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油管及汽液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9617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回油管及汽液分离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回油管及汽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汽液分离器是空调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一方面防止带有液滴的制冷剂蒸气被压缩机吸入,否则易导致湿压缩甚至出现液击;另一方面将汽液分离器中积攒的润滑油及时带回到压缩机,防止压缩机缺油。现有的汽液分离器,由于其回油孔的位置和数量的局限性,当特殊工况导致汽液分离器内部的液位较高淹没回油孔时,位于回油孔上方的冷冻油将无法及时回到压缩机,从而导致汽液分离器的回油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油稳定性较佳的回油管,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特殊工况导致汽液分离器内的液位较高时位于上层的冷冻油无法及时回油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回油管的汽液分离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回油管,包括:

管体,其外壁上设有回油孔,所述回油孔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分布在管体轴向上的不同位置;

毛细通道,设置在所述管体内部;所述毛细通道的数量与所述回油孔的数量相等,且一端与各所述回油孔一一对应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管体的出口相对应,以通过毛细作用抽吸相应回油孔处的液体,并将其传输至所述管体的出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在前述的回油管中,可选的,各所述回油孔在所述管体轴向上的不同位置分布有多排;

每排具有至少两个沿管体的周向排布、且内径不同的回油孔,每排中各回油孔的轴向高度相同。

在前述的回油管中,可选的,所述毛细通道由毛细管形成;

或所述毛细通道为在所述管体内部沿轴向延伸的毛细沟槽。

在前述的回油管中,可选的,所述管体是由两个半圆形管扣合而成。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液分离器,包括吸气管、出气管以及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回油管;

所述回油管的管体的出口与所述出气管连接,以使所述毛细通道传输至所述管体出口处的流体能在所述出气管内流体的带动下流出所述出气管。

前述的汽液分离器,其中,所述出气管包括水平部和与水平部的一端连接的竖向部,所述水平部的另一端的开口为所述出气管的进口;

所述管体的出口与所述水平部连接。

前述的汽液分离器,其中,汽液分离器还包括:

汽液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出气管的进口处,用于过滤进入所述出气管内的流体中的液体。

前述的汽液分离器,其中,所述汽液过滤装置包括汽液过滤网以及一端封闭且另一端开口的连接管;

所述连接管的所述另一端开口与所述出气管的所述进口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外周壁上设有进气口;所述汽液过滤网封盖所述进气口,以在所述进气口处过滤进入所述出气管内的流体中的液体。

前述的汽液分离器,其中,所述连接管和所述吸气管均水平设置,所述连接管位于所述吸气管的上方;

所述进气口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外周壁的除下部之外的其它区域上。

前述的汽液分离器,其中,所述进气口的数量为多个,且在所述连接管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分布。

前述的汽液分离器,其中,所述进气口的数量为三个,且分别位于所述连接管的上部以及相对的两侧。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回油管及汽液分离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回油孔分布在管体外壁的轴向上的不同位置,且每一个回油孔与管体内部的一个毛细通道连接,当本实用新型的回油管竖向地插入到汽液分离器内的液体内部时,不同高度液位下的冷冻油均可在管体外壁相应高度回油孔的抽吸作用下被抽吸至管体的出口处,从而通过管体外壁上回油孔的布置,可以通过与回油孔连接的毛细通道抽吸任意液位高度的冷冻油,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回油管的回油稳定性较佳。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液分离器由于设置上述回油管的缘故,因此其回油稳定性也较佳。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油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油管的剖面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液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液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回油管10,包括管体1和毛细通道3。管体1的外壁上设有回油孔2。回油孔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分布在管体1轴向上的不同位置。毛细通道3设置在管体1的内部。毛细通道3的数量与回油孔2的数量相等,且一端与各回油孔2一一对应连接,另一端与管体1的出口相对应。毛细通道3可以通过毛细作用抽吸相应回油孔2处的液体,并将其传输至所述管体1的出口处。

在上述示例中,当本实用新型的回油管10竖向地插入到汽液分离器100内的液体内部时,不同高度液位下的冷冻油均可在管体1外壁相应高度回油孔2的抽吸作用下被毛细通道3抽吸至管体1的出口处,从而通过管体1外壁上回油孔2的布置,可以通过与回油孔2连接的毛细通道3抽吸任意液位高度的冷冻油,进而使得本实用新型回油管10的回油稳定性较佳。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在管体1轴向上不同位置分布的回油孔2的数量越多,则回油管10的回油效果就越好;当管体1的外壁上沿轴向分布的回油孔2的数量达到一定密度时,就可以回收任意液位高度的冷冻油。

进一步的,前述各所述回油孔2在管体1轴向上的不同位置分布有多排。每排具有至少两个沿管体1的周向排布、且内径不同的回油孔2,每排中各回油孔2的轴向高度相同,换句话说:每排中各回油孔2在管体1的同一轴向高度沿周向排布。其中,各毛细通道3的过流截面具有与相对应回油孔2的内径相适配的尺寸大小。具体的,当回油孔2的内径较大时,相应的,与之相连的毛细通道3的过流截面的尺寸就越大;当回油孔2的内径较小时,相应的,与之相连的毛细通道3的过流截面的尺寸就越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孔径的回油孔2会导致相应的毛细通道3抽吸液体上升的高度不一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随着工况或者润滑油种类的变化,导致一些孔径的回油孔2抽吸高度达不到管体1的出口处。在本示例中,通过在管体1的同一轴向高度设置多个不同孔径的回油孔2,该不同孔径的回油孔2可以保证同一液面时至少有一个回油孔2可以回油,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回油管10更加通用化,可以适应不同机组型号、不同的工况、不同的工质和润滑油种类。

前述的毛细通道3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形式,比如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2所示,前述的毛细通道3由毛细管形成。或在另一个示例中,前述的毛细通道3可以为在管体1的内部沿轴向延伸的毛细沟槽。如此,都可以实现毛细通道3的毛细抽吸作用,以抽吸相应回油孔2处的液体。

前述的管体1可以是由两个半圆形管扣合而成。下面以通过毛细管形成前述的毛细通道3举例说明。

具体的,可以先按照计算出的开孔大小、高度和圆周方向的位置在半圆形管上开设回油孔2;然后将不同孔径大小的毛细管连接至对应的回油孔2处(连接处需密封);最后将两个半圆形管密封组装成前述的管体1结构。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液分离器100,其包括吸气管4、出气管5以及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回油管10。回油管10的管体1的出口与出气管5连接,以使毛细通道3传输至管体1出口处的流体能在出气管5内流体的带动下流出出气管5,如此可以使汽液分离器100能够同时回气和回油,以提高汽液分离器100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液分离器100由于设置上述回油管10的缘故,因此其回油稳定性也较佳。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前述的出气管5包括水平部51和与水平部51的一端连接的竖向部52。其中,水平部51的另一端的开口为出气管5的进口。管体1的出口与水平部51连接。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汽液分离器100还包括汽液过滤装置6。汽液过滤装置6设置在出气管5的进口处,用于过滤进入出气管5内的流体中的液体,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带有液滴的制冷剂蒸气被压缩机吸入而出现湿压缩或液击现象,进而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前述的汽液过滤装置6可以包括汽液过滤网62以及一端封闭且另一端开口的连接管61。连接管61的另一端开口与出气管5的进口连接,优选的,两者焊接固定。连接管61的外周壁上设有进气口611,以使进气口611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汽液过滤网62封盖进气口611,以在进气口611处过滤进入出气管5内的流体中的液体。

如图3所示,前述的连接管61和吸气管4两者均水平设置,连接管61位于吸气管4的上方。进气口611设置在连接管61外周壁的除下部之外的其它区域上。此处的“下部”是指连接管61水平放置时,连接管61上正对汽液分离器100内底部液面的区域。连接管61外周壁的下部区域不设置进气口611。其中,采用本示例中的设置,主要是因为连接管61的下部离吸气管4出口太近,如果从吸气管4排出的气体大量直接由连接管61的下部进入,可能会导致汽液分离器100的分离效果变差;另外,如果连接管61的下部开设进气口611,从下部进入连接管61的气体会明显较其他进气口多,如此会使其他进气较少的进气口处的汽液过滤网62就没有充分利用。

前述进气口6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在连接管61的外周壁上沿周向分布,以提高进气效率。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前述进气口611的数量为三个,分别位于连接管61的上部以及相对的两侧。

下面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优选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解决特殊工况下导致汽液分离器100内的液位较高时,位于上层的冷冻油无法及时回到压缩机的缺陷;同时还可以有效分离制冷剂蒸气中夹带的液滴,提高机组的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圆周方向上开设回油孔2、内部设置与回油孔2连通的毛细通道3、并具有一定高度的回油管进行回油,可回收任意液位高度的润滑油,解决高液位无法回油的问题并可同时避免制冷剂液滴吸入压缩机,消除压缩机缺油或者液击的隐患。

为了解决汽液分离器100随内部液位高度变化会出现回油不稳定,导致压缩机缺油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汽液分离器10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从蒸发器出来的制冷剂蒸气由汽液分离器100的吸气管4进入汽液分离器100壳体内部,吸气管4的出口与壳体的内壁相对,以使从吸气管4流出的气流与壳体的内壁面发生撞击。其中,从吸气管4流出的气流中夹带的制冷剂和冷冻油液滴大部分分离出来贴壁面沉入壳体底部并形成一定的液位,制冷剂蒸气(可能夹带少量的微小粒径液体)则在壳体内部旋转一段后进入上部出气管5的进口,最终被吸入压缩机。壳体底部存有一定液位的冷冻油和制冷剂液体。本实用新型中的新型回油管10插入液面内部,由于回油管10的圆周方向以及高度方向均开有回油孔2,每个回油孔2均连接着不同孔径的毛细管,因此不同高度液位下的冷冻油均可在毛细管的抽吸作用下被抽入到出气管5中。其中,毛细管采用特殊材料并经过独特工艺处理以提高其相对渗透率和毛细力,保证最大高度下(最低液位极限位置)的冷冻油能被抽吸到出气管5中,与此同时,一同被吸入的部分制冷剂液体,在毛细管中上升一定高度后将会蒸发形成制冷剂蒸气进入出气管5。上部出气管5的进口处接有内部附带汽液过滤网62的连接管61,进一步过滤夹带在气流中的微小液体,经过滤网62过滤后的流体携带被毛细管抽吸到出气管5中的冷冻油一起进入压缩机,同时保证了汽液分离器100回气和回油。

此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汽液分离器100在工矿变化时出现回油不稳定的问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各示例中相关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具体对于各种组合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