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底泥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8949发布日期:2018-09-25 21:04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底泥修复装置,涉及一种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的装置,属于水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搅拌使吸入的河道底泥和药液充分混合,再排回到河道上的河道底泥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处理领域,常会遇到因水体富营养化,水流通不畅而造成的蓝藻爆发问题,尤其是在河道河床中,水生生物的粪便和人工养殖投喂饲料的沉积,使河床泥土营养过剩,且河床泥土的流动性较差,为蓝藻等有害物的爆发提供条件,蓝藻产生的蓝藻毒素、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会破坏养殖水体,严重毒害水生动物,大量蓝藻会造成水质恶化,发出恶臭味,诱发大量病原菌滋生繁殖,造成感染疾病,消耗水体中的溶氧量,对水体生态环境影响很大,且大规模爆发的蓝藻难以进行整治,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前期的预防能有效防止蓝藻的爆发,需要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常用的修复手段为向水体中泼洒金枯草芽孢杆菌等有益菌种,河底底泥往往为稀泥状,通过该菌种分解底泥中过剩的养分,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河道底泥修复时,因底泥长期沉积,具有一定的厚度,直接进行水面泼洒不能对深层的底泥进行修复,金枯草芽孢杆菌的修复工作仅限水体和底泥的表层,修复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底泥修复装置提供了一种通过搅拌使吸入的河道底泥和药液充分混合,再排回到河道上的河道底泥修复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对河道底泥的修复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底泥修复装置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底泥修复装置由主体装置和修复装置组成,主体装置由主体筒、固定套、连接筒、输液管、固定环、橡胶筒、固定管和固定罩组成,连接筒一端置于主体筒一端上,固定套置于连接筒另一端上,所述主体筒上开有通孔,且靠近主体筒一端,固定管一端置于主体筒上,且和主体筒上的通孔相对应,橡胶筒一端通过固定环置于固定管另一端上,且和固定管相连通,所述橡胶筒的高度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降低,所述固定管上开有多个通孔,且呈环形分布,固定罩套置于固定管上,且和固定管上的多个通孔相连通,所述固定罩上开有通孔,输液管一端置于固定罩上,且和固定罩上的通孔相对应,修复装置由转动盘、轴瓦、螺旋叶片、转动杆、固定轴承、连接套、搅棒、搅板、固定筒、连接杆和螺旋板组成,所述主体筒另一端内壁上开有环形槽,固定筒一端通过轴瓦置于主体筒另一端内壁上的环形槽内,转动盘置于固定筒另一端上,搅板置于转动盘外侧,所述搅板为螺旋状,所述转动盘上开有凹槽,转动杆一端置于转动盘上的凹槽内,另一端穿过主体筒置于连接筒内,所述转动杆通过两个连接杆和固定筒内壁相连接,螺旋板置于转动杆一端上,且位于转动盘上的凹槽内,螺旋叶片置于转动杆上,且位于主体筒内,连接套套置于转动杆另一端上,多组搅棒分别置于固定管内壁上,所述每组搅棒由至少四个搅棒组成,且同组内的至少四个搅棒呈环形分布。

使用时,当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时,首先将固定套和外部固定装置相连接,将连接套和外部电机相连接,将输液管和外部药液管相连接,然后将转动盘放在河道底部,外部电机通过连接套带动转动杆转动,转动杆带动螺旋板和螺旋叶片转动,并且通过两个连接杆带动固定筒转动,螺旋板转动过程中,搅动河道底泥,由于河道底泥呈稀泥状,进而底泥沿着螺旋板移动进入主体筒内,同时,固定筒带动转动盘转动,转动盘带动搅板转动,搅板对转动时将水流推向螺旋板位置,对河道底泥进行冲刷,辅助螺旋板将底泥带入主体筒内,底泥在主体筒内沿着螺旋叶片向上流动,然后进入到固定管内,金枯草芽孢杆菌药液通过输液管进入到固定罩内,然后通过固定管上的多个通孔进入到固定管内,和固定管内的底泥混合,金枯草芽孢杆菌药液和底泥的混合物沿着固定管流动,固定管内壁上的多组搅棒对金枯草芽孢杆菌药液和底泥的混合物进行搅拌,使金枯草芽孢杆菌药液和底泥充分混合,最后通过橡胶筒排回到河道上,达到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的目的。

有益效果。

一、结构简单,方便实用。

二、价格低廉,易于推广。

三、能够有效提高对河道底泥的修复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底泥修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底泥修复装置搅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其中零件为:转动盘(1),轴瓦(2),主体筒(3),螺旋叶片(4),转动杆(5),固定轴承(6),固定套(7),连接套(8),连接筒(9),输液管(10),搅棒(11),固定环(12),橡胶筒(13),固定管(14),固定罩(15),搅板(16),固定筒(17),连接杆(18),螺旋板(19)。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底泥修复装置是这样实现的,由主体装置和修复装置组成,主体装置由主体筒(3)、固定套(7)、连接筒(9)、输液管(10)、固定环(12)、橡胶筒(13)、固定管(14)和固定罩(15)组成,连接筒(9)一端置于主体筒(3)一端上,固定套(7)置于连接筒(9)另一端上,所述主体筒(3)上开有通孔,且靠近主体筒(3)一端,固定管(14)一端置于主体筒(3)上,且和主体筒(3)上的通孔相对应,橡胶筒(13)一端通过固定环(12)置于固定管(14)另一端上,且和固定管(14)相连通,所述橡胶筒(13)的高度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降低,所述固定管(14)上开有多个通孔,且呈环形分布,固定罩(15)套置于固定管(14)上,且和固定管(14)上的多个通孔相连通,所述固定罩(15)上开有通孔,输液管(10)一端置于固定罩(15)上,且和固定罩(15)上的通孔相对应,修复装置由转动盘(1)、轴瓦(2)、螺旋叶片(4)、转动杆(5)、固定轴承(6)、固连接套(8)、搅棒(11)、搅板(16)、固定筒(17)、连接杆(18)和螺旋板(19)组成,所述主体筒(3)另一端内壁上开有环形槽,固定筒(17)一端通过轴瓦(2)置于主体筒(3)另一端内壁上的环形槽内,转动盘(1)置于固定筒(17)另一端上,搅板(16)置于转动盘(1)外侧,所述搅板(16)为螺旋状,所述转动盘(1)上开有凹槽,转动杆(5)一端置于转动盘(1)上的凹槽内,另一端穿过主体筒(3)置于连接筒(9)内,所述转动杆(5)通过两个连接杆(18)和固定筒(17)内壁相连接,螺旋板(19)置于转动杆(5)一端上,且位于转动盘(1)上的凹槽内,螺旋叶片(4)置于转动杆(5)上,且位于主体筒(3)内,固连接套(8)套置于转动杆(5)另一端上,多组搅棒(11)分别置于固定管(14)内壁上,所述每组搅棒(11)由至少四个搅棒(11)组成,且同组内的至少四个搅棒(11)呈环形分布。

使用时,当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时,首先将固定套(7)和外部固定装置相连接,将固连接套(8)和外部电机相连接,将输液管(10)和外部药液管相连接,然后将转动盘(1)放在河道底部;外部电机通过固连接套(8)带动转动杆(5)转动,转动杆(5)带动螺旋板(19)和螺旋叶片(4)转动,并且通过两个连接杆(18)带动固定筒(17)转动,螺旋板(19)转动过程中,搅动河道底泥,由于河道底泥呈稀泥状,进而底泥沿着螺旋板(19)移动进入主体筒(3)内;同时,固定筒(17)带动转动盘(1)转动,转动盘(1)带动搅板(16)转动,搅板(16)对转动时将水流推向螺旋板(19)位置,对河道底泥进行冲刷,辅助螺旋板(19)将底泥带入主体筒(3)内;底泥在主体筒(3)内沿着螺旋叶片(4)向上流动,然后进入到固定管(14)内,金枯草芽孢杆菌药液通过输液管(10)进入到固定罩(15)内,然后通过固定管(14)上的多个通孔进入到固定管(14)内,和固定管(14)内的底泥混合,金枯草芽孢杆菌药液和底泥的混合物沿着固定管(14)流动,固定管(14)内壁上的多组搅棒(11)对金枯草芽孢杆菌药液和底泥的混合物进行搅拌,使金枯草芽孢杆菌药液和底泥充分混合,最后通过橡胶筒(13)排回到河道上;所述橡胶筒(13)的高度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降低的设计,便于橡胶筒(13)内河道底泥和药液的混合物排出;达到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