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1333发布日期:2018-12-25 20:48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



背景技术: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目前广泛的应用于村镇、分散型污水的处理。绝大多数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均在沉淀池中设有污泥回流装置以保证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数量。由于目前对于节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均不再单独采用水泵来进行污泥回流,而直接采用气提的方式,直接用气泵来同时实现沉淀池的回流和好氧池的曝气。但是由于一体化污水设备得尺寸较小,空间有限,无论是采用水泵提升回流还是采用气提的方式来回流,必然会对沉淀池的沉淀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出水水质不能稳定达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提供一种污水处理效果更好的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包括调节池、生化反应池、沉淀池、气提装置和管路,所述的气提装置包括气提室、输气管、回流水管、导流管和风机,所述的输气管末端与回流水管首端相连接,输气管首端与风机相连接,输气管首端一侧设置有阀门,回流水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的生化反应池通过管路与调节池相连接,所述的沉淀池通过管路与生化反应池相连接,输气管下端通过导流管与沉淀池的底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回流水管首端的形状设置为喇叭口结构,回流水管首端与气提室的侧壁形成间隙空间,回流水管末端设置在生化反应池的前端且高于生化反应池的液面。

进一步地,输气管末端的形状设置为喇叭口结构。

进一步地,回流水管首端的尺寸大于输气管末端的尺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中单独增加一个气提装置,不会影响沉淀池的沉淀效果,保证了出水水质达到处理标准,将污泥回流至生化反应池前端,保证生化反应池中微生物的数量,挖掘生化反应池内部碳源,缓解生活污水进水COD较低导致的不利影响,增加了污水在厌缺氧段的停留时间,促进污泥的内源呼吸作用,减少污泥的产生量,脱氮效果更好,降低了能耗,还能减少一体化设施的故障率,减少了运营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调节池,2、生化反应池,3、沉淀,4、气提装置,41、气提室,42、输气管,43、回流水管,44、导流管,45、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1、附图2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附图2所示,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包括调节池1、生化反应池2、沉淀池3、气提装置4和管路,所述的气提装置包括气提室41、输气管42、回流水管43、导流管44和风机45,所述的输气管42末端与回流水管43首端相连接,输气管42首端与风机45相连接,输气管42首端一侧设置有阀门,回流水管43上设置有阀门,所述的生化反应池2通过管路与调节池1相连接,所述的沉淀池3通过管路与生化反应池2相连接,输气管42下端通过导流管44与沉淀池3的底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回流水管43首端的形状设置为喇叭口结构,回流水管43首端与气提室41的侧壁形成间隙空间,回流水管43末端设置在生化反应池2的前端且高于生化反应池2的液面。

进一步地,输气管42末端的形状设置为喇叭口结构。

进一步地,回流水管43首端的尺寸大于输气管42末端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污水进入调节池1,经过生化反应池2生物处理后,污水进入沉淀池3,中水经澄清后由上部排出,污泥在沉淀池3中沉入底部,污泥通过导流管44进入输气管42中,在风机45的吹动下,污泥进入回流水管43,从回流水管43的末端流出进入生化反应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一体化污水处理生物反应器中单独增加一个气提装置,不会影响沉淀池的沉淀效果,保证了出水水质达到处理标准,将污泥回流至生化反应池前端,保证生化反应池中微生物的数量,挖掘生化反应池内部碳源,缓解生活污水进水COD较低导致的不利影响,增加了污水在厌缺氧段的停留时间,促进污泥的内源呼吸作用,减少污泥的产生量,脱氮效果更好,降低了能耗,还能减少一体化设施的故障率,减少了运营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