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动联供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664532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热动联供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热动联供与热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以水蒸气作循环介质的热力循环装置中,为使动力机(汽轮机)具有较高的内部热效率和增大其运行安全可靠性,则要求动力机出口排汽的压力和温度不能过低;这样在冬季时节,环境温度较低,而动力机出口排汽温度较高,则二者之间将会有约40℃甚至更高的温差不能加以利用;再者,以热力发电厂为代表的蒸汽动力循环系统中,排汽的品位虽然很低,但其还有的热负荷往往非常丰富,如能加以有效利用则意义重大。现有用于冬季采暖的热动联供,亦或有其它供热用途的热动联供,相应的技术方案一般包括:(1)提高动力机出口排汽参数进行供热;(2)利用动力机中间抽汽或分段抽汽进行供热;(3)采用动力机中间抽汽为第一类吸收式热泵的高温热源来回收部分排汽热量进行供热。但是,这些热动联供技术措施中都没有对冷环境的充分利用。采用带有回热冷却端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原理,进一步充分利用动力机排汽与冷环境之间的温差,并考虑遵循热能梯级利用原则,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供热与动力机抽汽加热相结合,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供热需求和实现热能利用的合理化——这不仅能够实现温差的有效利用,而且能够减小或消除动力机叶片在湿蒸汽区的工作区间,增大动力机的内部热效率。由于涉及到热用户用热参数和热负荷、排汽与冷环境之间温差大小、冷环境温度的高低、排汽含有的热负荷多少等多种具体工况,以及考虑对已有热力发电系统的适应,因此需要有多种具体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热动联供系统,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和工作机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与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排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与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7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9.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和第三溶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9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排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9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3.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与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将动力机增设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与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5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和第三溶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7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排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1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7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9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和第三溶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和第三发生器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5.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冷凝器、第二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5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连通,第二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7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排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2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7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9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蒸发器连通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蒸发器连通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连通,第二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3.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连通,第二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依次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5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依次连通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二蒸发器连通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二蒸发器连通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四蒸汽通道与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五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五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连通,第二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7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四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四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39.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连通,第二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9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排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1.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39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第二发生器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3.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连通,第二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第二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5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7.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二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7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第二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49.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7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第二蒸发器之后第二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0.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49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一并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1.热动联供系统,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连接工作机,动力机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或还有排气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吸收器连通,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连通,第二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吸收器连通,第三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二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三发生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发生器连通,第二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连通,第三发生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连通,冷凝器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蒸发器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和第二吸收器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2.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增设第二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3.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1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和蒸发器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连通之后发生器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连通之后热交换器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4.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53项所述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蒸发器,将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连通之后蒸发器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蒸发器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有第三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和第三吸收器连通,将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第二冷剂液泵有冷剂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蒸发器连通调整为冷凝器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5.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3、5、7、9、11、13、1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连通之后新增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6.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7、19、21、25、26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发生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冷凝器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与新增吸收器连通之后新增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7.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27、29、31、33、35、37、39、41、43、45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调整为吸收器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吸收器连通,新增吸收器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和溶液热交换器与第二吸收器连通,蒸发器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连通,将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连通调整为发生器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再有冷剂液管路分别与第二冷剂液泵和新增冷剂液泵连通,新增冷剂液泵还有冷剂液管路与新增吸收器连通之后新增吸收器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58.热动联供系统,是在第1-57项所述的任一热动联供系统中,取消热交换器,取消与热交换器连通的被加热介质管路,形成热动联供系统。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3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4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5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6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7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8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9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0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3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4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5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6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7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8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19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19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0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0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1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1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2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2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3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3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4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4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5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5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6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6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7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7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28是依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热动联供系统第28种原则性热力系统图。图中,1-发生器,2-第二发生器,3-吸收器,4-第二吸收器,5-冷凝器,6-蒸发器,7-溶液泵,8-第二溶液泵,9-冷剂液泵,10-溶液节流阀,11-溶液热交换器,12-热交换器,13-动力机,14-工作机,15-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6-第三发生器,17-第三吸收器,18-第三溶液泵,19-第三溶液热交换器,20-第二蒸发器,21-第二冷剂液泵;A-新增吸收器,B-新增第二吸收器,C-新增溶液泵,D-新增冷剂液泵,E-新增溶液热交换器。这里还要给出以下说明:(1)新汽——指用于热功转化、压力和温度均高于抽汽的动力机用工作介质。(2)排汽——指动力机出口处工作介质,如汽轮机出口湿蒸汽中的低压蒸汽。(3)第二蒸汽——动力机某一位置抽出的、压力和温度均高于排汽的工作介质。(4)第三蒸汽——动力机某一位置抽出的、压力和温度均高于第二蒸汽的工作介质。(4)第四蒸汽——动力机某一位置抽出的、压力和温度均高于第三蒸汽的工作介质。(5)第五蒸汽——动力机某一位置抽出的、压力和温度均高于第四蒸汽的工作介质。(6)冷凝液——排汽放热冷凝形成的液体。(7)第二冷凝液——第二蒸汽放热冷凝形成的液体。(8)第三冷凝液——第三蒸汽放热冷凝形成的液体。(9)第四冷凝液——第四蒸汽放热冷凝形成的液体。(10)第五冷凝液——第五蒸汽放热冷凝形成的液体。(11)与动力机有关,但不涉及本发明工作原理、与本发明无关的部件(如动力系统回热用换热部件等)与流程(如冷凝液的回收等),不在本发明表述范围。(12)冷剂液与冷凝液——发生器溶液释放的冷剂蒸汽放热冷凝形成冷剂液,动力机的工作蒸汽放热冷凝形成冷凝液;冷剂蒸汽和工作蒸汽为同一种物质时称冷剂液。(13)动力机出口排汽的利用——对于具体的热动联供系统来说,排汽热负荷的利用分为三种情况:①排汽热负荷全部被利用;②排汽热负荷部分被利用;③排汽热负荷不被利用。为此,采用“动力机1或还有排气通道与外部连通”这样的表述概括排汽利用情况。(14)节流阀和溶液节流阀的作用——用于流体降压,可由重力压差或管路阻力取代。(15)以图14为例,由第三发生器16、第三吸收器17、第三溶液泵18、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冷凝器5、冷剂液泵9和第二蒸发器20组成的循环,以氨-水溶液作工质时,第三发生器被习惯称之为精馏塔——此时根据需要,第三发生器16增设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要说明的是,在结构和流程的表述上,非必要情况下不重复进行;对显而易见的流程不作表述。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图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和工作机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流经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并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动力机13还有排汽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发生器1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0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与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和蒸发器6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和蒸发器6、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在第二发生器2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发生器1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1连通之后发生器1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和第三溶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16、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5、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三发生器16、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并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0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6、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16、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16、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三发生器16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5、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和蒸发器6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和蒸发器6、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三发生器16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和第二发生器2、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6、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8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与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1连通之后发生器1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9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和第三溶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三发生器16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5、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发生器2、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三发生器16提供排汽,排汽流经第二发生器2、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三发生器16并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收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0节流进入第三发生器16、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10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9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三发生器16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发生器1和第三发生器16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1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和第三溶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第二发生器2和第三发生器16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5、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与图10所示热动联供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动力机13向发生器1和蒸发器6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和蒸发器6、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发生器2和第三发生器16提供排汽。图12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1连通之后发生器1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1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冷凝器5、第二吸收器4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四蒸汽,第四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四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蒸发器6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蒸发器6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三发生器16提供排汽,排汽在第三发生器16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收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6、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1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第二蒸发器20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21连通,第二冷剂液泵21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第二蒸发器20连通,第二蒸发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蒸发器6、第二蒸发器20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流经发生器1、蒸发器6、第二蒸发器20和第二发生器2并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0节流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2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第二冷剂液泵21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1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第二蒸发器20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1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蒸发器20连通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21连通,第二冷剂液泵21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第二蒸发器20连通,第二蒸发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与图15所示热动联供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四蒸汽,第四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四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蒸发器6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蒸发器6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蒸发器20提供第二蒸汽。图1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21连通,第二冷剂液泵21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第二蒸发器20连通,第二蒸发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并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在第二发生器2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2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第二冷剂液泵21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18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连通之后发生器1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依次连通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19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1连通之后发生器1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第二蒸发器20连通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四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五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五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21连通,第二冷剂液泵21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第二蒸发器20连通,第二蒸发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与图18所示热动联供系统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五蒸汽,第五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五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蒸发器6提供第四蒸汽,第四蒸汽在蒸发器6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四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蒸发器20提供第三蒸汽。图20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节流阀、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节流阀10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21连通,第二冷剂液泵21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流经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并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浓溶液经溶液节流阀10节流降压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第二冷剂液泵21加压进入蒸发器6,蒸发器6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1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20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排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发生器2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2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21连通,第二冷剂液泵21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和蒸发器6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和蒸发器6、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在第二发生器2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发生器1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并向冷凝器5提供冷剂蒸汽,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第二冷剂液泵21加压进入蒸发器6,蒸发器6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22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通道与发生器1连通之后发生器1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第二蒸发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经第二冷剂液泵21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吸收器3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第二蒸发器20连通,第二蒸发器20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并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在第二发生器2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第二蒸发器20、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第三吸收器17提供,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第二冷剂液泵21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吸收器3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5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24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蒸发器6和第二蒸发器20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第二蒸发器20之后第二蒸发器20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它主要由发生器、第二发生器、吸收器、第二吸收器、冷凝器、蒸发器、溶液泵、第二溶液泵、冷剂液泵、溶液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动力机、工作机、第二溶液热交换器、第三发生器、第三吸收器、第三溶液泵、第三溶液热交换器和第二冷剂液泵所组成;动力机13连接工作机14,动力机13有新汽通道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排汽通道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之后第二发生器2再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还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发生器1还有浓溶液管路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吸收器3连通,吸收器3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发生器1连通,发生器1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之后第三发生器16再有冷剂液管路与第二冷剂液泵21连通,第二冷剂液泵21还有冷剂液管路与蒸发器6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三吸收器17连通,第三吸收器17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二吸收器4还有稀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三发生器16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浓溶液管路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与第二发生器2连通,第二发生器2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第三发生器1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与冷凝器5连通,冷凝器5还有冷剂液管路经冷剂液泵9与蒸发器6连通,蒸发器6还有冷剂蒸汽通道分别与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连通;冷凝器5和第二吸收器4还分别有冷却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还分别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热交换器12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和蒸发器6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和蒸发器6、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在第二发生器2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发生器1的浓溶液经溶液泵7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经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提供给第三发生器16作驱动热介质;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三吸收器17、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第三吸收器17的稀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第三溶液泵18和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三发生器16,冷剂蒸汽流经第三发生器16、加热进入其内的溶液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第三发生器16的浓溶液经第三溶液热交换器19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凝器5的冷剂液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流经第三发生器16的冷剂蒸汽放热成冷剂液后经第二冷剂液泵21加压进入蒸发器6,蒸发器6的冷剂液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吸收器3和第三吸收器17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7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在图26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将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依次连通发生器1和蒸发器6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二蒸汽通道与发生器1连通之后发生器1再有第二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将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调整为动力机13有第三蒸汽通道与蒸发器6连通之后蒸发器6再有第三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动力机13增设第四蒸汽通道与热交换器12连通之后热交换器12再有第四冷凝液管路与外部连通,形成热动联供系统。图28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是这样实现的:(1)结构上,在图3所示的热动联供系统中,增加新增吸收器、新增第二吸收器、新增溶液泵、新增冷剂液泵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将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经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调整为吸收器3有稀溶液管路与新增吸收器A连通,新增吸收器A还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与新增第二吸收器B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B再有稀溶液管路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和溶液热交换器11与第二吸收器4连通,蒸发器6增设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吸收器A连通,冷凝器5增设冷剂液管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与新增吸收器A连通之后新增吸收器A再有冷剂蒸汽通道与新增第二吸收器B连通,新增第二吸收器B还有被加热介质管路与外部连通。(2)流程上,新汽进入动力机13降压作功,动力机13向热交换器12提供第三蒸汽,第三蒸汽在热交换器12内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三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发生器1和蒸发器6提供第二蒸汽,第二蒸汽流经发生器1和蒸发器6、逐步放热成冷凝液之后经第二冷凝液管路排出,动力机13向第二发生器2提供排汽,排汽在第二发生器2内放热成冷凝液之后排出;第二发生器2的浓溶液经第二溶液泵8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吸收器3、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吸收器3的稀溶液进入新增吸收器A、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剂液,新增吸收器A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泵C和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进入新增第二吸收器B、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被加热介质,新增第二吸收器B的稀溶液经新增溶液热交换器E和溶液热交换器11进入第二吸收器4、吸收冷剂蒸汽并放热于冷却介质,第二吸收器4的稀溶液经溶液泵7和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发生器1、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冷凝器5提供,发生器1浓溶液经第二溶液热交换器15进入第二发生器2、吸热释放冷剂蒸汽并向第二吸收器4提供;冷凝器5的冷剂蒸汽放热于冷却介质成冷剂液,冷凝器5的冷剂液分成两路——第一路经冷剂液泵9加压进入蒸发器6、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分别向吸收器3和新增吸收器A提供,第二路经新增冷剂液泵D加压之后流经新增吸收器A、吸热成冷剂蒸汽并向新增第二吸收器B提供,形成热动联供系统。本发明技术可以实现的效果——本发明所提出的热动联供系统具有如下效果和优势:(1)动力机出口排汽和冷环境之间的温差得以利用,实现整体系统热能利用的合理化。(2)高品位蒸汽先作功(发电),品位降低后用于供热,符合热能梯级利用原则。(3)采用回热冷却流程,能够进一步充分利用排汽与冷环境之间的温差,提高低品位热能的利用价值和技术灵活性。(4)给出多种具体技术方案,能够应对众多不同的实际状况,有较宽的适用范围。(5)变工况时,能够优先采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供热流程,热交换器热负荷有调节空间,这保证了系统的高效和灵活。(6)排汽和动力机中间抽汽相结合用于吸收式热泵流程的热源,为满足不同用户和工况需求带来很好的灵活性。(7)具有抽汽供热和凝汽供热的双重优势,较大程度避免了供热负荷变化对作功(发电)的影响。(8)丰富了热动联供系统的类型,扩展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应用范围,有利于更好地采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来实现温差的充分利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