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321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冷媒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媒蒸发器,它用减压手段流入的气液二相的冷媒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冷媒并冷却空气。
近几年,对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构成致冷循环的一部分的冷媒蒸发器有以下的要求,即,安装在装置壳中的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厚度要缩小;与装置壳中的空气流动方向正交的宽度和高度要扩大;以及由冷媒蒸发器吹出来的空气的吹出温度分布要均一。此外,与冷媒蒸发器一起构成致冷循环的其他的致冷循环装置的配置位置的关系上,最好在冷媒蒸发器的一个侧面的同一方向上设置冷媒入口部和冷媒出口部。
为了满足上述的要求,在日本专利申请实开平7-12778号公报中提出一种冷媒蒸发器100。如图10所示,在以往的冷媒蒸发器100中,由上部罐101和冷媒蒸发流路102以及下部罐103形成的冷媒流路管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多重层叠从而形成风下侧热交换部104,由上部罐105和冷媒蒸发流路106以及下部罐部107形成的冷媒流路管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多重层叠从而形成风上侧热交换部108。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该风下侧热交换部104和该风上侧热交换部108相互重合,并在冷媒蒸发器100的一个侧面的同一方向上设置了冷媒入口部109和冷媒出口部110。
在上述的冷媒蒸发器100中,通过连通部111连通了上部罐101的右端侧和上部罐105的右端侧,并冷媒入口部形成在上部罐101的左端侧上,冷媒出口部形成在上部罐105的左端侧上。隔板112,113设置在上述多重上部罐部101,105的大约为中间部的位置上,将冷媒蒸发流路102,106隔开成两部分,从而形成了左右两分开的冷媒流路。
即,从冷媒入口部109流入在风下侧热交换部104的左侧的上部罐101中的冷媒通过左侧的冷媒蒸发流路102,下部罐103,右侧的冷媒蒸发流路102,右侧的上部罐101,连通部111,风上侧热交换部108的右侧的上部罐105,右侧的冷媒蒸发流路106,下部罐107,左侧的冷媒蒸发流路106以及左侧的上部罐105,流出于冷媒出口部110。
然而,在这种冷媒蒸发器100中,通过上部罐101,105单方向流入的冷媒分配于各冷媒蒸发流路102,105上。所以,靠重力的影响,上部罐101,105的前侧(罐中冷媒流动的上侧)上连接的冷媒蒸发流路中冷媒容易流入,相反,上部罐101,105的下侧上连接的冷媒蒸发流路中冷媒难易流入。此外,从下部罐103,107流入在各冷媒蒸发流路102,106上的冷媒先流入于下部罐103,107的深处(罐中的冷媒流动的下侧)之后上流在冷媒蒸发流路102,106中,从而下部罐103,107的深处上连接的冷媒蒸发流路102,106中冷媒容易流入。
如图10所示,在冷媒蒸发器100中,风上侧热交换部108和风下侧热交换部104相对重合形成的冷媒蒸发流路102和冷媒蒸发流路106中的冷媒的上下流动方向互相相反,所以风上侧热交换部108中的冷媒的偏流状态与风下侧热交换部104的冷媒的偏流状态几乎相似,从而这里存在由冷媒蒸发器100吹出来的空气温度的分布不均匀问题。
鉴于前述的现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媒蒸发器,它能够控制由蒸发流路中的冷媒偏流状态引起的吹出温度不均匀的现象。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中,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的风上侧第1蒸发流路和风下侧第2蒸发流路中的部分两蒸发流路中,流动在其内部的冷媒的上下流动方向相一致,并且分别连接该两蒸发流路的第1罐和第2罐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互相相反。因此,当从冷媒蒸发器的外侧空气流动方向上看冷媒的流动时,第1蒸发流路中流动的冷媒的偏流和第2蒸发流路中流动的冷媒的偏流互相处在补充的状态。
即,在第1蒸发流路和第2蒸发流路中,液冷媒容易流路的蒸发流路群和液冷媒难易流入的蒸发流路群处在对称的位置上。从而,空气流动方向的前后重合的位置上设置的第1蒸发流路和第2蒸发流路中难易冷却空气的部分不会重合在一起,因此能够控制通过多重第1蒸发流路的外侧和多重的第2蒸发流路的外侧吹出来的空气的吹出温度不均匀的现象。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左右二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的斜视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左右二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简图;图3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一对成型的金属板的斜视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冷媒蒸发器的第1,第2热交换部的右侧蒸发流路群中的冷媒的状态的简图;图5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冷媒蒸发器的第1,第2热交换部的左侧蒸发流路群中的冷媒的状态的简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左右二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的斜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左右三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简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左右四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简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单一型(不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简图;图10是表示以往的左右二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简图;图11是表示冷媒蒸发器的其他实施例的斜视图;图12是表示冷媒蒸发器的其他实施例的斜视图;图13是冷媒蒸发器的侧面图;图14是冷媒蒸发器的侧面图;图15是表示冷媒蒸发器的变形例的斜视图。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1实施例)图1-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表示本发明的左右二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图2表示该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图3表示该冷媒蒸发器中的一对成型的金属板。
左右二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1(以下略称为冷媒蒸发器)是构成车辆用空调装置等致冷循环蒸发器的一种层叠型热交换器。在冷媒蒸发器1中,流动在蒸发器内部的冷媒和通过该蒸发器的外侧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冷媒并冷却空气。冷媒蒸发器1安装在车辆的车室前侧设置的空调罐等装置壳中,并对空气的流动方向直交地设置该冷媒蒸发器。冷媒蒸发器1由空气的流动方向的下侧(后侧)上配置的风下侧热交换部(热交换器主体,蒸发器主体)2和该风下侧热交换部2的空气流动方向的上侧(前侧)上邻接地配置的风上侧热交换部(热交换器主体,蒸发器主体)3构成。
该风下侧热交换部2和风上侧热交换部3包括有对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水平方向)上多重层叠的一对成型的金属板4;为了提高冷媒和空气间的热交换效率(传热效率)在每邻接的一对成型的金属板4之间配置的多层的波纹状金属薄片5;为了加强风下侧热交换部2和风上侧热交换部3而设置的端板6和侧板7。这些部件在炉中钎焊从而得到一体成型的冷媒蒸发器。
下面,根据图1-图3详细地说明一对成型的金属板4。由热传导性良好的铝合金制成的薄板状的金属板经过加压成型从而得到一对成型的金属板。在一对成型的金属板4中的任何一面的金属板上形成有通过钎焊接合在另一面的金属板上的大致为长方形状的接合部11和将该接合部11区划成两个I字型的凹部12,13的区划部14以及其他部件。
用一对成型的金属板4,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下侧上形成风下侧流路管20,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侧上形成风上侧流路管30。在风下侧流路管20的内部中形成有由一对成型的金属板4的空气下侧的I字型的凹部12之间的空间所构成的第2蒸发流路21,在风上侧流路管30的内部中形成有由一对成型的金属板4的空气上侧的I字型的凹部13之间的空间所构成的第1蒸发流路31。
比第1蒸发流路31,冷媒的流动方向的上侧的位置上设置有第2蒸发流路21。该第2蒸发流路21是对液相成分占多的气液二相的冷媒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冷媒的冷媒通路。在成型金属板4的形成第2蒸发流路21的面(相对面)上可以设置作为传热促进部的多数的凸部(突起部)和内金属薄片,从而使冷媒通过第2蒸发流路21的通路宽度方向上的面积扩大。
比第2蒸发流路21,冷媒的流动方向的下侧上的位置上设置有第1蒸发流路31。该第1蒸发流路31是对气相成分占多的气液二相的冷媒和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冷媒的冷媒通路。在成型金属板4的形成第1蒸发流路31的面(相对面)上可以设置作为传热促进部的多数的凸部(突起部)和内金属薄片,从而使冷媒通过第1蒸发流路31的通路宽度方向上的面积扩大。
第2上部罐部22形成在上述的风下侧流路管20的上端部上,即,第2蒸发流路21的上侧上,第2下部罐部23形成在上述的风下侧流路管20的下端部上,即,第2蒸发流路21的下侧上。同样地,第1上部罐部32形成在上述的风上侧流路管30的上端部上,即,第1蒸发流路31的上侧上,第1下部罐部33形成在上述的风上侧流路管30的下端部上,即,第1蒸发流路31的下侧上。
连通邻接的风下侧流路管20的椭圆形状的连通部221,231分别形成在第2上部罐部22和第2下部罐部23中。连通邻接的风上侧流路管30的椭圆形状的连通部321,331分别形成在第1上部罐部32和第1下部罐部33中。所以,在一对成型的金属板中,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有相对称的形状,风下侧半部分和风上侧半部分也有相对称的形状。此外,按照风下侧流路管20的排列方向(层叠方向)将第2上部罐部22多重层叠在风下侧热交换部2的上端部上,从而形成图1所示的第2上部罐24。同样地,按照风下侧流路管20的排列方向(层叠方向)将第2下部罐部23多重层叠在风下侧热交换部2的下端部上,从而形成图1所示的第2下部罐25。
在第2下部罐25的宽度方向(层叠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上设置有隔板27。用该隔板27,多重的第2下部罐部23分割成二个下端罐分割群23a,23b(参照图2)。在第2下部罐25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上邻接设置的两个风下侧流路管20的第2下部罐部23的侧壁上没有设置连通孔231从而形成的隔壁就是该隔板27。用隔板27将多重的第2蒸发流路21也分割成第1蒸发流路群21a(参照图2)和第2蒸发流路群21b(参照图2)的两部分(分割成偶数),即,该隔板27起倒风下侧蒸发流路的分割手段的作用。
此外,按照风上侧流路管30的排列方向(层叠方向)将第1上部罐部32多重地层叠在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上端部上,从而形成图1所示的第1上部罐34。同样地,按照风上侧流路管30的排列方向(层叠方向)将第1下部罐部33多重地层叠在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下端部上,从而形成图2所示的第1下部罐35。
在第1上部罐34的宽度方向(层叠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上设置有隔板36。用该隔板36,多重的第1上部罐部32分割成二个上端罐分割群32a,32b(参照图2)。在第1上部罐34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上邻接设置的两个风上侧流路管30的第1上部罐部32的侧壁上没有设置连通孔321从而形成的隔壁就是该隔板36。用隔板36将多重的第1蒸发流路31也分割成第1蒸发流路群31a(参照图2)和第2蒸发流路群31b(参照图2)的两部分(分割成偶数),即,该隔板36起倒风上侧蒸发流路的分割手段的作用。
下部罐分割群23a构成冷媒蒸发器1的冷媒入口部。冷媒的入口导管15连接在最右端的风下侧流路管20的第2下部罐部23上。在入口导管15内形成有入口流路15a,通过该入口流路15a连通冷媒蒸发器1的风下侧热交换部2和图上没有表示的减压装置(例如,膨胀阀,毛细管,测流孔)。
上部罐分割群32a构成冷媒蒸发器1的冷媒出口部。冷媒的出口导管16连接在最右端的风上侧流路管30的第1上部罐部32上。在出口导管16内形成有出口流路16a,通过该出口流路16a(参照图2)连通冷媒蒸发器1的风上侧热交换部3和图上没有表示的冷媒压缩机的吸入口。所以,由冷媒蒸发器1的同一侧面上延伸的入口导管15和出口导管16可以安装在发动机室的一个侧面上。
下面,根据图1详细地说明端板6和侧板7。用铝合金等金属板形成端板6。该端板6连接在风下侧热交换部2和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最左端上。与下部罐分割群23b中的最左端的第2下部罐部23的连通孔231以及上部罐分割群32b中的最左端侧的第1上部罐部32的连通孔321相连通的椭圆形状的连通孔41,42分别形成在该端板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上。
用铝合金等金属板形成侧板7。在侧板7上形成有通过加压一体地成型的多重向外侧的助条部43(本实施例中有4条)。当侧板7接合在端板6上时,多重的连通路44(本实施例中有4条)形成在助条部43的内侧面和端板6的外侧面之间。该连通部44是本发明的一个特点。通过连通部44能连通第2下部罐25的下部罐分割群23b和第1上部罐34的上部罐分割群32b,同时形成使冷媒从第2下部罐25向第1上部罐34流动的单一方向流路。
用风下侧热交换部2的内部中的隔板27形成风下侧冷媒流路A,用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内部中的隔板36形成风风上侧冷媒流路B。
如图2所示,从入口导管15的入口流路15a流入的冷媒通过风下侧热交换部2的风下侧冷媒流路A,即,通过多重的风下侧下部罐部23的下部罐分割群23a,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21中的第1蒸发流路群21a,多重的风下侧上部罐部22,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21中的第2蒸发流路群21b以及多重的风下侧下部罐23中的下部罐分割群23,冷媒流入在连通路44中。
从连通路44流入的冷媒通过风上侧冷媒流路B,即,通过多重的风上侧上部罐部32的上部罐分割群32b,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31中的第2蒸发流路群31b,多重的风上侧下部罐部33,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31中的第1蒸发流路群31a以及多重的风上侧上部罐32中的上部罐分割群32a,冷媒流出于出口导管16内的出口流路16a。
(第1实施例的作用)下面,根据图1-图5简单地说明本实施例的冷媒蒸发器1的作用。
当冷媒通过减压装置时断热膨胀的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的冷媒通过入口导管15内的入口流路15a流入在多重风下侧下部罐部23中的下部罐分割群23a中。流入于下部罐分割群23a内的冷媒分配在多重风下侧蒸发流路21的第1蒸发流路群21a中。
如图4所示,由液体冷媒的惯性力,流动于下部罐分割群23a内的冷媒中的液体冷媒靠里边流入,相反气体冷媒靠前边流入。所以,液体冷媒容易流入于第1蒸发流路群21a中的靠里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相反气体冷媒容易流路于第1蒸发流路群21a中的靠前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
因此,当冷媒流动在第1蒸发流路群21a的内侧并空气通过风下侧流路管20的外侧时,流动于靠里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的冷媒比流动于靠前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的冷媒有良好的热交换效率。
从而,通过液体冷媒和空气的热交换,容易冷却流入在第1蒸发流路群21a中的靠里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的外侧上的空气。相反,难以冷却流入在第1蒸发流路群21a中的靠前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的外侧上的空气。
由于第1蒸发流路群21a内流动的冷媒和外侧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以其中的部分液体冷媒进行蒸发。从而,液相成分多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冷媒流入在多重风下侧上部罐部22中。然后,流入于左半部分的各风下侧上部罐部22中的冷媒分配在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的第2蒸发流路群21中。
如图5所示,由液体冷媒的重力,流动于左半部分的各风下侧上部罐部22内的冷媒中的液体冷媒靠前边流入,相反气体冷媒靠里边流入。所以,液体冷媒容易流入于第2蒸发流路群21b中的靠前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相反气体冷媒容易流路于第2蒸发流路群21b中的靠里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
因此,当冷媒流动在第2蒸发流路群21a的内侧并空气通过风下侧流路管20的外侧时,流动于靠前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的冷媒比流动于靠里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内的冷媒有良好的热交换效率。
从而,通过液体冷媒和空气的热交换,容易冷却流入在第2蒸发流路群21b中的靠前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的外侧上的空气。相反,难以冷却流入在第2蒸发流路群21b中的靠里边的各风下侧蒸发流路21的外侧上的空气。
由于第2蒸发流路群21a内流动的冷媒和外侧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以其中的部分液体冷媒进行蒸发。从而,液相成分稍微多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冷媒流入在多重风下侧上部罐部22中的上部罐分割群22b内。然后,通过连通路45流入在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上部罐分割群32b中。流入于上部罐分割群32b内的冷媒分配在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的第2蒸发流路群31b中。
如图5所示,与左半部分的各风下侧上部罐部22中的状态相同,流动在上部罐分割群32b内的冷媒中的液体冷媒靠前边流入,相反气体冷媒靠里边流进。所以,液体冷媒容易流入于第2蒸发流路群31b中的靠前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相反气体冷媒容易流路于第2蒸发流路群31b中的靠里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
因此,当冷媒流动在第2蒸发流路群31b内侧并空气通过风下侧流路管20的外侧时,流动于靠前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的冷媒比流动于靠里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的冷媒,有良好的热交换效率。
从而,通过液体冷媒和空气的热交换,容易冷却流入在第2蒸发流路群31b中的靠前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的外侧上的空气。相反,难以冷却流入在第2蒸发流路群31b中的靠里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的外侧上的空气。
由于第2蒸发流路群21b内流动的冷媒和外侧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以其中的部分液体冷媒进行蒸发。从而,气相成分较多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冷媒流入在多重的风上侧下部罐部33中。然后,流入于右半部分的各风上侧下部罐部33中的冷媒分配在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的第1蒸发流路群31a中。
如图4所示,与下部罐分割群23a的状态相同,流动在右半部分的各风上侧下部罐部33中的冷媒中的液体冷媒靠里边流入,相反气体冷媒靠前边流入。所以,液体冷媒容易流入于第1蒸发流路群31a中的靠里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相反气体冷媒容易流入于第1蒸发流路群31a中的靠前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
因此,当冷媒流动在第1蒸发流路群31a内侧并空气通过各风上侧流路管30的外侧时,流动于靠里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的冷媒比流动于靠前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内的冷媒有良好的热交换效率。
从而,通过液体冷媒和空气的热交换,容易冷却流入在第1蒸发流路群31a中的靠里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的外侧上的空气。相反,难以冷却流入在第1蒸发流路群31a中的靠前边的各风上侧蒸发流路31的外侧上的空气。
由于第1蒸发流路群31a内流动的冷媒和外侧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以其中的液体冷媒进行蒸发变成过热蒸气(过热气体)。过热蒸气通过多重的风上侧上部罐部中的上部罐分割群32a之后,从出口导管16的出口流路16a流出。由出口流路16a流出的过热蒸气通过图上没有表示的冷媒导管吸入在冷媒压缩机的吸入口中。
(第1实施例的效果)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冷媒蒸发器中1,在风下侧热交换部2和风上侧热交换部3上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位上,将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和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分割成两部分。其中,风下侧热交换部2的第1蒸发流路群21a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与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第1蒸发流路群31a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同。并且,风下侧热交换部2的第2蒸发流路群21b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与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第2蒸发流路群31a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相同。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1蒸发流路群21a中的容易流入液冷媒并良好地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2a与第1蒸发流路群31a中的容易流入液冷媒并良好地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3a相对称。同样地,第1蒸发流路群21a中的难易流入液冷媒并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2c与第1蒸发流路群31a中的难易流入液冷媒并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3c相对称。
如图5所示,第2蒸发流路群21b中的容易流入液冷媒并良好地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2b与第2蒸发流路群31b中的容易流入液冷媒并良好地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3b相对称。同样地,第2蒸发流路群21b中的难易流入液冷媒并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2d与第2蒸发流路群31a中的难易流入液冷媒并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3d相对称。
在本发明中,空气流动方向的前后重合的位置上设置了风下侧热交换部2和风上侧热交换部3,所以在空气流动的前后方向上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领域不会重合在一起。其结果,能够防止通过热交换冷却的空气温度的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从而本实施例的冷媒蒸发器1能够产生吹出温度分布为均匀的空气。
(第2实施例)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左右二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
在第2实施例的冷媒蒸发器1中,风下侧热交换部2的风下侧下部罐25和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风上侧上部罐34相连通,并通过连通部冷媒从风下侧热交换部2向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单一方向流动。作为连通部能用圆形状,C字形状,V字形状等连通管17,连通管17接合在平板状的侧板7的外侧面上。在该连通管17的内部或连通管17和侧板7之间形成有连通路(图上没有表示)。通过该连通路,连通侧板7的下端部的风下侧上形成的连通孔(图上没有表示)和侧板的上端部的风上侧上形成的连通孔(图上没有表示)。
(第3实施例)图7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左右三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
在第3实施例中,将本发明适用在左右三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以下略称为冷媒蒸发器)1中。在冷媒蒸发器1上设有作为连通部的连通路45。通过该连通路45,连通风下侧上部罐24和风上侧下部罐35,并使冷媒从风下侧热交换部2向风上侧热交换部3的方向流动。
在风下侧热交换部2中,设置有将多重风下侧上部罐部22分割成两个上部罐分割群22a,22b的隔板26,并设置有将多重风下侧下部罐部23分割成两个下部罐分割群23a,23b的隔板27。用隔板26,27,将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分割成三部分的第1,第2以及第3蒸发流路群21a-21c。
在风上侧热交换部3中,设置有将多重风上侧上部罐部32分割成两个上部罐分割群32a,32b的隔板36,并设置有将多重风上侧下部罐部33分割成两个下部罐分割群33a,33b的隔板37。用隔板36,37,将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分割成三部分的第1,第2以及第3蒸发流路群31a-31c。
在第3实施例的风下侧热交换部2中,从入口流路15a流入的冷媒通过风下侧冷媒流路A,即,通过下部罐分割群23a,第1蒸发流路群21a,上部罐分割群22a,第2蒸发流路群21b,下部罐分割群23b,第3蒸发流路群21c以及上部罐分割群22b流入在连通路45中。
此外,从连通路45流入的冷媒通过风上侧冷媒流路B,即,通过下部罐分割群33b,第3蒸发流路群31c,上部罐分割群32b,第2蒸发流路群31b,下部罐分割群33a,第1蒸发流路群31a以及上部罐分割群32b流出于出口流路16a。
(第4实施例)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左右四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
在第4实施例中,将本发明适用在左右四分割型的冷媒蒸发器(略称冷媒蒸发器)1中。在冷媒蒸发器1的风下侧热交换部2上设有将多重风下侧上部罐部22分割成两个上部罐分割群22a,22b的隔板26并设有将多重风下侧下部罐部23分割成三个下部罐分割群23a-23c的隔板27,28。用隔板26-28,将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分割成第1-第4蒸发流路群21a-21d。
在风上侧热交换部3中,设置有将多重风上侧上部罐部32分割成三个上部罐分割群32a-32c的隔板36,38,并设置有将多重风上侧下部罐部33分割成两个下部罐分割群33a,33b的隔板37。用隔板36-38,将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31分割成第1-第4蒸发流路群31a-31c。
在第4实施例的风下侧热交换部2中,从入口流路15a流入的冷媒通过风下侧冷媒流路A,即,通过下部罐分割群23a,第1蒸发流路群21a,上部罐分割群22a,第2蒸发流路群21b,下部罐分割群23b,第3蒸发流路群21c,上部罐分割群22b,第4蒸发流路群21d以及下部罐分割群23流入在连通路44中。
此外,从连通路44流入的冷媒通过风上侧冷媒流路B,即,通过上部罐分割群32c,第4蒸发流路群31d,下部罐分割群33b,第3蒸发流路群31c,上部罐分割群32b,第2蒸发流路群31b,下部罐分割群33a,第1蒸发流路群31a以及上部罐分割群32b流出于出口流路16a。
(第5实施例)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不分割罐的单一型的冷媒蒸发器中的冷媒的流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的风下侧热交换部2中,从入口流路15a流入的冷媒通过风下侧冷媒流路A,即,通过多重风下侧下部罐部23,多重风下侧蒸发流路21以及多重风下侧上部罐部22流入在连通路45中。流入在连通路45中的冷媒通过风上侧冷媒流路B,即,通过多重风上侧下部罐部33,多重风上侧蒸发流路31以及多重风上侧上部罐部32流出于出口流路16a。
(其他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将发明适用在一种层叠型冷媒蒸发器1中。经过多重地层叠由一对成型的金属板4构成的扁平流路管从而形成该冷媒蒸发器1。此外,本发明可以适用散热片管式冷媒蒸发器中,又可以适用于扁平管内设有多重的冷媒通路的多流式冷媒蒸发器中。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将冷媒蒸发器1的宽度方向设在地面的水平方向上,将冷媒蒸发器1的高度方向设在与该水平方向相正交的垂直方向上,并且将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和风上侧蒸发流路31设置在垂直方向上,从而使冷媒流动在冷媒蒸发器1的垂直方向。然而,冷媒蒸发器1的高度方向可以偏离于该垂直方向,并且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21和风上侧蒸发流路31可以设置在偏离于垂直方向的位置上,从而流动在冷媒蒸发器1中的冷媒偏离于垂直方向。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冷媒入口部形成在多重的风下侧下部罐部23中的下部罐分割群23a上,冷媒出口部形成在多重的风上侧上部罐部32中的上部罐分割群32上。然而,冷媒入口部可以形成在分割多重的风下侧上部罐部22中的冷媒流动方向的最上游侧的上部罐分割群22a上,冷媒出口部可以形成在分割多重的风上侧下部罐部22中的冷媒流动方向的最下游侧的下部罐分割群33a上。
此外,用隔板,将第1蒸发流路可以分割成偶数的蒸发流路群,将第2蒸发流路可以分割成奇数的蒸发流路群。在这种情况下,第1蒸发流路和第2蒸发流路重合的流路中的部分流路上,冷媒的上下流动方向相一致。此外,冷媒的入口部和出口部分别形成在第1罐和第2罐的上侧上,或分别形成在第1罐和第2罐的下侧上。
(其他的实施例)在图1-图9上所示的冷媒蒸发器中,入口导管15和出口导管16设在相互离开的位置上。然而,如图11所示,用侧板50可以使入口通路和出口通路接近,用椭圆状的接头部件51可以使入口导管15和出口导管16集约在侧板50的上侧上。
如图12所示,入口导管15和出口导管16也可以集约在侧板50的中心部上。在这种情况下,接头部件51的长边可以倾斜地接续(参照图13),或可以横方向地接续(参照图14)。
此外,如图15所示,入口导管15和出口导管16可以延伸并突出在冷媒蒸发器的正面上或背面上。
在上述的本发明中,结合其中的特定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提出的本发明的主要主张和范围,对本发明特定实施例的各种修正和改变显然可以进行。
权利要求
1.一种冷媒蒸发器,它蒸发蒸发流路内的冷媒并冷却通过所述蒸发流路之间的外侧空气,所述的冷媒蒸发器,包括在内侧中冷媒流动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重并列的第1蒸发流路,它排列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外侧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方向上;分别连接所述的多重第1冷媒流路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的,所述的第1冷媒流路的排列方向上形成的第1罐;在内侧中冷媒流动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重并列的第2蒸发流路,它排列在大致垂直于所述外侧空气的流动方向的方向上并邻接在所述第1蒸发流路的外侧空气流动方向的下侧上;分别连接所述的多重的第2冷媒流路的上端侧和下端侧的,所述的第2冷媒流路的排列方向上形成的第2罐;连通第1蒸发流路和第2蒸发流路的连通路,其中,在所述外侧空气流动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的所述多重的第1蒸发流路和所述多重的第2蒸发流路中的部分两蒸发流路中,冷媒上下流动的方向相一致,并且分别连接所述的两蒸发流路的所述的第1罐和第2罐中冷媒的流动方向互相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罐由连接所述第1蒸发流路的上端侧的第1上部罐和连接所述第1蒸发流路的下端侧的第1下部罐构成,所述的第2罐由连接所述第2蒸发流路的上端侧的第2上部罐和连接所述第2蒸发流路的下端侧的第2下部罐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2下部罐的一端侧上形成有引进冷媒的流入口,所述的第1上部罐的一端侧上形成有排出冷媒的流出口,由所述的流入口流入在所述的第2下部罐中的冷媒从下向上的方向流入在所有的第2蒸发流路中,通过所述的连通路,第2上部罐中的冷媒流入在第1下部罐中,从下向侧的方向通过所有的第1蒸发流路流入在第1上部罐中的冷媒通过所述的流出口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2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上部罐内配置的将所述的第1上部罐分割成多部分罐的隔板部件,所述的第2下部罐内配置的将所述的第2下部罐分割成多部分的隔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用所述的隔板部件分别分割所述的第1上部罐和所述的第2下部罐形成的小罐的数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用所述的隔板部件将所述的第1上部罐和所述的第2下部罐分别分割成二个小罐。
7.根据权利要求5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用所述的隔板部件将所述的第1上部罐和所述的第2下部罐分别分割成二个小罐,用所述的隔板部件将所述的第1下部罐和所述的第2上部罐分别分割成二个小罐。
8.根据权利要求5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用所述的隔板部件将所述的第1上部罐和所述的第2下部罐分别分割成三个小罐,用所述的隔板部件将所述的第1下部罐和所述的第2上部罐分别分割成二个小罐。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何一项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2下部罐的一端侧上形成有引进冷媒的流入口;所述的第1上部罐的一端侧上形成有排出冷媒的流出口,用所述的连通路连通所述的第2下部罐的另一端侧和所述第1上部罐的另一端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在所述的外侧空气流动方向上所有的所述的多重第1蒸发流路以及所有的所述的多重第2蒸发流路互相重合,每重合的流路中流动的冷媒的上下流动方向相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4的冷媒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1蒸发流路分割成偶数的蒸发流路群,所述的第2蒸发流路分割成奇数的蒸发流路群。
全文摘要
在风下侧热交换部的多重的风下侧蒸发流路和风上侧热交换部的多重的风上侧蒸发流路宽度方向的大致中间部上,用隔板将它们分别分割成二部分,用连通路连通风下侧下部罐和风上侧上部罐,所以,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前后重合地设置的风下侧热交换部和风上侧热交换部之间,空气流动的前后方向上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部分不会重合在一起。其结果,在风下侧热交换部和风上侧热交换部之间难易冷却空气的热交换部分相对称,从而不会发生由冷媒蒸发器吹出来的空气的温度不均匀的现象。
文档编号F25B39/02GK1157904SQ96122650
公开日1997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1996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1995年10月20日
发明者鸟越荣一, 下谷昌宏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