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8692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固体废物污泥产生量急剧增加,对污泥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处置已十分重要。目前污泥的处理主要有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两种方式。由于在填埋处理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条件要求苛刻,处理不好极易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二次污染;污泥焚烧处理具有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的显著优点。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干化焚烧方法投资大,设备复杂、焚烧效率普遍偏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包括炉体、用于向炉体内送入热风的热风发生装置、用于向炉体内输送污泥的第一螺旋进料机构和第二螺旋进料机构、第一抽气机构、第二抽气机构和炉排,其中:

炉体具有燃烧腔,炉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热风发生装置与炉体的进风口连通;

第一螺旋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壳体和第一转轴,第一进料壳体设置在燃烧腔内且位于燃烧腔上端,第一进料壳体上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一出料口且第一进料口位于炉体外侧,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一进料壳体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一进料壳体延伸方向一致,第一转轴外侧设有第一螺旋叶片,第一转轴内设有多个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道,第一转轴上靠近第一出料口一端设有第一进气口,第一转轴上靠近第一进料口一端设有第一出气口,多个第一通道一端均与第一进气口连通,多个第一通道另一端均与第一出气口连通;

第二螺旋进料机构包括第二进料壳体和第二转轴,第二进料壳体设置在燃烧腔内且位于第一进料壳体下方,第二进料壳体上设有第二进料口和第二出料口,第二进料口与第一出料口接通,第二转轴设置在第二进料壳体内且其延伸方向与第二进料壳体延伸方向一致,第二转轴外侧设有第二螺旋叶片,第二转轴内设有多个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通道,第二转轴上靠近第二出料口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第二转轴靠近第二进料口一端设有第二出气口,多个第二通道一端均与第二进气口连通,多个第二通道另一端均与第二出气口连通;

第一抽气机构与第一出气口连通,第二抽气机构与第二出气口连通;炉排设置在燃烧腔内且位于第二出料口下方,炉排下方设有储渣腔,储渣腔设有排渣口,储渣腔内设有排渣机构。

优选的,多个第一通道以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圆周分布。

优选的,多个第二通道以第二转轴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圆周分布。

优选的,第二通道的直径从第二进气口朝向第二出气口方向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优选的,炉体上靠近第一进料壳体的第一出料口位置处设有观察管,观察管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的中心轴线共线,观察管一端与第一进料壳体连通,观察管另一端设有可封闭门。

优选的,炉体外壁覆盖有保温层。

优选的,第一进料壳体呈管状,第一转轴与第一进料壳体同轴设置且第一转轴的长度小于第一进料壳体的长度,第一转轴由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进行转动。

优选的,第二进料壳体呈管状,第二转轴与第二进料壳体同轴设置且第二转轴的长度大于第二进料壳体的长度,第二转轴由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进行转动。

优选的,第一进料壳体、第二进料壳体均采用吸热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工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炉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通过设置热风发生机构向炉体的燃烧腔内通入热风,对燃烧腔进行预热,最后热风从出风口排出,第一螺旋进料机构、第二螺旋进料机构向燃烧腔内进料,污泥在第一进料壳体、第二进料壳体内通过热交换进行预热,当污泥从第二出料口排出时达到燃烧点,并在炉排上充分燃烧,污泥燃烧产生的热量对燃烧腔和污泥进行预热,通过热风发生机构向燃烧腔内通入一段时间热风后,燃烧腔内会达到热量自给自足状态,无需再通入热风,降低了能量消耗;本实用新型污泥在预热时,污泥中的水分会散发掉,并沿着进料方向移动至第一进气口处,通过在第一转轴内设置多个第一通道,通过第一抽气机构在第一出气口进行抽气,可以将污泥在预热时散发掉的水汽抽走,同时水汽携带的热量可以对污泥进一步加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预热效果且又避免水汽对污泥燃烧造成影响,使得污泥的温度较均匀;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转轴内设置多个第二通道,通过第二抽气机构在第二出气口进行抽气,将燃烧腔内的高温气体抽出,高温气体在第二通内可以对第二进料壳体内的污泥进一步加热,加热效果好,使得污泥的温度较均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进料时对污泥进行预热,预热效果好,污泥能充分燃烧,对污泥处理效率高,充分利用能源,降低了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的第一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的第二转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包括炉体10、用于向炉体10内送入热风的热风发生装置20、用于向炉体10内输送污泥的第一螺旋进料机构和第二螺旋进料机构、第一抽气机构50、第二抽气机构60和炉排70,其中:

炉体10具有燃烧腔101,炉体10上设有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炉体10外壁覆盖有保温层108。热风发生装置20与炉体10的进风口102连通。

第一螺旋进料机构包括第一进料壳体301和第一转轴302,第一进料壳体301呈管状,第一进料壳体301设置在燃烧腔108内且位于燃烧腔108上端,第一进料壳体301上设有第一进料口303和第一出料口304且第一进料口303位于炉体10外侧。第一转轴302设置在第一进料壳体301内且第一转轴302与第一进料壳体301同轴设置,第一转轴302的长度小于第一进料壳体301的长度,避免污泥在第一出料口304处堆积造成堵塞,第一转轴302由第一驱动机构309驱动进行转动,第一转轴302外侧设有第一螺旋叶片305,第一转轴302内设有多个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一通道306,多个第一通道306以第一转轴302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圆周分布,第一转轴302上靠近第一出料口304一端设有第一进气口308,第一转轴302上靠近第一进料口303一端设有第一出气口307,多个第一通道306一端均与第一进气口308连通,多个第一通道306另一端均与第一出气口307连通。

第二螺旋进料机构包括第二进料壳体401和第二转轴402,第二进料壳体401呈管状,第二进料壳体401设置在燃烧腔108内且位于第一进料壳体301下方,第二进料壳体401上设有第二进料口403和第二出料口404,第二进料口403与第一出料口304接通。第二转轴402设置在第二进料壳体401内且第二转轴402与第二进料壳体401同轴设置,第二转轴402的长度大于第二进料壳体401的长度,第二转轴402由第二驱动机构409驱动进行转动,第二转轴402外侧设有第二螺旋叶片405,第二转轴402内设有多个沿其轴向延伸的第二通道406,多个第二通道406以第二转轴402的中心轴线为中心呈圆周分布,第二转轴402上靠近第二出料口404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407,第二转轴402靠近第二进料口403一端设有第二出气口408,多个第二通道406一端均与第二进气口407连通,多个第二通道406另一端均与第二出气口408连通,各第二通道406的直径从第二进气口407朝向第二出气口408方向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

第一抽气机构50与第一出气口307连通,第二抽气机构60与第二出气口408连通。

炉排70设置在燃烧腔108内且位于第二出料口404下方,炉排70下方设有储渣腔104,储渣腔104设有排渣口,储渣腔104内设有排渣机构105。及时将污泥燃烧后的炉渣排走。

本实施例中,炉体10上靠近第一进料壳体301的第一出料口304位置处设有观察管106,观察管106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转轴302的中心轴线共线,观察管106一端与第一进料壳体301连通,观察管106另一端设有可封闭门107。通过设置观察管106,便于观察第一出料口304是否发生堵塞,且便于维修。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料壳体301、第二进料壳体401均采用吸热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多功能高效率污泥处理装置,炉体10上设有进风口102和出风口103,通过设置热风发生机构20向炉体10的燃烧腔101内通入热风,对燃烧腔101进行预热,最后热风从出风口103排出,第一螺旋进料机构、第二螺旋进料机构向燃烧腔101内进料,污泥在第一进料壳体301、第二进料壳体401内通过热交换进行预热,当污泥从第二出料口404排出时达到燃烧点,并在炉排70上充分燃烧,污泥燃烧产生的热量对燃烧腔101和污泥进行预热,通过热风发生机构20向燃烧腔101内通入一段时间热风后,燃烧腔101内会达到热量自给自足状态,无需再通入热风,降低了能量消耗。

本实用新型污泥在预热时,污泥中的水分会散发掉,并沿着进料方向移动至第一进气口308处,通过在第一转轴302内设置多个第一通道306,通过第一抽气机构50在第一出气口307进行抽气,可以将污泥在预热时散发掉的水汽抽走,同时水汽携带的热量可以对污泥进一步加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预热效果且又避免水汽对污泥燃烧造成影响,使得污泥的温度较均匀。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转轴402内设置多个第二通道406,通过第二抽气机构60在第二出气口407进行抽气,将燃烧腔101内的高温气体抽出,高温气体在第二通道406内可以对第二进料壳体401内的污泥进一步加热,加热效果好,使得污泥的温度较均匀。进一步的,第二通道406的直径从第二进气口407朝向第二出气口408方向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高温气体的热量在第二通道406内先集中后再进行扩散,对第二进料壳体402的第二进料口403处的污泥进行有效预热,加快预热速度,减小预热时间。本实用新型在进料时对污泥进行预热,预热效果好,对污泥处理处理效果高,充分利用能源,降低了能量消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