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污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难降解有机物多、氯离子含量高的污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所谓难降解有机物指微生物不能降解,或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降解而使它在环境中累积的有机物。如果BOD5/COD<0.3,则认为该废水可生化性差,属于难降解有机废水。而氯离子是水和废水中最为常见的一种阴离子,过高浓度的氯离子含量会造成细胞脱水死亡、污泥解体等问题。
由于现代工业生产特别是化工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成分日益复杂,尤其是化工合成的有机物,大多属于难降解有机物;同时水中氯离子含量较高,往往难以用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主要是生物处理法)去除,因此处理这类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成为难题。
目前,国内外对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法、物化法和氧化法,诸如催化氧化法、水解酸化法、臭氧接触法、芬顿法等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处理效率低、占地面积大、药剂成本高、控制程序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目前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难以处理或者处理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出水水质稳定效果良好,而且处理效率高能耗低。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包括初沉池、氧化沟、二沉池、电絮凝装置、消毒接触池和储泥池,其中所述氧化沟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
所述初沉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氧化沟的进水口,所述氧化沟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沉池的进水口,所述二沉池的出水口连接所述电絮凝装置的进水口,所述电絮凝装置的出水口连接所述消毒接触池的进水口;
所述二沉池的排泥口分别连接所述氧化沟中所述厌氧区的回泥口和储泥池的入泥口,所述电絮凝装置的排泥口连接储泥池的入泥口。
其中,所述二沉池所排污泥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回流至所述氧化沟中的所述厌氧区,另一部分与电絮凝装置所排污泥一同排放至储泥池。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基于氧化沟与电絮凝工艺的有效结合,利用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减轻后续工艺的处理负荷,同时利用废水中氯离子含量较高、电导率高,无需外加电解质的特性,在氧化沟的生物处理之后采用电絮凝装置强化处理,不仅出水水质良好稳定,并且在处理效率较高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降低能耗;
(二)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与传统混凝沉淀工艺相比无需另加絮凝药剂,出水水质效果更佳,而且工艺布置紧凑,占地面积小;
(三)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不需要额外采用诸如水解酸化、臭氧接触氧化等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工艺,利用了相对较少的工艺流程便可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既有生物处理的作用,又有混凝沉淀的去除效果,还兼具降解难降解有机物和脱色作用,一举多得,节省能耗,易于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试验例中的出水COD变化图;
图3为试验例中的出水ss变化图。
上述图中:1.初沉池,2.氧化沟,3.二沉池,4.电絮凝装置,5.消毒接触池,6.储泥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特点及效果,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絮凝的难降解高氯有机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初沉池1、氧化沟2、二沉池3、电絮凝装置4、消毒接触池5和储泥池6组成。其中,氧化沟2包括依次连接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初沉池1的出水口连接氧化沟2的进水口,氧化沟2的出水口连接二沉池3的进水口,二沉池3的出水口连接电絮凝装置4的进水口,电絮凝装置4的出水口连接消毒接触池5的进水口。二沉池3的排泥口分成1:1的两条支路,一条支路连接氧化沟2中厌氧区的回泥口,另一条支路与连接于电絮凝装置4的排泥口的管路回合并连接至储泥池6的入泥口。
废水首先进入初沉池1,经过简单的物理沉降作用,去除少部分悬浮物和污染物后,出水进入氧化沟2进行生物处理,在氧化沟2内依次进入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利用污泥系统生物处理作用去除大部分污染物。厌氧区DO控制在0.1mg/L以下,缺氧区DO控制在0.3mg/L以下,好氧区DO控制在2.0-2.5mg/L之间,在氧化沟2工艺段发挥生物脱氮除磷作用,去除绝大部分污染物。氧化沟2出水进入二沉池3,经泥水分离沉淀后,出水进入电絮凝装置4,依靠电絮凝、电氧化还原、电气浮等多种作用分解难降解有机物,水中污染物得到进一步强化去除,进一步降低COD、TP、ss和色度等指标,最后反应出水再进入消毒接触池5进行次氯酸钠消毒处理后排出处理系统,出水水质可以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的标准以下。
二沉池3的回流污泥按照外回流1:1的比例重新回流至氧化沟2的厌氧区,补充系统所需的生物量,另一部分回流污泥则与电絮凝装置4中形成的沉淀污泥一同排至储泥池6,最后利用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
电絮凝装置4的电絮凝处理可破坏分子稳定性,其使环状分子开环、大分子断链的特性可以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若水中氯离子含量高,水体电导率高,电絮凝处理方法效率也会较高并可以适当降低能耗;同时由于氯离子半径小、穿透能力强,易吸附于阳极并与金属形成可溶性化合物,因此氯离子含量较高可使电极表面的钝化膜更易穿孔破裂,加速金属钝化层的溶解。
试验例:
某污水处理厂处于工业园内,进水以工业水为主,难降解有机物多,水中氯离子含量在4000mg/L左右。该污水厂按照现有技术选取氧化沟作为生物处理工艺,深度处理采用的是传统的投加絮凝剂的混凝沉淀方法。在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废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之后,同样的二沉池出水水质情况下,系统出水水质有了显著提升:如图2和图3所示,电絮凝装置4出水COD可以控制在30mg/L以下,出水ss基本可以控制在5mg/L左右;而出水色度降低到8左右,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的具体变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