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集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0203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集成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集成组件,集成组件包括换热器、转接装置、及用以固定所述集成组件的安装支架;转接装置一端固定在配合部上,另一端设置有向外凸出的第三管道与第四管道;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配合部呈夹角弯折的安装部,安装部包括至少两个安装板,并且至少一个安装板位于其它安装板所在配合部一侧的相反位置侧,或者,安装部包括一个安装板和至少两个连接部位,并且至少两个相邻连接部位之间的间隙大于其它相邻连接部位之间的间隙,每安装板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孔,并且在穿过所述安装孔的安装方向上,安装孔完全暴露于所述换热器和转接装置的外面。本发明的集成组件结构简单、制冷效果好、安装支架稳定性能高、抗振强度高。
【专利说明】换热器集成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安装板结构的换热器集成组件。

【背景技术】
[0002]在电动汽车和混合电动汽车中将电池的电能转换为车辆行驶的机械能,由于其对环境影响相对传统汽车比较小,故随着汽车节能减排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将会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
[0003]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在工作过程将会产生热量,使电池自身温度升高,并且电池工作时间越长,其积聚的热量越多,温度也就越高。如果不及时给电池进行降温,将会影响电池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现有技术一般采用电池冷却系统对电动汽车的电池进行降温,电池冷却系统的冷量一般由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提供。
[0004]一般地,电池冷却系统包括板式换热器和热力膨胀阀。板式换热器大致有两种结构,一种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的换热板片叠装而成,另一种是换热板片之间采用翅片的结构作为流道。不管哪种结构都可以形成两种介质互相交替的通道,到达两种介质进行热交换的目的。板式换热器应用在电池冷却系统中时,通道中的两种介质分别是制冷剂和冷却液。电池冷却系统的原理就是制冷剂在热力膨胀阀中节流降压出来后进入板式换热器,在板式换热器中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与高温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冷却了冷却液,再由冷却液通过电池冷却板对电池进行冷却。
[0005]如图1所示,现有的板式换热器与热力膨胀阀的连接方式是:在板式换热器I’的制冷剂进出口分别引出连接管3’与热力膨胀阀2’连接,板式换热器I’通过安装支架上的安装板来固定,然而,这种连接方式存在以下缺点:
[0006]1、由于板式换热器与转接装置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比较复杂,组件体积比较大,导致组件的重量较重,车内安装不方便,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0007]2、两者之间的连接管路比较长,整个组件的抗振性能差,容易出现连接管断裂等现象;
[0008]3、由于制冷剂从用于固定热力膨胀阀的转接装置到板式换热器需通过管路,有一部分制冷剂会通过管壁与管外空气进行换热,这样势必会影响制冷的效果;
[0009]4、安装支架上只有一个安装板,稳定性能差,抗振强度不高。
[0010]因此,如何将换热器、安装支架和转接装置直接集成在一起,使得结构紧凑、便于安装、抗振性能好且使用成本较低,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1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管路连接,结构简单、稳定性能高、抗振性能好的换热器集成组件。
[001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换热器集成组件,所述集成组件包括换热器、将所述换热器集成组件安装到其它装置上的安装支架、以及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转接装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进口及第一出口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配合部以及位于所述配合部一侧或者两侧并且与所述配合部相连接的安装部,所述配合部包括面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侧面、面向所述转接装置的第二侧面、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以及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且与所述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连通的至少一个凹陷部,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间隔设置;所述转接装置包括主体部分以及贯通所述主体部分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通过第二开口与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安装部包括至少两个安装板,并且至少一个安装板位于其它安装板所在配合部一侧的相反位置侧,每一个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孔,并且在穿过所述安装孔的方向上,所述安装孔完全暴露于所述换热器和转接装置的外面。
[001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换热器集成组件,所述集成组件包括换热器、将所述换热器集成组件安装到其它装置上的安装支架、以及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上的转接装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进口及第一出口;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配合部以及位于所述配合部一侧或者两侧并且与所述配合部相连接的安装部,所述配合部包括面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侧面、面向所述转接装置的第二侧面、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以及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且与所述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连通的至少一个凹陷部,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间隔设置;所述转接装置包括主体部分、以及贯通所述主体部分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通过第二开口与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安装部包括至少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部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部位;并且至少两个连接部位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孔,并且在穿过所述安装孔的方向上,所述安装孔完全暴露于所述换热器和转接装置的外面。
[0014]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两边,所述第三安装板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中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位于所述配合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位于所述配合部的另一侧。
[0015]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上至少各所述安装孔所在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垂直于所述配合部所在平面;所述换热器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配合部的第一侧面上,所述转接装置安装在所述配合部的第二侧面上,并且所述配合部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所述换热器和转接装置。
[0016]所述第一安装板包括第一延伸段、与第一延伸段呈角度倾斜的第二延伸段和与第二延伸段呈角度倾斜的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延伸段和第三延伸在朝向所述第三安装板方向上倾斜,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和配合部之间的连接部位之间的空间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安装板的高度。
[0017]所述安装部上的至少一个安装板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配合部相交的连接部位一直延伸至安装孔所在区域且与安装孔保持距离,并且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配合部。
[0018]优选的,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中间位置;每个加强筋的凸起方向相同,位于所述换热器侧的加强筋在背向换热器的方向上凸起,位于所述膨胀阀侧的加强筋在朝向所述转接装置的方向上凸起;或者,位于所述配合部不同侧的安装板上的加强筋的凸起方向不同,位于所述换热器侧的加强筋在背向换热器的方向上凸起,位于所述转接装置侧的加强筋在背向膨胀阀的方向上凸起。
[0019]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向所述配合部所在平面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配合部上。
[0020]所述安装部上的安装板位于同一平面且与所述配合部所在平面大致垂直,所述安装板由同一板片经过切割得到的若干个部分分别经过折弯得到,且至少有两个折弯方向相反的安装板上的安装孔在安装孔的垂直于折弯部位的直径方向上至少有一部分相互对齐。
[0021]所述集成组件还包括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所述转接装置上,所述配合部包括形成于第一侧面且与第一凹陷部隔开的第二凹陷部、以及形成于第二侧面且凸出于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一凸台部与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凸台部对应于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凸台部上,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凸台部上且与所述第二凹陷部连通,所述转接装置的第二管道穿过所述第二凸台部的第二开口以通过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的中心距大于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中心距,并且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管道相互错开;所述第一管道与第四管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管道的直径小于第四管道的直径;所述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管道的直径小于第三管道的直径;在所述配合部的第一侧面上,第一凹陷部的四周及第二凹陷部的四周均被焊接于所述换热器上以将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完全隔开;所述换热器、安装支架及转接装置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体结构,所述换热器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第一侧面上,所述转接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第二侧面上。
[0022]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I).连接结构简单、组件体积较小,使用安装方便;
[0024](2).省掉了管子,零部件数量较少,使整个组件的重量轻、成本低;
[0025](3).省掉了管子,缩短了连接管路,使整个组件的抗振性能较好,并且从根本上避免了管子断裂的情况;
[0026](4).省掉了管子,势必会提高制冷的效果;
[0027](5).安装支架稳定性能高,抗振性能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现有技术中换热器与膨胀阀通过连接管相互连接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发明的换热器集成组件立体示意图;
[0030]图3是图2所示换热器集成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0031]图4是图2所示换热器集成组件的剖视示意图;
[0032]图5是图2所示换热器集成组件中的安装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0033]图6是图5所示安装支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器集成装置,本发明的集成装置可以使换热器与膨胀阀集成在一起,不需要管路连接,结构简单、稳定性能高、抗振性能好。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0036]图2是本发明的换热器集成组件立体示意图。
[0037]如图2至图4所示,本发明揭示了换热器集成组件100,包括换热器1、换热器集成组件100安装到其它装置上的安装支架2、及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2上的转接装置3,换热器集成组件还可以包括膨胀阀4,其中膨胀阀可拆卸的安装在换热器集成组件上。
[0038]如图3所示,换热器I用于制冷剂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包括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其中第二流道包括第一进口 11及第一出口 12,第一流道包括第二进口 13及第二出口14。换热器I还包括若干堆叠在一起并形成相互间隔的第二流道和第一流道的板片15、及位于板片一端(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最右端)的盖板16。
[0039]这里应当指出,第二流道的第一进口 11与第一出口 12、以及第一流道的第二进口13与第二出口 14并不局限于设置在同一侧面上,也可以设置于换热器I的异侧,如第二进口 13与第二出口 14设置在与盖板16相对的侧面上,并且根据第二流道和第一流道的设置可以是四个口子中的任意两个,如第二进口 13和第二出口 14不局限于如图所示的位置设置,也可以将第二进口 13和第二出口 14的位置互换,这里将第二进口 13和第二出口 14设置在如图位置,使制冷剂与冷却液对向流动,可以提高换热效率。
[0040]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换热器I为板式换热器,由于换热器本身并非本发明的重点,因此,其它类型的换热器也同样能够适用,如板式换热器。
[0041]如图3及图4所示,转接装置3包括主体部30、位于主体部30 —侧(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左侧)且凸出主体部30的第一管道31与第二管道32、以及位于主体部30另一侧(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右侧)且凸出主体部30的第三管道33与第四管道34。转接装置3还包括贯通主体部30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管道31通过第一通道与第四管道34连通,并且第一管道31的直径小于第四管道34的直径。第二管道32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三管道33连通,并且第二管道32的直径小于第三管道33的直径。此外,主体部30还设有若干设有内螺纹的螺丝孔301,该螺丝孔301用于固定膨胀阀4。
[0042]如图4所示,膨胀阀4(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为热力膨胀阀)包括进口 41、出口 42、膨胀阀第一出口 43、膨胀阀第二进口 44。其中膨胀阀第一出口 43与转接装置3上的第三管道34相连通安装,膨胀阀第二进口 44与转接装置3上的第四管道相连通安装,这样,制冷剂从进口 41进入膨胀阀4经过节流降压后通过转接装置3、安装支架2进入换热器I的第二流道,在换热器I中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后经过安装支架2、转接装置3和膨胀阀4并通过出口 42流出组件100。
[0043]本发明的换热器集成组件中通过螺栓穿过膨胀阀4,并且最终拧在螺丝孔301内,以实现膨胀阀4与转接装置3的相互固定。
[0044]当然,膨胀阀和转接装置还可以是一体结构,只需要在加工膨胀阀阀体时在阀体的一侧额外预留出加工转接装置部分,再在该预留部分上加工出主体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至于膨胀阀4的其它结构,例如感温包、阀针等是业界的现有技术,并且与本发明的发明点无实质关联,故在此不再赘述。这里将膨胀阀和转接装置分开设置,一方面拆装方便,可以随时更换膨胀阀,另一方面,对膨胀阀的结构没有特殊要求,适用于现有的膨胀阀,降低了成本。
[0045]如图5至图6所示,安装支架2是由金属板材经冲压、弯折后形成的一件式结构。安装支架2包括配合部21及位于所述配合部一侧或者两侧并且与所述配合部相连接的安装部,该安装部用于将集成组件100固定安装在安装位(图中未画出)上,安装部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0046]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23和第三安装板24,第一安装板22和第二安装板23位于安装部的两边,第三安装板24位于第一安装板22和第二安装板23之间的位置,其中第一安装板22与第二安装板23的折弯方向相同,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向左弯折;第三安装板24的折弯方向与第一安装板22与第二安装板23的折弯方向相反,在图4所示实施例中向右弯折,也就是说安装部上的至少一个安装板位于其它安装板所在配合部一侧的相反位置侧。
[0047]当然,安装板应当适应具体该换热器集成组件的安装位,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23和第三安装板24位于同一平面,或者所述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23和第三安装板24上至少安装孔所在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它们所在平面与配合部所在平面相交于连接部位。这样可以不仅安装便利,还可以保证各个安装板的安装可靠性。
[0048]这里应当指出,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23和第三安装板24的折弯方向并不唯一,可以根据集成组件100安装在安装位上的安装方式决定,例如第二安装板23与第三安装板24的折弯方向相同,第一安装板22的折弯方向与第二安装板23与第三安装板24的折弯方向相反,只要满足至少一个安装板位于其它安装板所在配合部一侧的相反位置侧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板24的折弯方向与第一安装板22与第二安装板23的折弯方向相反,且位于三个安装部所在平面的中间位置处,这样,三个安装部的顶点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从折弯位置处延伸出来形成的配合部21垂直于三角形所在平面,第一安装板22和第二安装板23位于配合部21所在平面的一侧,第三安装板24位于配合部所在平面的另一侦U,这样设置安装部结构强度高,可以提高安装支架的稳定性,使集成组件100更加稳定的固定在安装位上。并且,位于中间位置处的第三安装板24还具有定位功能。
[0049]另外,安装部上的安装板也可以是单向折弯结构,并且安装部包括至少两个连接部位,至少两个相邻连接部位之间的间隙大于其它相邻折弯部位之间的间隙,例如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为一体的环形结构等,或者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间隔设置,上述实施例中第三安装板位置处空余出间隔空间。
[0050]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换热器集成组件100的结构紧凑,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23和第三安装板24所在平面与配合部21所在平面大致垂直。在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23和第三安装板24上各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孔221,并且在穿过安装孔221的安装方向上,安装孔221完全暴露于换热器I和转接装置3的外面。如此设置,在用螺钉穿过安装孔221而将换热器与膨胀阀的集成组件100安装固定在安装位上时,不会碰到换热器I和转接装置3。这种设计一方面降低了集成组件100的安装难度,另一方面也极大的降低了在安装时对换热器I的损坏几率。
[0051 ]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22、第二安装板23和第三安装板24由同一板片经过切割得到的三部分分别经过折弯得到,且互不干涉,如图5所示,第一安装板22包括第一延伸段222、与第一延伸段呈一定角度倾斜的第二延伸段223和与第二延伸段呈一定角度倾斜的第三延伸段224,其中第二延伸段223与第三延伸段224的倾斜方向相同,且第三延伸段224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延伸段的倾斜角度,这样使第一安装板22上的安装孔至少有一部分在安装孔的垂直于安装支架2上的折弯部的直径方向上与第三安装板24上的安装孔对齐。而且,第一安装板22与折弯部位之间的空间的高度大于第三安装板24的高度。
[0052]当然安装部上的安装板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与配合部连接在一起;第一安装板22也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只要满足第一安装板22上的安装孔至少有一部分在安装孔的垂直于安装支架2上的连接部位的直径方向上与第三安装板24上的安装孔对齐的结构即可,如圆弧状延伸段等。在本实施例中的设置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各个安装部的相互干涉问题,而且加工简单,成本低。
[0053]第一安装板22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225,第一加强筋225从第一安装板22与配合部21相交的连接部位一直延伸至安装孔所在区域且与安装孔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至少有一部分位于配合部21。同样的,第二安装板23上也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31,第二加强筋231从第二安装板23与配合部21相交的连接部一直延伸至安装孔所在区域且与安装孔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至少有一部分位于配合部21。第三安装板24上也设置有第三加强筋241,第三加强筋241从第三安装板24与配合部21相交的连接部位一直延伸至安装孔所在区域且与安装孔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且至少有一部分位于配合部21。为了不与换热器的安装相干涉,位于所述换热器侧的加强筋在背向换热器的方向上凸起,位于所述膨胀阀侧的加强筋在朝向膨胀阀的方向上凸起,即所述加强筋的凸起方向相同;或者,位于所述换热器侧的加强筋在背向换热器的方向上凸起,位于所述膨胀阀侧的加强筋在背向膨胀阀的方向上凸起,即折弯方向不同的安装板上的加强筋的凸起方向不同。
[0054]通过设置加强筋,一方面可以提高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在连接部位处设置加强筋并且至少一部分加强筋延伸至配合部,不仅提高了折弯处的强度,还可以降低折弯时应力带来的损伤。
[0055]如图6所示,在第一安装板22和第三安装板24之间设置有第一凹槽226,在第二安装板23和第三安装板24之间也设置有第二凹槽227,第一凹槽226和第二凹槽227向配合部21所在平面延伸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方便各安装部的折弯加工,避免折弯时出现裂痕。
[0056]配合部21包括面向换热器I的第一侧面211、面向转接装置3的第二侧面212、贯穿第一侧面211与第二侧面212的第一开口 213及第二开口 214。第一开口 213与第二开口 214相互隔开。配合部21还包括从第一侧面211向内凹陷形成的、且与第一开口 213连通的第一凹陷部215。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凸包23设置于配合部21的第一侧面211上且凸出第一侧面211。优选地,凸包25靠近第一开口 213与第二开口 214,以起到良好的预定位效果。
[0057]在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配合部21还包括从第一侧面211向内凹陷形成的、且与第一凹陷部215隔开的第二凹陷部216、以及形成于第二侧面212且凸出于第二侧面212的第一凸台部217与第二凸台部218。第一凸台部217对应于第一凹陷部215,即第一凸台部217是由冲压形成第一凹陷部215而形成的。第二凸台部218对应于第二凹陷部216,即第二凸台部218是由冲压形成第二凹陷部216而形成的。第一开口 213位于第一凸台部217上且与第一凹陷部215连通,第二开口 214位于第二凸台部218上且与第二凹陷部216连通。第一凹陷部215的截面为圆形,第二凹陷部216的截面为椭圆形。
[0058]当然,配合部也可以只有形成于第一侧面211上的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组成,其中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通过机加工在配合部上加工出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
[0059]组装时,转接装置3的第一管道31插入第一开口 213内以通过第一凹陷部215与第一进口 11连通。转接装置3的第二管道32插入第二开口 214内以与第一出口 12连通。转接装置3的第三管道33插入在膨胀阀4的膨胀阀第二进口 44中。转接装置3的第四管道34插入在膨胀阀第一出口 43中。请参图4所示,转接装置3的第二管道32穿过第二凸台部218的第二开口 214以通过第二凹陷部216与第一出口 12连通。转接装置3的第一管道31穿过第一凸台部217的第一开口 213以通过第一凹陷部215与第一进口 11连通。通过第一、第二管道31、32以及第三、第四管道33、34分别与安装支架2及膨胀阀4实现连接,安装比较方便。另外,第一、第二凸台部217、218能够起到良好的定位效果。众所周知,对于特定的膨胀阀4,其与第三、第四管道33、34对接的进出口大小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为了与膨胀阀4的进出口互配,转接装置3的第三、第四管道33、34的直径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特意缩小了第一、第二管道31、32的尺寸,使它们分别小于第四、第三管道34、33的直径。这种设计的优点在于因为第一、第二管道31、32的尺寸变小了,所以与之配合的第一、第二开口 213、214的尺寸也就相应的变小了,从而第一凹陷部215的尺寸也就不需要很大,整体上减小了安装支架2的体积。
[0060]请参图4所示,虽然第一进口 11与第一出口 12的中心距大于膨胀阀4的进出口中心距(亦即第一管道31与第二管道32的中心距,因为它们相等),但是由于第二凹陷部216本身具有一定长度的流道,因此在第二凹陷部216的调整下,即使第一进口 11与第一出口 12的中心距与膨胀阀4的进出口中心距不同,也是能够实现互配的。第一出口 12与第二管道32相互错开,以实现调整中心距的目的。
[0061]同时,当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对角线等方式设置时,也能够通过第二凹陷部的设置方式解决中心距不同的问题,达到调整中心距的目的。
[0062]比照图4所示,优选地,第一管道31与第二管道32在分别插入第一开口 213与第二开口 214后,至少部分进一步延伸超出第一开口 213与第二开口 214而分别延伸入第一凹陷部215与第二凹陷部216内。在未过炉焊接前,利用治具撑开第一管道31及第二管道32能够使安装支架2与转接装置3两者能够固定。可以理解的是,在撑开第一管道31及第二管道32后,延伸超出第一开口 213与第二开口 214的部分会有小幅度的向外翻边,以便于实现安装支架2与转接装置3的固定。
[0063]请参图3和图6所示,冷却液进出口管与膨胀阀设置在同一侧,配合部2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冷却液进出口管的通孔26,冷却液进出口管通过安装孔与换热器上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相连通。当然,冷却液进出口管也可以与膨胀阀不设置在同一侧,此时配合部上无需设置通孔,冷却液进出口管直接与换热器相连通。
[0064]换热器I的板片15、翅片、盖板16、冷却液进出口管、安装支架2及转接装置3是通过钎焊的形式焊接在一起。具体的,流通板15、盖板16及安装支架11都采用复合铝板,包括芯材和位于芯材外部的复合层,并且复合层的熔点低于芯材的熔点。请参图4所示,焊接后,在配合部21的第一侧面211上,第一凹陷部215的四周及第二凹陷部216的四周均被焊接于换热器I上以将第一凹陷部215与第二凹陷部216完全隔开。
[0065]本发明的换热器与膨胀阀的集成组件100可以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冷却系统中,其工作原理如下:请参图4所示,制冷剂从进口流入膨胀阀,在膨胀阀中经过节流降压后通过转接装置流向换热器的第一进口。同时,冷却液从冷却液进口管流入换热器。制冷剂与冷却液在换热器里面进行热交换吸收冷却液中的热量,冷却液降低温度后从冷却液出口管流出,再由冷却液通过电池冷却板对电池进行冷却。
[0066]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换热器与膨胀阀的集成组件100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67]SI)提供预先加工好的换热器1、安装支架2及转接装置3,安装支架2位于换热器I及转接装置3的中间,使三者连接起来(即预定位);
[0068]S2)提供一种夹具(未图示),将换热器I及安装支架2进行压紧固定;
[0069]S3)将换热器1、安装支架2及转接装置3放入炉中进行焊接;
[0070]S4)提供一个膨胀阀4,并将转接装置3与膨胀阀4通过螺钉等固定方式连接在一起以形成上述的集成组件100。
[0071]优选地,步骤SI)中,第一管道31与第二管道32在分别插入第一开口 213与第二开口 214后,至少部分进一步延伸超出第一开口 213与第二开口 214。在步骤SI)中,还包括一个撑开第一管道31及第二管道32的步骤,使安装支架2与转接装置3两者能够固定。在此基础上,因为安装支架2与转接装置3已经初步固定了,在步骤S2)中,只要利用夹具将换热器I及安装支架2进行压紧就可以了。
[0072]优选地,在步骤S2)中,夹具夹持换热器I及配合部21,在步骤S3)中,采用真空炉进行真空钎焊或者采用隧道炉进行氮气保护焊。焊接时,加热至高于复合层熔点温度但低于芯材熔点温度,此时复合层熔化但芯材未熔化。接着开始冷却,待冷却后板片15、翅片、盖板16、冷却液进出口管、安装支架2及转接装置3就焊接在一起了。焊接好以后,然后将膨胀阀4套在转接装置3上。最后,通过两根螺栓5将膨胀阀4和转接装置3固定在一起。
[0073]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安装支架2及转接装置3直接将换热器I与膨胀阀4连接在一起,不需要通过管子来连接,具备如下技术效果:
[0074](I).连接结构简单、组件体积较小,车内安装方便;
[0075](2).省掉了管子,零部件数量较少,使整个组件的重量轻、成本低;
[0076](3).省掉了管子,缩短了连接管路,使整个组件的抗振性能较好,并且从根本上避免了管子断裂的情况;
[0077](4).省掉了管子,势必会提高制冷的效果;
[0078](5).安装支架稳定性能高,抗振性能提高。
[0079]另外,通过第一凹陷部215能够实现对中心距的调整,使换热器I的进出口可以与膨胀阀4相匹配。本发明提供的这种装配方式,可以使用任意大小的换热器I与任意大小的膨胀阀4进行装配,极大地提高了通用性。
[0080]以上,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文中出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并不是限制其方位,还是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而按照附图上的方位进行阐述。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技术内容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组件包括换热器、将所述换热器集成组件安装到其它装置上的安装支架、以及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的转接装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进口及第一出口 ;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配合部以及位于所述配合部一侧或者两侧并且与所述配合部相连接的安装部,所述配合部包括面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侧面、面向所述转接装置的第二侧面、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以及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且与所述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连通的至少一个凹陷部,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间隔设置;所述转接装置包括主体部分以及贯通所述主体部分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通过第二开口与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安装部包括至少两个安装板,并且至少一个安装板位于其它安装板所在配合部一侧的相反位置侧,每一个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孔,并且在穿过所述安装孔的方向上,所述安装孔完全暴露于所述换热器和转接装置的外面。
2.一种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组件包括换热器、将所述换热器集成组件安装到其它装置上的安装支架、以及固定于所述安装支架上的转接装置,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进口及第一出口;所述安装支架包括配合部以及位于所述配合部一侧或者两侧并且与所述配合部相连接的安装部,所述配合部包括面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侧面、面向所述转接装置的第二侧面、贯穿所述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的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以及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且与所述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连通的至少一个凹陷部,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间隔设置;所述转接装置包括主体部分、以及贯通所述主体部分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进口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通过第二开口与第一出口连通;所述安装部包括至少一个安装板,所述安装部还包括至少两个连接部位;并且至少两个连接部位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孔,并且在穿过所述安装孔的方向上,所述安装孔完全暴露于所述换热器和转接装置的外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上的安装部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两边,所述第三安装板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中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位于所述配合部的同一侧,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位于所述配合部的另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上至少各所述安装孔所在平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且垂直于所述配合部所在平面;所述换热器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配合部的第一侧面上,所述转接装置安装在所述配合部的第二侧面上,并且所述配合部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连通所述换热器和转接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包括第一延伸段、与第一延伸段呈角度倾斜的第二延伸段和与第二延伸段呈角度倾斜的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延伸段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延伸段和第三延伸在朝向所述第三安装板方向上倾斜,所述第一安装板与第一安装板和配合部之间的连接部位之间的空间高度大于所述第三安装板的高度。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上的至少一个安装板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从所述安装板与所述配合部相交的连接部位一直延伸至安装孔所在区域且与安装孔保持距离,并且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配合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安装板的中间位置;每个加强筋的凸起方向相同,位于所述换热器侧的加强筋在背向换热器的方向上凸起,位于所述膨胀阀侧的加强筋在朝向所述转接装置的方向上凸起;或者,位于所述配合部不同侧的安装板上的加强筋的凸起方向不同,位于所述换热器侧的加强筋在背向换热器的方向上凸起,位于所述转接装置侧的加强筋在背向膨胀阀的方向上凸起。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向所述配合部所在平面延伸,并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配合部上。
9.如权利要求1、2、7、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上的安装板位于同一平面且与所述配合部所在平面大致垂直,所述安装板由同一板片经过切割得到的若干个部分分别经过折弯得到,且至少有两个折弯方向相反的安装板上的安装孔在安装孔的垂直于折弯部位的直径方向上至少有一部分相互对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器集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成组件还包括膨胀阀,所述膨胀阀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所述转接装置上,所述配合部包括第一凹陷部和与第一凹陷部隔开的第二凹陷部、以及形成于第二侧面且凸出于所述第二侧面的第一凸台部与第二凸台部,所述第一凸台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凸台部对应于所述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凸台部上,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第二凸台部上且与所述第二凹陷部连通,所述转接装置的第二管道穿过所述第二凸台部的第二开口以通过所述第二凹陷部与所述第一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进口与第一出口的中心距大于所述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的中心距,并且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管道相互错开;所述第一管道与第四管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管道的直径小于第四管道的直径;所述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管道的直径小于第三管道的直径;在所述配合部的第一侧面上,第一凹陷部的四周及第二凹陷部的四周均被焊接于所述换热器上以将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完全隔开;所述换热器、安装支架及转接装置通过焊接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体结构,所述换热器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第一侧面上,所述转接装置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第二侧面上。
【文档编号】F25B39/00GK104296422SQ201310310012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9日
【发明者】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