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管路、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4532发布日期:2019-10-13 01:40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管路、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换热器管路、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换热器在进行换热时,管路中存在相变,为了达到更好的换热效果会采取一路主管分为多路管路或多路管路汇流到一路管路的形式,这样管路内的冷媒流体速度比较平稳,从而提高冷媒与管壁的表面传热系数,在换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换热能力。对于双排冷凝器两路分流来说,两路所处的前后排位置和风量的大小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实际测试中,通过在各管路上的热电偶发现,两路分流的冷中温差较大,温差达到1℃,换热不均匀,影响冷凝器的整体散热效果;同时在制热除霜的时候,总出管位置有残余结霜,影响制热效果。目前热泵空调在低温工况下运行时因冷凝器分路不均易结霜,制热效果差,影响用户使用效果及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管路、冷凝器及具有该冷凝器的空调,使得冷媒在冷凝器中的分布更加均匀。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换热器管路,所述换热器管路包括上管路和下管路,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均具有冷媒进液口和冷媒出液口,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的冷媒进液口相互连接,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的冷媒出液口也相互连接,所述换热器管路还包括二分管接口,所述二分管接口包括供冷媒流入的二分管入口,以及第一分支出口和第二分支出口,所述第一分支出口与上管路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支出口与下管路进液口连通。

较佳的,所述第一分支出口的管径大于第二分支出口的管径。

较佳的,所述上管路包括第一U管、第二U管、第三U管和第四U管,所述第一U管、第二U管、第三U管和第四U管在换热器上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且每个U管的下端口与与之相邻的U管的上端口连通。

较佳的,在换热器上、在所述第一U管的上方,还设置有上管路出液口,所述上管路出液口通过换热器内部的管路,与第一U管的上端口连通。

较佳的,在所述换热器上、在所述第四U管的下方,还设置有上管路进液口,所述上管路进液口通过换热器内部的管路,与第四U管的下端口连通。

较佳的,所述下管路包括第五U管、第六U管、第七U管和第八U管,所述第五U管、第六U管、第七U管和第八U管在换热器上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且每个U管的下端口与与之相邻的U管的上端口连通。

较佳的,在所述换热器上、在所述第五U管的上方,还设置有下管路出液口,所述下管路出液口通过换热器内部的管路,与第五U管的上端口连通;在所述换热器上、在所述第八U管的下方,还设置有下管路进液口,所述下管路进液口通过换热器内部的管路,与第八U管的下端口连通。

较佳的,所述换热器管路还包括出液汇液管,所述出液汇液管包括总出液口和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与上管路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接管与下管路出液口连通。

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使用前述的换热器管路。

一种空调,所述空调使用前述的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冷媒在冷凝器中的分布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管路切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管路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为进一步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给出了以下附图标记,并加以说明。

换热器1;上管路111;下管路112;上管路出液口10;上管路进液口101;下管路出液口102;下管路进液口103;第一U管11;第二U管12;第三U管13;第四U管14;第五U管15;第六U管16;第七U管17;第八U管18;二分管接口2;二分管入口21;第一分支出口22;第二分支出口23;第一竖直段231;反向弯曲段232;第二竖直段233;出液汇液管3;总出液口31;第一接管32;第二接管33。

通过上述附图标记说明,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实用新型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空调冷凝器,所述冷凝器包括换热器1,多根换热器管路插入到所述换热器1中,所述换热器1可以设计为散热翅片的形式。所述换热器管路包括上管路和下管路,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均具有冷媒进液口和冷媒出液口,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的冷媒进液口相互连接,所述上管路和下管路的冷媒出液口也相互连接。

具体的,所述上管路包括第一U管11、第二U管12、第三U管13和第四U管14,所述第一U管11、第二U管12、第三U管13和第四U管14在换热器上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且每个U管的下端口与与之相邻的U管的上端口连通,即第一U管11的下端口与第二U管12的上端口连通,第二U管12的下端口与第三U管13的上端口连通,第三U管13的下端口与第四U管14的上端口连通。

在所述换热器1上、在所述第一U管11的上方,还设置有上管路出液口10,所述上管路出液口10通过换热器1内部的管路,与第一U管11的上端口连通。

在所述换热器1上、在所述第四U管14的下方,还设置有上管路进液口101,所述上管路进液口101通过换热器1内部的管路,与第四U管14的下端口连通。

这样,当冷媒从上管路进液口101流入后,冷媒依次流经第四U管14、第三U管13、第二U管12、第一U管11,以及流经设置在换热器1中的连通第四U管14、第三U管13、第二U管12和第一U管11的管路,最后从上管路出液口10中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下管路包括第五U管15、第六U管16、第七U管17和第八U管18,所述第五U管15、第六U管16、第七U管17和第八U管18在换热器上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且每个U管的下端口与与之相邻的U管的上端口连通,即第五U管15的下端口与第六U管16的上端口连通,第六U管16的下端口与第七U管17的上端口连通,第七U管17的下端口与第八U管18的上端口连通。

在所述换热器1上、在所述第五U管15的上方,还设置有下管路出液口102,所述下管路出液口102通过换热器1内部的管路,与第五U管15的上端口连通。

在所述换热器1上、在所述第八U管18的下方,还设置有下管路进液口103,所述下管路进液口103通过换热器1内部的管路,与第八U管18的下端口连通。

这样,当冷媒从下管路进液口103流入后,冷媒依次流经第八U管18、第七U管17、第六U管16、第五U管15,以及流经设置在换热器1中的连通第八U管18、第七U管17、第六U管16和第五U管15的管路,最后从下管路出液口102中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管路还包括二分管接口2,所述二分管接口2包括供冷媒流入的二分管入口21,以及第一分支出口22和第二分支出口23,所述第一分支出口22与上管路进液口101连通,所述第二分支出口23与下管路进液口103连通。采用这样的连接方式,将冷媒通过二分管接口2的二分管入口21向冷凝器进行冷媒输送,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一分支出口22流入冷凝器的上管路,一部分冷媒通过第二分支出口23流入冷凝器的下管路,即可避免冷媒在一个管路部分在重力作用下过分堆积,造成冷凝器结霜不易融化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管路还包括出液汇液管3,所述出液汇液管3包括总出液口31和第一接管32和第二接管33,所述第一接管32与上管路出液口10连通,所述第二接管33与下管路出液口102连通。采用这样的连接方式,当流经冷凝器的冷媒分别从上管路和下管路流出后,再分别流经第一接管32和第二接管33,最后共同汇聚到总出液口31中流出冷凝器。

进一步的,在二分管接口2中,所述第一分支出口22的管径大于第二分支出口23的管径。这样,当冷媒以一定的压强流入二分管接口2的二分管入口21后,由于第一分支出口22的管径大于第二分支出口23的管径,这样,在相同的压强下,流过第一分支出口22的冷媒量大于流过第二分支出口23的冷媒量,也即,流入到上管路中的冷媒量要多于流入到下管路中的冷媒量。若不考虑冷媒重力的影响,此时,上管路中的冷媒量较下管路中的冷媒量多,冷凝器中的冷媒分布并不均衡,但当考虑到冷凝器中冷媒重力的影响后,由于冷媒重力的作用,可以认为位于上管路中的冷媒会有一部分流至位于低处的下管路中,当适当的调节冷媒压强、第一分支出口22的管径、第二分支出口23的管径等参数后,可以使冷媒在冷凝器中达到均匀分布的状态,即上管路和下管路中的冷媒量一致。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避免冷媒过多的堆积在冷凝器底部,造成在空调制热过程中,冷凝器底部结霜不易融化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支出口23包括第一竖直段231、反向弯曲段232和第二竖直段233,所述第一竖直段231和第二竖直段233分别与反向弯曲段232的两端连接,冷媒向上流动通过第一竖直段231,再经过反向弯曲段232进行反向后,通过第二竖直段233向下流动,流入下管路进液口103。由于反向弯曲段232的反向作用,使得能够进一步对流入第二分支出口23中的冷媒量进行限制,从而使得更多的冷媒从第一分支出口22中流入到位于冷凝器上部的上管路中。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综合设置反向弯曲段232的弯曲程度、第一分支出口22管径和第二分支出口23管径大小以及冷媒进液压强等参数,达到均衡分布冷凝器中冷媒的目的,从而使得在空调制热工作时,冷凝器底部不易结霜。

本实用新型中,“连通”一词表示的是管路之间具有相互的通路,使得冷媒能够在相互连通的管路之间流动,而并不限定连接管路的具体形式。图2中的虚线为示例性地展示出不同U管之间的连通关系,并不限定具体连接管路的长度、大小、类型等具体技术指标。

具体的,所述第一分支出口22的管径为:外径7mm,内径5.6mm;

所述第二分支出口23的管径为:外径6mm,内径4.8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使用前述任一一种换热器管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所述空调使用前述的冷凝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