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形结构水处理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32733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属于圆形结构的水处理装置,具有自动反冲洗功能。



背景技术:

在国际工程中,因为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特别在非洲地区国家,受科技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和营地地理位置偏远等因素的限制,特别是在国外大型施工现场,生产净化生活用水是一个难题。目前水处理装置多为流程式线形设计,处理过程繁杂,不能做到集中式建设,占地面积大、运行费用高,在非洲等不发达地区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的圆形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圆形结构水处理装置,其结构包括以下部分:供水装置、加药系统、网络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储存系统、反冲洗管道、废水回收系统,所述供水装置包括源水池和源水泵,沉淀池分为外围沉淀池和中心沉淀池,清水储存系统由清水池和清水蓄水池构成,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储存系统及反冲洗管道均布置于两个同心圆结构内,中心圆为中心沉淀池,第二圏沿圆周分隔出网络反应池、外围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中心沉淀池的底部设计有排污管,上端沿内壁圆周设计有一圏集水槽,反冲洗管道一端与集水槽底端相接,另一端与过滤池的进水口相通,水流依次由源水池通过管道经过加药系统向管道中加入水处理药剂→网络反应池→外围沉淀池→中心沉淀池→集水槽→过滤池→清水池→清水蓄水池,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的底部均有通道与废水回收系统相接。

本发明利用圆形结构,使外圈的各个处理空间除了左右可相通外,还可与中心圆直通,而中心可分别与外圈不同的处理区域直通,减少管道的使用。以中心沉淀池为中心,将网络反应池、过滤池、清水池、沉淀池设计在外圆,各池间通过开口相通,尽量减少管道的使用,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本发明还具有反冲洗管道,对进入清水池的最后一个关口过滤池进行反冲洗,达到自净化的目的,同时使水处理装置能持续工作。

加药系统主要包括加药泵、流量计、单向阀、水龙头及加药池,单向阀与水龙头连接在源水出水管上,利用源水溶解药剂,加药泵通过流量计与源水出水管连接,将加药池中的药水通往网络反应池。由于加药池属于操作区,占地不足一平方米,所以将其放在源水池和圆形集中处理区之间。

网络反应池由隔板分隔成多级网络反应池,相互间间隔由上方相通或由下方开孔相通,形成连通的空间,其中2~3个网络反应池中安装有格栅,形成反应载体,其主要作用是药物与源水混合、反应,絮凝物部分沉淀,各级网络反应池间水流方向上下交替,增加水流的紊乱度,使水与药物混合更均匀、反应更充分。

中心沉淀池的上方设计有斜板,在斜板的上方为集水槽,集水槽的底部设置两个集水井,集水井底部排水口所连接的出水管分别与过滤池、反冲洗管道相连。斜板的目的在于隔离水中的漂浮物,同时对上涌水形成阻力,使水中的杂质受阻时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加快下沉速度,沉淀效果好。

清水池在过滤池上方,过滤池内设计有孔板、碎石及石英砂,孔板、碎石及石英砂由下到上进行布置,孔板的下方为集水腔,由集水井进入过滤池经石英砂、碎石过滤后通往集水腔,集水腔出水管穿过过滤层通往上方的清水池。本发明除了圆周布置外,还采用上下布置,进一步实现结构紧凑的目的。

孔板的上方为过滤网,过滤网的上方为10-15cm厚的大骨料,大骨料的上方为10-15cm厚的小骨料,小骨料的上方为80-100cm厚的粗砂。过滤网可防止粗砂漏到孔板下面,经排污管排出。

反冲洗管道由倒u型虹吸管、强制反冲洗阀、虹吸井、引导反冲洗管、平压管、通气阀构成,倒u型虹吸管尾部开口浸没于虹吸井中,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为一u型管,其出口端同时与过滤池的进水管及倒u型虹吸管左侧管的中部相通,集水槽内的集水井的顶部、倒u型虹吸管的顶部、清水池的出水口、过滤池的进水管的接口高度依次由高到低分布。强制反冲洗阀安装在倒u型虹吸管左侧管的下部,强制反冲洗阀常态为关闭,引导反冲洗管上端贯通倒u型虹吸管顶部,顶端接有通气阀其主要作用为强制停止反冲洗进程,下端浸没于虹吸井中,在引导反冲洗管贯通倒u型虹吸管的两端接有平压管,在引导反冲洗管的上端高于平压管处还接有吸气管,吸气管的管口位于清水池的底部,在虹吸井的外部设计有排水沟,排水沟边沿高于虹吸井。

倒u型管顶部的高度介于集水井顶部和底部之间。倒u型管顶部的高度低于集水井顶部,以便能够引发虹吸作用。

利用虹吸现象进行反冲洗是本发明的另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实现自动反冲洗的原理:过滤池中的过滤层经过长时间的过滤工作,石英砂顶部细小颗粒间隙被水中悬浮物阻塞,过滤被迫中止,集水井内的水流由向过滤池供水转向外侧的倒u型管供水,即集水井内的水流向上流向倒u型虹吸管左侧管,由于下方的强制反冲洗阀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因此首先向下注满后,水流继续上升至u型管道顶部,水流再由引导反冲洗管流向虹吸井,与引导反冲洗管形成虹吸现象,随之倒u型虹吸管内的压力增大,引导反冲洗管的管径小,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水流将流向倒u型虹吸管右侧管,然后引发虹吸作用,虹吸作用开始时,因集水井内的水位最高,因此集水井内的水首先进行虹吸作用,但因集水井体积较小,集水井内的水位急剧下降,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管内的水位急剧下降,当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水位下降至清水池水位以下时,在过滤池进水口处形成负压,再把过滤池水抽出,而清水池中的水不断通过集水腔出水管补给至过滤池集水腔,最终形成倒虹吸现象,由清水池供水,进行滤池反冲洗,利用已处理过清水池的清水对过滤层中的悬浮物进行反方向冲洗(这是本发明的又一个重要的创新点)。集水槽内的水仍然向集水井汇集,但因水流较小,无法迅速将水位提升,反冲洗用水仍然主要靠清水池供水,一旦清水池的水下降至吸气管管口处,空气将通过管口进入虹吸管道内,倒虹吸将自动结束。还可以旋转强制反冲洗阀任何时候进行过滤池冲洗。而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为一u型管,使管道中不容易进入空气,使虹吸能持续进行,反冲洗后的水由虹吸井溢出,进入排水沟。

废水回收系统主要包括排水沟、废水沉淀池及回收泵,排水沟与废水沉淀池相通,回收泵与废水沉淀池相连,其主要作用是将反冲洗用水进行沉淀回收,减少水资源浪费。

排水沟沿外圈设计成向外的第三圏,方便各空间的污水排出。

一种圆形结构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放线→基础开挖→排水沟内侧墙体砌筑→碎石垫层施工→素混凝土垫层施工→底板钢筋制安→底板混凝土浇筑→净水池墙体内侧模板安装→净水池墙体钢筋制安→净水池墙体外侧模板安装→净水池墙体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净水池墙体内壁粉刷→隔板安装与粉刷→木条安装→反冲洗管道制做安装→集水槽及集水井制做、安装(采用钢板结构)→中心沉淀池的碎石填充及斜板安装→过滤池内孔板安装→过滤池内粗砂填充→外围管道安装→回收池布置→试运行→检验合格→投入使用。

本发明所设计的水处理装置与工艺可用于处理江、河、湖泊、水库或有污染的各种水源,适用于常年浊度小于1500毫克/升(短时间可处理5000毫克/升)的水源,适用于广大农村、城镇、工矿企业、机关团体、部队、铁路车站和边远山区、原始森林的给水工程。采用圆形水处理装置不仅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材料普遍,而且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减少管道的使用;建设和运行成本经济,并且处理后水质达标,具有推广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展开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反冲洗流程图

图中所示:1源水池、2源水泵、3加药泵、4流量计、5单向阀、6水龙头、7加药池、8网络反应池、9排水沟、10外围沉淀池、11排污管、12反冲洗管道、12-1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12-3倒u型虹吸管左侧管12-4过滤池的进水管12-5倒u型虹吸管右侧管13过滤池、14清水池、14-1清水池的出水口15虹吸井、16中心排污管、17中心沉淀池、17-1排泥斗、18集水槽、19集水井、20引导反冲洗管道、21隔板、22回收泵、23清水蓄水池、24废水沉淀池、25斜板、26孔板、27集水腔、28石英石、29碎石、30集水腔出水管、31吸气管、31-1平压管、32强制反冲洗阀、33通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视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所列举的实施例可以使本专业的技术人员更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圆形水处理装置,主要包括以下部件:源水池1、源水泵2、加药泵3、流量计4、单向阀5、水龙头6、加药池7、网络反应池8、排水沟9、外围沉淀池10、排污管11、反冲洗管道12、过滤池13、清水池14、虹吸井15、中心排污管16、中心沉淀池17、集水槽18、集水井19、引导反冲洗管道20、回收泵22、清水蓄水池23、废水沉淀池24、斜板25、孔板26、集水腔27、石英石28、碎石29、集水腔出水管30、吸气管31、强制反冲洗阀32、通气阀33。

它由供水装置、加药系统、网络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储存系统、反冲洗管道、废水回收系统组成,所述供水装置主要包括源水池1和源水泵2,沉淀池包括外围沉淀池10和中心沉淀池17,清水储存系统由清水池14和清水蓄水池23构成,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清水储存系统及反冲洗管道均布置于两个同心圆结构内,中心内圆为中心沉淀池,第二圏沿圆周分隔出多个网络反应池、外围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中心沉淀池的底部设计有中心排污管16,上端沿内壁圆周设计有一圏集水槽18,反冲洗管道连接在集水槽与过滤池之间,水流依次由源水池通过管道经过加药系统向管道中加入水处理药剂→网络反应池→外围沉淀池→中心沉淀池→集水槽→过滤池→清水池→清水蓄水池,反应池、沉淀池、过滤池的底部均有通道与废水回收系统相接。

各部位结构及作用:

加药池上设计有加药泵3、单向阀5、流量计4、水龙头6,单向阀5与水龙头6连接在源水出水管上,利用源水溶解药剂,加药泵3通过流量计4与源水出水管连接,将加药池7中的药水通往网络反应池8,通过流量计控制加药量。加药池放在源水池和圆形集中处理区之间,根据水质情况可以分为2个、3个、甚至更多,每池内都配有加药泵3、单向阀5、流量计4、水龙头6。一般水质两个即可,一个为絮凝剂池,用于絮凝水中固体颗粒;第二个为消毒剂,用于消除水中的细菌,以达到水质净化消毒作用。根据水质酸碱性可另外增加一个中和池。一般情况下,酸性(废)水的中和药剂:石灰cao、石灰石caco3、氢氧化钠naoh。碱性(废)水的中和药剂:工业盐酸。优点是反应产物的溶解度大,泥渣量小,但出水溶解固体浓度高。消毒剂主要有(五种):氯气、臭氧、紫外线、二氧化氯和溴,次氯酸钙(漂白粉)对二级出水去除悬浮物的方法有:化学絮凝后沉淀或气提、物理法过滤。用于水质中的化学絮凝剂有:铝化合物、铁化合物、碳酸钠、naoh、co2、聚合物。水中磷一般三种形式:正磷酸盐(可被生物直接吸收)、聚合磷酸盐。磷的去除方法有:化学沉淀法(加明矾和氯化铁降低水ph,加石灰升高水ph)。对于加药池采用普通空心砖砌筑,内外粉刷,确保药水不渗漏即可。对热带原始森林地带弱酸性水进行处理不仅可以祛除源水中浑浊的杂质颗粒、悬浮的胶体颗粒,而且可以祛除水中异味,处理后的水清澈、透明、无色、无味,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网络反应池8由隔板分隔成多级网络反应池,相互间相间隔由上方相通或由下方开孔相通,形成连通的空间,其中2~3个网络反应池中安装有格栅,一般使用表面较为粗糙木质结构,如对方木或条木进行简单的拼装和装订而成格栅,最后放入网络反应池即可,其作为反应载体,起一个混合作用,将化学药品与源水进行充分混合,以加快氧化、聚合反应,化学药品首先在载体(木条)表面形成大量的小矾花,然后被水流带走,矾花在水流中相互结合,形成较大的矾花,然后絮凝物部分沉淀。各级网络反应池间水流方向上下交替。水流通过由上到下、再由下到上,增加水流的紊乱度,使水与药物混合更均匀,反应更充分。

多个外围沉淀池,水流上下窜动,增加紊乱度,使药物混合均匀,矾花相互结合形成大的矾花,形成部分沉淀。

中心沉淀池17面积相对较大,水流速度较小,使絮凝物快速沉淀;在中心沉淀池的上方设计有斜板25,在斜板25的上方有集水槽18,集水槽18的底部设置集水井19,集水井19的底部有开口与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12-1相通,集水井底部低于集水槽有利于集水,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通常为两个,这是为了一个在维修或反冲洗时,另一个可正常工作,而圆形结构使得中心沉淀池与外圈的过滤池及反冲洗管道直接相通。

如本实施例中有两个集水井19,其底部排水口所连接的出水管即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12-1分别与过滤池、反冲洗管道相连。斜板的目的在于隔离水中的漂浮物,水流不相互影响,同时对上涌水形成阻力,使水中的杂质受阻时,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加快下沉速度,沉淀效果好。底部呈漏斗状,利于排污,下方形成排泥斗17-1。斜板25可以从厂家购买、也可以用木质板块或采用波纹板加工等。该结构也是最重要的结构之一,一般情况下,沉淀时间越长,其处理后的水质效果越好,因此对于某些净化设施额外增加一个较大中心沉淀池,其净化后的效果和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清水池在过滤池上方,过滤池13主要作用是过滤水中剩余沉淀物。过滤池内设计有孔板26、碎石29及石英砂28,孔板26、碎石29及石英砂28由下到上进行布置,粗砂填充时,底层要铺设3-4层过滤网,然后铺设10cm厚大骨料,10cm厚小骨料,粗砂可以铺设80-100cm厚,底层要形成反滤层,防止粗砂漏到孔板下面,经排污管排出。

孔板的下方为集水腔,水流由集水井进入过滤池经石英砂、碎石过滤后通往集水腔27,封闭的集水腔出水管30穿过过滤层通往上方的清水池14。

过滤材料可有多种选择,除上述碎石及石英砂,还可由顶部到底部由活性炭、石英砂、小骨料、大骨料四种材料(还可根据需要添加其它物质)组成,孔板的上方为过滤网,过滤网的上方为10-15cm厚的大骨料,大骨料的上方为10-15cm厚的小骨料,小骨料的上方为80-100cm厚的粗砂,粗砂的上方为10-20cm的活性炭层,骨料粒径16-32,8-16,4-8mm(从下至上),石英砂粒径2-4,1-2,0.5-1mm(从下至上),根据水质情况和用水量定期对过滤材料进行清理。对于活性炭它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双重特性,可以有选择的吸附气相、液相中的各种物质,以达到消毒除臭、脱色精制和去污提纯等目的。过滤池是净水设施的重要部件。

清水池14:主要作用是临时储存清水,同时用于反冲洗用水。清水池14通过管道连接至清水蓄水池23,用水管是接在清水蓄水池23。

反冲洗管道12是整个滤池的关键所在,关系到整个滤池的自动运行。在清水池边上设置有虹吸井,所述的反冲洗管道由倒u型虹吸管12、强制反冲洗阀32、虹吸井15、引导反冲洗管20、平压管31-1、通气阀33构成,引导反冲洗管20的管径小于倒u型虹吸管,约为倒u型虹吸管管径的四分之一,倒u型虹吸管12左、右侧管的开口浸没于虹吸井中,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12-1为一u型管,其出口端同时与过滤池的进水管12-4及倒u型虹吸管左侧管12-3的中部相通,集水井19的底部、清水池的出水口14-1、倒u型虹吸管左侧管的接口12-3、过滤池的进水管的接口的高度由高到低分布,倒u型管顶部的高度介于集水井顶部和底部之间(即倒u型管顶部的高度高于集水井底部,低于集水井顶部),强制反冲洗阀32安装在倒u型虹吸管左侧管的下部,强制反冲洗阀32常态为关闭,引导反冲洗管20贯通倒u型虹吸管顶部,下端浸没于虹吸井,顶端接有通气阀33,在引导反冲洗管20贯通倒u型虹吸管的两端接有平压管31-1,在引导反冲洗管20的上端还接有吸气管31,吸气管的管口位于清水池14的底部,在虹吸井的外部设计有排水沟9,排水沟9边沿高于虹吸井。反冲洗管道采用的材料为工地常见的镀锌管道和一般阀门。废水回收系统主要包括排水沟9、废水沉淀池24及回收泵22,排水沟与废水沉淀池相通,同时各空间底部的废水都排向排水沟,回收泵与废水沉淀池相连,其主要作用是将反冲洗用水进行沉淀回收,可再次进入源水池,减少水资源浪费。废水沉淀池的底部有排污口,定期清污。

它实现自动反冲洗的原理:过滤池中的过滤层经过长时间的过滤工作,石英砂顶部细小颗粒间隙被水中悬浮物阻塞,过滤被迫中止,集水井内的水流由向过滤池供水转向外侧的倒u型管供水,即集水井内的水流向上流向倒u型虹吸管左侧管,由于下方的强制反冲洗阀32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因此首先向下注满后,水流继续上升至u型管道顶部,水流再由虹吸细管道---引导反冲洗管流向虹吸井15,与引导反冲洗管形成虹吸现象,随之倒虹吸管内的压力增大,引导反冲洗管道20小,不能满足排水要求,水流将流向倒u型虹吸管右侧管12-5,然后引发虹吸作用,虹吸作用开始时,因集水井内的水位最高,因此集水井内的水首先进行虹吸作用,但因集水井体积较小,集水井内的水位急剧下降,当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水位下降至清水池水位以下时,在过滤池进水口12-4处形成负压,再把过滤池水抽出,清水池中的水不断通过集水腔出水管30(此时成为进水管)补给至过滤池集水腔,最终形成倒虹吸现象,由清水池供水,进行过滤池反冲洗,利用处理过的清水对过滤层中的悬浮物进行反方向冲洗。集水槽内的水仍然向集水井汇集,但因水流较小,无法迅速将水位提升,反冲洗用水仍然主要靠清水池供水,一旦清水池的水下降至吸气管31管口处,空气将通过管口进入虹吸管道内,倒虹吸将自动结束。还可以旋转强制反冲洗阀32任何时候进行过滤池冲洗。而中心沉淀池的出水管12-1为一u型管,使管道中不容易进入空气,使虹吸能持续进行,虹吸管将使用清水池的水对过滤层进行反冲洗。反冲洗后的水由虹吸井溢出,进入排水沟,通过排水沟排向外部。虹吸井正常情况充满了水,而反冲洗排水管的末端埋设在虹吸井的水中,阻止外部空气进入虹吸排水管中,使倒虹吸现象更容易实现。

本发明设计有两个过滤池13、清水池14和两套反冲洗管道12,可保证供水不中断,其中一个要维修更换过滤物质时,另一边能正常工作。圆形的设计有利于多个网络反应池、外围沉淀池、反冲洗管道12、过滤池13、清水池14的布置,围绕着中心沉淀池在外圈进行分隔。排水沟可沿外圈设计成向外的第三圏,方便各空间的污水排出。

水处理工艺流程:通过水泵把河水抽至源水池1;生产用水直接从源水池引出使用;生活用水需从源水池经过加药池,加药泵3将加有药剂的水加入输水管中进入网络反应池,反应池中设置多个挡板和叠加的木条形成的反应载体,以降低水流速度,并使水流进行上下和左右混流,充分使药剂与源水进行反应,然后水流进入外围沉淀池10进行初级沉淀,沉淀后水再流入中心沉淀池17进行二次沉淀,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网络反应池、两个外围沉淀池,加药的水由第一网络反应池的下部进入,由上端进入第一网络反应池的反应载体(格栅)向下,由第二网络反应池下方进入向上经反应载体,由上端进入第三网络反应池,向下经反应载体由下端进入第一外围沉淀池,上升到顶端进入第二外围沉淀池,再由下部进入中心沉淀池17,上部的清水溢入集水槽后汇入集水井、过滤池13再到清水池14,再到进入200m3清水蓄水池23,检测水质达标后可供生活营地使用,部份地势较高的营地,通过水泵从200m3清水蓄水池抽至30m3水塔后再供营地使用。

净化设施中所有进水都有相应的控制,其中源水泵流量由进水口闸阀控制。加药池设计每天使用一池溶液,需要一名专业的管理人员来配置溶液、调节流量,若药物难溶于水或者溶解缓慢,须配置一台搅拌器防止药物沉淀,以加强净化效果。管理人员需要经常到净化池顶部观察净化装置是否工作正常,若不正常,应根据净化原理找出问题所在,然后关闭电源,暂停工作,进行维修,待修理完毕后,打开电源观察是否正常,若不正常应再次维修,直到净化器正常工作为止。

本装置无需任何外加动力,滤池部分检修时,可以不停产,检修期间产水量可达90%,运行灵活。

本发明的制作:放线→基础开挖→排水沟内侧墙体砌筑→碎石垫层施工→素混凝土垫层施工→底板钢筋制安→底板混凝土浇筑→净水池墙体内侧模板安装→净水池墙体钢筋制安→净水池墙体外侧模板安装→净水池墙体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净水池墙体内壁粉刷→隔板安装与粉刷→木条安装→反冲洗管道制做安装→集水槽及集水井制做、安装(采用钢板结构)→中心沉淀池的碎石填充及斜板安装→过滤池内孔板安装→过滤池内粗砂填充→外围管道安装→回收池布置→试运行→检验合格→投入使用。

水池墙体施工时,首先采用150cmx15cm钢模板在池壁内侧竖直进行摸板安装,用5cmx10cm的方木进行支撑;随后进行池壁钢筋制做和现场安装,最后进行池壁外侧模板安装,使用φ16钢筋加工成圆形,手尾焊接,把整个净化设施进行捆箍加固,为了保证模板整体的稳定性,内外

侧模板采用拉筋连接,外侧采用5cmx10cm的条木进行支撑。

因水池墙体厚度较小且钢筋较多,使混凝土入仓和振捣难度加大,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池壁每仓混凝土浇筑高度不得高于2m,砼采用一级配进行浇筑,塌落度控制在9cm为宜;在每仓块间必须设置止水片(白铁皮加工即可)。混凝土入仓方式采用吊罐进行施工,人工振捣。

a)内部管道安装:内部管道安装主要是反冲洗管道的安装,反冲洗管道要求有一定大的内径和长期在水中不生锈的管材(镀锌管dn100即可),管道安装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净化器自动运行的效果,安装时要特别注意管道尺寸,管道接头处的焊缝等细节,防止漏气。

b)外围管道安装:外围管道安装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少走弯路,节约管道。根据设计要求及实际用水量需求,外围管道宜采用dn100或dn80镀锌管。管道宜布置在地下,以免影响后期施工,源水泵口径尽量与设计管道尺寸相同,减少变径。

c)各池间的隔板21安装及固定:为了便于施工、本水处理设施隔板安装将采用钻孔插筋进行预制隔板进行固定。安装时平板与平板之间的接缝处应采用水泥砂浆粘结,利于固定,后期粉刷后,不应出现大面积漏水即可。隔板制作时预留孔的目的主要是便于安装,因此预留孔应足够大,但不可过大,宜采用φ3cm左右,也可在制作时预埋钢筋,形成吊环,便于机械吊装。

d)网络反应池木条安装:木条可以看做是药物与水中悬浮物反应的载体,安装有一定的要求,安装过少形不成黄花,安装过多会使黄花破碎,一般情况下安装三个格栅,前两个格栅较密,第三个格栅较稀疏。

e)集水槽及集水井安装:集水槽与集水井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采用钢结构,采用混凝土结构时,立模板较困难,采用钢结构时,铁板容易生锈,对人体有害。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f)斜板25安装:斜板安装要有一定的高度,宜紧贴集水井底板,下面用木架支撑。

g)孔板26安装及过滤料填充:孔板制作时,过水孔要尽量多,但也要考虑孔板强度要求,过水孔较多时,反冲洗水流速度较快,排污效果好,反冲洗时间短,用水量少。粗砂填充时,底层要铺设3-4层过滤网,然后铺设10cm厚大骨料,10cm厚小骨料,粗砂可以铺设80-100cm厚,底层要形成反滤层,防止粗砂漏到孔板下面,经排污管排出。

h)水泵安装:首先,确保源水池水深淹没源水泵的进水口,电源、配电柜、进水口管道闸阀处于正常状态,同时保证第一加药泵与第二加药泵的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所有排污管及手动反冲洗的闸阀处于关闭状态。

其次,进行药物配制,配制时应清理加药池内的沉淀物,每个加药池中注满源水,再添加定量药物,配置成溶液,进行人工搅拌,使药剂充分溶解,打开总控制阀门与回水管阀门。

第三,依次打开第一加药泵与第二加药泵开关,进行流量调节(流量调节应在短时间内完成,防止加药过多)。慢慢打开注药阀,若完全打开时还不满足流量要求,应慢慢关闭回水控制阀门,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第四,加药流量调节好后,打开源水泵开关,观察净化装置运行情况,确保正常运行。

第五,运行结束时,应先关闭源水泵,然后关闭注药管阀门,之后关闭加药泵。总控制阀门与回水管阀门可长期处于全开状态,仅在加药泵检修时,关闭总控制阀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