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渠沉淀池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0181发布日期:2018-09-08 01:02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渠沉淀池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沉淀效果决定于沉淀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构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的称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无机成分较多,污泥含水率相对于二沉池污泥低些。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称为二沉池,多为有机污泥,污泥含水率较高。

现有的水渠沉淀池在对沉淀池底部进行清理的时候,直接利用管道进行抽取容易造成沉淀池浑浊,而目前多采用将沉淀池清空的方式进行清理,但这样使得沉淀速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水渠沉淀池清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渠沉淀池清理装置,包括水渠沉淀池,所述水渠沉淀池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翻转盖板,所述翻转盖板的靠近侧边的端面上开设有矩形凹槽,所述水渠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沉淀集中槽,所述水渠沉淀池的上端面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机和离心泵,所述离心泵通过管道与沉淀集中槽连通,所述沉淀集中槽的上部位于水渠沉淀池的外部设置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联轴器与螺旋输送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电机轴与绕线轮传动连接,所述绕线轮的外部缠绕钢缆,所述钢缆的另一端与位于翻转盖板上部的压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翻转盖板等距共设置有六个,且翻转盖板的宽度为水渠沉淀池宽度的六分之一。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水渠沉淀池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压架上下滑动的滑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水渠沉淀池与沉淀集中槽之间连接处之间设置有倾斜的边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压架为工字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中,在水渠沉淀池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翻转盖板,且翻转盖板的侧边开设有矩形凹槽,然后在翻转盖板的上部通过钢缆连接压架,在水渠沉淀池的底部通过电机带动螺旋输送轴,当需要进行清理的时候,可以将压架向下移动,使得翻转盖板将水渠沉淀池上下隔离,然后通过螺旋输送轴就可以将沉淀物运转至沉淀集中槽中,然后通过离心泵将沉淀向外输送,这样能够在进行沉淀的过程中,完成对沉淀物的清理,从而降低清理沉淀对沉淀池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将保证沉淀能够稳步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渠沉淀池清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渠沉淀池清理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翻转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沉淀集中槽、2-螺旋输送轴、3-翻转盖板、4-压架、5-水渠沉淀池、6-第一电机、7-钢缆、8-离心泵、9-管道、10-绕线轮、11-第二电机、12-矩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水渠沉淀池清理装置,包括水渠沉淀池5,水渠沉淀池5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翻转盖板3,翻转盖板3的靠近侧边的端面上开设有矩形凹槽12,水渠沉淀池5的底部设置有沉淀集中槽1,水渠沉淀池5的上端面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电机6和离心泵8,离心泵8通过管道9与沉淀集中槽1连通,沉淀集中槽1的上部位于水渠沉淀池5的外部设置有第二电机11,第二电机11通过联轴器与螺旋输送轴2传动连接,第一电机6通过电机轴与绕线轮10传动连接,绕线轮10的外部缠绕钢缆7,钢缆7的另一端与位于翻转盖板3上部的压架4连接,翻转盖板3等距共设置有六个,且翻转盖板3的宽度为水渠沉淀池5宽度的六分之一,水渠沉淀池5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压架4上下滑动的滑槽,水渠沉淀池5与沉淀集中槽1之间连接处之间设置有倾斜的边坡,压架为工字形结构,压架4是用来压迫翻转盖板3使其能够进行角度的调整,其中压架4的侧边对应水渠沉淀池5的侧壁设置有相应的圆柱体凸块,压架4的底部对应翻转盖板3所在位置设置有相应的凸块。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第一电机6转动带动压架4沿着水渠沉淀池5侧边的滑槽向上移动,使得翻转盖板3在重力作用下翻转至竖直状态,当进行沉淀的过程中,沉淀物会落入水渠沉淀池5放置螺旋输送轴2的凹槽中,当沉淀物积累到一定的量后,需要清理时,则通过第一电机6将压架4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槽向下倾斜移动,使得竖直的翻转盖板3处于水平状态,将水渠沉淀池5分割为两个部分,然后控制第二电机11带动螺旋输送轴2旋转将沉淀物移动至沉淀集中槽1中,然后控制离心泵8工作,通过管道9将沉淀物从沉淀集中槽1中运转出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