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库专用制冷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3469发布日期:2019-06-26 01:33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库专用制冷机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库专用制冷机组。



背景技术:

制冷设备是冷库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冷库作为大量存储货物的设施,其面积较大,制冷设备在运行时,靠近蒸发器的位置制冷效果较好,冷库内的温度调节一般通过空气循环或自然扩散,造成了冷库内各处温差大,温度调节不均衡,且调节速度慢。

现有的制冷设备能耗较大,能源转化率低且设备维护运行的费用较高,给用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需要进一步降低能耗或提高能源转化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制冷效果好能源转化率高的冷库专用制冷机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库专用制冷机组,包括压缩机、油分离器、冷凝器、高压储液瓶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油分离器连接,所述油分离器与冷凝器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与高压储液瓶连接,所述高压储液瓶的出液口通过干燥过滤器和膨胀阀与蒸发器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有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液端连接有低压储液瓶,出气端连接至换热器的一次入口,所述换热器的一次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所述换热器的二次入口和二次出口与冷却水循环管道连接,所述低压储液瓶的出液口与所述高压储液瓶的进液口之间连接加压注液管道,所述加压注液管道上设有加压泵。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蒸发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两组蒸发管束,所述两组蒸发管束并联设置,壳体上设有分别与所述两组蒸发管束的入口和出口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膨胀阀连接,所述出气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内部还设有两组并列设置的“U”形支撑管,两组蒸发管束分别盘设在所述“U”形支撑管上,所述两组“U”形支撑管的开口相背设置,所述“U”形支撑管包括进气管口和出气管口,所述进气管口和出气管口分别与进风道和出风道连接;所述进气管口和出气管口的外管壁上设有若干个环形翅片,所述蒸发管束包括若干个环形蒸发管,所述环形蒸发管环绕在所述进气管口和出气管口外侧,且相邻两个环形翅片之间安装有一个环形蒸发管,所述环形蒸发管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U”形支撑管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与所述环形蒸发管的入口和出口连通的分流管和汇流管,所述分流管和汇流管分别与对应的蒸发管束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接。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内部还设有将所述两组“U”形支撑管分隔开的隔板,所述“U”形支撑管的两侧设有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侧和所述隔板上的固定支座。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U”形支撑管的进气管口和出气管口之间还设有管束支撑座,所述管束支撑座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环形蒸发管结合的支撑平台,所述两个支撑平台之间设有若干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的两端向外延伸至与所述进气管口和出气管口的管壁结合。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平台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容纳所述环形蒸发管的槽体。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环形蒸发管包括两个与所述“U”形支撑管结合的弯管,以及设置在所述两个弯管之间的直管,所述弯管和直管之间的结合处设有密封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压注液管道上以及与所述高压储液瓶的出液口连接的管道上均安装有电磁阀。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蒸发器中“U”形支撑管的进气管口和出气管口与风机的进风道和出风道连接,将冷库其他位置的空气通过风机送入蒸发器内部,加快了空气流通,加快了制冷速度;通过换热器与蒸发器的出口连接,将蒸发器中出来的冷气用于冷却水,提高了资源的转换率;低压储液瓶通过加压泵与高压储液瓶连接,将低压储液瓶内的制冷介质注入高压储液瓶,减少制冷介质的消耗,减少了设备维护运行的费用,减轻了用户的经济负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环形蒸发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缩机;2-油分离器;3-冷凝器;41-高压储液瓶;42-低压储液瓶;5-蒸发器;6-干燥过滤器;7-膨胀阀;8-气液分离器;9-换热器;11-冷却水循环管道;12-加压注液管道;13-加压泵;14-电磁阀;15-进风道;16-出风道;51-壳体;52-蒸发管束;521-环形蒸发管;521a-弯管;521b-直管;521c-密封件;522-分流管;523-汇流管;53-“U”形支撑管;531-进气管口;532-出气管口;533-环形翅片;54-隔板;55-固定支座;56-管束支撑座;561-支撑平台;562-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共同所示,一种冷库专用制冷机组,包括压缩机1、油分离器2、冷凝器3、高压储液瓶41和蒸发器5,压缩机1的出口与油分离器2连接,油分离器2与冷凝器3入口连接,冷凝器3的出口与高压储液瓶4连接,高压储液瓶41的出液口通过干燥过滤器6和膨胀阀7与蒸发器5的入口连接,蒸发器5的出口连接有气液分离器8,气液分离器8的出液端连接有低压储液瓶42,出气端连接至换热器9的一次入口,换热器9的一次出口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连接,换热器9的二次入口和二次出口与冷却水循环管道11连接,低压储液瓶42的出液口与高压储液瓶41的进液口之间连接加压注液管道12(见图1中虚线),加压注液管道12上设有加压泵13。

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至少是两台并联,其中一条运行,另一台备用。

为便于控制,加压注液管道12上以及与高压储液瓶41的出液口连接的管道上均安装有电磁阀14。

蒸发器5包括壳体51,壳体51内设有两组蒸发管束52,两组蒸发管束52并联设置,壳体上设有分别与两组蒸发管束52的入口和出口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膨胀阀7连接,出气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8连接。

壳体51内部还设有两组并列设置的“U”形支撑管53,两组蒸发管束52分别盘设在“U”形支撑管53上,两组“U”形支撑管53的开口相背设置,“U”形支撑管包括进气管口531和出气管口532,进气管口531和出气管口532分别与进风道15和出风道16连接。两个“U”形支撑管53分别连接一个风机,分别用于将冷库中不同位置的空气吹入蒸发器5中。

进气管口531和出气管口532的外管壁上设有若干个环形翅片533,蒸发管束52包括若干个环形蒸发管521,环形蒸发管522环绕在进气管口531和出气管口532外侧,且相邻两个环形翅片533之间安装有一个环形蒸发管521,环形蒸发管521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入口和出口,“U”形支撑管53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与环形蒸发管521的入口和出口连通的分流管522和汇流管523,分流管522和汇流管523分别与对应的蒸发管束52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连接。

壳体51内部还设有将两组“U”形支撑管53分隔开的隔板54,“U”形支撑管53的两侧设有固定安装在壳体51内侧和隔板54上的固定支座55。

“U”形支撑管53的进气管口531和出气管口532之间还设有管束支撑座56,管束支撑座5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且与环形蒸发管521结合的支撑平台561,两个支撑平台561之间设有若干个散热片562,散热片562的两端向外延伸至与进气管口531和出气管口532的管壁结合。

优选的,为增加接触面积,支撑平台561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容纳环形蒸发管521的槽体(图中未示出)。

环形蒸发管521包括两个与“U”形支撑管结合的弯管521a,以及设置在两个弯管521a之间的直管521b,弯管521a和直管521b之间的结合处设有密封件521c。

设备运行时,制冷介质通过压缩机1的出口到油分离器2,在进入冷凝器3中冷凝成液体存储在高压储液瓶41中,高压储液瓶41中的液体通过干燥过滤器6到膨胀阀7,通过节流气化,进入蒸发器5中,吸收空气的热量,使冷库降温,同时冷库中的风机通过进风道15和出风道16将冷库中的空气吹入蒸发器5中,加快降温速度,由蒸发器5出来的气体通过气液分离器8分流,液体存入低压储液瓶42中,气体通过换热器9对冷却循环水进行降温,由换热器9出来的气体进入压缩机1的吸气口完成一次循环。

当低压储液瓶42中的液体容量超过限制,开启加压注液管道12上的电磁阀14和加压泵13,将液体加压注入高压储液瓶41,以减少制冷介质的消耗。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