续下沉的冷空气遇到下储藏室10内的抽屉29时,再次被强制分流,一部分进入抽屉29,另一部分下沉到下储藏室10的底部。经过与食物热交换后,下储藏室10内温度高的空气通过分隔板15前端的第二通孔1525上行到上储藏室9,如此循环。
[0049]优选地,在前后方向上,阻挡部26终止于后框部1522的后边缘和和第一通孔1524的后边缘之间的连续区域,也就是说,阻挡部26和任意一个第一通孔1524在前后方向上有间距,而使阻挡部26在纵向上与第一通孔1524不重叠。这有利于提高第一通孔1524的利用率。
[005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制冷器具1包括用以调节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524的大小的调节机构,以控制上储藏室9和下储藏室10的对流热交换。
[0051]根据本发明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例,阻挡部26形成用以接收冷凝水/化霜水的接水槽23。接水槽23具有与排水管24连接的出水口 231,以将冷凝水/化霜水排到第一储藏隔间3外,例如位于机械室内的接水盘(未图不)内。阻挡部26最好和第一内胆6是一件式结构。
[0052]在以上实施例中,上储藏室9和下储藏室10通过设置在分隔板上的至少一个第一通孔和至少一个第二通孔而进行空气对流,然而在一个替换的实施例中,上储藏室和下储藏室也可以通过设置在分隔板15后端和第一内胆6之间的间隙以及分隔板15和横梁8之间的间隙发生空气自然对流。
[0053]结合图1至图4说明的单个零部件的各种实施例可以任何给定的方式互相组合,以实现本发明的优势。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所示实施例,通常情况下也可使用所示手段外的其他手段,只要这些手段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制冷器具(1),包括上储藏室(9)、下储藏室(10)、分别用以关闭所述上储藏室(9)和所述下储藏室(10)的第一门(11)和第二门(12)、分隔所述上储藏室(9)和所述下储藏室(10)的分隔板(15)、以及蒸发器(16);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6)位于所述分隔板(15)之上,所述上储藏室(9)和所述下储藏室(10)可通过空气自然对流来热交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5)包括至少一个分别流体连通所述上储藏室和下储藏室的第一通孔(1524)和第二通孔(1525),被所述蒸发器冷却的空气从所述上储藏室(9)经由所述第一通孔(1524)进入到所述下储藏室,所述下储藏室(10)内的空气经由所述第二通孔(1525)返回所述上储藏室。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1524)位于所述分隔板(15)的后端,所述第二通孔(1525)位于所述分隔板的前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所述上储藏室的后隔热壁(21)的内侧向前突出并与所述分隔板(15)的后端在纵向上至少部分重叠的阻挡部(26),所述阻挡部(26)位于所述分隔板(15)的上方并临近所述分隔板(1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26)在所述后隔热壁(21)的整个横向宽度上延伸。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26)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分隔板(15)的上表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26)的底表面和所述分隔板(15)的上表面在所述分隔板(15)的整个宽度上连续地接触。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26)和任意一个第一通孔(1524)在纵向上不重叠,且与任意一个第一通孔(1524)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距。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部(26)形成用以接收冷凝水和/或化霜水的接水槽(23),所述接水槽(23)具有和一排水管(24)连接的出水口(231)。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16)贴着所述上储藏室(9)的后隔热壁(21)的内胆(6)设置或者和临近所述后隔热壁(21)的内胆(6)地位于上储藏室(9)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5)由搁架形成,所述搁架包括玻璃板(151)以及连接于所述玻璃板(151)并沿着所述玻璃板至少一个边缘分布的边框(152)。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8),所述第一门(11)和所述第二门(12)在关闭时和所述横梁(8)对接,所述分隔板(15)的前端支撑在所述横梁(8)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8)和/或所述分隔板(15)的前端设有用以取出分隔板(15)的缺口。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5)至少一个侧边缘和后边缘连接的拐角部(1527)位于水平槽(2212)内。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储藏室(9)和所述下储藏室(10)都是冷藏室。
【文档编号】F25D21/14GK103673451SQ201210365561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2日
【发明者】韩改莲, 冒鹏程, 朱卫忠, 陶锋 申请人:博西华家用电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