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0730阅读:824来源:国知局
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滤池装置,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多种处理方式在内的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煤矿废水、家畜与家禽粪水、农业污染水、暴雨径流等等的水处理系统其处理方式均比较单一,并且都配备有一整套的设备,存在设备成本高,处理效果不佳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多种处理方式在内的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

本实用新型中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包括有依次相邻设置且仅有一池壁间隔开的沉淀池、厌氧塘、生态滤池和好氧塘,所述沉淀池、厌氧塘、生态滤池和好氧塘均呈敞口状池体,其中:

所述沉淀池用于对污水作预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池的一侧连接污水管,另一侧经通孔与厌氧塘连通,所述通孔位于间隔开所述沉淀池与厌氧塘的池壁的上半部位;

所述沉淀池中经预沉淀处理后的污水以自流的方式进入到所述厌氧塘内,在所述厌氧塘内污水处于厌氧状态,并在厌氧状态下利用厌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所述生态滤池在上半部设置有多根与所述厌氧塘连通的进水管,同时底部设置有多根与所述好氧塘连通的出水管,在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管壁上均开设有多个供污水进出的穿孔,在所述生态滤池内部形成上部配水、下部排水具有最大程度进行氧补能力的给水流;

所述好氧塘中的净化处理后的污水直接由出污水管排出。

所述厌氧塘及好氧塘中均设有人工浮岛,该人工浮岛由生态基和水生植物组成。

所述生态基是采用食品级原材料通过编织技术制成的具有高比表面积、高负荷的载体,所述水生植物为睡莲、荇菜、黄色花或白色花等植物。

在所述通孔靠近所述沉淀池的一侧池壁上固定设置有L形壁,在所述L形壁与所述池壁之间形成有导引槽。

在所述沉淀池底部设置有多个污泥排出阀,并在所述污泥排出阀之间设有用于导引污泥排出的凸起。

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呈夹缝状的穿孔。

所述沉淀池、厌氧塘、生态滤池和好氧塘的池体均直接在地面中形成,包括有通过挖地成形的池壁,在池壁之间固定安装有池底。

在生态滤池的进水管与出水管之间中填充有高效负荷填料,如生物陶粒、无纺布供微生物生长附着的载体。

本实用新型中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利用植物-基质-微生物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实现废水的资源化与无害化。整个装置充分利用污水处理系统空间,形成厌氧或缺氧及好氧环境,增强生物脱氮效率、提高COD去除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生态滤池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可根据来水水质情况增加化粪池、调节池等预处理系统或污泥池、脱水间等污泥处理系统。具体包括有依次相邻且仅有一池壁11间隔开的沉淀池1、厌氧塘2、生态滤池3、好氧塘4。沉淀池1、厌氧塘2、生态滤池3和好氧塘4的池体均直接成形在地面中,呈敞口状,包括有通过挖地成形的池壁11,在池壁11之间固定密封安装有池底15,防止污水对土壤的污染。其中:

污水经过污水管道5收集后,从沉淀池1的上半部进入到沉淀池1内部,在沉淀池1内部进行收集储存原水(污水),对原水的水量及水质进行调节,预沉部分悬浮物,沉淀产生的污泥通过排泥管6排出。在沉淀池1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凸起14,用于导引污泥能顺利地从排泥管6排出而不堵塞排泥管6。

在沉淀池1与厌氧塘2相邻池壁11的偏上部分固定有L形壁12,在L型壁12与池壁11之间形成导引槽10,L形壁12顶部的高度需高于污水管5下管壁的高度,但需低于污水管5上管壁的高度,在导引槽10的池壁11上开设有供污水通过的通孔13。如此可以使在深沉池1内作预沉处理后的污水平稳地进入到厌氧塘2内。

污水从沉淀池1经导引槽10以自流的方式进入到厌氧塘2中,厌氧塘2中的水较深,使得污水进入到厌氧塘2后,借助于污水的密封性在厌氧塘2内部形成厌氧条件,在厌氧塘2内部利用厌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厌氧塘2内在污水表面设有人工浮岛,该人工浮岛由生态基16和水生植物17组成,生态基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生态载体,采用食品级原材料,通过编织技术形成两面、两段型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高负荷、高生物附着表面积及适宜的孔结构,宜于水生植物17睡莲、荇菜、黄色花、白色花等植物的种植与生长。

生态滤池3在上半部设置有多根与厌氧塘2连通的进水管30,同时底部设置有多根与好氧塘4连通的出水管31,在进水管30与出水管31的管壁上均匀地开设有多个供污水进出的穿孔,穿孔最好选择夹缝状,在生态滤池3内部形成上部配水、下部排水具有最大程度进行氧补能力的给水流,使得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生态滤池3内部。在生态滤池3的进水管30与出水管31之间中填充有高效负荷填料,如生物陶粒、无纺布等可供微生物生长附着的载体。该载体的孔隙率高,易于微生物附着,可承受高污染物负荷。该载体通过不同粒径的生物填料级配而成,构建了以微生物、植物、动物、填料等为主要元素的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对填料的设置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生态滤池3也可以设置成污水从进水到出水呈水平状态的结构,即在生态滤池3的池体内部从污水进口至出口依次填充有砂石、生物陶粒、无纺布等系统介质,以近水平流方式流向出口。

好氧塘4的池底较浅,即水深较浅,无法利用污水形成厌氧状态,反而成为好氧状态,污水中的好氧细菌利用水中的氧,通过好氧代谢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使之成为无机物CO2、NH4+、和PO43-、并合成新的细菌细胞。而藻类则利用好氧细菌所提供的二氧化碳、无机营养物以及水,借助于光能合成有机物,形成新的藻类细胞,释放出氧,从而又为好氧细菌提供代谢过程中所需的氧。为了确保好氧状态,可以增加曝气机复氧系统。

在好氧塘4的污水表面设有人工浮岛,该人工浮岛由生态基16和水生植物17组成,生态基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生态载体,采用食品级原材料,通过编织技术形成两面、两段型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高负荷、高生物附着表面积及适宜的孔结构,宜于水生植物17睡莲、荇菜、黄色花、白色花等植物的种植与生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复合式生物滤池装置可根据情况种植具有净水作用的水生、湿生植物,促进废水中植物营养素的循环,使废水中所含的有用物质以作物形式再利用,能绿化土地,改善区域气候,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植物应尽量选择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的当地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鸢尾等,可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或者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如美人蕉、富贵竹等,在污水处理的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即需满足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景观协调等几大选择原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