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流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2642发布日期:2018-12-07 23:0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节流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节流装置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节流部件是制冷系统的关键部件,由于制冷系统对节流部件的控制精度要求较高,一般在节流部件节流前都会设置各种形式的过滤装置。当制冷系统中混入杂质时,杂质会随制冷剂在系统中循环,节流部件前的过滤网会有效的拦截相关杂质,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但是,当系统内混入的杂质较多或系统异常运转时系统中产生较多杂质时,杂质含量会超出过滤网的过滤能力,导致过滤网的脏堵、冷媒流动不畅,致使冷凝器压力增大,冷凝温度升高,系统性能下降、能效比降低,甚至不能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节流装置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节流装置,包括:主流道,所述主流道上形成有节流部和设在所述节流部沿节流方向之前的过滤部,所述过滤部用于对进入所述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和旁通管,连接在所述主流道上,且所述旁通管的入口设在所述过滤部之前,所述旁通管的出口设在所述过滤部之后、所述节流部之前。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节流装置,包括形成在主流道上的节流部和过滤部、以及连接在主流道上的旁通管,过滤部设置在节流部之前,旁通管的入口设在过滤部之前、旁通管的出口设在过滤部之后,也即旁通管与过滤部并接,这样当节流装置的过滤部出现脏堵,沿程阻力比通过旁通管通过的冷凝压力高时,制冷剂仍可通过旁通管进入节流部,这样既能有效的减少节流装置脏堵现象的产生,又可有效地避免由此而造成的冷凝压力与冷凝温度的升高,从而提高系统的能力和能效比。

具体而言,产品正常运行时,冷媒从过滤部流入,从节流部流出,过滤部对系统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保证杂质不堵塞节流部;当系统杂质过多,过滤部拦截的杂质超过一定的比例时,部分冷媒会通过旁通管流过,然后通过节流部进行节流,保证过滤部脏堵的情况下系统仍然能正常运行,也即确保当系统杂质异常、过滤部脏堵的情况下,节流装置仍然能够有效运行,降低节流装置失效的比例,提升系统可靠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节流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旁通管的内径小于所述主流道的内径,且所述旁通管的内径大于所述节流部的节流孔的孔径。

旁通管的内径小于主流道的内径,以确保当产品正常运行时,大部分冷媒会优先通过过滤部过滤再进入节流部,确保过滤部对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的过滤效果;旁通管的内径大于节流部的节流孔的孔径,以确保旁通管处冷媒的通流量,避免旁通管的内径过小导致冷媒的通流量过小,造成系统制冷或制热效率低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旁通管的内径在1.5mm~5mm的范围内。

将旁通管的内径控制在1.5mm~5mm的范围内,以避免旁通管的内径过大而导致不经过滤部过滤而直接经旁通管进入节流部的冷媒量增大,造成未经过滤的冷媒中的杂质阻塞节流部的节流孔的问题发生;并避免旁通管的内径过小而导致冷媒的通流量过小,造成系统制冷或制热效率低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旁通管位于所述主流道外侧,且所述旁通管的入口及出口均连接在所述主流道的侧壁上。

旁通管位于主流道外侧,且旁通管的入口和出口均连接在主流道的侧壁上,使得旁通管的接管更方便,整个节流装置的结构更简单;当然,也可将旁通管设置在主流道内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流道内设有辅助滤网,所述辅助滤网设在所述旁通管的出口之后、所述节流部之前。

在旁通管的出口之后、节流部之前增设辅助滤网,以对经旁通管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避免未经过滤的冷媒中的杂质堵塞节流部的节流孔的问题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节流装置包括管状阀体、位于所述阀体内的阀座以及安装在所述阀座上的节流阀芯,所述节流阀芯上形成有节流孔,所述阀体构造成所述主流道,所述阀体、所述阀座和所述节流阀芯共同构造成所述节流部;所述节流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阀体内的主滤网,所述主滤网设在所述节流阀芯之前,所述阀体和所述主滤网共同构造成所述过滤部。

节流部采用占用空间较小的节流阀芯,相较于占用空间较多、布置困难的毛细管节流,有效简化了生产工序,提升了节流装置的生产效率;主滤网安装在管状阀体内,与管状阀体共同构造成用于对进入节流阀芯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的过滤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滤网的端面向远离所述节流阀芯的方向凸出形成凸形滤网。

将主滤网设置成向远离节流阀芯的方向凸出的凸形滤网,以增大主流网与冷媒的接触面积,提升过滤速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主流道上形成有设在所述节流部沿节流方向之后的过滤部,以对沿节流方向的反方向进入所述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

在节流部之后设置过滤网,以在冷媒沿节流部节流方向的反方向流动时,对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防止冷媒中的杂质堵塞节流部的节流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节流部及所述过滤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节流部相对或相背设置,两个所述过滤部分设在两个所述节流部的两侧;所述旁通管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所述旁通管的入口设在一所述过滤部远离所述节流部的一侧、所述旁通管的出口设在所述过滤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节流部之间,另一所述旁通管的入口设在另一所述过滤部远离所述节流部的一侧、所述旁通管的出口设在所述过滤部和与其相邻的所述节流部之间。

通过设置两个节流部,其中一节流部用于对沿第一方向流动的冷媒进行节流,另一节流部用于对沿与第一方向反向流动的冷媒进行节流,从而实现制冷和制热时均能够通过该节流装置节流降压的作用;分设在两个节流部两侧的过滤部,用于分别对沿两个方向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旁通管的数量为两个,以在制冷和制热时均能够利用旁通管保证任一侧的过滤部脏堵时系统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节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因其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节流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空调器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节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阀体,2阀座,3节流阀芯,31节流孔,4主滤网,5辅助滤网,6旁通管,7主滤网,a节流部,b过滤部,c旁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节流装置和空调器。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节流装置,包括:主流道和旁通管6。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主流道上形成有节流部和设在节流部沿节流方向之前的过滤部,过滤部用于对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旁通管6连接在主流道上,且旁通管6的入口设在过滤部之前,旁通管6的出口设在过滤部之后、节流部之前。

如图1所示,图示中a框区域表示节流部,b框区域表示过滤部,c框区域表示旁通部,图中向上的箭头表示冷媒节流方向。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节流装置,包括形成在主流道上的节流部和过滤部、以及连接在主流道上的旁通管6,过滤部设置在节流部之前,旁通管6的入口设在过滤部之前、旁通管6的出口设在过滤部之后,也即旁通管6与过滤部并接,这样当节流装置的过滤部出现脏堵,沿程阻力比通过旁通管6通过的冷凝压力高时,制冷剂仍可通过旁通管6进入节流部,这样既能有效的减少节流装置脏堵现象的产生,又可有效地避免由此而造成的冷凝压力与冷凝温度的升高,从而提高系统的能力和能效比。

具体而言,产品正常运行时,冷媒从过滤部流入,从节流部流出,过滤部对系统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保证杂质不堵塞节流部;当系统杂质过多,过滤部拦截的杂质超过一定的比例时,部分冷媒会通过旁通管6流过,然后通过节流部进行节流,保证过滤部脏堵的情况下系统仍然能正常运行,也即确保当系统杂质异常、过滤部脏堵的情况下,节流装置仍然能够有效运行,降低节流装置失效的比例,提升系统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旁通管6的内径D小于主流道的内径A,且旁通管6的内径D大于节流部的节流孔31的孔径d。

如图1所示,图示中的D表示旁通管6的内径,A表示主流道的内径,d表示节流部的节流孔31的孔径。

旁通管6的内径小于主流道的内径,以确保当产品正常运行时,大部分冷媒会优先通过过滤部过滤再进入节流部,确保过滤部对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的过滤效果;旁通管6的内径大于节流部的节流孔31的孔径,以确保旁通管6处冷媒的通流量,避免旁通管6的内径过小导致冷媒的通流量过小,造成系统制冷或制热效率低的问题。

优选地,旁通管6的内径在1.5mm~5mm的范围内。

将旁通管6的内径控制在1.5mm~5mm的范围内,以避免旁通管6的内径过大而导致不经过滤部过滤而直接经旁通管6进入节流部的冷媒量增大,造成未经过滤的冷媒中的杂质阻塞节流部的节流孔31的问题发生;并避免旁通管6的内径过小而导致冷媒的通流量过小,造成系统制冷或制热效率低的问题;当然旁通管6的内径不限于上述具体限定,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旁通管6位于主流道外侧,且旁通管6的入口及出口均连接在主流道的侧壁上,形成如图1中c框区域所示的旁通部。

旁通管6位于主流道外侧,且旁通管6的入口和出口均连接在主流道的侧壁上,使得旁通管6的接管更方便,整个节流装置的结构更简单;当然,也可将旁通管6设置在主流道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流道内设有辅助滤网5,辅助滤网5设在旁通管6的出口之后、节流部之前。

在旁通管6的出口之后、节流部之前增设辅助滤网5,以对经旁通管6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避免未经过滤的冷媒中的杂质堵塞节流部的节流孔31的问题发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节流装置包括管状阀体1、位于阀体1内的阀座2以及安装在阀座2上的节流阀芯3,节流阀芯3上形成有节流孔31,阀体1构造成主流道,阀体1、阀座2和节流阀芯3共同构造成节流部。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节流装置还包括设在阀体1内的主滤网4,主滤网4设在节流阀芯3之前,阀体1和主滤网4共同构造成过滤部。

节流部采用占用空间较小的节流阀芯3,相较于占用空间较多、布置困难的毛细管节流,有效简化了生产工序,提升了节流装置的生产效率;主滤网4安装在管状阀体1内,与管状阀体1共同构造成用于对进入节流阀芯3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的过滤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优选地,如图1所示,主滤网4的端面向远离节流阀芯3的方向凸出形成凸形滤网。

将主滤网4设置成向远离节流阀芯3的方向凸出的凸形滤网,以增大主流网与冷媒的接触面积,提升过滤速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流道上形成有设在节流部沿节流方向之后的过滤部,以对沿节流方向的反方向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

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阀体1内设有位于节流阀芯3沿其节流方向之后的主滤网7,阀体1和主滤网7共同构造成过滤部。

在节流部之后设置过滤网,以在冷媒沿节流部节流方向的反方向流动时,对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防止冷媒中的杂质堵塞节流部的节流孔31。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节流部及过滤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节流部相对或相背设置,其中一节流部用于对沿第一方向流动的冷媒进行节流,另一节流部用于对沿与第一方向反向流动的冷媒进行节流,两个过滤部分设在两个节流部的两侧。

进一步地,旁通管6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旁通管6的入口设在一过滤部远离节流部的一侧、旁通管6的出口设在过滤部和与其相邻的节流部之间,另一旁通管6的入口设在另一过滤部远离节流部的一侧、旁通管6的出口设在过滤部和与其相邻的节流部之间。

通过设置两个节流部,其中一节流部用于对沿第一方向流动的冷媒进行节流,另一节流部用于对沿与第一方向反向流动的冷媒进行节流,从而实现制冷和制热时均能够通过该节流装置节流降压的作用;分设在两个节流部两侧的过滤部,用于分别对沿两个方向进入节流部之前的冷媒进行过滤;旁通管6的数量为两个,以在制冷和制热时均能够利用旁通管6保证任一侧的过滤部脏堵时系统仍然能够正常运行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节流装置,具体地,节流装置设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冷媒管路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节流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节流装置,通过在过滤部上并接旁通管,这样当节流装置的过滤部出现脏堵,沿程阻力比通过旁通管通过的冷凝压力高时,制冷剂仍可通过旁通管进入节流部,这样既能有效的减少节流装置脏堵现象的产生,又可有效地避免由此而造成的冷凝压力与冷凝温度的升高,从而提高系统的能力和能效比,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