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9449发布日期:2018-06-16 00:0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凝露结构的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冰箱等制冷设备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如果在高湿度环境下运行工作时,制冷设备的箱门处和制冷设备胆口的口框处容易出现凝露或结露的现象,造成制冷设备性能降低,甚至还有可能因凝露而产生结冰,导致制冷装置的门体无法打开等诸多问题。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对于防止制冷设备的凝露现象,主要采取在制冷设备的胆口处安装加热装置使胆口位置的温度高于环境的露点温度的方式,来防止凝露。但是,由于有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胆口位置的温度并不能加热到露点温度以上,致使无法达到防凝露的目的,并且该方式需要消耗额外电能,造成能耗增大,不能满足节能的要求。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设备,旨在优化制冷设备的防凝露结构,解决制冷设备胆口位置的凝露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制冷设备,包括箱体以及箱门,所述箱体上设有开口部,所述箱门用以配合遮蔽所述开口部,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环绕所述开口部设置的具有吸水功能的口框。优选地,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口框和第二口框,以及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顶口框和底口框,所述第一口框、所述第二口框、所述顶口框和所述底口框环绕所述开口部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口框、所述第二口框、所述顶口框和所述底口框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吸水材料层。优选地,所述第一口框、第二口框、顶口框和底口框上均设有吸水材料层。优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冷凝器,所述箱体上第一口框所在的第一侧面处设有与冷凝器连接的第一散热板,所述箱体上第二口框所在的第二侧面处设有与冷凝器连接的第二散热板;所述第一口框和第二口框上设有吸水材料层。优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散热板和所述第一口框之间的第一固定架,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散热板和所述第二口框之间的第二固定架。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设有第一插槽,所述第一散热板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设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散热板插接在所述第二插槽内。优选地,还包括外钣金侧板,包覆在所述箱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散热板以及所述第二散热板均设置于所述箱体与所述外钣金侧板之间。优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散热板一体成型的第一外钣金侧板,以及与所述第二散热板一体成型的第二外钣金侧板。优选地,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口框和/或底口框内侧的用于加热所述吸水材料层的加热装置。优选地,所述吸水材料的孔隙内填有杀菌剂。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制冷设备的箱门对应的开口部处设置具有吸水功能的口框来吸收制冷设备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而产生的凝露水,达到防凝露的目的,提高了制冷设备的使用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制冷设备的箱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制冷设备的箱体的正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的箱体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3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的箱体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7为图6的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6的E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箱体100开口部110口框111,211第一口框112,212第二口框113顶口框114底口框120,220冷凝器130,230第一散热板140,240第二散热板150,250第一固定架160,260第二固定架151第一插槽161第二插槽20外钣金侧板201第一外钣金侧板202第二外钣金侧板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冷设备,其中所述制冷设备可以是冰箱,冰柜或者冷柜等。请参照图1,以冰箱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用于防凝露的制冷装置的结构和原理。该制冷设备包括箱体10以及箱门(图未示出),所述箱体10上设有开口部100,所述箱门用以配合遮蔽所述开口部100,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环绕所述开口部100设置的具有吸水功能的口框110。通常的,在制冷设备使用过程中,箱体10的开口部100处,即制冷设备内胆胆口的口框处是最容易凝露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上环绕所述开口部100处设置具有吸水功能的口框110。其中,所述口框110可以直接用吸水材料制成(如:硅胶等),也可以在所述口框110上设置吸水材料层。所述吸水材料层可以包覆在口框110表面上,还可以与口框110以挤出结构的形式存在。当打开制冷设备的箱门时,所述制冷设备内的温度由于低于环境中的温度,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制冷设备的开口部100处发生凝露现象,产生凝露水;此时,具有吸水功能的口框110可以将产生的凝露水快速地吸收,从而达到防凝露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吸收凝露水的过程为物理变化,对吸水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产生影响,同时,吸水材料可以通过挤压、加热干燥等方式使其恢复如初进行重复循环使用。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环绕制冷设备的开口部100处设置具有吸水功能的口框110,来吸收制冷设备产生的凝露水,达到防凝露的目的,提高了制冷设备的使用性能;同时可以通过加热、挤压等方式使具有吸水功能的口框110将吸收的凝露水蒸发,进行重复循环使用,避免资源的浪费。请一并参考图1和图2,具体的,所述制冷设备包括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口框111和第二口框112,以及沿竖直方向相对设置的顶口框113和底口框114,所述第一口框111、所述第二口框112、所述顶口框113和所述底口框114环绕所述开口部100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口框111、所述第二口框112、所述顶口框113和所述底口框114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吸水材料层。其中,所述吸水材料层是能够吸收水分的材料,例如,所述吸水材料层可以为海绵、脱脂棉等。具体的,所述第一口框111位于所述开口部100的左侧,所述第二口框112位于所述开口部100的右侧,所述第二口框112是安装箱门20的转轴的一侧,所述顶口框113位于所述开口部110的上侧,所述底口框位于所述开口部100的下侧。可以理解的而是,产生凝露水的部位主要为第一口框111、第二口框112、顶口框113和底口框114,因而在第一口框111、第二口框112、第三口框113和第四口框114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吸水材料有助于快速及时的除去凝露水。其中,由于通常箱门是从左边打开,因此,优选在第一口框111上设置所述吸水材料层。优选地,可以在所述第一口框111、第二口框112、顶口框113和底口框114上均设有吸水材料层。为了全方位地吸收凝露水,提高制冷设备防凝露的效果,从而在第一口框111、第二口框112、顶口框113和底口框114上都设置所述吸水材料层。请一并参考图3、图4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冷凝器120,所述箱体10上第一口框111所在的第一侧面处设有与冷凝器120连接的第一散热板130,所述箱体10上第二口框112所在的第二侧面处设有与冷凝器120连接的第二散热板140;所述第一口框111和第二口框120上设有吸水材料层。其中,所述制冷设备通电后,所述冷凝器120将进入工作状态。所述冷凝器120的工作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述冷凝器120将产生的热量持续地传递给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第二散热板140,以保证制冷设备的制冷效果。随后,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第二散热板140将吸收到的热量及时地散发到制冷设备的外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口框111和第二口框112的吸水材料层吸收了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所述第二散热板140散发的热量后,将吸收在材料内的凝露水进行蒸发,以使吸水材料持续处于非饱和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散热板130、第二散热板140与冷凝器120的配合,对吸水材料层进行加热,蒸发凝露水,可以彻底解决制冷设备的凝露问题。可选地,所述第一口框111和第一散热板130之间可以采取直接接触的方式或者非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第二口框112和第二散热板140之间可以采取直接接触式或者非直接接触式进行连接。请再次参考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口框111和第一散热板1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口框112和第二散热板140之间优选非直接接触式的连接。其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所述第一口框111之间的第一固定架15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散热板140和所述第二口框112之间的第二固定架160。具体的,所述非直接接触的方式为在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第一口框111之间设置第一固定架150,所述第一固定架150与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第一口框111相连;在所述第二散热板140和第二口框112之间设置第二固定架140,所述第二固定架160与所述第二散热板140和第二口框112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第二散热板140持续散发热量,使周围温度升高,通过采取该非直接接触的连接方式,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第二散热板140的热量同时通过对应的固定架将热量传导至对应的口框,所述吸水材料持续吸热后,将材料内储存的凝露水通过蒸发的方式排出,以保证吸水材料一直处于非饱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架150与第一口框111之间优选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所述第二固定架160与第二口框112之间优选可拆卸的固定连接方式,以方便安装和拆卸。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架150和第二固定架160还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直接固定在制冷设备的箱体10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固定架150和第二固定架160可以选择金属材质,比如:铁材、铝材等,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架150和所述第二固定架160可以是非必要的,即所述第一口框111和第一散热板1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口框112和第二散热板140之间可以是不设置任何固定件,相互分离的设置;当然,所述第一口框111和第一散热板1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口框112和第二散热板140之间还可以是不通过任何固定件,采取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架150上设有第一插槽151,所述第一散热板130插接在所述第一插槽151内;所述第二固定架160上设有第二插槽161,所述第二散热板140插接在所述第二插槽161内。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插槽151设置的位置、插槽的深度和宽度可以根据第一散热板130的散热效果和外形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插槽161设置的位置、插槽的深度和宽度可以根据第二散热板140的散热效果和外形进行调节。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第一散热板130和第二散热板140的大小和形状增设固定架的数量,以提高制冷设备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插接的方式,可以实现对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所述第二散热板140的位置进行有效地调节,同时还可方便所述第一散热板130和第二散热板140的更换及组装,降低机器维修难度和成本。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外钣金侧板20,包覆在所述箱体10的外表面;所述第一散热板130以及所述第二散热板140均设置于所述箱体10与所述外钣金侧板20之间。具体的,所述外钣金侧板20对制冷设备内部构件具有保护作用。所述外钣金侧板20可以为金属材质,比如热镀锌钢板、电镀锌钢板、镀铝锌钢板等。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延长所述制冷设备的使用寿命和耐腐蚀性,可以对外钣金侧板20进行表面处理和涂漆处理。其中,在进行涂漆处理前,还可以进行对外钣金侧板20进行涂装前处理,以使涂层均匀,同时不影响涂层的附着力。所述表面处理可以根据所述外钣金侧板20的材质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如无铬钝化处理、涂油处理等。所述涂漆处理是通过喷涂、刷涂等方式将油漆附着在所述外钣金侧板20表面。其中,为了提高装饰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定义选择所述油漆的粘度、厚度和颜色,以及描绘的图案。请一并参考图6、图7和图8,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似,所述制冷设备同样包括冷凝器220,所述箱体(图未示出)上第一口框211所在的第一侧面处设有与冷凝器220连接的第一散热板230,所述箱体上第二口框212所在的第二侧面处设有与冷凝器220连接的第二散热板240;所述第一口框211和第二口框220上设有吸水材料层;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散热板230和所述第一口框211之间的第一固定架25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散热板240和所述第二口框212之间的第二固定架260;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其不同在于,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散热板230一体成型的第一外钣金侧板201,以及与所述第二散热板240一体成型的第二外钣金侧板202。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散热板230与所述第一外钣金侧板201设计为一体成型的方式,以及将所述第二散热板240与所述第二外钣金侧板202设计为一体成型的方式,可以增加制作时的便利性,减少零件的数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钣金侧板201和第一散热板2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外钣金侧板202和第二散热板240之间还可以通过焊接、铝箔连接等方式相连。进一步地,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架250可以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架250一端直接与所述第一外钣金侧板201固定连接,另一端直接与所述第一口框11固定连接,从而连接在所述第一散热板230和所述第一口框211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架260的结构以及固定方式与所述第一固定架250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散热板230通过第一固定架250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口框211,所述第二散热板240通过第二固定架260将热量传递给第二口框212。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架250和所述第二固定架260也可以是非必要的,即所述第一口框211和第一散热板2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口框212和第二散热板240之间可以是不设置任何固定件,相互分离的设置;当然,所述第一口框211和第一散热板23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口框212和第二散热板240之间还可以是不通过任何固定件,采取直接接触的方式进行设置。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顶口框113和/或底口框114内侧的用于加热所述吸水材料层的加热装置(图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是,为提高在顶口框113和底口框114上设置的吸水材料的防凝露效果,可以在所述顶口框113和底口框114上设置加热装置,以使在顶口框113和底口框114上设置的吸水材料一直处于非饱和状态,从而能够持续吸收凝露水,提高制冷设备的使用性能。进一步地,所述吸水材料的孔隙内可以填有杀菌剂。可以理解的是,为避免所述吸水材料吸收水分后,滋生细菌等而影响制冷设备内食材的新鲜度,可以选择在吸水材料的孔隙内填加杀菌剂。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