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013208阅读:来源:国知局
可以设定)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不断地逐步变大,直至排气温度达到90°为止;当排气温度过低时,例如排气温度小于85° (此值可以设定)时,电子膨胀阀开度不断地逐步变小,直至排气温度达到85°为止。本实施例中,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动作采用PCB电路板(未图示)控制,该PCB电路板通过接收温度感应装置的温度信号以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大小。该电子膨胀阀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阀组件7亦可以采用其它阀结构,只需能够根据压缩机I的排气温度以控制开度即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阀组件7亦可以采用其他节流装置,比如热力膨胀阀或者电磁阀加毛细管等,其均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00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不需要采用带有补气口的压缩机1,也不需要采用经济器等结构,通过采用连接管6、阀组件7以及带有换热管5的气液分离器4的结构即可达到降低压缩机I的排气温度的目的,因而其制造过程更简单,成本更低。
[0034]使用如上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由于所述制冷系统采用连接管6以及阀组件7的结构,工作时,气态或液态的冷媒能够从冷凝器2流经换热管5并通过连接管6进入气液分离器4中,由于气液分离器4的出口和压缩机I的回气口相连,使得气态冷媒能够直接进入压缩机I的回气口,进而使得压缩机I的输气量增加,最终能够达到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的目的。
[0035]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二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之一的制冷系统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增加了储液器10的结构,该储液器10连接在冷凝器2的出口与换热管5的入口之间。采用该储液器10的结构,能够用于贮藏、缓冲制冷剂,有效地防止液态制冷剂流入压缩机I而产生液击,以起到保护压缩机I的作用。
[0036]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三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之二的制冷系统所不同之处在于储液器10的安装位置。本实施例中,该储液器10连接在换热管5的出口与节流装置8的入口之间,且连接管6的入口端连接在换热管5与储液器10之间,也即该连接管6的入口端与换热管5的出口相连通。
[0037]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四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之二的制冷系统所不同之处在于储液器10的安装位置。本实施例中,该储液器10连接在换热管5的出口与节流装置8的入口之间,且连接管6的入口端连接在储液器10与节流装置8之间,也即该连接管6的入口端与储液器10的出口相连通。
[0038]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五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之一的制冷系统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省略了四通阀9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以及气液分离器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制冷回路。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与实施例之一相比,其结构较为简单,同样能够达到降低压缩机I的排气温度的目的。
[0039]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六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之二的制冷系统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省略了四通阀9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以及气液分离器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制冷回路。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与实施例之二相比,其结构较为简单,同样能够达到降低压缩机I的排气温度的目的。
[0040]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七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之三的制冷系统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省略了四通阀9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以及气液分离器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制冷回路。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与实施例之三相比,其结构较为简单,同样能够达到降低压缩机I的排气温度的目的。
[0041]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八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与实施例之四的制冷系统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省略了四通阀9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以及气液分离器4通过管道连接形成制冷回路。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与实施例之四相比,其结构较为简单,同样能够达到降低压缩机I的排气温度的目的。
[004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I)、冷凝器(2)、蒸发器(3)以及气液分离器(4);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冷凝器(2)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并置于所述气液分离器(4)内的换热管(5)、以及连接在所述换热管(5)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4)的入口的连接管¢),以及安装在所述连接管(6)上的阀组件(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4)与所述换热管(5)为一体化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组件(7)为电子膨胀阀;所述电子膨胀阀的温度感应装置放置在所述压缩机(I)的排气管的外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4)与所述压缩机(I)为分离式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冷凝器⑵的出口与所述换热管(5)的入口之间的储液器(1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换热管(5)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的节流装置(8)。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换热管(5)的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8)的入口之间的储液器(1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入口端与所述换热管(5)的出口相连通。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入口端与所述储液器(10)的出口相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I)、所述冷凝器(2)、所述蒸发器(3)以及所述气液分离器(4)通过四通阀(9)连接形成制冷回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气液分离器(4)、连接在冷凝器(2)与蒸发器(3)之间的换热管(5)、以及连接在换热管(5)的出口与气液分离器(4)的入口的连接管(6),以及安装在连接管(6)上的阀组件(7)。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制冷系统采用连接管以及阀组件的结构,工作时,气态或液态的冷媒能够从冷凝器流经换热管并通过连接管进入气液分离器中,由于气液分离器的出口和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使得气态冷媒能够直接进入压缩机的回气口,进而使得压缩机的输气量增加,最终能够达到降低压缩机的排气温度的目的。
【IPC分类】F25B1/00
【公开号】CN204665732
【申请号】CN201520369991
【发明人】苏一强
【申请人】苏一强
【公开日】2015年9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5月2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