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自动除空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2431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空气器,特别是一种用于制冷系统的除空气器。用于排出制冷系统中的空气及其他不凝气体。



背景技术:

制冷装置在调试运行前,需要加冷冻机油和充注制冷剂,系统中不可避免会残余少量空气。此外,在制冷系统运行时,低压侧可能会低于大气压力,外界空气可能会渗漏到系统中,而且部分制冷剂和冷冻油分解也会产生不凝性气体。当制冷系统中存在不凝性气体(主要是空气)时,会造成系统冷凝压力升高,增加系统耗能,降低系统能效,而且会产生安全隐患。

通常在制冷系统中设置除空气设备,常用的除空气设备采用人工操作,操作复杂,空气排除效率低,进行除空气操作时必须有人值守。国产自动除空气器的使用压力、温度、制冷剂类型受限,供液节流方式不合理;国外自动除空气器性能较好,但控制复杂,成本很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自动控制,可实现无人值守的制冷系统自动除空气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自动除空气器,包括筒体,在筒体内设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的上端自筒体内伸出后与第一截止阀相接;换热盘管的下端自筒体内伸出后依次与第一限流孔板、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相接;

第二限流孔板、第四截止阀串接后与第一限流孔板、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并接;

第二截止阀和第三截止阀之间的管路通过接管与筒体的底部相连通;

第五截止阀、第一电磁阀、第三限流孔板串接后与筒体的内腔上部相连通;

第六截止阀、第二电磁阀、第七截止阀串接后与筒体的内腔下部相连通。

所述的筒体的侧面设有液位开关;在第一限流板与第二截止阀之间、在第二限流孔板与第四截止阀之间、第二电磁阀与第七截止阀之间均连接有过滤件。

本实用新型的制冷系统自动除空气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能自动控制,可实现无人值守,排出空气彻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2为筒体,在筒体2内设有换热盘管3,换热盘管3的上端自筒体2内伸出后与第一截止阀4相接;换热盘管3的下端自筒体2内伸出后依次与第一限流孔板17、第二截止阀14、第三截止阀12相接;

第二限流孔板16、第四截止阀15串接后与第一限流孔板17、第二截止阀14、第三截止阀12并接;

第二截止阀14和第三截止阀12之间的管路通过接管13与筒体2的底部相连通;

第五截止阀5、第一电磁阀6、第三限流孔板7串接后与筒体2的内腔上部相连通;

第六截止阀10、第二电磁阀9、第七截止阀8串接后与筒体2的内腔下部相连通。

筒体2的侧面设有液位开关1;在第一限流板17与第二截止阀14之间、在第二限流孔板16与第四截止阀15之间、第二电磁阀9与第七截止阀8之间均连接有过滤件。

安装时,第一截止阀4通过制冷剂出气管路20与制冷系统压缩机的吸气口气液分离器相接,第七截止阀8与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相接,第三截止阀12通过进液管路18与储液器相接。制冷系统启动后,开启制冷剂出气管线上的第一截止阀4,开启进液管路上的第三截止阀12,节流供液管路上的第二截止阀14和排出空气管路上的第五截止阀5,由于筒体内制冷剂没有达到液位开关设定的低液位,所以液位开关控制排出空气管路的第一电磁阀6打开。制冷剂经进液管路上的第三截止阀12、接管13注入筒体,当筒体中的制冷剂液位达到液位开关设定的高液位时,关闭进液管路的第三截止阀12。此时,自动除空气器制冷剂充注完毕。在筒体充注制冷剂液体的同时,少量制冷剂液体通过节流供液管路,经限第二流孔板17向换热盘管供液,将筒体中的液体制冷剂冷却。

开启补充供液管路的第四截止阀15,经限第二流孔板16向换热盘管补充供液。开启混合气管路第七截止阀8,由于筒体内制冷剂液位高于液位开关设置的低液位,混合气管路第二电磁阀9开启,排空气管路的第一电磁阀6关闭。混合气中的气态制冷剂与筒体内的液态制冷剂换热,最终被冷凝为液体。无法冷凝的空气被分离出来,在筒体上部空间积聚。当筒体内制冷剂液位低于液位开关设置的低液位时,排空气管路第一电磁阀6开启,排出空气。由于混合气管路流过来的制冷剂被冷凝,筒体内制冷剂液位上升,当液位达到液位开关达到设置的高液位时,排出空气管路的第二电磁阀6关闭。如此循环,将制冷系统的空气排除干净。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液位控制实现混合气体(含制冷剂和空气等)自动进气,净化后空气自动排气的功能,通过限流孔板的应用实现高、低压隔离和流量控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自动控制能力强,应用场合广,成本较低,可实现无人值守等优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