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7969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除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恶臭污染物环境影响分析是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近年来,随着污水处理率的不断上升,以及周边居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污水处理厂周边居民对恶臭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投诉持续增多。污水处理厂的恶臭来源主要为粗格栅、细格栅、沉砂池、初沉池等一级处理构筑物及浓缩池、脱水机房等污泥处理构筑物。其主要成分为H2S、NH3等恶臭气体。

目前有效的污水处理厂除臭工艺,按照除臭的气体收集方法,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大多采用负压集气法和原位去除法。按照臭气的处理方式一般采用化学法和生物法等不同的处理技术。以上方法对其适用范围内的臭气处理效果都有较高的水平,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化学法运行复杂、费用较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负压集气生物法一般存在占地面积大、定期更换填料或定期投加营养液,并且过剩生物物质可能引起填料堵塞;原位处理生物法效果比较明显,但也存在定期更换填料,除臭污泥回流量大、分配混合不均匀、容易在构筑物产生堆积等问题。因此,研究开发占地少、投资或运行费用低、运行稳定、管理方便、维护保养简单的工艺是污水处理厂除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污水处理除臭装置,以提供一种开发占地少、维护简单、易于改造、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除臭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污水处理除臭装置,包括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均质培养储存池和隔墙,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内部与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合建,并由所述隔墙分隔,

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顶部设置浓缩分离区,一侧设置进泥管路和排泥管路,所述排泥管路连接至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所述进泥管路穿过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连接至二沉池,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的底部安装曝气器,池壁上安装出泥管路和空气管道,所述空气管道连接至生物池配套的鼓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为锥斗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进泥管路包括进泥管、中心管和反射板,所述进泥管一端穿过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连接至二沉池,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心管内部且开口向上,所述中心管的上方与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顶部固定连接,下方连接所述反射板,所述反射板为圆锥结构,所述圆锥结构的母线与其底面夹角的范围为10°-20°。

进一步的,所述浓缩分离区包括溢流堰、上清液管和集泥斗,所述隔墙上方设置上清液集水槽,所述上清液集水槽的外侧设置所述溢流堰,所述上清液集水槽为一侧设置开口的圆环状结构,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池壁,且上方安装所述上清液管,所述浓缩分离区底部安装所述集泥斗。

进一步的,所述排泥管路包括出泥管和挡板,所述出泥管与所述隔墙平行设置,所述出泥管与所述隔墙之间安装所述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隔墙内部均布若干支架,若干所述支架之间安装支架挡板,所述支架挡板平行于所述隔墙,所述隔墙与池壁之间均匀安装若干桩体。

进一步的,所述曝气器为微孔曝气器。

进一步的,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与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可采用分体式结构或合建式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装置,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和均质培养储存池可采用分体式结构或者合建式结构,合建式结构占地小,适用于新建污水处理厂;分体式结构适用于现有污水厂低成本工艺改造,实用性强,具有推广作用。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装置,不需要加盖封闭,大大减小投入成本;同时方便污水厂运行及维护。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装置,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和均质培养储存池均位于污泥处理区,分别进行除臭微生物的富集和污泥活性的加强,对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去除效果显著,从污水厂源头除臭,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几乎不产生臭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污水处理除臭方法,以提供一种成本低廉、运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对现有工艺影响较小的污水处理除臭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污水处理除臭方法,包括步骤一:污水从进水管依次流经一级处理区、生物池和二沉池,并在所述二沉池完成固液分离,上清液经排水管排放,污泥分别回流到所述生物池、所述污泥处理区和除臭装置中;

步骤二:所述污泥在所述除臭装置内恢复活性,并分别流到所述一级处理区和污泥处理区,用来去除源头的恶臭污染物和可能产生的恶臭气体,混合除臭污泥后的污水浊度小于200NTU,周边环境中的H2S浓度小于1ppm;所述除臭装置中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的除臭条件为:出口污泥浓度控制在20g/L-25g/L,污泥的停留时间为3h-6h;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的培养条件为:溶解氧控制在0.4mg/L-1mg/L,污泥的停留时间为0.5-1h。

进一步的,所述除臭装置位于所述污泥处理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方法,在污泥处理工艺流程中增设了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和均质培养储存池,并引出管道连接到臭气源头进行除臭污泥流量分配与混合,使整个污水处理过程中不产生恶臭气体,节能效果显著,比传统填料培养除臭工艺降低了50%的除臭污泥回流量。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方法,采用了智能精确控制方式,避免了对后续工艺的高负荷冲击,延长了设备寿命,强化了污水的处理效果,改善了污泥的特性。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方法,适用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以及A/A/O、A/O、SBR、氧化沟等衍生工艺以及现有普通全过程除臭工艺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装置剖视图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装置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污水处理除臭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1-进泥管路;111-进泥管;112-中心管;113-反射板;12-浓缩分离区;121-溢流堰;122-上清液集水槽;123-上清液管;124-集泥斗;13-排泥管路;131-出泥管;132-挡板;2-均质培养储存池;21-空气管道;22-曝气器;23-出泥管路;24-池壁;3-隔墙;31-支架挡板;32-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污水处理除臭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均质培养储存池2和隔墙3,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2内部与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合建,并由所述隔墙3分隔,

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顶部设置浓缩分离区12,一侧设置进泥管路11和排泥管路13,所述排泥管路13连接至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2,所述进泥管路11穿过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2连接至二沉池,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2的底部安装曝气器22,池壁24上安装出泥管路23和空气管道21,所述空气管道21连接至生物池配套的鼓风机,节约空间和资源,提升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2内部的溶解氧,同时起到搅拌均质防止沉淀的作用。

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为锥斗结构。

所述进泥管路11包括进泥管111、中心管112和反射板113,所述进泥管111一端穿过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2连接至二沉池,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中心管112内部且开口向上,防止进泥管111出口流速过快,造成流速不均匀;所述中心管112的上方与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顶部固定连接,下方连接所述反射板113,所述反射板113为圆锥结构,所述圆锥结构的母线与其底面夹角的范围为10°-20°,保证污泥流速均衡、防止短流。

所述浓缩分离区12包括溢流堰121、上清液管123和集泥斗124,所述隔墙3上方设置上清液集水槽122,所述上清液集水槽122的外侧设置所述溢流堰121,防止上清液溢出,所述上清液集水槽122为一侧设置开口的圆环状结构,所述开口延伸至所述池壁24,且上方安装所述上清液管123,排出上清液,所述浓缩分离区12底部安装所述集泥斗124,污泥经重力浓缩到所述集泥斗124中。

所述排泥管路13包括出泥管131和挡板132,所述出泥管131与所述隔墙3平行设置,所述出泥管131与所述隔墙3之间安装所述挡板132,防止短流,提升除臭微生物的数量。

所述隔墙3内部均布若干支架32,若干所述支架32之间安装支架挡板31,所述支架挡板31平行于所述隔墙3,所述隔墙3与池壁24之间均匀安装若干桩体,增加除臭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所述曝气器22为微孔曝气器。

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2与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可采用分体式结构或合建式结构,合建式结构占地小,适用于新建污水处理厂;分体式结构更适用于现有污水厂低成本工艺改造。

一种污水处理除臭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污泥从进泥管111进入后,进泥管111开口向上,并在浓缩分离区12内进行分离,上清液集中在上清液集水槽122中,并经上清液管123排出;污泥在重力作用下从中心管112下方流出并落到反射板113上,流速均匀的落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底部的集泥斗124内,提高除臭微生物的浓度;经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进行浓缩的除臭污泥经浓缩区出泥管131流至均质培养储存池2,均质培养储存池2底部铺设有曝气器22,生物池配套的鼓风机通过空气管道21连接至曝气器22,为均质培养储存池2补充氧气,恢复污泥的活性。污泥经出泥管路23投加到一级处理区和污泥处理区。

一种污水处理除臭方法,包括

步骤一:污水从进水管依次流经一级处理区、生物池和二沉池,并在所述二沉池完成固液分离,上清液经排水管排放,污泥分别回流到所述生物池、所述污泥处理区和除臭装置中;

步骤二:所述污泥在所述除臭装置内恢复活性,并分别流到所述一级处理区和污泥处理区,用来去除源头的恶臭污染物和可能产生的恶臭气体,混合除臭污泥后的污水浊度小于200NTU,周边环境中的H2S浓度小于1ppm;所述除臭装置中所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的除臭条件为:出口污泥浓度控制在20g/L-25g/L,污泥的停留时间为3h-6h;所述均质培养储存池2的培养条件为:溶解氧控制在0.4mg/L-1mg/L,污泥的停留时间为0.5-1h。

所述除臭装置位于所述污泥处理区。

如图3所示,实施例一的工作过程为:

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生物污泥处理区加合建式结构的除臭装置。

污水从进水依次流经一级处理区、生物池、二沉池,并在二沉池固液分离,上清液经排水管排放,鼓风机负责向生物池曝气系统供气。二沉池经排水产生的部分回流污泥回流到生物池,相对于污水进水量的1%-2%的除臭污泥回流到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其他剩余污泥流入污泥处理区进行处理。经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1进行浓缩的除臭污泥通过浓缩区出泥管131流至均质培养储存池2,均质培养储存池2底部铺设有曝气器22,生物池配套的鼓风机通过空气管道21连接至曝气器22,为均质培养储存池2补充氧气,恢复污泥的活性。污泥经出泥管路23分别投加到一级处理区和污泥处理区,用来去除一级处理区内的源头恶臭污染物,并对污泥处理区中可能产生的恶臭气体进行处理。

根据上述工艺控制参数,通过PLC和在线仪表的实时控制,实现该工艺的智能精确控制:投加除臭污泥后,H2S浓度控制在1ppm以下,浊度控制在200NTU以下。控制逻辑为依靠对瞬时水量、浊度的线性控制和模糊控制进行H2S浓度的精确调控。并能依据历史数据实现自动分析调整控制参数。

如图4所示,实施例二的工作过程为:

本实施例的城市污水厂智能除臭方法,在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生物污泥处理区加设分体式结构的除臭装置。其适用于对现状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其除臭方法与实施例一相同。

除臭污泥浓缩选择池一般可由现状的浓缩池进行管路改造,实现除臭污泥浓缩功能;均质培养储存池一般可由现状的贮泥池或均质池加装曝气装置实现除臭污泥活性培养功能。适用于现有污水厂低成本工艺改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