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水沉淀系统及污泥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2931发布日期:2018-06-15 22:51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污泥水沉淀系统及污泥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泥水沉淀系统及污泥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耐火材料应用于钢铁、有色金属、玻璃、水泥、陶瓷、石化、机械、锅炉、轻工、电力、军工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是保证上述产业生产运行和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材料,在高温工业生产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耐火材料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经混料、水磨等过程,在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污泥水产生,现有的污泥水直接排放,污染环境,不符合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水沉淀系统及污泥水处理系统,以缓解现有的耐火材料生产造成的污泥水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水沉淀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流入通道、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所述第一沉淀池包括与所述流入通道连接的入口,以及位于所述入口方向的挡板部,用于降低污泥水的运动速度;

所述第一沉淀池包括弯折流道,所述弯折流道位于所述挡板部的下游,用于增加污泥水在所述第一沉淀池内的运动路程。

进一步的,所述流入通道与所述第一沉淀池之间设置有筛网。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部包括多个挡板,且所述多个挡板平行且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入口的方向垂直,且所述入口向所述挡板部的投影落在所述挡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水沉淀系统包括净水池,所述净水池与所述第二沉淀池连接,所述净水池包括抽水泵,用于回收净化后的水。

进一步的,所述流入通道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底面。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外边沿的高度,用于防止污泥水流出所述第一沉淀池。

进一步的,所述污泥水沉淀系统包括第一踏板,所述第一踏板架设在所述第一沉淀池的外边沿上;包括第二踏板,所述第二踏板用于架设在所述第二沉淀池的外边沿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泥干燥装置和上述的污泥水沉淀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水沉淀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流入通道、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污泥水从流入通道流出,依次进入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进行沉淀作用,可以使污泥水中的固体物质沉淀在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池底,而污泥水中的水继续向前流动,可以用于排放或者是回收。第一沉淀池包括与所述流入通道连接的入口,污泥水从入口进入到第一沉淀池内,进入时的流速非常的大,为了降低污泥水的流动速度,在入口处设置挡板部,污泥水向前流动时,撞击到挡板部其速度将发生骤减,因为污泥的流速降低了,所以增加了污泥的沉淀时间,使更多的污泥在第一沉淀池内衬垫;所述第一沉淀池还包括弯折流道,所述弯折流道位于所述挡板部的下游,经过挡板部阻挡后的污泥水进入到弯折流道内,将流道设置成弯折形的,是为了在一定的长度下,增加污泥水的流动路程,污泥水流动的路程越长,留给污泥沉淀的时间就越多,从而可以使污泥水的净化效果更好。经过第一沉淀池的污泥水,有大部分的污泥已经沉淀到了第一沉淀池的池底,随后污泥水将会流入到第二沉淀池内,第二沉淀池对污泥水进行进一步的沉淀,从而可以使从第二沉淀池流出的水含有的污泥量降低。经过污泥水沉淀系统处理过的污泥水,将会去除绝大部分污泥,净化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或者回收再次利用,保护了环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泥干燥装置和上述的污泥水沉淀系统。污泥干燥装置可以对污泥进行烘干,烘干后的粉料可以再次利用。所述污泥水沉淀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流入通道、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污泥水从流入通道流出,依次进入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进行沉淀作用,可以使污泥水中的固体物质沉淀在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池底,而污泥水中的水继续向前流动,可以用于排放或者是回收。第一沉淀池包括与所述流入通道连接的入口,污泥水从入口进入到第一沉淀池内,进入时的流速非常的大,为了降低污泥水的流动速度,在入口处设置挡板部,污泥水向前流动时,撞击到挡板部其速度将发生骤减,因为污泥的流速降低了,所以增加了污泥的沉淀时间,使更多的污泥在第一沉淀池内衬垫;所述第一沉淀池还包括弯折流道,所述弯折流道位于所述挡板部的下游,经过挡板部阻挡后的污泥水进入到弯折流道内,将流道设置成弯折形的,是为了在一定的长度下,增加污泥水的流动路程,污泥水流动的路程越长,留给污泥沉淀的时间就越多,从而可以使污泥水的净化效果更好。经过第一沉淀池的污泥水,有大部分的污泥已经沉淀到了第一沉淀池的池底,随后污泥水将会流入到第二沉淀池内,第二沉淀池对污泥水进行进一步的沉淀,从而可以使从第二沉淀池流出的水含有的污泥量降低。经过污泥水沉淀系统处理过的污泥水,将会去除绝大部分污泥,净化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或者回收再次利用,保护了环境。沉淀后的污泥可以被打捞起来,经过污泥干燥装置的处理,成为粉料,回收再利用,节约了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泥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泥水处理系统的筛网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泥水处理系统的第一沉淀池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污泥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标:100-第一沉淀池;110-挡板部;120-弯折流道;200-流入通道;210-筛网;300-第二沉淀池;400-净水池;410-抽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污泥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水沉淀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流入通道200、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污泥水从流入通道200流出,依次进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进行沉淀作用,可以使污泥水中的固体物质沉淀在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的池底,而污泥水中的水继续向前流动,可以用于排放或者是回收。第一沉淀池100包括与所述流入通道200连接的入口,污泥水从入口进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内,进入时的流速非常的大,为了降低污泥水的流动速度,在入口处设置挡板部110,污泥水向前流动时,撞击到挡板部110其速度将发生骤减,因为污泥的流速降低了,所以增加了污泥的沉淀时间,使更多的污泥在第一沉淀池100内衬垫;所述第一沉淀池100还包括弯折流道120,所述弯折流道120位于所述挡板部110的下游,经过挡板部110阻挡后的污泥水进入到弯折流道120内,将流道设置成弯折形的,是为了在一定的长度下,增加污泥水的流动路程,污泥水流动的路程越长,留给污泥沉淀的时间就越多,从而可以使污泥水的净化效果更好。经过第一沉淀池100的污泥水,有大部分的污泥已经沉淀到了第一沉淀池100的池底,随后污泥水将会流入到第二沉淀池300内,第二沉淀池300对污泥水进行进一步的沉淀,从而可以使从第二沉淀池300流出的水含有的污泥量降低。经过污泥水沉淀系统处理过的污泥水,将会去除绝大部分污泥,净化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或者回收再次利用,保护了环境。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泥水处理系统的筛网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一个可以实施的方案中,所述流入通道200与所述第一沉淀池100之间设置有筛网210,筛网210沿竖向设置,对污泥水中体积较大的杂质有一定的阻挡的作用,防止大体积的杂质流入到下游,阻挡后面的第一沉淀池100或者第二沉淀的进、出口。

污泥水流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后,可以在污泥水中加入水质改良剂,水质改良剂可以包括氯化铝,水质改良剂可以使水中的泥污迅速沉淀,并且净化水质,有助于污水处理。

筛网210可以呈V形,V形的尖端朝向流入通道200,这样,即使有一些体积较大的杂质,当杂质被筛网210拦下时,在水流的冲击下,杂质也会顺着V形筛网210的倾斜面而向流入通道200的两边运动,方便工人清理杂质。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泥水处理系统的第一沉淀池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一个可以实施的方案中,所述挡板部110包括多个挡板,且所述多个挡板平行且间隔设置。从第一沉淀池100的入口流入的污泥水将会受到挡板的阻挡作用,从而改变流动方向并降低流动速度,挡板部1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并排且间隔设置的挡板部110可以增加挡板部110的阻挡效果,相邻两个间隔的挡板之间的存在间隙,污泥水在流动的过程中,污泥会向缝隙中流入,从而达到污泥沉淀的作用。

在一个可以实施的方案中,所述挡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入口的方向垂直,且所述入口向所述挡板部110的投影落在所述挡板上。挡板正好设置在入口的位置,从而可以是污泥水一进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就被阻挡,减速。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污泥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一个可以实施的方案中,所述污泥水沉淀系统还可以包括净水池400,第二沉淀池300流出的水将会流入到净水池400中,所述净水池400包括抽水泵410,用于将净化后的水回收再利用,节约资源。

所述流入通道200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00的底面,从而可以使流入通道200内的污泥水顺畅的流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内,减少污泥在流入通道200内的聚集。

所述第一沉淀池100的底面高于所述第二沉淀池300的底面,底面逐级降低,可以是污泥水顺势往下流动。

在一个可以实施的方案中,所述挡板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沉淀池100的外边沿的高度,将第一沉淀池100的边沿设置的高一些,而其内部的挡板设置的低一些,可以防止部分流端堵塞后,污泥水漫过第一沉淀池100的外边沿而漫出,这样设置,即使部分流段堵塞,污泥水可以漫过挡板部110,而继续向下游流动。

同理可以通过交替错位的挡板形成弯折流道120,形成弯折流道120的挡板的高度也低于第一沉淀池100的外边沿的高度,减少污泥在第一沉淀池100内的聚集。

所述污泥水沉淀系统可以包括第一踏板,所述第一踏板架设在所述第一沉淀池100的外边沿上;包括第二踏板,所述第二踏板用于架设在所述第二沉淀池300的外边沿上。通过第一踏板和第二踏板,工作人员可以对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的各个位置的污泥进行清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水沉淀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流入通道200、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污泥水从流入通道200流出,依次进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进行沉淀作用,可以使污泥水中的固体物质沉淀在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的池底,而污泥水中的水继续向前流动,可以用于排放或者是回收。第一沉淀池100包括与所述流入通道200连接的入口,污泥水从入口进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内,进入时的流速非常的大,为了降低污泥水的流动速度,在入口处设置挡板部110,污泥水向前流动时,撞击到挡板部110其速度将发生骤减,因为污泥的流速降低了,所以增加了污泥的沉淀时间,使更多的污泥在第一沉淀池100内衬垫;所述第一沉淀池100还包括弯折流道120,所述弯折流道120位于所述挡板部110的下游,经过挡板部110阻挡后的污泥水进入到弯折流道120内,将流道设置成弯折形的,是为了在一定的长度下,增加污泥水的流动路程,污泥水流动的路程越长,留给污泥沉淀的时间就越多,从而可以使污泥水的净化效果更好。经过第一沉淀池100的污泥水,有大部分的污泥已经沉淀到了第一沉淀池100的池底,随后污泥水将会流入到第二沉淀池300内,第二沉淀池300对污泥水进行进一步的沉淀,从而可以使从第二沉淀池300流出的水含有的污泥量降低。经过污泥水沉淀系统处理过的污泥水,将会去除绝大部分污泥,净化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或者回收再次利用,保护了环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泥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泥干燥装置和上述的污泥水沉淀系统。污泥干燥装置可以对污泥进行烘干,烘干后的粉料可以再次利用。所述污泥水沉淀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流入通道200、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污泥水从流入通道200流出,依次进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进行沉淀作用,可以使污泥水中的固体物质沉淀在第一沉淀池100和第二沉淀池300的池底,而污泥水中的水继续向前流动,可以用于排放或者是回收。第一沉淀池100包括与所述流入通道200连接的入口,污泥水从入口进入到第一沉淀池100内,进入时的流速非常的大,为了降低污泥水的流动速度,在入口处设置挡板部110,污泥水向前流动时,撞击到挡板部110其速度将发生骤减,因为污泥的流速降低了,所以增加了污泥的沉淀时间,使更多的污泥在第一沉淀池100内衬垫;所述第一沉淀池100还包括弯折流道120,所述弯折流道120位于所述挡板部110的下游,经过挡板部110阻挡后的污泥水进入到弯折流道120内,将流道设置成弯折形的,是为了在一定的长度下,增加污泥水的流动路程,污泥水流动的路程越长,留给污泥沉淀的时间就越多,从而可以使污泥水的净化效果更好。经过第一沉淀池100的污泥水,有大部分的污泥已经沉淀到了第一沉淀池100的池底,随后污泥水将会流入到第二沉淀池300内,第二沉淀池300对污泥水进行进一步的沉淀,从而可以使从第二沉淀池300流出的水含有的污泥量降低。经过污泥水沉淀系统处理过的污泥水,将会去除绝大部分污泥,净化后的污水可以直接排放或者回收再次利用,保护了环境。沉淀后的污泥可以被打捞起来,经过污泥干燥装置的处理,成为粉料,回收再利用,节约了资源。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