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网箱水质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2502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网箱水质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质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生态网箱水质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河道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的根本性措施是污染源的治理。因此,世界各国均把污水截流、废水达标排放和控制排污总量作为河道整治的首要措施。然而,由于难以根除的面源污染及内源污染,即使在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河道污染及其富营养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此,各地在河道治理中,把污染源治理和强化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作为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河道水体修复技术是利用现有污水处理技术与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水体生态自净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网箱水质净化系统,能够有效削减河水中各种污染物,显著提高河水水质,从而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解决现有水体污染难治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生态网箱水质净化系统,包括若干生态网箱,所述网箱包括上方开口的箱体,在箱体上设有若干通水口,在箱体内部由下至上分别设有第一净化层、第二净化层、第三净化层和第四净化层;箱体下部设有底座。

进一步的:所述箱体为钢筋混凝土方箱,所述通水口为预埋DN25ppr管,且每个侧面设置3行5列共计15个。

进一步的:第一净化层为300mm厚d50-60mm火山岩、第二净化层为200mm厚d30-50mm火山岩、第三净化层为20mm厚d10-30mm火山岩、和第四净化层为150mm厚粒径为3-10mm的粗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生态网箱内填料空隙有利于微生物菌剂附着和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可以形成良好的底栖生态系统。通过良好的水体交换,网箱内生物菌剂可以分解污染水体内的多种污染物。在网箱土层上部,种植美人蕉、香蒲等植物,既能起到水体净化的作用,又能美化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生态网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1为生态网箱,2为箱体,3为通水口,41为第一净化层、42为第二净化层、43为第三净化层,44为第四净化层, 5为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生态网箱水质净化系统,包括均匀分布在河床上的若干生态网箱1,所述网箱包括上方开口的箱体2,在箱体上设有若干通水口3,在箱体内部由下至上分别设有第一净化层41、第二净化层42、第三净化层43和第四净化层44;箱体下部设有底座5。

所述生态网箱水质净化系统中的生态网箱可以如棋盘状交替布置或留空,也可以紧密排列成一堵墙状,并且几列并排,以达到最佳效果。

优选的:所述箱体可以为钢筋混凝土方箱,所述通水口可以是预埋DN25ppr管。

优选的:通水口设置3行,分别位于第一净化层中部、第一净化层与第二净化层及第二净化层与第三净化层交界处,其间隔以20cm为宜,通水口位置的设定,有利于水流的流动和水中污染物的沉淀和被吸附,同时也适合网箱内生物菌剂的稳定和提高治理效果。

优选的:第一净化层为300mm厚d50-60mm火山岩、第二净化层为200mm厚d30-50mm火山岩、第三净化层为20mm厚d10-30mm火山岩、和第四净化层为150mm厚砂层,砂层中为粒径为3-10mm的粗砂。

优选的:可以在第四净化层内种植水生植物,以提高治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可根据河道污染情况选用不同数量的生态网箱组合使用。每个生态网箱装置模块以长宽高均为1米为宜,外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设置三层DN25 ppr通水管,水流可通过通水管进入网箱内部。网箱内部填充不同级配的填料,表层种植水生植物。适用于河道浅水区,深度为0.8-1.3米水域。每个湿地模块表层粗砂可选择种植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鸢尾、睡莲、美人蕉等,种植数量为25株。

每个网箱模块,均为钢筋混凝土外框,净尺寸长宽高均为1米,底部平均分布四个底座,便于穿钢丝绳吊装。四周外壁设置DN25通水管,通过预埋DN25ppr管实现,每个侧面设置三行五列。河水通过通水管进入网箱内部。网箱内部从底层向上依次设置300mm厚d50-60火山岩、200厚d30-50火山岩、200厚d10-30火山岩、150厚粗砂,粗上表层种植水生植物,植物种类可根据水体或景观要求进行选择。

根据实际使用可得,使用本系统后,污染物主要指标削减率可达到3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