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回油组件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22747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压缩机回油组件和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回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压缩机回油组件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中,压缩机工作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润滑油,以保证润滑、降温和密封。

如图1所示,空调系统具有两个压缩机11时,两个压缩机11并联设置,压缩机11通过四通阀13与室外换热器14相连,室外换热器14通过节流元件15与室内换热器16相连,室内换热器16通过四通阀13与压缩机11相连,压缩机11的吸气口和四通阀13之间还设有气液分离器17。

上述空调系统中,各个压缩机11独立回油,压缩机11的排气经油分离器12分离后,润滑油从油分离器12排出后经过滤器18和回油毛细管19回流至压缩机11。

由于每个压缩机11的排油和回油情况不同,长期运行后,较易导致一个压缩机侧(压缩机11和油分离器12)的润滑油量多,另一个压缩机侧的润滑油量少,即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较差。

综上所述,如何实现压缩机回油,以提高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缩机回油组件,以提高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空调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压缩机回油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压缩机,与所述压缩机一一对应且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的油分离器,回油分配罐;

其中,任意一个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油口均与所述回油分配罐连通,任意一个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均与所述回油分配罐连通。

优选地,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油口通过回油进管与所述回油分配罐连通;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通过回油出管与所述回油分配罐连通。

优选地,所述回油进管的出口端高于所述回油出管的进口端。

优选地,所述回油进管的出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优选地,所述回油进管的出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优选地,所述回油出管的进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优选地,所述回油出管的进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优选地,所述回油出管的进口段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回油进管与所述油分离器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回油进管包括第一主干管和至少两个均与所述第一主干管连通的第一分支管,所述第一主干管与所述回油分配罐连通,所述第一分支管与所述油分离器一一对应且与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油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回油出管与所述压缩机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回油出管包括第二主干管和至少两个均与所述第二主干管连通的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二主干管与所述回油分配罐连通,所述第二分支管与所述压缩机一一对应且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通。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回油组件,所述压缩机回油组件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回油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通过增设回油分配罐,使得任意一个油分离器内的润滑油均进入回油分配罐内混合,进入回油分配罐内的润滑油混合后再回流至每个压缩机,较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润滑油回油时的均匀性,使得各个压缩机内的润滑油量相差较小,有效提高了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第七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的第八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压缩机21,与压缩机21一一对应且与压缩机21的排气口连通的油分离器22,回油分配罐210;其中,任意一个油分离器22的出油口均与回油分配罐210连通,任意一个压缩机21的吸气口均与回油分配罐210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通过增设回油分配罐210,使得任意一个油分离器22内的润滑油都进入回油分配罐210内混合,进入回油分配罐210内的润滑油混合后再回流至每个压缩机21,较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润滑油回油时的均匀性,使得各个压缩机21内的润滑油量相差较小,有效提高了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提高了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则能够避免某个压缩机21出现缺少润滑油的情况,提高了运行可靠性。

优选地,上述压缩机回油组件中,油分离器22的出油口通过回油进管211与回油分配罐210连通;压缩机21的吸气口通过回油出管212与回油分配罐210连通。

当然,也可选择利用壳体的内腔结构代替回油进管211和回油出管212,还可选择某个或者任意一个油分离器22的出油口与回油分配罐210直接对接连通,及某个或者任意一个压缩机21的吸气口与回油分配罐210直接对接连通,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压缩机回油组件中,回油进管211和回油出管212可伸于回油分配罐210的内部,也可不伸于回油分配罐210内且直接与回油分配罐210的接口连通,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为了便于回油,上述回油分配罐210中,回油进管211的出口端高于回油出管212的进口端。

可以理解的是,回油进管211的出口端,是指回油进管211中润滑油流出的一端;回油出管212的进口端,是指回油出管212中润滑油流入的一端。

进一步的,回油进管211的出口端位于回油分配罐210的顶部;回油出管212的进口端位于回油分配罐210的底部。

上述压缩机回油组件中,自油分离器22流出的润滑油自回油分配罐210的顶部进入,然后自回油分配罐210的底部流出进行回油,使得润滑油在回油分配罐210内靠自身重力流动,从而方便了回油。

润滑油进入回油分配罐210内,润滑油可沿竖直方向进入、水平方向进入或者沿其他方向进入。当润滑油沿竖直方向进入时,润滑油在进入过程中会冲击回油分配罐210内的润滑油,较易影响自回油分配罐210流出的润滑油,即影响回油效果,特别是回油进管211的出口端高于回油出管212的进口端时,影响较为严重。

为了减小润滑油的流入对回油效果的影响,上述回油进管211的出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可以理解的是,回油进管211的出口段,是指回油进管211中供润滑油流出的管段。回油进管211的出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零度且小于180度。

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影响,上述回油进管211的出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即回油进管211的出口段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

上述压缩机回油组件中,润滑油流出回油分配罐210,可沿水平方向流出、沿竖直方向流出或者沿其他方向流出。优选地,上述回油出管212的进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可以理解的是,回油出管212的进口段,是指回油出管212中供润滑油流入的管段。回油出管212的进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零度且小于180度。

进一步地,回油出管212的进口段的轴线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即回油出管212的进口段的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

当然,也可选择回油出管212的进口段的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压缩机回油组件中,对于回油进管211和回油出管212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优选地,上述回油进管211与油分离器22一一对应,即回油进管211的一端与回油分配罐210连通,回油进管211的另一端与油分离器22的出油口连通。

相应地,上述回油出管212与压缩机21一一对应,即回油出管212的一端与回油分配罐210的出口连通,回油出管212的另一端与压缩机21的吸气端连通。

当然,也可选择上述回油进管211为其他结构,例如,回油进管211包括第一主干管213和至少两个均与第一主干管213连通的第一分支管214,第一主干管213与回油分配罐210连通,第一分支管214与油分离器22一一对应且与油分离器22的出油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主干管213和第一分支管214为一体式结构,这样,简化了管路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应地,亦可选择上述回油出管212为其他结构,例如,回油出管212包括第二主干管215和至少两个均与第二主干管215连通的第二分支管216,第二主干管215与回油分配罐210连通,第二分支管216与压缩机21一一对应且与压缩机21的吸气口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主干管215和第二主干管215为一体式结构,这样,简化了管路安装,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上述回油分配罐210为一个。这样,使得所有的压缩机21排出的润滑油均在同一个回油分配罐210内混合,充分提高了润滑油的分布均匀性。

当然,当压缩机21至少为四个时,也可选择回油分配罐210至少为两个,压缩机21、和压缩机21对应的油分离器22与同一个回油分配罐210相连。

以压缩机21是四个为例,回油分配罐210为两个,则一个回油分配罐210对应两个压缩机21。

对于压缩机21和油分离器22的具体数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压缩机回油组件中,由于压缩机21排出的气体为高压气体,为了保证压缩机21的正常运行,回油进管211上串接有回油毛细管29,该回油毛细管29对润滑油进行节流降压。当然,也可选择其他节流部件进行节流,并不局限于回油毛细管29。

为了避免杂质进入压缩机21,回油进管211上串接有过滤器28。为了避免堵塞回油毛细管29,上述过滤器28位于回油毛细管29的上游。

当然,也可选择回油毛细管29串接于回油出管212上,亦可选择过滤器28串接于回油出管212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回油毛细管29和过滤器28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定。

为了更未具体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思想,下面结合四个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一

如图3和图4所示,油分离器22为两个,即压缩机21也为两个。两个油分离器22中的润滑油各自经过第一分支管214,流经第一分支管214时由过滤器28过滤及由回油毛细管29节流,然后润滑油自第一分支管214进入第一主干管213合并成一路,然后进入回油分配罐210,润滑油从回油分配罐210中流出进入第二主干管215,然后再由第二分支管216分成两路分别进入两个压缩机21的吸气口。

润滑油进入回油分配罐210时以水平方向进入,避免了对回油分配罐210的底部产生冲击影响;润滑油从回油分配罐210中流出时,可以水平方向流出,如图3所示,也可以竖直方向流出,如图4所示。

实施二

如图5和图6所示,油分离器22为两个,即压缩机21也为两个。两个油分离器22中的润滑油各自经过第一分支管214,流经第一分支管214时由过滤器28过滤及由回油毛细管29节流,然后润滑油自第一分支管214进入第一主干管213合并成一路,然后进入回油分配罐210,润滑油从回油分配罐210中流出时经两个回油出管212分为两路分别进入两个压缩机21的吸气口。

润滑油进入回油分配罐210时以水平方向进入,避免了对回油分配罐210的底部产生冲击影响;润滑油从回油分配罐210中流出时,可以水平方向流出,如图5所示,也可以竖直方向流出,如图6所示。

实施三

如图7和图8所示,油分离器22为两个,即压缩机21也为两个。每个油分离器22中的润滑油经过和其对应的回油进管211,流经回油进管211时由过滤器28过滤及由回油毛细管29节流,然后润滑油自回油进管211进入回油分配罐210,润滑油从回油分配罐210中流出时经两个回油出管212分为两路分别进入两个压缩机21的吸气口。

润滑油进入回油分配罐210时以水平方向进入,避免了对回油分配罐210的底部产生冲击影响;润滑油从回油分配罐210中流出时,可以水平方向流出,如图7所示,也可以竖直方向流出,如图8所示。

实施四

如图9和图10所示,油分离器22为两个,即压缩机21也为两个。每个油分离器22中的润滑油经过和其对应的回油进管211,流经回油进管211时由过滤器28过滤及由回油毛细管29节流,然后润滑油从回油分配罐210中流出并进入第二主干管215,然后再由第二分支管216分成两路分别进入两个压缩机21的吸气口。

润滑油进入回油分配罐210时以水平方向进入,避免了对回油分配罐210的底部产生冲击影响;润滑油从回油分配罐210中流出时,可以水平方向流出,如图9所示,也可以竖直方向流出,如图10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图3-10中,图中箭头线表示润滑油的流动方向。

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如图2所示,该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回油组件,该压缩机回油组件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压缩机回油组件。

由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回油组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则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系统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文不再赘述。

上述空调系统中,对于压缩机21、油分离器22和回油分配罐210的数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2所示,压缩机21为两个,且两个压缩机21并联设置,压缩机21通过四通阀23与室外换热器24相连,室外换热器24通过节流元件25与室内换热器26相连,室内换热器26通过四通阀23与压缩机21相连,压缩机21的吸气口和四通阀23之间还设有气液分离器27。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