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废水多维电解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0871发布日期:2019-06-19 01:42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高难度废水多维电解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难度废水多维电解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焦化、石化、化纤、化工、皮革、燃料等企业排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湖泊、河流、江河和地下水,致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出现整体退化,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因此,探索经济、高效且实用的有机废水处理工艺成为环保领域内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电催化氧化处理废水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可控性强易实现自动化,环境兼容性好等优点,逐步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但现有平板二维电极电催化氧化反应器面体比小,传质效率低,电流效率低下,三维电极是在传统二维电解槽电极间装填粒状或其他碎屑状电极材料并使装填电极材料表面带电,成为新的一极,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板二维电极电催化氧化反应器的一些问题,但仍存在电解效率偏低、短路电流大、不安全因素多的问题,致使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高难度废水多维电解处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难度废水多维电解处理装置,包括槽体、电解装置、搅拌装置,所述槽体内分为上下设置的电解腔和搅拌腔,电解装置包括上下两端均通过支架安装在所述电解腔内的棒状阳极、设置在所述电解腔内的多根泡沫镍三维粒子电极和多根泡沫镍阴极板,所述泡沫镍阴极板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一根所述泡沫镍三维粒子电极,所述电解腔的内壁设置有圆筒状阳极,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搅拌腔内底部的叶轮、设置在所述叶轮上的旋转轴、与所述旋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的电机,所述旋转轴贯穿所述搅拌腔底部,所述旋转轴与所述搅拌腔底部之间通过密封圈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槽体的底部设置有电机支座,所述电机安装在电机支座内。

进一步的,所述泡沫镍阴极板上设置有阴极电线,所述圆筒状阳极上设置有阳极电线,所述圆筒状阳极与所述棒状阳极通过电线连接,所述阴极电线和所述阳极电线电连接到电控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槽体的电解腔内设置棒状阳极、圆筒状阳极、泡沫镍三维粒子电极以及泡沫镍阴极板形成多维电解,实现对废水的高效电解,可有效降解有机废水,设置搅拌装置,在电解过程中对废水进行搅拌,保证内部流场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支架;2—棒状阳极;3—槽体;4—泡沫镍三维粒子电极;5—泡沫镍阴极板;6—圆筒状阳极;7—叶轮;8—密封圈;9—联轴器;10—电机;11—电机支座;12—旋转轴;13—阴极电线;14—阳极电线;15—电控箱;16—电解腔;17—搅拌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难度废水多维电解处理装置,包括槽体3、电解装置、搅拌装置,槽体3内分为上部分的电解腔16和下部分的搅拌腔17,电解腔16与搅拌腔17连通,电解装置包括上下两端均通过支架1安装在电解腔16内正中心的棒状阳极2、设置在电解腔16内的四根泡沫镍三维粒子电极4和两根泡沫镍阴极板5,棒状阳极2的右侧竖直设置两根泡沫镍三维粒子电极4,且两根泡沫镍三维粒子电极4中间设置有一根泡沫镍阴极板5,棒状阳极2的左侧跟右侧结构相同,电解腔16的内壁设置有圆筒状阳极6,搅拌装置包括设置在搅拌腔17内底部的叶轮7、设置在叶轮7上的旋转轴12、与旋转轴12通过联轴器9连接的电机10,旋转轴12贯穿搅拌腔17底壁,旋转轴17与搅拌腔17底壁之间通过密封圈8密封。

在实施例中槽体3的底部设置有电机支座11,电机10安装在电机支座11内,电机支座11用于支撑电机10不晃动。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泡沫镍阴极板5上设置有阴极电线13,圆筒状阳极6上设置有阳极电线14,圆筒状阳极6与棒状阳极2通过电线连接,阴极电线13和阳极电线14电连接到电控箱15。

使用时,槽体3内蓄有需要处理的污水,电控箱15通电,此时阴极电线13接的是电源的负极,阳极电线14接的是电源的正极,在电解腔16内,棒状阳极2、泡沫镍三维粒子电极4、泡沫镍阴极板5以及圆筒状阳极6可以形成多维电解槽,实现对高难度废水高效电解,可有效降解有机废水,同时启动电机10,电机10带动叶轮7旋转进行搅拌,保证内部流场的稳定性。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