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气提式SBR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9944发布日期:2018-11-30 19:41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环保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控制灵活、能耗低的一种一体化气提式SBR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量受到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和节气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生活污水除小城镇以外水量都比较小,一般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数量也不多,产生的污水量小;但是变化系数大,农村居民生活规律相近,因此农村生活污水量早上和晚上会比白天大,夜间排放量很小,甚至会断流,水量波动大。因此,在农村污水处理过程中,采用人口密集区截污纳管、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方式不再适用,而因地制宜地采用投资费用少、运行管理简单的分散式处理工艺及装置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SBR是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采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置理想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

SBR工艺的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亦即每个间歇反应器在处理废水时的操作过程包括如下5个阶段:①进水期;②反应期;③沉淀期;④排水排泥期;⑤闲置期。SBR的运行工况以间歇操作为特征。其中自进水、反应、沉淀、排水排泥至闲置期结束为一个运行周期。在一个运行周期中,各个阶段的运行时间、反应期内混合液体积的变化及运行状态等都可以根据具体污水的性质、出水水质及运行功能要求等灵活掌握。

由于现有SBR污水处理装置采用多个分离的反应池或调节池,占地面积较大,连接管路较多且结构复杂,无法适用于农村小流量、分散型、间歇性的生活污水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装置采用多个分离的反应池或调节池,造成连接管路较多且结构复杂,占地面积较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控制灵活、能耗低的一体化气提式SBR污水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体化气提式SBR污水处理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中空状本体,所述本体内设有竖向隔板,所述隔板将本体内腔分隔为调节池和反应池,位于调节池一侧且远离隔板的本体壁面上设有进水口,位于反应池一侧且远离隔板的本体壁面上设有出水口,所述调节池内设进水气提组件,所述反应池内设有排水气提组件和曝气组件,所述进水气提组件和排水气提组件均与外部风机相接,调节池和反应池设计于同一本体内,仅通过隔板分开,使装置占地面积较小且连接方式简单、能耗较低,可连续处理进入的不定量污水,有效抵抗污水量和有机污染物的冲击,通过气提组件和曝气组件的时控程序控制,使反应池内厌氧、好氧交替处理,净化效果好,且有效控制了活性污泥的膨胀。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呈圆筒状结构,本体顶部设有顶盖,便于对拦污篮的杂质处理和本体内部设施的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气提组件包括第一进水管、第一进气管和第一提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上端口位于所述调节池的底部,第一进水管下端口和第一进气管下端口并联且与所述第一提水管下端口连通,第一提水管上端口高于调节池的水面且与所述反应池相通,所述排水气提组件包括第二进水管、第二进气管和第二提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上端口位于所述反应池的中部,第二进水管下端口和第二进气管下端口并联且与所述第二提水管下端口连通,第二提水管上端口高于反应池的水面且与所述出水口相接,所述曝气组件包括曝气进气管和曝气盘,所述曝气盘位于反应池的底部且与所述曝气进气管的下端口相接,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曝气进气管的上端口均与所述外部风机相接,相应进气管和曝气进气管通过时控电磁阀的启闭控制,将空气和污水在提水管内进行气液混合,使污水或清液因混入空气而导致密度降低,形成密度差,污水或清液可沿提水管上升并排出,反应池内的污水经过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闲置等五个反应阶段的处理,经历厌氧、好氧的交替状态,形成DO、BOD5的浓度梯度,有效控制了活性污泥的膨胀,净化效果好,而调节池内的滞留存量处理水,则对进入的污水有稀释缓冲作用,有效抵抗水量变化和有机污物的冲击。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进水管上端口处套设有进水套管,所述进水套管两端开口,进水套管上端口高于所述调节池的水面,进水套管下端口低于第一进水管上端口,所述第二进水管上端口处套设有排水套管,所述排水套管两端开口,排水套管上端口高于所述反应池的水面,排水套管下端口低于第二进水管的上端口,在相应进水管的入水口处设置可拦截大颗粒污染物的套管,用以挡住调节池或反应池水面或上部水域存在的浮渣进入,防止提水管堵塞导致气提功能的失效。

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处设有拦污篮,可拦截大颗粒的污染物杂质进入处理装置而造成管路堵塞,影响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调节池和反应池位于同一装置的本体内,仅通过隔板分开,使整个装置占地面积较小且连接方式简单、能耗较低,可连续处理排入的不定量污水,通过进水气提组件、排水气提组件和曝气组件的时控程序启闭控制,使污水处理经过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闲置等五个反应阶段,反应池内污水经历厌氧、好氧的交替状态,形成DO、BOD5的浓度梯度,有效控制了活性污泥的膨胀,净化效果好,而调节池内的滞留存量处理水,则对进入的污水有稀释缓冲作用,有效抵抗水量变化和有机污物的冲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本体,2.隔板,3.调节池,4.反应池,5.进水口,6.出水口,7.顶盖,8.第一进水管,9.第一进气管,10.第一提水管,11.第二进水管,12.第二进气管,13.第二提水管,14.曝气进气管,15.曝气盘,16.进水套管,17.排水套管,18.拦污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一体化气提式SBR污水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中空状本体1,本体呈圆筒状结构,本体顶部设有顶盖7,本体内设有竖向隔板2,隔板将本体内腔分隔为调节池3和反应池4,位于调节池一侧且远离隔板的本体壁面上设有进水口5,进水口的末端安装有拦污篮18,位于反应池一侧且远离隔板的本体壁面上设有通向外部的出水口6,调节池内设有进水气提组件,反应池内设有排水气提组件和曝气组件,其中进水气提组件包括第一进水管8、第一进气管9和第一提水管10,第一进水管上端口位于调节池的底部,第一进水管下端口和第一进气管下端口并联且与第一提水管下端口连通,第一提水管上端口高于调节池的水面且与反应池相通,在第一进水管上端口处套设有进水套管16,进水套管两端开口,进水套管上端口高于调节池的水面,进水套管下端口低于第一进水管上端口,其中排水气提组件包括第二进水管11、第二进气管12和第二提水管13,第二进水管上端口位于反应池的中部,第二进水管下端口和第二进气管下端口并联且与第二提水管下端口连通,第二提水管上端口高于反应池的水面且与出水口相接,第二进水管上端口处套设有排水套管17,排水套管两端开口,排水套管上端口高于反应池的水面,排水套管下端口低于第二进水管的上端口,其中曝气组件包括曝气进气管14和曝气盘15,曝气盘位于反应池的底部且与曝气进气管的下端口相接,第一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和曝气进气管的上端口均通过时控电磁阀与外部风机相接。

装置运行时,污水通过进水口进入调节池,调节池起到集水和调节水质水量的作用,调节池内滞留的存量处理水,对新进入的污水有稀释、缓冲作用,能有效抵抗进水水量变化和有机污物的冲击,而拦污篮则将较大颗粒的污染物杂质拦截并收集,减轻调节池内的处理负荷;反应池的污水处理分为进水、曝气、沉淀、排水、闲置五个反应阶段,进水时,风机启动,时控电磁阀打开第一进气管,根据气提原理,第一进气管将外部空气持续送入调节池,与第一进水管送入的污水在第一提水管内混合,第一进水管口套装的进水套管则阻挡并过滤调节池内的浮渣,防止进水管和提水管的堵塞,此时,第一提水管内的污水因混入空气而降低密度,在提水管内形成密度差,进而沿第一提水管上升,最后流入反应池内,进水结束后,进入曝气阶段,此时,时控电磁阀打开曝气进气管,曝气进气管将外部空气通过曝气盘送入反应池底部,污水中的COD、氨氮等污染物进行充分的好氧处理,曝气阶段结束后,风机停止,反应池进入沉淀阶段,污水在理想的静止状态下沉淀,反应池内污水中的DO、BOD5浓度呈梯度分布,处理时间短、效率高;沉淀期结束后,风机再次启动,时控电磁阀打开第二进气管,第二进气管将通入的外部空气与第二进水管送入的反应池上部清液在第二提水管内混合,第二进水管上端口套装的排水套管则阻挡并过滤反应池内的浮渣,防止进水管和提水管的堵塞,此时,第二提水管内的清液因混入空气而密度降低,在第二提水管内形成密度差,进而沿第二提水管上升,最后通过出水口排出;排液完毕,反应池进入闲置期,闲置期结束后,装置又可进入下一个运行周期。如此循环,可连续处理排入的污水,净化效果好,并能有效控制活性污泥的膨胀。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纵”、“横”、“内”、“外”等表示方向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上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了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说明的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增添或替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