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8947发布日期:2018-09-25 21:04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回收领域,特别体涉及一种污泥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各种工业化工业的不断增多,各种污水废水也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也是到处都是水沟,污染。

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在处理污水后会产生大量的污泥,目前这些污泥大多被转运处理,带来很多弊端,如运输费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处理成本较高等。

即使少部分被回收,但由于回收设备简单,污泥中大量的细菌又为回收埋下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泥回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回收装置包括:

一种污泥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分为污泥箱和储水箱,所述污泥箱设在箱体的上部,所述储水箱设在箱体的下部,所述污泥箱的顶部安装有箱盖,所述箱盖的底部设有紫外线灯,所述污泥箱一侧的顶端设有管道,所述管道的另一端连接有抽污泵,所述污泥箱和储水箱之间横向设有传送皮带,所述传送皮带的一侧安装有出料口,所述传送皮带远离出料口的一侧安装有橡胶板,所述储水箱底部的一侧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上安装有水阀。

优选的,所述箱盖的内部安装有活性炭吸附层和风机,所述活性炭吸附层设在风机的上部,所述箱体的侧壁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

优选的,所述传送皮带上设有小孔,所述小孔的直接为0.1mm。

优选的,所述储水箱的底部为倾斜设计,该倾斜设计由箱壁到出水口处由低到高设计。

优选的,所述出料口的底部的外侧安装有料板,所述出料口的顶端安装有可自由关闭的料门。

优选的,所述料门的封口处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箱体的侧壁涂有防腐层。

优选的,所述储水箱的侧壁上设有透明窗口,所述透明窗口上设有刻度线

有意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污泥回收装置,通过增设传送皮带,使得污泥能够不用人工取出,通过增加活性炭吸附层,使得污泥中的有毒有异味的气体被回收,通过增设太阳能电池板,使得节约能源;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既方便有清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送皮带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箱盖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箱盖,2-箱体,3-污泥箱,4-出料口,5- 料门,6-水阀,7-出水口,8-储水箱,3-活性炭吸附层,10-风机, 11-紫外线灯,12-橡胶板,13-管道,14抽污泵,15-传送皮带, 16-小孔,17-太阳能电池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和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图1-3所示的一种污泥回收装置,包括箱体2,所述箱体2分为污泥箱3和储水箱8,所述污泥箱3设在箱体2的上部,所述储水箱8设在箱体2的下部,所述污泥箱3的顶部安装有箱盖1,所述箱盖1的底部设有紫外线灯11,所述污泥箱3一侧的顶端设有管道13,所述管道13的另一端连接有抽污泵14,所述污泥箱3和储水箱8之间横向设有传送皮带15,所述传送皮带 1515的一侧安装有出料口4,所述传送皮带15远离出料口4的一侧安装有橡胶板12,所述储水箱8底部的一侧设有出水口7,所述出水口7上安装有水阀6。

所述箱盖1的内部安装有活性炭吸附层9和风机10,所述活性炭吸附层9设在风机10的上部,所述箱体2的侧壁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17,通过增设风机10,极大的提高了对污泥箱3内的气体进行消毒,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池板17,节省了能源,使用太阳能进行供电。

所述传送皮带1515上设有小孔16,所述小孔16的直接为 0.1mm,该孔的设计是为了将水透过皮带渗入到储水箱8内,而污泥保留在污泥箱3内,通过出料口4排除。

所述储水箱8的底部为倾斜设计,该倾斜设计由箱壁到出水口7处由低到高设计,通过该设计使得渗透到储水箱8内的污水不会残留在储水箱8内,而能够轻易排出。

所述出料口4的底部的外侧安装有料板,所述出料口4的顶端安装有可自由关闭的料门5,该料门5用来放出污泥。

所述料门5的封口处设有密封圈,避免污泥中的污水从出料口4渗出。

所述箱体2的侧壁涂有防腐层,能够有效的防止污泥中的一些物质腐蚀掉箱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所述储水箱8的侧壁上设有透明窗口,所述透明窗口上设有刻度线,方便用来观察储水箱8内的出水量,当水量过满时打开水阀6。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通过抽污泵14将污泥抽到污泥箱3 中,然后污泥箱3中的紫外线灯11对污泥进行杀毒,与此同时安装在箱盖1上的风机10不断将内部的空气往外抽,通过活性炭过路层将异味和有毒有害的气体吸附掉,若当污泥量满时,打开出料口4的料门5,回收污泥,同时皮带上设置的小孔16会使污泥中的水分进行过滤掉落入储水箱8内,储水箱8底部的水阀6会将水排掉。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