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部件及膜组件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0266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固定部件及膜组件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部件及具有该固定部件的膜组件单元,该固定部件对连接部 件进行固定,连接部件将来自于净水或下排水处理等分离操作所用的膜组件的滤液引导到 集水总管。
本申请基于2010年5月19日的日本申请的特愿2010 — 115478号而要求优先权, 并将其内容引用在此。
背景技术
在净水处理、下排水处理等的水处理中,研究了各种使用配设有精密过滤膜、超级 滤膜等分离膜的膜组件而对被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当用分离膜对被处理液进行过 滤处理时,可获得固体被高度地分离去除的滤液。作为使用这种膜组件的固液分离装置,有 这样一种结构将透液性的中空纤维膜并排排列而做成膜状,将多个具有一对外壳的膜组 件配置在充填有被处理液的浸溃槽内,所述一对外壳将所述中空纤维膜的两端部分别收容 在内部而固定成一体。
在这种装置中,借助连接部件将各组件的外壳与集水总管连接,在集水总管上连 接吸引装置而进行吸引,从而在各中空纤维膜的表面,被处理液中所含的固体被分离去除 后的滤液通过中空纤维膜而被引导到外壳,借助连接部件而集中到集水总管,并被取出到 浸溃槽外。
在使用了这种膜组件的固液分离装置中,在以增大处理量为目的而将膜组件及膜 组件单元大型化的场合,滤液取出口的口径就变大,集液总管也根据所流动的滤液的量而 大型化。另一方面,对于膜组件,在提高处理量的同时也要求紧凑化,因此膜组件的厚度被 制作得尽可能薄。所以,滤液取出口的口径也变小。另外,往往滤液在一处的取出口不能顺 利流动,在这种场合,在一个膜组件上设置多个滤液取出口。
直接将大型化的膜组件和集水总管结合因各自的部件尺寸误差而难以进行。因 此,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提出了这样的固液分离装置、膜组件单元 和连接部件它们轻量、紧凑,可吸收尺寸误差且更价廉,可将连接部件、膜组件的外壳和集 液总管可靠且容易地连接成可滑动且液密封,即使长期受到因使附着在中空纤维膜表面上 的固体分散所受的膜组件的振动,也可抑制膜组件的外壳或集水总管与连接部件连接的连 接部分受到磨损和损伤,可长期而稳定地进行固液分离处理。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 - 2053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8 - 55376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所述的构造中,虽然设有防脱落用的罩盖, 在连接部件的拔出插入方向具有防脱落的效果,但对于其它方向来说效果小,当沉入活性 污泥层而通过膜分离进行固液分离处理时,一旦施加压力,连接部件就有可能脱落。另外, 所述罩盖还有保护连接部件不受外部冲击的目的,因此有必须对连接部件的防脱落和保护这两方面进行改进的问题。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定部件以及具有该固 定部件的膜组件单元,该固定部件能以简单的构造来防止将膜组件和集水总管连接起来的 连接部件脱落。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采用如下结构。
[I] 一种第一固定部件,将管状的部件固定在膜组件单元上,所述管状的部件将所 述膜组件单元的膜组件和集水总管连接起来,用于形成从所述膜组件至所述集水总管的滤 液流路,在该管状的部件的顶端或顶端附近形成有突起,该第一固定部件的特点是,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
在与形成于所述管状的部件的突起抵接的位置形成有抵接面的固定部件主体;以 及
将所述固定部件主体固定在所述膜组件单元上的第二固定部件。
[2]如前述[I]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主体具有阶梯形状。
[3]如前述[I]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主体是板状。
[4]如前述[3]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主体的板厚是Imm以上、2mm 以下。
[5]如前述[I] [4]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抵接面,在形成于所述 固定部件主体的一个或多个缺口的周缘面以及/或者设定于所述缺口两侧的区域具有抵 接部,该抵接部由与形成于所述管状的部件的突起抵接的面构成。
[6]如前述[I] [5]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突起是形成在所述管状 的部件的整个外周上的凸缘。
[7]如前述[6]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所述抵接面具有凸缘抵接部,该凸缘抵接部 设定在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件主体的一个或多个缺口的周缘面以及/或者所述缺口的两侧, 在所述凸缘的大致半外周以内的区域与所述管状的部件的所述凸缘抵接。
[8]如前述[6]或[7]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凸缘抵接部与所述凸 缘之间的密封部件。
[9] 一种膜组件单元,具有并排配设的多个膜组件;集水总管;管状的部件,该管 状的部件连接所述膜组件和所述集水总管并形成从所述膜组件至所述集水总管的滤液流 路,在该管状的部件的顶端或顶端附近形成有突起;以及如前述[I] [8]中任一项所述的 第一固定部件。
[10]如前述[9]所述的膜组件单元,所述突起是形成在所述管状的部件的整个外 周上的凸缘。
[11]如前述[10]所述的膜组件单元,所述管状的部件包含L字形的管状部件。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本发明的第一固定部件,在与形成于管状的部件的顶端或顶端附近 的突起抵接的位置设有抵接面,由此用抵接面按压突起,就可限制管状的部件的拔出插入方向及管状的部件向外径方向的移动,故可用简单的构造防止管状的部件从所有的方向脱落。
另外,在将管状的部件放入缺口内的状态下,通过对形成于管状的部件的凸缘在 其半外周以内的区域进行按压,就可限制管状的部件的拔出插入方向及管状的部件向外径 方向的移动,故可用简单的构造防止管状的部件从所有方向脱落。
此外,关于管状的部件的连接部,也利用第一固定部件对形成于管状的部件的凸 缘在其半外周以内的区域进行按压,就可防止管状的部件从所有方向脱落,故同时还可限 制连接部的拔出插入方向的移动。
另外,由于可同时固定多个管状的部件的凸缘,故容易设置固定部件主体。
此外,由于可抑制膜组件的振动,故可防止膜组件与管状的部件接触的部位的磨 损。
并且,在具有密封部件的场合,可防止固定部件主体和管状的部件的凸缘的磨损。
另外,若固定部件主体具有阶梯形状,则可增加固定部件主体的强度,可将板厚做薄。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实施形态的第一固定部件的膜分离污泥处理装置的大致结 构图。
图2是膜分离污泥处理装置的膜组件单元中的膜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固定部件安装时的膜组件单元的侧视图。
图4是第一固定部件安装时的膜组件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固定部件的固定部件主体的示图。
图5B是表示第一固定部件的固定部件主体的示图。
图5C是表示第一固定部件的固定部件主体的示图。
图6是图4中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符号说明
3 膜组件单元
10 膜组件
11 集水总管
20 连接部件(管状的部件)
27、28 凸缘
30、31 第一固定部件
30A、31A 固定部件主体
32、33、132 缺口部(缺口)
32A、33A 凸缘抵接部
36,37 螺栓(第二固定部件)
38、39 密封部件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形态的第一固定部件的膜分离污泥处理装置I的大致结构 图。膜分离污泥处理装置I具有设在膜分离槽2内的膜组件单元3、以及膜清洗用的放气装 置4。膜组件单元3上连接有吸引泵5,放气装置4连接有未图示的鼓风机。
放气装置4设在膜组件单元3的下方,具有多个与所述鼓风机连通的管状体即放 气管6。放气装置4将由所述鼓风机送出的空气从形成于放气管6的多个气体排出口放出。 由此,在膜分离污泥处理装置I中,从放气装置4的气体排出口被连续或断续放出的气泡, 在被处理水的液体中通过而到达膜组件单元3,然后从水面放出。
膜组件单元3具有多个膜组件10,该膜组件10将多根具有透液性的中空纤维膜 7并排排列,且具有将中空纤维膜7的两端部分别收容在内部而固定成一体的一对外壳8、9;以及一对集水总管11,该一对集水总管11配设在各膜组件10的上方,通过管状的部件 即连接部件20与外壳8连接。
在中空纤维膜7上形成有多个细孔,在膜组件单元3中,利用吸引泵5使膜分离槽 2内的被处理水通过中空纤维膜7的细孔而进行吸引过滤,由此对被处理水进行固液分离 而获得处理水。
如图2所不,膜组件10在中空纤维膜7的两侧的一对外壳8、9之间设有导液管12, 导液管12对一对外壳8、9之间的间隔进行保持并支承中空纤维膜7,并且起到供收集在外 壳9中的滤液向外壳8流动的流路的功能。中空纤维膜7的下端与外壳9连通。外壳8、9 是中空的,在配设于上方的外壳8的两侧面设有可与连接部件20连接的滤液取出口 13。
另一方面,参照图1,集水总管11也是中空,在膜组件10的两侧端部侧各配置一 个,被配置成其长度方向沿着与外壳8、9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在集水总管11的一侧面 形成有可与连接部件20连接的多个连接口 14,该连接口 14向与形成于所述外壳8的滤液 取出口 13相同的方向开口,且沿着连续设置多个膜组件10的方向而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另从外壳9通过导液管12而导入外壳8的滤液,通过连接部件20而被导入集水总管11。 外,在集水总管1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形成有用于取出滤液的取出口 15,取出口 15上连接 有管体16,管体16与吸引泵5连接。
参照图3、图4,连接部件20包括总管侧L型部件21、以及组件侧L型部件22,总 管侧L型部件21呈中空L字管状,具有与集水总管11的连接口 14连接的连接部23、以及 与组件侧L型部件22连接的连接部24。组件侧L型部件22呈中空L字管状,具有与膜组 件10的设在外壳8上的滤液取出口 13连接的连接部25、以及与总管侧L型部件21连接的 连接部26。
在总管侧L型部件21的连接部23侧的顶端近旁,形成有向径向伸出的圆板状的 凸缘27,在组件侧L型部件22的连接部25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径向伸出的圆板状的凸缘 28。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凸缘27、28离开连接部件20的顶端,形成在顶端近旁或顶端附 近,但也可是形成于顶端的形态。
所谓形成有凸缘的、管状的部件的顶端近旁或顶端附近,是指从总管侧L型部件 21的连接部23的顶端至凸缘抵接部32A或缺口部32的区域,或是指从组件侧L型部件22 的连接部25的顶端至凸缘抵接部33A或缺口部33的区域。这里,该区域的离开L型部件 21的连接部23的顶端的距离,根据膜组件单元的大小和部件的刚性而适当地不同,但较好的是大致做成管状的部件外径的50%以下。
另外,在该实施形态中,记载了设在管状的部件的整个外周上的凸缘,但并不限于凸缘,也可是形成于管状的部件外周上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与第一固定部件的抵接面接触而能简易地防止管状的部件落下的突起状的物体。突起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各样。
在连接部件20中,通过将总管侧L型部件21的连接部24和组件侧L型部件22 的连接部26嵌合,就由中空部形成滤液所流动的一个流路。并且,在已连接总管侧L型部件21和组件侧L型部件22的连接体的状态下,总管侧L型部件21的连接部23与集水总管11连接,组件侧L型部件22的连接部25与膜组件10的外壳8连接。该连接部件20,其形成于总管侧L型部件21的连接部23侧的凸缘27被固定部件30从外侧抵接,其形成于组件侧L型部件22的连接部25侧的凸缘28被固定部件31从外侧抵接,由此,该连接部件 20的姿势被稳定保持。
这里,在总管侧L型部件21的连接部24与组件侧L型部件22的连接部26嵌合的嵌合部位、总管侧L型部件21的连接部23与集水总管11连接的连接部位、以及组件侧 L型部件22的连接部25与膜组件10的外壳8连接的连接部位,形成有槽,且如图4所示, 分别设有由弹性体构成的密封部件29A、29B、29C。
另外,总管侧L型部件21及组件侧L型部件22,从比较廉价和容易成形加工的观点看最好是树脂成形件,树脂成形件是对树脂进行成形而得到的,成形方法可从射出成型等公知的树脂成形方法中进行适当选择。树脂成形件所用的树脂,考虑到使用环境和加工性等可适当选择。作为例子,如有氯乙烯树脂、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ABS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变性聚苯醚树脂、聚缩醛树脂等热塑性树脂。这些树脂可根据用途单独或组合使用。
还参照图5A、图5B、图5C和图6,固定部件30具有板状部件即固定部件主体30A 和螺栓36 (图3、图4),固定部件31具有板状部件即固定部件主体31A和螺栓37 (图3、图 4)。固定部件主体30A、固定部件主体31A分别具有多个缺口部32、33、132和凸缘抵接部 32A、33A(参照图4),所述多个缺口部32、33、132具有可从其外周侧放入连接部件20的形状;所述凸缘抵接部32A、33A设定在缺口部32、33、132的固定部件30、31板厚方向的两侧 (凸缘27、28侧),且在该凸缘27、28的大致半周以内的区域与各凸缘27、28抵接,或者如图5C所示,不具有缺口部而仅有多个凸缘抵接部32A、33A。
缺口部32、33、132在固定部件主体30A和固定部件主体31A上分别形成有多个, 以可同时多个地固定与被连续设置多个的膜组件10连接的各连接部件20的各凸缘27、28。 另外,对于固定部件主体31A的单体图,由于结构与固定部件主体30A大致相同,故图5A、图 5B、图5C只表示固定部件主体30A。
如图4所示,固定部件主体30A和固定部件主体3IA具有阶梯形状(曲柄形状), 一方的平坦面30H、31H具有螺栓插通孔34、35,所述缺口部32、33形成在另一方的平坦面 30T、31T上。螺栓插通孔34、35内分别插通有所述螺栓36、37,通过将螺栓36紧固在集水总管11的壁部上,固定部件主体30Α就被固定在集水总管11上。另外,通过将螺栓37紧固在膜组件10的外壳8的壁部上,固定部件主体31Α就被固定在外壳8上。
另一方面,一并参照图4、图6,在固定部件主体30Α的另一方的平坦面30Η、31Η 中,所述凸缘抵接部32Α夹着配置在连接部件20周围的由弹性体构成的密封部件38而与连接部件20的凸缘27抵接,所述凸缘抵接部33A夹着配置在连接部件20周围的由弹性体构成的密封部件39而与连接部件20的凸缘28抵接。
参照图3、图5A、图5B,缺口部32、33、132形成为圆弧形,详细地说,从防止连接部件20脱落的可靠性出发,形成为半圆弧形(具有大致180度圆弧面的形状),以在将连接部件20的管状的部位放入缺口部32、33内的状态下,可利用凸缘抵接部32A、33A将凸缘27、 28以其大致半周以内的区域(严格地说是凸缘27、28的内周端的半周以内的区域)按压在集水总管11或外壳8侧。由于在膜组件单元3中膜组件10等间隔地设置,所以缺口部32、 33按照各连接部件20的位置而等间隔地形成。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将缺口部32、 33做成半圆弧形,将缺口部132做成短圆弧形,但若做成V字形、U字形和口字形,也可较佳地按压凸缘27、28。
参照图3、图4、图5C,从防止连接部件20脱落的可靠性出发,凸缘抵接部32A、33A 被设定成可将凸缘27、28以其大致半外周以内的区域(严格地说是凸缘27、28的内周端的半周以内的区域)按压在集水总管11或外壳8侧。另外,在图5C中,由于没有缺口部,因此,另一方的平坦面30T、31T起到凸缘抵接部的功能。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凸缘抵接部做成四边形,但若做成圆形、除了四边形以外的凸多边形等形状,也可较佳地按压凸缘27、 28。
这里,关于将固定部件主体30Α、31Α固定于集水总管11和膜组件10的第二固定部件,若考虑到固定的可靠性,则最好是本实施形态那样的螺栓36、37的螺栓紧固,但并不限定于此。另外,这里固定部件主体30Α、31Α的材质可使用金属、树脂和纤维强化树脂等, 但考虑到其强度和加工容易性,最好将金属板做成折弯的阶梯形状。通过将金属板折弯,就可增加部件的强度,可将固定部件主体的板厚做薄。由此,加工也更容易。另外,作为固定部件主体30Α、31Α的厚度,考虑到紧凑性,最好是Imm以上、2mm以下。另外,作为密封部件 38和密封部件39,最好使用O形圈、V形圈和垫片等。另外,密封部件39和密封部件39的材质不特别限定,但例如可从丁腈橡胶、苯乙烯橡胶、硅橡胶、乙烯丙烯橡胶、氯丁橡胶和氟橡胶等中进行适当选择。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从防止连接部件20脱落的可靠性和减轻膜组件10振动的观点看,做成了将固定部件30 、31分别设置在连接部件20的集水总管11侧和膜组件10侧的构造,但仅设在单侧也无所谓。另外,在固定部件主体30A、31A中,具有多个缺口部32、 33以可以同时多片地固定多个膜组件10的各连接部件20,但从固定部件30、31的大小和安装作业性的观点看,最好是同时固定10片左右。
采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形态的固定部件30、31,在将管状的部件即连接部件20放入固定部件主体30A、31A的缺口部32、33、132的状态下,将形成于连接部件20的凸缘27、 28以其半外周的以内的区域按压在集水总管11侧、膜组件10侧,从而可限制连接部件20 的拔出插入方向及连接部件20向外径方向的移动,故能以简易的构造防止连接部件20从所有方向脱落。
另外,S卩使是不具有缺口部的场合,采用本实施形态的固定部件30、31,用固定部件主体30A、31A的凸缘抵接部将管状的部件即连接部件20的凸缘27、28以其半外周的以内的区域按压在集水总管11侧、膜组件10侧,从而可限制连接部件20的拔出插入方向及连接部件20向外径方向的移动,故能以简易的构造防止连接部件20从所有方向脱落。
另外,由于能同时固定多个连接部件20的凸缘27、28,故设置是容易的。
此外,由于可抑制膜组件10的振动,故能防止膜组件10与连接部件20接触的部 位的磨损。
并且,在本实施形态中,具有配置在固定部件30、31与凸缘27、28之间的由弹性 体构成的密封部件38、39,采用这种结构,能防止固定部件主体30A、31A与凸缘27、28的磨 损。另外,由于固定部件主体30A、31A具有阶梯形状,故能增加固定部件主体30A、31A的强 度(能确保截面积),能将板厚做薄。
实施例
在下面说明的实施例中,对上述实施形态的固定部件30、31设定具体的材质和尺 寸,并安装在膜组件单元3上,观察运行后的膜组件单元3的状态。
固定部件主体30A、31A的材质使用SUS304的板,且在10个部位形成缺口部32、 33,以可在10个部位同时固定10个连接部件20的各凸缘27、28,在适当部位加工用于将固 定部件主体30A、31A予以螺栓固定的螺栓插通孔34、35。并且,将板折弯而做成阶梯形状, 板厚做成1mm,以增加固定部件主体30A、31A的强度。
在连接部件20的凸缘27、28与固定部件主体30A、31A之间,安装由丁腈橡胶 (NBR)制的O形圈(JIS称呼编号P24)构成的密封部件38、39。并且,将固定部件主体30A、 31A设置在连接部件20的集水总管11侧和膜组件10侧的凸缘27、28上,将固定部件主体 30A、31A用螺栓36、37固定。
连接部件20的总管侧L形部件21和组件侧L形部件22都用ABS树脂(商品名 赛可拉克(日文4 3 7 々)SW3、UMGABS(株)制)进行射出成型,制成内径1. 5cm、外 径2. 5cm的截面为圆形的L字管状的中空部件。作为总管侧L形部件21的连接部24与组 件侧L形部件22的连接部26嵌合的嵌合部位、密封部件29A,安装由丁腈橡胶(NBR)制的 O形圈(称为JIS,编号P20)构成的密封部件,做成连接体。
准备10片在外壳8上方的两个部位具有滤液取出口 13 (截面为直径2. 7cm的圆 形的贯通孔)的膜组件10,将连接部件20分别与膜组件10和集水总管11的连接口 14连 接。作为膜组件10,用ABS树脂(商品名赛高乐普SW3、UMG ABS (株)制)进行射出成型 而做成,且其大小是宽度为50cm、高度为80cm、厚度为3cm,外壳8、9的宽度为50cm、高度为 6cm、厚度为3cm。另外,作为设置在总管侧L形部件21的连接部23与集水总管11连接的 连接部位以及组件侧L形部件22的连接部25与膜组件10的外壳8连接的连接部位的槽 内的密封部件29B、29C,分别安装由丁腈橡胶(NBR)制的O形圈(JIS称呼编号P20)构成 的密封部件。
对于集水总管11,在截面为一条边5cm的正方形、厚度2mm的不锈钢方管 (SUS304)上,以45mm的间隔焊接10个连接口 14,方管的一端被封住,另一端焊接滤液的取 出口 15。
将如上述构成的膜组件单元3沉入活性污泥层即膜分离槽2内,通过膜分离来进 行固液分离处理,使处理运行中的压力为IOOKpa地进行运行。
运行60天后,将膜组件单元3从膜分离槽2提起并确认连接部件20,发现连接部 件20无脱落且没有发现振动所带来的连接部件20的磨损。另外,能确认固定部件30也无 变形。
另外作为比较例,在未安装固定部件30、31的状态下,实施与实施例相同的确认, 发现处理运行中在40Kpa的压力下连接部件20脱落了。
此外,作为另一的比较例,在连接部件20上安装与专利文献I所使用的罩盖(专 利文献I的图中的符号8)形状相同、即通过形成曲柄而由多个平面形成为凸状的板状的罩 盖,并且使该板状的罩盖与专利文献I相同地以多个平面覆盖一组连接部件20,实施与实 施例相同的确认,发现由于单体的振动和移动等所带来的影响和连接部件20向拔出插入 方向以外的滑动,处理运行开始后大约一星期左右连接部件20就脱落了。另外,在脱落时, 连接部件20与罩盖产生干涉,连接部件产生磨损。
产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固定部件,由于能用简单的构造来防止将膜组件和集水总管连接起来的 连接部件的脱落,故能较佳地用于具有该固定部件的膜组件单元。
权利要求
1.一种第一固定部件,将管状的部件固定在膜组件单元上,所述管状的部件将所述膜组件单元的膜组件和集水总管连接起来,用于形成从所述膜组件至所述集水总管的滤液流路,在该管状的部件的顶端或顶端附近形成有突起,该第一固定部件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 在与形成于所述管状的部件的突起抵接的位置形成有抵接面的固定部件主体;以及 将所述固定部件主体固定在所述膜组件单元上的第二固定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主体具有阶梯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主体是板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主体的板厚是Imm以上、2mm以下。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在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件主体的一个或多个缺口的周缘面以及/或者设定于所述缺口的两侧的区域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由与形成于所述管状的部件的突起抵接的面构成。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是形成在所述管状的部件的整个外周上的凸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面具有凸缘抵接部,该凸缘抵接部设定在形成于所述固定部件主体的一个或多个缺口的周缘面以及/或者所述缺口的两侧,在所述凸缘的大致半外周以内的区域与所述管状的部件的所述凸缘抵接。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所述凸缘抵接部与所述凸缘之间的密封部件。
9.一种膜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并排配设的多个膜组件;集水总管;管状的部件,该管状的部件将所述膜组件和所述集水总管连接起来并形成从所述膜组件至所述集水总管的滤液流路,在该管状的部件的顶端或顶端附近形成有突起;以及如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第一固定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膜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是形成在所述管状的部件的整个外周上的凸缘。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膜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的部件包含L字形的管状部件。
全文摘要
一种第一固定部件,将管状的部件固定在膜组件单元上,所述管状的部件将所述膜组件单元的膜组件和集水总管连接起来,用于形成从所述膜组件至所述集水总管的滤液流路,在该管状的部件顶端或顶端附近形成有突起,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具有在与形成于所述管状的部件的突起抵接的位置形成有抵接面的固定部件主体;以及将所述固定部件主体固定在所述膜组件单元上的第二固定部件。采用本发明,能以简单的构造防止将膜组件和集水总管连接起来的连接部件的脱落。
文档编号C02F1/44GK103002974SQ20118003472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9日
发明者古野真介, 川岸朋树, 矢之根胜行, 中原祯仁 申请人: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