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工废水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6830发布日期:2019-05-07 19:3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化工废水排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设备,具体是涉及一种化工废水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成熟、先进、高效的水处理技术不仅包含稳定、达标的出水质量,还包括尽量高的设备使用寿命和尽量低的运行成本。针对不同水质的具体特点通常需要设计不同的水处理净化工艺、选取与净化工艺和输出水质标准相适应的过滤装置,其中,对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最为关键的工艺为反渗透(ro)薄膜分离过程。由于反渗透薄膜分离技术虽具有出水质量高等优点,但也有诸如进水为三级工业废水时,反渗透膜元件容易结垢或污堵,从而引起水流通量下降,化学清洗频繁等缺点,因此,保证反渗透过滤的连续正常运行就至关重要,也非常困难。尤其是对于某些特定的输入水质,前述缺点更为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化工废水排放装置,所述装置能够实现废水100%循环利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化工废水排放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栅格、集水池、斜网捞桨池、沉淀池、污泥池,所述沉淀池通过管路依次与储存水池、气浮装置、回水用池连接,所述气浮装置上部通过管路与污泥池,所述污泥池通过管路与浓缩带式压滤机连接。

所述气浮装置为气浮机。利用微孔布气,产生微小气泡作为载体,使废水中的微小悬浮物质黏附在气泡上,形成浮选体,利用气泡的浮升作用,上升到水面,通过收集水面上的泡沫或浮渣达到分离杂质、净化废水的目的。收集的泡沫或浮渣通过管路进入污泥池,处理后洁净的水进入回水用池。

所述浓缩带式压滤机的滤带为s形布置。

所述的集水池中还安装有三缸型污水泥浆泵。

所述的发酵池中使用的是芽孢菌剂。

所述污泥池包括池体部分、滤料部分、排水部分;所述滤料部分分为二至三层,每层20-30厘米厚;滤料为白煤或者活性炭或者石英砂或者煤渣;所述池体部分用块石或花岗岩砌出基础,用混凝土灌底,池壁用砖或者钢筋混凝土砌筑。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化工废水排放装置具有成本低、废水零排放、环保的优点,所述装置在做到废水零排放的同时降低了车间生产用水的消耗,既环保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发明相对于物化加生化法处理废水,投资少,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化工废水排放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中所示:1栅格,2集水池,3斜网捞桨池,4沉淀池,5污泥池,6储存水池,7超效浅层气浮机,8回水用池,9浓缩带式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栅格1、集水池2、斜网捞桨池3、沉淀池4、污泥池5、储存水池6、超效浅层气浮机7、回水用池8依次通过管路连接,气超效浅层气浮机7上部通过管路与污泥池5连接,污泥池5通过管路与浓缩带式压滤机9连接,所述管路上均设有泵组。

本发明使用时,废水首先通过格距为10-20mm格栅1,拦截废水中的大块悬浮或漂浮的污物,防止堵塞泵组或管路。经过格栅1的废水进入集水池2,经搅拌混合均匀后进行废水的储存均质,集水池2中部分废水作为碎浆等工序的稀释水回用车间生产,剩余废水由泵提升到斜网捞浆池3处,斜网采用100目网过滤水中的细小纤维,水中的细小纤维及粗大颗粒和杂质由斜网进行截留,由泵组提至车间处理后全部回用,通过斜网的相对洁净的废水进入沉淀池4前加入以聚合氯化铝与聚丙稀酰胺为主要成分的絮凝剂,使水中的细小纤维絮聚成团,废水经过管路提升至沉淀池4进行中心布水,废水经过约4.5小时的停留时间后,在聚合氯化铝与聚丙稀酰胺的协助处理下,部分ss及泥砂等沉降到池底经过刮泥装置收集至沉淀池4中央最底部位通过管路排至污泥池5,澄清水由四周堰板均匀溢出进入储存水池6,沉淀处理后进入超效浅层气浮机7。超效浅层气浮机7利用微孔布气,产生微小气泡作为载体,使废水中的微小悬浮物质黏附在气泡上,形成浮选体利用气泡的浮升作用,上升到水面,水面上的泡沫或浮渣通过管路进入污泥池5,处理后洁净的废水进入回用水池8,通过泵组输送到车间,作为浆料稀释水,高低压清洗水、机械密封水等循环使用。污泥池5里的污泥搅拌混合后提升至浓缩带式压缩机9进行浓缩处理。预浓缩带式压滤机9的滤带为s形布置,辊轴与滤带接触面积大,压榨时间长,污泥所受到的压力较缓和。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低,一般控制在75%以内,成饼率较高在90%以上,处理效果较好。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化工废水排放装置,包括栅格、集水池、斜网捞浆池、沉淀池、污泥池,其特征在于沉淀池通过管路依次与储存水池、气浮装置、回水用池连接,所述气浮装置上部通过管路与污泥池连接,所述污泥池通过管路与浓缩带式压滤机连接。本发明具有成本低、废水零排放、环保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金太山;褚衍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扬州市中太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10.25
技术公布日:2019.05.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