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全生态治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4399发布日期:2018-09-15 00:4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污染水体治理系统,具体是一种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全生态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随意排放的村镇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与养殖禽畜粪便等,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饮用水水源地,对人畜饮水安全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农村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江河湖库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饮用水水源污染治理力度,治理方法大都使用传统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但该工艺对饮用水水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以及量大面广的特征,适应性较差,且建设投资大,运行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使用成本较高。因此,急需一种对饮用水水源污染适应性好、投资及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维护管理简单的污水处理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饮用水水源地污染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全生态治理系统。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在污染的河沟中建设截污设施,在下游河沟边漫滩地建设生态处理设施,将污水从河沟中引至生态处理设施内完成吸附、自然分解、硝化和吸收等生态化处理过程,处理后的水体排入原河沟中。

本发明一种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全生态治理系统,包括顺序连通的截污系统、引水系统和生态强化治理系统,其中:

所述截污系统包括截污坝和设置在截污坝上的冲砂闸,截污坝下半部埋设在河床面下;

所述引水系统包括引水渠、拦污栅、进水闸和沉砂池。引水渠设置在截污坝的一侧,引水渠进口处设置拦污栅,拦截污水中悬浮固体杂质以及大颗粒悬浮物;进水闸设置在拦污栅后,根据水位变化自动开关闸门;沉砂池分为一级沉砂池和二级沉砂池,分别设置在引水渠末端,并与生态强化治理系统连通,用于沉淀泥砂,并进一步阻拦固态悬浮杂物。

所述生态强化治理系统包括配水渠、生态强化治理池和排水渠。配水渠分别与沉砂池、生态强化治理池连通,将污水均匀分配到生态强化治理池中,并通过生态强化治理池对污染水体进行分解、硝化和吸收;排水渠设置在生态强化治理池末端,与出水口连通,将经生态治理后的水体排出到原河道。

所述截污坝为混凝土重力溢流矮坝,或因地制宜采用其它型式的引水坝。

所述冲砂闸为采用电动控制的螺杆式钢闸门,包括闸槽、闸门、螺杆、启闭机、启闭平台和启闭机房,螺杆设置在启闭机上,启闭机设置在启闭平台上,闸槽设置在截污坝上,并与闸门对接,当截污坝前有泥砂淤积时,开启冲砂闸冲砂,避免堵塞进水口,冲砂后关闭冲砂闸。

所述启闭平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启闭机房为砖混结构。

所述引水渠为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其过水流量根据需要治理的污水流量而定。

所述进水闸为电动控制的螺杆式钢闸门,包括闸槽、闸门、螺杆、启闭机、启闭平台和启闭机房,其中启闭机中设有水位测控仪,根据预先设定的治理水位自动开关闸门,防止上涨的洪水进入下游毁坏生态治理系统,也避免了含大量泥砂的洪水进入生态治理系统而造成堵塞。

所述启闭平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启闭机房为砖混结构。

所述拦污栅设置在拦污栅操作平台上,其中:拦污栅为钢结构,拦污栅操作平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生态强化治理系统的配水渠和排水渠的断面尺寸根据需治理水量大小而确定,生态治理池大小根据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或水力停留时间符合相关规范为原则而确定。生态治理池池深1米,内填充有2-15mm粒径的石英砂、碎石或其他活性填料,填料表面种植挺水植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势:

从被污染的河沟中截断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克服了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分散、隐蔽、随机,且用传统方法难以收集进行统一处理的缺点,方法简单有效,工程措施简单,方便施工,投资较少;全生态方式处理,维护简单,运行管理费用很低,无异味,处理效果好,兼具美化环境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平面布置图;

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面图;

图3为图1中的b-b向剖面图;

图4为图1中的c-c向剖面图。

图中:1.截污坝2.河床面3.坝前水位4.拦污栅5.拦污栅操作平台6.闸门槽7.闸门8.螺杆9.启闭机10.启闭平台11.进水闸12.引水渠13.一级沉砂池14.二级沉砂池15.一级沉砂池出水口16.二级沉砂池出水口17.运行水位18.配水渠19.生态治理池进水口20.生态治理池21.填料22.挺水植物23.生态治理池出水口24.排水渠25.冲砂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此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地表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全生态治理系统,设有:

一、截污系统:

在被污染的河沟上选一合适的地点建设截污坝1、冲砂闸25(包含闸门槽6、闸门7、螺杆8、启闭机9和启闭平台10),

截污坝1为混凝土重力溢流矮坝;

冲砂闸25设置在引水渠12的一侧,当截污坝1前有泥砂淤积时开启闸门7冲砂,避免堵塞进水口,冲砂后关闭。

二、引水系统:

引水渠12,建在截污坝1的一侧,其进水口与冲砂闸25连通,在进水口处设有拦污栅操作平台5和与拦污栅操作平台5连接的拦污栅4,引水渠12后端与进水闸11(包含闸门槽6、闸门7、螺杆8、启闭机9和启闭平台10)连通,进水闸11后端与一级沉淀池13、二级沉淀池14顺序连通,用于沉淀泥砂;一级沉淀池13通过出水口15与二级沉淀池14连通,由于一级沉淀池13的出水口15设置在池壁中部,使进入一级沉淀池13的漂浮物无法进入二级沉淀池14,二级沉淀池14的出水口16设置在池壁上部,并通过该出水口16与生态治理池20的配水渠18连通;

引水渠12为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其过水流量根据需要治理的污水流量确定。

拦污栅4为钢结构,拦污栅操作平台5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闸门槽6和闸门7均为钢制结构,启闭平台10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启闭机房为砖混结构。

一级沉淀池13、二级沉淀池14为均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

三、生态治理系统:

生态治理系统宜建在河沟边的漫滩地或荒坡地,尽量不占有田地。具体包括:配水渠18通过生态治理池进水口19将水体均匀分配到生态治理池20内,生态治理池20内填筑填料21,在填料21上种植有挺水植物22,水体经生态治理池出水口23排至排水渠24,由排水渠24排出到原河沟。

生态治理池20深度为1m,池内填筑粒径为2-15mm的碎石、石英砂或其它活性填料21。

挺水植物为美人蕉、香蒲、芦苇、水芹和茭白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前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具体形式上的限定,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案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