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反应池及其脱氮除磷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38590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生化反应池及其脱氮除磷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化反应池及其脱氮除磷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的污水脱氮除磷工艺繁多,以AAO、氧化沟和SBR三大系列工艺为主,其 中AAO系列工艺以其构造简单,出水稳定,控制方便等优点,成为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 的首选工艺。 AAO系列工艺应用广泛,形式多样,常见的有AAO、倒置AAO、改良AAO、 Bardenpho、约堡工艺、UCT、 MUCT、 Step-feed工艺等。
(l)AAO AAO是AAO系列工艺的传统构型,是许多改良工艺的起点和基础,该工艺主要 由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和二沉池组成,在正常污水处理条件下,AAO可以取得较好 的脱氮除磷效果,但当进水碳氮比比较低时,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污泥回流的硝化液 会抑制的聚磷菌释磷过程,影响生物除磷效果。
(2)UCT UCT由南非开普敦大学开发,主要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较淡废水中的硝酸盐进 入厌氧接触区时的影响。UCT法与AAO相似,但有两点不同回流活性污泥是回流到 缺氧段,而不是回流到好氧段;而内回流则是由缺氧段回流到厌氧段。活性污泥回流到 缺氧段去,就不会有硝酸盐进入厌氧段,从而增进了磷在厌氧段中的吸收。但是由于混 合液浓度较低,UCT必须保持较长的厌氧停留时间。UCT除磷效果好,但是回流较多, 反应停留时间也较长。
(3)Step-feed工艺 Step-feed工艺由于分点进水,使工艺的前段形成较高的污泥浓度,提高了系统 的反应速率,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完成污染物的去除,节约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由于 Step-feed工艺由多段AO串联而成,因此不需要内回流就可以获得很好的脱氮效果,有效 节约了运行的能耗。Step-feed工艺脱氮效果很好,出水N03-N浓度可小于8mg/L,但是 TP去除效果不佳,尤其在进水碳氮比低时,出水TP浓度偏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设费用省、运行能耗低、出水水质好的生化
反应池,以解决目前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偏大,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的问题,能够对污 水处理领域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生化 反应池由厌氧区、第一缺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第三缺氧区、 第三好氧区7个生化单元依次串联而成,厌氧区的输入端接进水,第三好氧区的输出端 接沉淀池,沉淀池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第一缺氧区末端回流至厌氧区。厌氧区输出端分流至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工艺,以解决目前污水处理厂占 地面积偏大,脱氮除磷效果不稳定的问题,能够对污水处理领域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提 供技术支撑。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脱氮除磷工艺,其特征在于 其生化处理段由厌氧区、第一缺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第三缺 氧区、第三好氧区这7个生化处理单元依次串联而成,进水先进入厌氧区与污泥混合反 应,厌氧区出水按一定的比例分成3股分别进入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 区,第三好氧区出水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由沉淀池回流0.5 l.O倍进水流量的污 泥入第一缺氧区,再由第一缺氧池末端回流0.75 1.5倍进水流量的混合液进入厌氧池。 厌氧区和缺氧区通过搅拌保持活性污泥的悬浮状态,好氧区通过曝气保持活性污泥的悬 浮状态。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了分点进水的模式,污 水处理效率高,运行所需的水力停留时间少;污水经过厌氧区后再分流至各缺氧区,使 聚磷菌优先利用碳源,确保系统的除磷能力;混合液交替经过缺氧区、好氧区,在不需 要硝化液回流的情况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脱氮效果,节省了运行的能耗;沉淀池污泥回 流至第一缺氧区,硝酸盐被反硝化去除,第一缺氧区末端混合液回流至厌氧区,可避免 硝酸盐对厌氧环境的影响,确保聚磷菌优先充分利用进水碳源。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 一种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生化反应池由厌氧区1、第一缺氧区 2、第一好氧区3、第二缺氧区4、第二好氧区5、第三缺氧区6、第三好氧区7这7个生 化单元依次串联而成,厌氧区l的输入端接进水,第三好氧区7的输出端接沉淀池8,沉 淀池8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2,第一缺氧区2末端回流至厌氧区1。厌氧区l输出端分 流至第一缺氧区2、第二缺氧区4和第三缺氧区6。 利用该生化反应池的脱氮除磷工艺,进水先进入厌氧区与污泥混合反应,厌氧 区出水按一定的比例分成3股分别进入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第三好 氧区出水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由沉淀池回流0.5 1.0倍进水流量的污泥入第一缺 氧区,再由第一缺氧池末端回流0.75 1.5倍进水流量的混合液进入厌氧池。厌氧区和 缺氧区通过搅拌保持活性污泥的悬浮状态,好氧区通过曝气保持活性污泥的悬浮状态。
污水处理厂进水经过预处理后首先进入厌氧区,在厌氧区与第一缺氧区末端回 流过来的污泥进行混合,聚磷菌利用VFA合成PHB并释放出溶解性正磷酸盐,厌氧区出 水按4 : 3 : 3比例分成三股,分别进入第一缺氧区2、第二缺氧区4、第三缺氧区6。 沉淀池8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2,与第一缺氧区2进水混合反应,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 被反硝化去除,再由第一缺氧区2末端回流部分混合液至厌氧区1,可确保厌氧区聚磷菌释磷过程不受硝酸盐的干扰。第一缺氧区2的出水进入第一好氧区3,在第一好氧区3中 主要进行有机物去除、氨氮硝化和聚磷菌吸收磷等过程。第一好氧区3出水进入第二缺 氧区4,与第二缺氧区4的进水进行反硝化反应,去除第一好氧区3产生的硝酸盐。第二 缺氧区4的出水进入第二好氧区5,在第二好氧区5中主要进行有机物去除、氨氮硝化和 聚磷菌吸收磷等过程。第二好氧区5出水进入第三缺氧区6,与第三缺氧区6的进水进 行反硝化反应,去除第二好氧区5产生的硝酸盐,缺氧区和好氧区的交替出现使本工艺 在没有硝化液回流的情况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第三缺氧区的出水进入第三好 氧区,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溶解性正磷酸盐。第三好氧区7出水至沉淀 池8,在进行泥水分离后,出水从沉淀池上部的堰口流出,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 2,剩余污泥由沉淀池底部排出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泥线。各个生化反应池停留时间厌氧 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 2h;每组缺氧、好氧区的停留时间相同,为2.5 3.5h;每组缺 氧、好氧区的缺氧、好氧停留时间比例相同,通常控制在(0.5 1) : 1。
文中提及的7个生化单元本身为现有技术,因此对其本身的结构和设置不再赘 述。
权利要求
一种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生化反应池由厌氧区、第一缺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第三缺氧区、第三好氧区依次串联而成,厌氧区的输入端接进水,第三好氧区的输出端接沉淀池,沉淀池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第一缺氧区末端回流至厌氧区。
2. 根据权利1所要求的生化反应池,其特征在于厌氧区输出端分流至第一缺氧区、第 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
3. —种脱氮除磷工艺,其特征在于其生化处理段由厌氧区、第一缺氧区、第一好氧 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第三缺氧区、第三好氧区这7个生化处理单元依次串联 而成,进水先进入厌氧区与污泥混合反应,厌氧区出水分成3股分别进入第一缺氧区、 第二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第三好氧区出水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由沉淀池回流 0.5 l.O倍进水流量的污泥入第一缺氧区,再由第一缺氧池末端回流0.75 1.5倍进水流 量的混合液进入厌氧池。
4. 根据权利1所要求的脱氮除磷工艺,其特征在于厌氧区出水进入第一缺氧区、第二 缺氧区和第三缺氧区的比例为4 :3:3。
5. 根据权利1所要求的脱氮除磷工艺,其特征在于污水处理厂进水经过预处理后首 先进入厌氧区,在厌氧区与第一缺氧区末端回流过来的污泥进行混合,聚磷菌利用VFA 合成PHB并释放出溶解性正磷酸盐,厌氧区出水分别进入第一缺氧区、第二缺氧区和第 三缺氧区,沉淀池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与第一缺氧区进水混合反应,回流污泥中的 硝酸盐被反硝化去除,再由第一缺氧区末端回流混合液至厌氧区,第一缺氧区的出水进 入第一好氧区,在第一好氧区中进行有机物去除、氨氮硝化和聚磷菌吸收磷,第一好氧 区出水进入第二缺氧区,与第二缺氧区的进水进行反硝化反应,去除第一好氧区产生的 硝酸盐,第二缺氧区的出水进入第二好氧区,在第二好氧区中进行有机物去除、氨氮硝 化和聚磷菌吸收磷,第二好氧区出水进入第三缺氧区,与第三缺氧区的进水进行反硝化 反应,去除第二好氧区产生的硝酸盐,第三缺氧区的出水进入第三好氧区,进一步去除 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溶解性正磷酸盐,第三好氧区出水至沉淀池,在进行泥水分离 后,出水从沉淀池上部的堰口流出,大部分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剩余污泥由沉淀池 底部排出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泥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工艺。本发明在一个脱氮除磷工艺流程中设置了厌氧区、第一缺氧区、第一好氧区、第二缺氧区、第二好氧区、第三缺氧区、第三好氧区等7个生化处理单元,污水经厌氧区与污泥混合后,按比例分流入3个缺氧区,沉淀池污泥回流至第一缺氧区,第一缺氧区末端部分混合液回流至厌氧区。本发明可在较短的反应停留时间内,以较低的能耗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悬浮固体、氮、磷等污染物,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文档编号C02F3/30GK101691268SQ20091019586
公开日2010年4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7日
发明者沈昌明, 王国华, 谭学军, 邹伟国 申请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上海斯美市政工程研发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