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8119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膜技术废水处理设备,具体为一种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背景技术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会引起水质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某些藻类过度繁殖,其它生物生 长受到影响,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导致水质恶化并影响到其使用功能。
生物脱氮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废水脱氮技术。硝化工艺虽然能把氨氮转化为硝酸盐, 消除氨氮的污染,但不能彻底消除氮污染。而反硝化工艺虽然能根除氮素的污染,但不能直 接去除氨氮。因此,传统生物脱氮工艺通常由硝化工艺和反硝化工艺组成。由于参与的菌群 不同和工艺运行参数不同,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需要在两个隔离的反应器中进行,或者在 时间或空间上造成交替缺氧和好氧环境的同一个反应器中进行,因此,需要外加回路进行污 泥和硝化液回流或增加时间、空间序列控制系统,增加了动力消耗和运行费用,给实际操作 带来不便。此外,硝化菌群增殖速度慢且难以维持较高生物浓度,造成传统活性污泥系统总 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有机负荷较低,有机物处理效率不高,增加了基建投资和运行成本。
本发明通过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内部结构的改进,实现反应器内硝化液从好氧区到缺氧 区的内循环流动,减少了外部回流带来的动力消耗,简化了系统流程,同时,利用微生物在 悬浮填料上的固着生长,实现了水力停留时间和固体停留时间的分离,保证了硝化细菌的停 留增殖,縮短了水力停留时间,提高了反应器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处理效率高,可实现有机物和营养元素 N同步高效去除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为一种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分为缺氧区(11) 和好氧区(12),其间由三'层组合穿孔板(4)隔开,穿孔板顶部设置高度调节螺栓(13),用 于组合穿孔板孔率调节。反应器内部填充聚丙烯悬浮填料(10)。缺氧区前端底部安装潜流泵 (2),中间设置导流板(3),在潜流泵的推动作用下,缺氧区内形成顺时针水力环流;在好 氧区后端底部安装曝气头(6),中间设置导流板(5),在曝气的作用下,好氧区内形成逆时 针水力环流。在两区对向环流带动下,混合液从好氧区内循环回流到缺氧区,高效去除有机 物的同时,实现营养元素N的硝化反硝化脱除。反应器前端底部设置进水口 (1),后端顶部 设置溢流堰(7)和出水口 (8),底部设置排泥口 (9)。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中间隔板由三层组合穿孔板组成,三层穿孔板穿孔率均为25%,孔的大小和位置对应,左右两层穿孔板固定,中间穿孔板可通 过顶部高度调节螺栓调节升降,通过中间穿孔板和左右穿孔板的错动,调节组合穿孔板的孔 率范围为0%-25%,从而控制混合液从好氧区到缺氧区的回流比。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辉在于反应器内部填充聚丙烯悬浮填料, 填充比40%-60%。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缺氧区前端底部安装潜流泵, 中间设置导流板,在潜流泵的推动作用下,缺氧区内形成顺时针水力环流。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缺氧区导流板将缺氧区分为升流区和 回落区,升流区和回落区体积比2: 3。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好氧区后端底部安装曝气头, 中间设置导流板,在曝气的作用下,好氧区内形成逆时针水力环流。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好氧区导流板将好氧区分为升流区和 回落区,升流区和回落区体积比2: 3。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反应器缺氧区和好氧区对向环流带 动下,混合液从好氧区内循环回流到缺氧区。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反应器无需外加从好氧区到缺氧区 的外循环混合液回流回路。
上述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在高效去除有机物的同时,可 实现营养元素N的硝化反硝化脱除。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结构图。
l-进水口, 2-潜流泵,3-缺氧区导流板,4-三层组合穿孔隔板,5-好氧区导流板,6-曝气 头,7-溢流堰,8-出水口, 9-排泥口, 10-聚丙烯悬浮填料,11-缺氧区,12-好氧区,13-组合 穿孔板孔率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例方式
废水从进水口 (1)进入反应器缺氧区(11),在缺氧环境下,通过悬浮填料(10)上生 物膜异养微生物的作用,有机物得到初步降解;同吋,生物膜中大量聚集的反硝化细菌,利 用从好氧区回流的混合液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氧化分解有机碳源,使有机 物浓度进一步降低。之后,废水通过组合穿孔板(4)进入好氧区(12)。此时,废水有机物 浓度已经很低,异养微生物增殖缓慢,硝化细菌占据优势,硝化作用明显,废水中氨氮被氧 化为硝酸盐、亚硝酸盐,通过反应器内对向环流内循环,穿过组合穿孔板(4)回流到缺氧区(12)经反硝化脱除。最终,废水中有机物和营养元素N得到高效去除,处理水经溢流堰(7) 由出水口 (8)排出。
实施例1:
利用上述实施方式处理模拟废水。反应器尺寸为D20cmxL40cmxH40cm,有效容积 30L,填料填充比40%,缺氧段潜流泵流量2.0L/min,好氧段曝气量l.O L/min,调节组合穿孔 板孔率为15%,在平均进水COD 295.5 mg/L, NH/-N 37.08 mg/L, TN 39.90 mg/L条件下,调 节反应器进水流量IO L/h,水力停留时间3h,反应器獐定运行l个月,平均出水COD 18.19mg/L, NH/-N 5.07 mg/L, TN6.08mg/L,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分别为COD 93.8%, NH/-N 86.3%, TN 84.8%。
实施例2:
利用上述实施方式处理模拟废水。反应器尺寸为D20cmxL40cmxH40cm,有效容积 30L,填料填充比60%,缺氧段潜流泵流量3.0L/min,好氧段曝气量2.0 L/min,调节组合穿孔 板孔率为2%,在平均进水COD 297.0 mg/L, NH4+-N 36.70 mg/L, TN 39.20 mg/L条件下,进 水流量3.75L/h,水力停留时间8h,反应器稳定运行l个月,出水COD 14.19mg/L, NH4+-N3.44 mg/L, TN4.33mg/L,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分别为COD 95.2%, NH4+-N90.6%, TN89.0%。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分为缺氧区(11)和好氧区(12),其间由三层组合穿孔板(4)隔开,穿孔板顶部设置高度调节螺栓(13),用于组合穿孔板孔率调节。反应器内部填充聚丙烯悬浮填料(10)。缺氧区前端底部安装潜流泵(2),中间设置导流板(3),在潜流泵的推动作用下,缺氧区内形成顺时针水力环流;在好氧区后端底部安装曝气头(6),中间设置导流板(5),在曝气的作用下,好氧区内形成逆时针水力环流。在两区对向环流带动下,混合液从好氧区内循环回流到缺氧区,高效去除有机物的同时,实现营养元素N的硝化反硝化脱除。反应器前端底部设置进水口(1),后端顶部设置溢流堰(7)和出水口(8),底部设置排泥口(9)。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中间隔板由三层 组合穿孔板组成,穿孔率15%,孔位置对应,左右两层穿孔板固定,中间穿孔板可通过 顶部高度调节螺栓调节升降,通过中间穿孔板和左右穿孔板的错动,调节组合穿孔板的 孔率范围0%-15%,从而控制混合液从好氧区到缺氧区的回流比。
3、 根据权利要求1、 2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内部 填充聚丙烯悬浮填料,填充比40%-60%。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缺氧区 前端底部安装潜流泵,中间设置导流板,在潜流泵的推动作用下,缺氧区内形成顺时针 水力环流。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缺氧区导流板将缺 氧区分为升流区和回落区,升流区和回落区体积比2: 3。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好氧区 后端底部安装曝气头,中间设置导流板,在曝气的作用下,好氧区内形成逆时针水力环 流。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好氧区导流板将好 氧区分为升流区和回落区,升流区和回落区体积比2: 3。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7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反应器缺氧 区和好氧区对向环流带动下,混合液从好氧区内循环回流到缺氧区。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在反应器无需外加 从好氧区到缺氧区的外循环混合液回流回路。
10、 根据权利要求1至9所述的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在高效去除有机物的同时,可实现营养元素N的硝化反硝化脱除。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反应器分为缺氧区11和好氧区12,中间由三层组合穿孔板4隔开,组合穿孔板4顶部设置孔率调节螺栓13,用于孔率调节。反应器内部填充悬浮填料10。缺氧区12前端底部安装潜流泵2,中间设置导流板3,在潜流泵2的推动作用下,缺氧区12内形成顺时针水力环流;好氧区11后端底部安装曝气头6,中间设置导流板5,在曝气的作用下,好氧区11内形成逆时针水力环流。在两区对向环流带动下,混合液从好氧区11内循环回流到缺氧区12,高效去除有机物的同时,实现营养元素氮的硝化反硝化脱除。反应器前端底部设置进水口1,后端顶部设置溢流堰7和出水口8,底部设置排泥口9。反应器结构紧凑,处理效率高。
文档编号C02F3/30GK101565238SQ20091014799
公开日2009年10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2日
发明者宋永会, 崔晓宇, 彭剑峰, 鹏 袁, 邱光磊 申请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