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和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4359阅读:1108来源:国知局
蒸发器和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和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蒸发器多采用单排蒸发单元,其风阻较小、换热大。现有技术中,将进液管放在蒸发器的外侧即进风面,出气管放在蒸发器的内侧即出风面,当制冷运行时,蒸发器的进风温度低、出风面温度高,当空气从进风面(即低温区)进入出风面(即高温区)时,如果空气先接近高温区,那么会使冷、暖空气交汇,因此很容易在贯流风叶上面形成凝结水,这样运转时会造成吹水问题,以至凝露不合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蒸发器和空调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多路分流蒸发器的各出风温度温差大,容易形成凝露以及空调器内机滴水甚至吹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蒸发器,包括双排蒸发单元,所述双排蒸发单元包括迎风面和背风面,所述双排蒸发单元内的每条流路在所述迎风面上流经的管数与所述背风面上流经的管数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包括多个所述双排蒸发单元。

作为优选,每条所述流路先流经设置在所述迎风面的管路再流经设置在所述背风面的管路。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包括跨越所述多个双排蒸发单元中的至少两个双排蒸发单元的跨单元流路,所述跨单元流路在所述至少两个双排蒸发单元的迎风面上流经的管数与所述背风面上流经的管数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跨单元流路先流经所述至少两个双排蒸发单元的所述迎风面的管路再流经设置在所述至少两个双排蒸发单元的背风面的管路。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器还包括单排蒸发单元,所述单排蒸发单元通过分流器与所述双排蒸发单元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双排蒸发单元的个数为两个。

作为优选,所述两个双排蒸发单元内共设置有三条流路。

作为优选,所述三条流路中的一条为跨越所述两个双排蒸发单元的跨单元流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的蒸发器。

本实用新型对双排蒸发单元的流路方式进行了优化,将每条流路流经双排蒸发单元的迎风面和背风面的管路个数设计成一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路分流时温差大,容易形成凝露、及内机吹水的现象,提高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对比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双排蒸发单元;2、迎风面;3、背风面;4、单排蒸发单元;5、分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申请人通过在蒸发器的各管路上布热电偶的形式进行实验发现,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分流不均、一致性差且不容易控制,会导致蒸发器的各流路之间的温度偏差大,在制冷运行尤其是湿度较大的工况下多路分流蒸发器的各出风温度温差大,容易形成凝露,并会使空调器内机滴水甚至吹水的现象,影响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造成用户的投诉。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其流路在迎风面与背风面上流经的管数一致,可解决单排蒸发器流路不容易分匀的问题,从而避免因冷热风交替形成凝露。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蒸发器包括双排蒸发单元1,其中,双排蒸发单元1包括迎风面2和背风面3。双排蒸发单元1内具有多个用于流经冷媒的管路,这些管路可分为两层,一层管路设置在迎风面2的一侧,另一层管路设置在背风面3的一侧,进一步地,这些管路可被连接成多组,每组相互连接的管路形成一个冷媒的一条流路,例如,可以在一个双排蒸发单元1内形成一条或多条流路。

为了避免形成冷热风交替的现象,本实用新型在双排蒸发单元1内的每条流路在迎风面2上流经的管数与背风面3上流经的管数相同。优选地,蒸发器包括多个双排蒸发单元1,例如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中的蒸发器具有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更为优选地,这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内共设置有三条流路。

一般来说,迎风面2的热性能好,而背风面3的换热性能差。本实用新型对双排蒸发单元的流路方式进行了优化,将每条流路流经双排蒸发单元的迎风面2和背风面3的管路个数设计成一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多路分流时温差大,容易形成凝露、及内机吹水的现象,提高了用户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为了进一步减小温差,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每条流路先流经设置在迎风面2的管路再流经设置在背风面3的管路。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种流动路径的具体实施例,只要满足迎风面与背风面的管数相同这一原则均可起到较好的减小温差、防凝露效果。

当采用多个双排蒸发单元1的技术方案时,每个双排蒸发单元1内可以分别形成一个或多个流路,同时,也可利用两个或多个双排蒸发单元1中的管路共同形成一个流路。为此优选地,本实用新型中的蒸发器包括跨单元流路,其跨越多个双排蒸发单元1中的至少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的跨单元流路,且跨单元流路在其跨越的该至少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的迎风面2上流经的管数与背风面3上流经的管数相同。在此实施例中,跨单元流路优选地也可先流经至少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的迎风面2的管路再流经设置在至少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的背风面3的管路。

请参考图1,当采用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构成三条流路时,其中的可以为跨越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的跨单元流路A。以此实施例为例,当一个跨单元流路A流经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时,先流过第一个双排蒸发单元1上的迎风面的管路,然后再流过第二个双排蒸发单元1上的迎风面的管路,然后再流经第二个双排蒸发单元1上的背风面的管路,最后流经第一个双排蒸发单元1的背风面的管路。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中的蒸发器还包括单排蒸发单元4,该单排蒸发单元4通过分流器5与双排蒸发单元1连接,冷媒先流入单排蒸发单元4,然后被分流器5分成多路后再分别与双排蒸发单元1构成的多个流路连接。由于最外一折采用了单排蒸发单元4,因此可以降低壳体的厚度,特别适用于薄壳体蒸发器外壳的设计,减少了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成本,解决了单排流路不容易分匀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中,冷媒先经过单排蒸发单元4,然后再被分成多路,再让这些分出来看多路流路分别与双排蒸发单元的每条流路的入口连接,从而使分流更均匀,避免冷热风交替,出现凝露。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1,该蒸发器包括一个单排蒸发单元4和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其中,这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的上端相互靠近而下端则相互分析,从而呈相反的方向倾斜设置的结构,单排蒸发单元4则设置在左侧的双排蒸发单元1的下端。

液态的冷媒先流入单排蒸发单元4的管路z1,然后依次经过单排蒸发单元4的管路z2和z3,然后由管路z4流入分流器5的入口。分流器5具有三个出口fa、fb和fc,由这三个出口输出的冷媒则变成气液两相。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内的管路被连接成三条流路a、b和c。流路a、b和c的进口分别为ai、bi和ci,出口分别为ao、bo和co。

其中,出口fa与流路a的进口ai连接,出口fb与流路b的进口bi连接,出口fc与流路c的进口ci连接。流路a-c均包括多根管路,以流路ao为例,如图1所示,其包括八根管路,分别为a1、a2、a3、a4、a5、a6、a7和a8,管路a1-a4位于左侧的双排蒸发单元1的迎风面上,而管路a5-a8则位于该双排蒸发单元1的背风面,冷媒的流经路径为a1至a8,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其他两个流路b和c的流路数如图1所示,流经路径也分别如图1中的相应箭头所示。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特别还与具有图2所示结构的蒸发器的温差效果进行了对比。在图2中,该对比例的蒸发器也具有一个单排蒸发单元4和两个双排蒸发单元1,其布置形式与图1中的方式完全相同。图2与图1不同的是,在图2中双排蒸发单元1中的每条流路在迎风面与背风面上流经的管数数目不同。

为了进行对比,在图1和图2中的流路a、b、c的进口、出口及管路中温度进行了检测,例如可以采用热电偶来获得温度。在额定制冷量条件下,检测到的温度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at1-at4、bt1-bt3、ct1-ct3均为温度检测位置。

表1:本实用新型与对比例的温度检测结果对比

通过上面的数据对比:观察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电偶数据可知,各回路分路都较为均匀。但是,观察对比例的热电偶数据可以清晰看到,管中冷媒从最后一个U管才开始过热,流路b的出口温度与其它温度一样低,说明对比例的出口仍然有部分冷媒没有蒸发完全;流路a则从第三个U管就开始过热,第三个和第四个U管基本没有进行换热。

因此,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流路改进后的蒸发器三路分流稳定性和均匀性都更好,三路温差很小,解决凝露及吹水问题,提高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及安全性,并且分流更均匀,提升了空调的性能及能力。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的蒸发器。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蒸发器的空调设备,不仅可以解决空调的凝露问题,还可以提高空调的性能,提高节能效果。

当然,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