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冷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170326发布日期:2023-02-04 02:25阅读:50来源:国知局
冷藏冷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家电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常见冷藏冷冻装置的冷却室通常位于冷冻室的后方,压缩机仓位于冷冻室的后下部,冷冻室需要为压缩机仓让位,从而呈现异形,限制了冷冻室的进深。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将冷却室整体底置的冰箱,冷冻室处于冷冻室的下方,将对冷冻室后方空间的占用改为对冷冻室下方空间的占用,以缓解冷冻室的异形空间,且便于用户取放物品的操作。这类冰箱中,蒸发器水平地或倾斜地设置在冷却室内,风机设置于蒸发器的后侧。当冷冻室制冷时,冷冻室内的温度较高,蒸发温度较低,气流中的水分不断凝结在蒸发器的翅片上导致冷冻室内的湿度不断降低。当冷冻室停止制冷时,蒸发器温度升高,气流中的水分不再凝结在蒸发器的翅片上,冷冻室内的湿度缓慢提高,导致冷冻室内的湿度波动较大,不利于冷冻室内的食材保存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利用两个底置的蒸发器为储物间室制冷并避免储物间室湿度波动过大的冷藏冷冻装置。
5.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简化冷藏冷冻装置的结构和控制逻辑。
6.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两个底置的蒸发器为储物间室制冷并避免储物间室湿度波动过大的冷藏冷冻装置的控制方法。
7.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包括:
8.箱体,其内限定有储物间室以及相邻地位于所述储物间室下方的冷却室;
9.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却室内的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串联形成第一制冷支路,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串联形成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并联,所述冷凝器通过电控阀与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相连;
10.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且配置成驱动流经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后的气流流向所述储物间室;以及
11.湿度获取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储物间室内的湿度;其中
12.所述电控阀配置成根据所述储物间室内的湿度选择性地导通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之一、或同时导通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
13.可选地,所述储物间室为储藏温度低于零度的冷冻间室;且
14.所述箱体内还限定有位于所述冷冻间室上方的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的两端并联有分别用于为所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提供冷量的至少一个非冷冻支路,每个所述非冷冻支路均包括串联的非冷冻节流装置和非冷冻蒸发
器,每个非冷冻支路均通过所述电控阀与所述冷凝器相连;且
15.所述电控阀还配置成在所述冷冻间室的实测温度高于其设定温度时导通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以使得所述冷冻间室处于制冷状态、在任一所述非冷冻间室的实测温度高于其设定温度时导通与该非冷冻间室对应的非冷冻支路以使得该非冷冻间室处于制冷状态。
16.可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沿所述箱体的横向并排且间隔地设置于所述冷却室内,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且配置成将流经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后的气流送往所述储物间室。
17.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设置于所述蜗壳内的叶轮,所述蜗壳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且
18.所述蜗壳搁置于所述冷却室的底壁,所述蜗壳与所述冷却室的顶壁间隔设置,以在所述蜗壳的上方形成气流流动空间,所述蜗壳的顶部开设有吸风口。
19.可选地,所述风机包括蜗壳和设置于所述蜗壳内的叶轮,所述蜗壳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且
20.所述蜗壳通过支撑结构支撑在所述冷却室内的上部,所述蜗壳与所述冷却室的底壁间隔设置,以在所述蜗壳的下方形成气流流动空间,所述蜗壳的底部开设吸风口。
21.可选地,所述冷却室的底壁设置成在所述箱体的横向上沿由两边向中间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由前向后地倾斜向下延伸;
22.所述冷却室的后侧中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处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延伸至所述冷却室的外部,以通过所述排水口和所述排水管排出两个所述蒸发器产生的冷凝水。
23.可选地,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均包括用于流通制冷剂的换热管和穿设在所述换热管上的多个换热翅片;所述多个换热翅片沿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所述换热翅片均沿所述箱体的横向延伸;且
24.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均具有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前侧的最前端换热翅片和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后侧的最后端换热翅片;所述风机的吸风口在所述箱体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所述最前端换热翅片和所述最后端换热翅片之间。
25.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根据上述任一所述冷藏冷冻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26.在所述储物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获取所述储物间室内的湿度;
27.若所述储物间室内的湿度高于预设湿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控阀同时导通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以使得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分流至所述第一制冷支路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
28.若所述储物间室内的湿度低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湿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电控阀导通所述第二制冷支路并阻断所述第一制冷支路,以使得从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全部流向所述第二制冷支路。
29.可选地,所述冷却室内还设有用于对所述第一蒸发器进行化霜的加热装置;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30.当所述储物间室内的湿度低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湿度阈值时,启动所述加热装置,
以对所述第一蒸发器进行加热。
31.可选地,当所述储物间室内的湿度低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湿度阈值时,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32.提高所述风机的转速。
33.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具有相邻地位于储物间室下方的冷却室,即冷却室整体底置,冷却室内设有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和风机。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分别串接一节流装置形成两个并联的制冷支路,这两个制冷支路通过电控阀与冷凝器相连。当储物间室处于制冷状态时,若储物间室内的湿度较高,不需要对其进行加湿,为了提高制冷效率,电控阀可同时导通两个制冷支路,通过第一蒸发器和第二蒸发器同时提供冷却气流,若储物间室内的湿度较低,电控阀仅导通其中一个制冷支路,另一个未导通的制冷支路中的蒸发器温度回升,其上凝结的冰霜温度升高,因此可以对流经其的气流进行加湿。由此,在风机的驱动下,送往储物间室内的气流既包括经过其中一个蒸发器冷却后的冷却气流,也包括流经另一蒸发器后被加湿的高湿气流,在确保制冷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了储物间室内的湿度,避免了储物间室内的湿度在大范围内波动。
34.进一步地,上述邻接在冷却室上方的储物间室为冷冻间室,箱体内还限定有位于冷冻间室上方的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相应地,制冷系统还包括并联在两个制冷支路两端的至少一个非冷冻支路,每个非冷冻支路均通过电控阀与冷凝器相连。由此,可以通过电控阀控制每个制冷支路和每个非冷冻支路的通断,实现了通过一个电控阀同时控制多个储物间室的制冷状态切换、调节冷冻间室湿度等多方面的功能调节,不但简化了制冷系统的结构,而且还简化了冷藏冷冻装置的控制逻辑。
35.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6.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7.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38.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沿剖切面截取的示意性剖视图;
39.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40.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41.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沿剖切面截取剖视图后的示意性分解图;
42.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43.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本发明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沿剖切面截取的示意性剖视
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的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箱体10、制冷系统40和风机30。
45.箱体10其内限定有储物间室11以及相邻地位于储物间室11下方的冷却室12。也就是说,冷却室12处于箱体10的最底部。
46.制冷系统40包括压缩机41、冷凝器42、第一节流装置43、第二节流装置44以及设置在冷却室12内的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第一蒸发器21与第一节流装置43串联形成第一制冷支路401,第二蒸发器22与第二节流装置44串联形成第二制冷支路402,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并联,冷凝器42通过电控阀45与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相连。也就是说,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分别串接一节流装置形成两个并联的制冷支路,这两个制冷支路通过电控阀45与冷凝器42相连。
47.风机30设置于冷却室12内,且配置成驱动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流向储物间室11。也就是说,在正常制冷状态下,储物间室11通过位于其下方的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共同制冷。具体地,风机30可以设置在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下游,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上游。
48.特别地,冷藏冷冻装置1还包括湿度获取装置50,湿度获取装置50用于获取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具体地,湿度获取装置50可设置在储物间室11的后部,例如湿度获取装置50可设置在储物间室11与送风风道之间的风道隔板的朝向储物间室11的一侧。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湿度获取装置50也可设置在储物间室11的侧部。
49.电控阀45配置成根据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选择性地导通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之一、或同时导通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也就是说,电控阀45可以单独导通第一制冷支路401,此时,仅第一制冷支路401中有制冷剂流过,第二制冷支路402中没有制冷剂流过。电控阀45也可以单独导通第二制冷支路402,此时仅第二制冷支路402有制冷剂流过,第一制冷支路401没有制冷剂流过。
50.当储物间室11处于制冷状态时,若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较高,不需要对其进行加湿。此时,为了提高制冷效率,电控阀45可同时导通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通过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同时为储物间室11提供冷却气流,制冷效率较高。
51.在制冷过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温度相对于储物间室11内的温度要低,因此,储物间室11内的水蒸气不断凝结在蒸发器翅片上。随着制冷时间的延长,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逐渐降低,当降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对储物间室11进行加湿。此时,电控阀45仅导通其中一个制冷支路(可以为第一制冷支路401,也可以为第二制冷支路402),另一个未导通的制冷支路中的蒸发器温度回升,其上凝结的冰霜温度升高,气流流经该蒸发器时可带走一定的水分而被加湿。由此,在风机的驱动下,送往储物间室11内的气流既包括经过其中一个蒸发器冷却后的冷却气流,也包括流经另一蒸发器后被加湿的高湿气流,在确保制冷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了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避免了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在大范围内波动。
52.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储物间室11为储藏温度低于零度的冷冻间室。箱体10内还限定有位于冷冻间室上方的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17,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的两端并联有分别用于为上述至少一个非冷冻间室提供冷量的至少一个非冷冻支路403,每个非冷冻支路
403均包括串联的非冷冻节流装置46和非冷冻蒸发器47,每个非冷冻支路403均通过电控阀45与冷凝器42相连。也就是说,第一制冷支路401、第二制冷支路402和每个非冷冻支路403并联设置。
53.进一步地,电控阀45还配置成在冷冻间室的实测温度高于其设定温度时导通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以使得冷冻间室处于制冷状态、在任一非冷冻间室17的实测温度高于其设定温度时导通与该非冷冻间室17对应的非冷冻支路403以使得该非冷冻间室17处于制冷状态。
54.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电控阀45控制每个制冷支路和每个非冷冻支路403的通断,实现了通过一个电控阀45同时控制多个储物间室的制冷状态切换、调节冷冻间室湿度等多方面的功能调节,不但简化了制冷系统40的结构,而且还简化了冷藏冷冻装置1的控制逻辑。
55.具体地,非冷冻间室17可以为冷藏间室或变温间室。
5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沿箱体10的横向并排且间隔地设置于冷却室12内,风机30设置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且配置成将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后的气流送往储物间室11。
57.本发明将现有冷却室内体积较大的一个蒸发器替换成体积相对较小的两个蒸发器,在保证整体制冷能力不减小的前提下,在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形成中部空间,利用该中部空间来放置风机30,避免风机30占用冷却室12的后部空间,由此,冷却室12和邻接在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之间的风道盖板14的后部不需要因避让风机30的吸风口而设置较大的倾斜角度,使得相邻地位于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的底部更加平整,避免了该储物间室11内形成异形空间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当储物间室11内设置抽屉13时,抽屉13的后部也比较平整,储物空间更大,并且不影响用户的感官体验。
58.可见,本发明不仅仅是对蒸发器数量的简单替换,而是通过将一个蒸发器改变为两个蒸发器后,对两个蒸发器和风机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布局来解决现有技术中风道盖板后部倾斜角度较大而影响储物间室的储存空间和用户使用体验的问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箱体10内的气流流动路径上,风机30位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下游。也就是说,风机30将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气流吸入,并向储物间室11送出。基于风机30位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的结构,将风机30设置在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下游,气流由不同的方向流入风机30,并由风机30朝同一方向送出,风机30的出风口可直接与一条送风风道相连。此时,只需要设置具有一个叶轮的风机即可,且不需要复杂的风道辅助,结构比较简单。
60.可以理解的是,用于与气流换热的蒸发器,必然要求其具有足够大的换热面积,因此,通常情况下,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体积要大于风机30的体积。基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与风机30的体积差,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形成的中部空间的尺寸要大于风机30的尺寸,中部空间已然具有用于为风机30的吸风口让位的空间,不需要再对风道盖板14进行倾斜或抬高等设计即可确保风机30的正常吸风。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尺寸优选大致相同。
61.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沿剖切面截取剖视图后的示意性分解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30包括蜗壳31和设置于蜗壳31内的叶轮32,蜗壳31在竖直方向
上的厚度小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在竖直方向上的厚度。也就是说,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形成的中部空间能够为风机30提供位于其上部或位于其下部的让位空间,以允许风机30的吸风口形成在其顶部或底部。形成在风机30顶部或底部的吸风口处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且不朝向任何一个蒸发器,吸风口与两个蒸发器之间的路径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均匀地接收来自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气流,从而促使气流均匀地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
62.进一步地,蜗壳31搁置于冷却室12的底壁,也就是说,蜗壳31直接通过冷却室12的底壁支撑。蜗壳31与冷却室12的顶壁间隔设置,由此,可以在蜗壳31的上方形成气流流动空间。蜗壳31的顶部开设有吸风口311,从而确保流经两个蒸发器20后的气流顺畅地进入吸风口311。
63.优选地,风机30的吸风口311在竖直方向上所处的高度设置成位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部或中部以下,以在吸风口311的上方形成足够大的气流流动空间,减小气流流动阻力,从而便于较多的气流更加顺畅地被吸入到吸风口311。
64.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蜗壳31通过支撑结构124支撑在冷却室12内的上部,蜗壳31与冷却室12的底壁121间隔设置,由此可在蜗壳31的下方形成气流流动空间。蜗壳31的底部开设吸风口311,从而确保流经两个蒸发器20后的气流顺畅地进入吸风口311。具体地,支撑结构124可以包括垂直于冷却室12的底壁向上延伸的支撑柱、或位于冷却室12后侧的支撑筋。
65.优选地,风机30的吸风口311在竖直方向上所处的高度设置成位于蒸发器20在竖直方向上的中部或中部以上,以在吸风口311的下方形成足够大的气流流动空间,减小气流流动阻力,从而便于较多的气流更加顺畅地被吸入到吸风口311。
66.由此可见,本发明将风机30的吸风口311开设在蜗壳31的顶部或底部,可以利用蜗壳31和蒸发器20的厚度差确保风机30顺畅地吸风,而不需要对风道盖板14进行抬高或倾斜,避免缩小储物间室11的空间大小。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室12的底壁121设置成在箱体10的横向上沿由两边向中间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由前向后地倾斜向下延伸。由此,可以在冷却室12最后端的横向中部形成最低点。冷却室12的后侧中部开设有排水口122,排水口122处连接有排水管123,排水管123延伸至冷却室12的外部,以通过排水口122和排水管123排出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产生的冷凝水。由于排水口122位于冷却室12的后侧中部,即排水口122处于冷却室12的最低点。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产生的冷凝水滴落到冷却室12的底壁121后,向冷却室12的中后方流动,最终汇集在处于最低点的排水口122处,再通过连接在排水口122处的排水管123排出。由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共用一个排水口122,减少了排水口的开设数量和排水管123的数量,结构比较简单。并且,排水口122处于冷却室12的最后端,还缩短了排水管123的延伸路径,提高了其结构稳定性。
68.进一步地,箱体10的后侧底部限定有压缩机仓19,压缩机仓19内设有蒸发皿60,排水管123延伸至蒸发皿60,以将冷却室12内产生的冷凝水导流至蒸发皿60中。具体地,压缩机41和冷凝器41可设置在压缩机仓19中,蒸发皿60可以邻近压缩机41和/或冷凝器42设置,以利用压缩机41和/或冷凝器42的热量使蒸发皿60中收集的冷凝水蒸发。
6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均包括用于流通制冷剂的换热管
211和穿设在换热管211上的多个换热翅片212。多个换热翅片212沿箱体10的进深方向间隔排布,且每个换热翅片212均沿箱体10的横向延伸。由此,相邻两个换热翅片212之间的间隙沿横向延伸,从回风口141(开设在风道盖板14上)进入冷却室12的回风气流可沿多个换热翅片212之间的间隙流向风机30,减小了气流流动阻力,提高了气流与换热翅片212之间的换热效果。
7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均具有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前侧的最前端换热翅片和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后侧的最后端换热翅片。风机30包括蜗壳31和设置于蜗壳31内的叶轮32,蜗壳31的顶部或底部开设有吸风口311,吸风口311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处于最前端换热翅片和最后端换热翅片之间。由此,风机30运行时产生的负压可以比较均匀地作用于两个蒸发器20的前部区域和后部区域,从而促使回风气流均匀地流经两个蒸发器前部的换热翅片和两个蒸发器后部的换热翅片,提高了回风换热的均匀性。
71.优选地,吸风口311在箱体10的进深方向上处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在该方向上的中部,以使得回风气流更加均匀地流经两个蒸发器前部的换热翅片和两个蒸发器后部的换热翅片,回风气流与蒸发器20之间的换热效果最佳。
7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均水平放置在冷却室12内,由此,处于冷却室12和邻接在冷却室12上方的储物间室11之间的风道盖板14处于水平状态,尽可能地扩大了该储物间室11的储物空间,提高了视觉美观效果。
7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之间形成的中部空间足够容纳风机30,因此,风机30可水平地设置在冷却室12内,风机30的叶轮绕竖直延伸的转轴旋转,便于风机30的支撑和固定。
7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均以与水平面成预设夹角的倾斜状态设置在冷却室12内,该预设夹角的角度较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稍稍倾斜,既不会大幅度增加冷却室12的高度,又便于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上的冷凝水流下。
7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冷藏冷冻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1。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冷藏冷冻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
76.步骤s10,在储物间室11处于制冷状态时,获取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
77.步骤s20,判断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是否高于预设湿度阈值,若是,则转步骤s30,若否,则转步骤s40;
78.步骤s30,控制电控阀45同时导通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以使得从冷凝器42流出的制冷剂分流至第一制冷支路401和第二制冷支路402;
79.步骤s40,控制电控阀45导通第二制冷支路402并阻断第一制冷支路401,以使得从冷凝器42流出的制冷剂全部流向第二制冷支路402。
80.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在确保制冷这一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了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避免了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在大范围内波动。
81.可以理解的是,当储物间室11处于制冷状态时,风机30保持持续运行。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冷却室12内还设有用于对第一蒸发器21进行化霜的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低于或等于预设湿度阈值时,启动加热装置,以对第一蒸发器21进行加热。
83.也就是说,在上述步骤s40中,除了控制电控阀45导通第二制冷支路402并阻断第一制冷支路401之外,还可以同时启动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能够促使第一蒸发器21上的冰霜温度升高,从而有效地对气流进行加湿。为了避免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较多地进入储物间室11,加热装置可以按照预设的时间周期交替地启动和停止,每次均短暂地启动加热,既可以起到提高第一蒸发器21温度的作用,又不会产生过多的热量传递至气流,有效地避免了对储物间室11的温度产生影响。
84.具体地,加热装置可以为嵌设在第一蒸发器外表面的加热丝。
85.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储物间室11内的湿度低于或等于预设湿度阈值时,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还包括:提高风机30的转速。
86.也就是说,在上述步骤s40中,除了控制电控阀45导通第二制冷支路402并阻断第一制冷支路401之外,还可以同时提高风机30的转速。
87.当第一制冷支路401被阻断后,制冷剂不再流经第一蒸发器21,只有第二蒸发器22参与换热,此时,提高风机30的转速,可以提高气流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的速度,从而促使更多的气流流经第一蒸发器21和第二蒸发器22,使得流经第一蒸发器21后产生的高湿气流的量增加,并加快了气流与第二蒸发器22之间的换热,从而提高了储物间室11的制冷效果和加湿速率。
88.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发明涉及的冷藏冷冻装置1包括但不限于冰箱,还其还可以包括冰柜、冷藏箱、冷藏柜等其他具有类似于冷藏或冷冻储物功能的装置。
89.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前”、“后”、“顶”、“底”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冷藏冷冻装置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不见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90.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